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口乡

垭口乡 垭口乡地理环境 垭口乡历史沿革 垭口乡经济概况


垭口乡,位于阆中市城的西北面,东与沙溪接壤,西与枣碧相连,南与白溪接界,北与苍溪八庙毗邻。幅员面积34.1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01个社,总人口5672人(2017),务工创收1433万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2752元。(2005年2379元,增长373元)。垭口场,距市城12公里,解放前是天鞍乡(现南津关)的一部分,1951年建政为复兴乡,后改为元山乡,后因与洪山的元山同名,故将“元山”二字颠倒,并步其韵改为三元乡,1955年实行农业合作化,1958年由32个小社联合成为三元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前进公社,1969年恢复为三元公社,1981年南充地区地名普查时因与苍溪的三元同名,续更名为垭口公社,1984年恢复更名为垭口乡,1992年撤销垭口乡并入江南镇,1996年从江南镇分出恢复垭口乡。垭口场,又名垭口坝,因地处于山垭口的一块平...

详情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垭口乡所有城乡结合区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垭口乡介绍

垭口乡,位于阆中市城的西北面,东与沙溪接壤,西与枣碧相连,南与白溪接界,北与苍溪八庙毗邻。幅员面积34.1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01个社,总人口5672人(2017),务工创收1433万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2752元。(2005年2379元,增长373元)。

垭口场,距市城12公里,解放前是天鞍乡(现南津关)的一部分,

1951年建政为复兴乡,后改为元山乡,后因与洪山的元山同名,故将“元山”二字颠倒,并步其韵改为三元乡,1955年实行农业合作化,1958年由32个小社联合成为三元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前进公社,1969年恢复为三元公社,1981年南充地区地名普查时因与苍溪的三元同名,续更名为垭口公社,1984年恢复更名为垭口乡,1992年撤销垭口乡并入江南镇,1996年从江南镇分出恢复垭口乡。

垭口场,又名垭口坝,因地处于山垭口的一块平坝,故称为垭口坝,垭口也因此得名。

扎实开展各项工作:2006年,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在广泛的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垭口乡“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

第一,围绕“一个中心”。以抓好农村 公路建设为中心,破除交通制约瓶颈。垭口乡有乡道15公里,村道公里,社道公里。一是确立了乡村道路建设“一年打基础,两年初建成,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形成了“以乡道为主线,以1、3、4、5村4条村道为干线,其余村、社道为支线”的交通网络构架图。主线的建设目标是油化,干线的目标是泥结碎石化和油化,支线的修建目标是泥结碎石化。二是“围绕市委农村 经济突出公路建设,一切工作突出人民满意”的思路,坚持“一事一议”,运用“四权”机制。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2006年兴修村道21公里,社道近10公里。同时组建了专业管护队,加强了乡村道路管护。

第二,突出“两个重点”。以抓好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培育为重点。以解决旱山乡人畜饮水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一是培育状大畜牧产业,助农增收。抓住被市列为肉牛养殖示范乡镇的机遇。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4个(2、4、5、7村)。重点培育了二村陈维光、七村张玉安两户养殖示范大户。每户规模化建牛位50个,户平增收5万余元,同时巩固生猪传统产业,年出栏生猪上万头,培育50头以上示范大户3户(2005年7860头,增加2140头×130元=28万余元)。三村年出售生猪人平3.2头。 家禽产业成效喜人,培育年出栏家禽近万只的示范大户1户。一村村民蒋佳兵是川农大 畜牧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投资3万元修建了圈舍,现 养殖肉鸡8500余只,将获利6万余元。“三到”培训到户,宣传到户,服务到户。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根据大旱之后要反思,反思之后要大干的指导思想。采取“政府引导,村社组织,农户修建”的方式,全乡新修蓄水池32口,打人工井10口,切实解决了旱山村人畜饮水难问题。

周边诊所

阆中市垭口乡卫生院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江南街道中心学校附近

周边景区,

庙子垭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

柏林垭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

周边乡镇

大垭乡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

小垭乡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

周边村庄

碑垭口村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

庙垭村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白七--桅杆梁

大垭口村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

陈垭村 地址:南充市阆中市白七--桅杆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