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江羌族乡

锁江羌族乡 锁江羌族乡经济发展 锁江羌族乡行政区划 锁江羌族乡人口数据 锁江羌族乡地理环境 锁江羌族乡历史沿革 锁江羌族乡历史文化 锁江羌族乡风景名胜 锁江羌族乡资源环境 锁江羌族乡位置境域


锁江羌族乡位于 平武县南端,成立于2003年7月,东北与大印镇相接,南连北川都坝乡,西连北川县片口、小坝乡,距平武县城118公里,距绵阳市城区11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248.32平方千米,辖江东、锁江、水口、花桥、两河、凤阳、槐窝、鱼洞、坝子、五星10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2005年锁江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2500元以上,能在2004年2347元的基础上增长200余元。2005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4510吨,其中大春3105吨,小春实产1405吨(较2004年1292吨增产113吨)。全年可出栏生猪8000头,存栏6000头,较2004年增长12%。 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发展规范化茶园1.3万亩,2005年细茶总产23万公斤,其中毛尖产量为4吨,在2004年1.5吨的基础上增加了2.5吨;粗茶30万斤。鉴于2005年农民重视了高档茶叶原材料的采摘,就茶叶方面农民净...

详情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所有镇中心区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介绍

锁江羌族乡位于 平武县南端,成立于2003年7月,东北与大印镇相接,南连北川都坝乡,西连北川县片口、小坝乡,距平武县城118公里,距绵阳市城区11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248.32平方千米,辖江东、锁江、水口、花桥、两河、凤阳、槐窝、鱼洞、坝子、五星10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

2005年锁江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2500元以上,能在2004年2347元的基础上增长200余元。2005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4510吨,其中大春3105吨,小春实产1405吨(较2004年1292吨增产113吨)。全年可出栏生猪8000头,存栏6000头,较2004年增长12%。 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发展规范化茶园1.3万亩,2005年细茶总产23万公斤,其中毛尖产量为4吨,在2004年1.5吨的基础上增加了2.5吨;粗茶30万斤。鉴于2005年农民重视了高档茶叶原材料的采摘,就茶叶方面农民净增收入20万元以上。花桥、凤阳、坝子、五星等村与林区接壤,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不受干旱威胁,适合发展三木药材和魔芋,厚朴树在这一带生长表现出了它的独特优势,2005年实有面积2.4万亩。据统计:全乡出售厚朴500吨,在2004年200吨的基础上增加了300吨,产值由原来的78万元提高到140万元,增62万元。因三木药材良好的市场价格,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凤阳药材林场的金正才出售厚朴收入10万元,凤阳村白果社的黄安福厚朴收入2.4万元、五星村水井社的杨玉成销售厚朴达2.3万元。2005年全乡共种植魔芋2000亩,较2004年的1660亩增加340亩,预计产值400万元。乌药总产可达120吨,产值能达到240万元。

锁江乡村庄名录

江东村 锁江村
水口村 花桥村
两河村 凤阳村
槐窝村 渔洞村
坝子村 五星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908人(2017)。

全乡分布于高山峡谷地带,境内最高海拔是3217米的六角顶山,是清漪江的发源地,清漪江全长126公里,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经大印、豆叩、平通,进入北川县境。深山老林或半山岩穴之中栖息着国家级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野猪、麝香、青麂和黄麂等。乡政府所在地海拔905米,全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因紧靠清漪江,此地夏热无酷暑,冬长无寒期,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森林覆盖面积在75%以上,野生名贵中药材、红豆杉等珍稀树种1500余种。

锁江于1929年设置锁同团练公所;

1935年4月,一部红军由江油中坝的官渡沿让水河而上,经甘溪、桂溪(现属北川县)占领平通、豆叩、锁江、同兴(今赤水),并在此建锁江乡苏维埃政府,驻地在锁江桥街上,6月初红军撤离,锁江乡苏维埃随红军全部撤离平武后,即不复存在;

1936年建锁同联保;

1937年将都贯联保并入锁同联保;

1940年锁同联保隶属大印镇;

1942年从大印镇析出建锁同乡;

1950年锁江乡人民政府建立,当时隶属第三区人民政府豆叩区公所;1950年发生了“六二六”土匪暴动,当时牺牲了解放军战士和征粮工作队队员,并合葬在锁江街头,也就是“六烈士墓”;

1953年8月,建立中共锁江乡支部委员会,驻地锁江中街;

1956年5月锁江乡人民政府改为乡人民委员会,同年,同兴乡并入;

1958年10月锁江乡人民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1年同兴析出建公社;

1968年9月锁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当时隶属豆叩区革委;

1972年5月,建立中共锁江乡人民公社委员会,隶属豆叩区委;

1981年4月,撤销锁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锁江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隶书豆叩区公所,驻地不变;

1984年1月,撤销锁江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锁江乡人民政府,同年同兴公社更名为赤水乡人民政府,隶书豆叩区公所,锁江乡人民公社党委就是在1984年这次县级机构中改为锁江乡党委;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锁江乡人民政府、赤水乡人民政府并入大印镇人民政府,设锁江、赤水办事处;

1995年10月锁江从大印镇撤出,恢复锁江乡人民政府,隶属平武县人民政府,辖赤水办事处;

2003年7月,锁江乡被列为“羌族乡”,更名为中共锁江羌族乡委员会、锁江羌族乡人民政府。

(一)锁江地名的由来

锁江地名得于清朝时期江上的一座“锁江桥”,传说锁江那条河水水很急、浪很大,流水声吵得人家睡不着觉,特别是晚上,水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都不得安生,还有龙和狮子进街害人,后来老百姓就求神拜佛,菩萨显灵了就派神仙下来在锁江桥上安了一把金锁,流水声听不到了,龙和狮子也进不来了。好景不长,一次发大水桥被卷走了,金锁也没有了,一直到很久以后,锁江桥廊上画的一律都是金锁的花纹。

(二)羌族文化

1、民俗。

(1)饮食习俗。锁江人以玉米、小麦、大米为主食兼之薯类、豆类、荞子为辅。解放前以玉米为主食,常以玉米面做的稀饭掺红薯、土豆等为一日三餐,称作“拌汤”,还有用玉米面拌大米作干饭的习俗,称作“金裹银”,在火塘中用三角与鼎锅煮饭,这些习俗一直在延续。锁江山上盛产野生菌类和蕨类,属于原生态天然食品,村民们用以腌制各种咸菜。肉食以猪肉为主,家家户户都把猪肉腌制成腊肉,方便保存以便日后食用,高山的老百姓一般腌制的腊肉要吃一整年,他们把肉挂在火塘上方随时用烟熏,这样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村民还有饮茶、饮酒的习惯,锁江的茶叶芳香醇厚,一般都是手工制作,有客人来以泡茶优先,吃饭时用自己酿制的玉米酒招待。

(2)服饰习俗。解放前锁江人的服饰在富人和穷人之间有很大区别。富人一般在头上裹黑丝帕或者戴帽子,身穿高领或无领长衫,质地一般为丝绸,色彩丰富,下穿各色大裆大脚裤,脚用布裹起来,冬天穿棉鞋,夏天穿草鞋,打绑腿,他们的服饰且配有其他小饰品;穷人头上裹黑色或者白色的帕子,有些穷人盘头发于头顶以幅布包头,男人裹帕不用封头顶,女人则需要将头顶封死,男的身穿对门襟,女的身穿琵琶襟,颜色以花、红、绿为主,下穿无腰的嵌腰裤。穷人的服饰材料都是自己买回的粗布,用大锅将原有的粗布颜色褪掉,然后染成自己需要的颜色,无论春夏秋冬脚上一般都穿自制的草鞋,由于锁江竹子较多,大多用竹子制草鞋,也更耐穿。解放后,衣服的颜色由以前的花、红、绿转变为白、黑、蓝,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依然保留这些穿着,只是会制作草鞋的人不多了,有的年轻小伙夏天也穿草鞋,凉快舒适。

(3)居住习俗。锁江以前居住在碉楼里,渐渐的改为木制的虚脚楼,一般为三层,一层用来建厕所、养家畜,二层住人,三层用来储藏粮食。木制的虚脚楼立柱子,一般分为五柱、七柱、九柱,大户人家家里由于人多则有修建十一柱的房子,大多数都修七柱。一般房间也和柱子一样为奇数,房间设置除了寝室、厨房外还在堂屋中建一火塘,用来烧水、取暖,熏制腊肉等。在边远高山,旧时的羌族风格的寨房、碉楼仍然存在。

(4)婚俗。锁江婚姻联缔方式分为入赘,俗称“抱儿子”和嫁女儿两种。首先要看门户,男女双方经过协商初步同意这门婚事后,就将子女带到对方家中做客或者赶场时男女见面,家长双方都要充分尊重儿女的意愿,如果都同意的话就找媒人提亲,媒人可男可女,男的称“红爷”,女的称“媒婆”。婚前还要请释比看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五行是否相克,最后释比定结婚日子,婚宴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叫支客,主人家请有支客司,主要是给帮忙的人安排活干,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为谢客。正酒这天支客司、上梳娘等人要去女方家接亲,在新娘家吃完酒席后,接亲的人就抬起嫁妆回家,新娘娘家也要排人送亲到婆家,拜完堂后才算礼成。

2、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有的老人还能说出周围每一座山的当地名字,而且分阴阳男女,在堂屋设神龛供奉坛神,锁江也曾有一座火神庙。

(2)祖先崇拜。像中国大部分地方一样,锁江乡几乎每户人家都安有家神,写有神榜,神榜上有各家所供奉的祖先,每年过年、清明节以及七月半的时候举行祭祖仪式。解放前锁江街上有一座祠庙,供奉的是人尽皆知的杨四将军(杨四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了。

(3)佛教信仰。锁江村边有一座宝瓶山,山上有座灵峰寺,这是锁江人拜佛场所,这座寺院曾经在“破四旧”和“文革”时被拆除,后又重建,老百姓赶庙会多是赶农历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和农历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锁江的佛教融合了道教的诸神,他们既向释迦牟尼磕头,也向太上老君烧香。

(4)释比信仰。汉族称为“端公”,释比信仰是锁江信仰中最有特色的一种,释比是不脱离生产的宗教职业者,专门从事祭祀、安神、驱鬼、除秽、安葬等活动。锁江羌族乡的释比服饰不同于别处的端公,这里的释比身着红衣,头顶五佛冠,手执师刀,通用的道具大致有羊皮鼓、卦、令牌、腰牌、印等。

3、口传文化。

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仅依靠口传追溯本民族的文化,由于长期受到中央王朝军事力量的打击,没有文字和战乱是导致羌族后裔不能再进行自我民族辨认的重要原因。羌族的口传文化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宗教等,口口相传的文化是羌族人表达、传递、交流和延续民族意识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手段。锁江口传下来的文化主要有口头文学,包括各种民歌、俗语、谚语、打油诗、故事等。民歌包括情歌、酒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这的中老年人干活的时候就口哼山歌,齐喊号子,逢年过节的时候老人们还会聚到一起来个情歌对唱、山歌比赛,看谁的歌多,人民能听懂的只有少部分,大部分都是羌语,年轻人听不懂。

4、传统文化

解放前,老百姓穿的衣服、鞋子上的花纹、云纹都是手工绣上去的,羌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不过会羌绣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将此工艺传承下来,每年对绣娘进行培训,开展羌绣比赛,有的村民还在小孩的衣服、褂子、帽子、鞋子上绣上花、草、云、鸟等图案,个个颜色鲜艳,非常漂亮。年轻人也会绣鞋垫,闲暇时节,为家人绣鞋垫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休闲避暑圣地,逐渐盛行乡村生态旅游,当地的农家乐迅速发展,每年夏天周边绵阳市民都要前来避暑,一住就是一个月。乡党委政府按照“生态立乡、交通活乡、产业富乡”的乡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厚朴、茶叶、魔芋、乌药以及畜牧养殖,在江东、锁江、水口,花桥等村主要以发展茶叶为主,两河、凤阳、五星等村与林区接壤,非常适合发展“三木”药材,主要以厚朴种植为主,这里出产的厚朴尤以质量好、产量高而闻名。

锁江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小区气候明显。槐窝、锁江、江东,水口,花桥等村海拔位置较低、积温高、光照充足,空气湿润、温差小、黄泥土居多,除了发展粮食作物以外,很适应茶树生长,故此锁江乡又名茶叶乡。

锁江羌族乡位于平武县南端。 锁江羌族乡

周边政府机关

平武县锁江羌族乡人民政府 地址: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b18

周边小学

锁江羌族乡中心小学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中心小学(锁桂路北)

周边乡镇

锁江羌族乡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周边村庄

锁江村 地址:绵阳市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