向家村

向家村 向家村风情资源 向家村经济发展 向家村教育状况


向家村隶属于重庆 彭水 苗族 土家族自治县 鹿鸣乡,距离鹿鸣乡政府约为10公里,距县城西北五十三公里。此地聚居着张、谭二姓1500多名 蒙古族人,当地人称 蒙古村 。地理位置约为纬度29°27'6.12"北 ,经度108° 2'23.26"东。海拔高度约为420米。总人口约为1800人。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向家村的象鼻子 (2张)向家村 地处两条 山清水秀的小河岸上,有自然如画的象鼻子、落水孔、神女洞、穿洞、冉一洞、出水洞、也有 蒙古族的文化古迹“八谷庙”、祠堂、练兵场、具有神灵的 神树(也称古树),三十六洞,一眼望全村的“好房娘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娃娃鱼等 。向家坝村口平地是蒙古族人当年练习 骑射的场地 遗址:其池形状似 新月,底长25米,圆孤半径为7米,以条石镶边,板石铺底而成。圆孤正中置跑道一条,宽1米,一直向外延伸,于1000米处...

详情

向家村地名网_重庆市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向家村资料简介
  向家村是重庆市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00243202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00243。向家村与万年村、马金村、双枫村、龙田村、红岩村、合理村、焦家坝村、英雄村、漆园村相邻。 还有15个地名与向家村同名


重庆市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向家村介绍

向家村隶属于重庆 彭水 苗族 土家族自治县 鹿鸣乡,距离鹿鸣乡政府约为10公里,距县城西北五十三公里。此地聚居着张、谭二姓1500多名 蒙古族人,当地人称 蒙古村 。地理位置约为纬度29°27'6.12"北 ,经度108° 2'23.26"东。海拔高度约为420米。总人口约为1800人。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

向家村的象鼻子 (2张)

向家村 地处两条 山清水秀的小河岸上,有自然如画的象鼻子、落水孔、神女洞、穿洞、冉一洞、出水洞、也有 蒙古族的文化古迹“八谷庙”、祠堂、练兵场、具有神灵的 神树(也称古树),三十六洞,一眼望全村的“好房娘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娃娃鱼等 。

向家坝村口平地是蒙古族人当年练习 骑射的场地 遗址:其池形状似 新月,底长25米,圆孤半径为7米,以条石镶边,板石铺底而成。圆孤正中置跑道一条,宽1米,一直向外延伸,于1000米处设靶场。族属男女即于此练习骑射。三百多年来,蒙古族谭、张二姓,世世代代聚居于此, 生息 繁衍以至于今,现有一百余户人家,八百余口。两姓彼此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然而互不 通婚,两姓之字辈亦完全相同,即:“永登孝友,远近同亲……”寻其源,则为同一祖矣。

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王朝崩溃,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朱元璋于殄灭北汉 陈友谅之后,问鼎北京,寄渥温氏,元皇室成员见大厦已倾,遂各自逃生,流落四方。斯时也,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遣其兄弟八人,外出割据,企图 苟延残喘。其中五人率残部逃至 西涯(即今川东), 江津一役,全军覆灭,幸存者仅一人,乃潜往 夔州,伏处山林,改姓谭氏,始免屠戮。历经二百六十余年,凡八代至明末,其后裔 谭起鸾以军封 武侯,守卫夔州。此时清王朝崛起于东北,虎视眈眈; 李自成、 张献忠举义旗于西南,攻城夺地,明王朝因处于内外夹击之下,旋即土崩瓦解,政权由清王朝所取代,谭起鸾此时既不愿清,又无力抗拒,十六世纪四十年代,由夔州遁逃至 彭水县 下塘乡张邦墨家,易名 张攀桂,并娶陈氏为妻,生二子,长曰张经,次曰谭纶,以期延续 宗嗣,并教子练习骑射技术。起鸾殁,即葬于下塘口。其妻以鹿鸣乡一带土沃田肥,山水秀丽,乃率子迁居于鹿鸣乡向家村,与其子兴修箭池及靶场,举家操拣,即为传统。陈氏曾受南明朝延 诰封为 夫人,殁后葬于鹿鸣乡梅子坝。

1984年11月,彭水第二期《绿阴轩》专刊“血泪凝诗句、僻壤隐天骄——向家坝蒙古族的由来考察记”(简称“考察记”)一文记载:1368年秋,朱元璋军队攻进 大都,推翻元帝国统治,先后攻克西北、东北和西南广大地区,把原来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族人往中国南部驱赶。元朝末任皇帝奇渥温妥欢贴睦尔8弟兄被逐散后,向南溃逃,其中5兄弟逃到四川西涯。1374年,朝廷派兵入川征剿,5兄弟被追到凤柳江边桥头(今嘉陵江畔 合川一带),决定解散自求生路,盟誓吟诗:“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军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插柳桠,各奔前程去安家。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痕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5兄弟中一人改姓谭,漂流在 奉节地区,定居240多年,繁衍九代子孙 。

清代顺康年间,清廷查剿 反清复明残余势力,谭启鸾携眷属潜来彭水下塘口,隐居在张帮墨家。因张妻姓谭,便攀亲认张帮墨为姑爷,并从其姓,改名攀桂。夫妻育有3子,一名张侨,一名谭能,一名斗,后迁到鹿鸣向家坝定居。

《四川蒙古族》一书记载:“明时,有部分驻防江南、安徽、江苏、长沙的蒙古族统帅和军户,随着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的崛起,元朝王室北迁而无法北撤,退到当时属蒙古人统治的地区。住长沙、武汉(即谭州)的 拖雷支系的一支人马,从谭州顺长江撤出后,驻在长江沿岸地区的万县、忠县、开县及酉阳、秀山、石柱、彭水等大山中,改姓谭,少数改姓花、张、余……只有彭水一个村(向家村)约1500人。”

蒙古族谭、姓二姓,由此即长期于此定居,渐与苗、土、汉等兄弟民族同化。而今,居住该乡之蒙古族,骑射之习俗已不复有,而原有箭池,跑道及靶场遗址犹存。其池原镶边之条石,大多已被取作它用,所余甚少;池中已填上泥土改作藕田。池上及附近之房舍建筑,仍保持其原有了民族风格,皆为半圆形。其它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趋于一致。

因地理环境多山多土少草场,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同当地汉族、 苗族、 土家族相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杂豆等。经济作物以 烤烟、花生、水果为主,特别是夏天的 李子和冬天的 橘子,在当地的集镇市场上有一定影响。主要生产工具有 木犁、 铁犁、条锄、板锄、斧子、 镰刀等。饲养牲畜是蒙古人的老传统。饲养的黄牛、水牛、羊、猪、狗及鸡、鸭等,成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

向家村小学现有学生约为265名,其中蒙古族学生约为228名,其余均为汉族。有教师8名,均为蒙古族,全部为 代课教师,无国家公办教师。但这些的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教学质量在当地是较好的。2004年毕业生30名,全部顺利升入初中 。

由于蒙古族先辈历来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加之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这个小山村培养出了蒙古族国家公职人员26名,其中副科以上13名;当前在校大学生约为6名,中专生约为15名 。

周边村庄

向家村 地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向家村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