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乡

黄庭乡 黄庭乡乡镇概况 黄庭乡季节气候 黄庭乡地理环境 黄庭乡旅游资源 黄庭乡历史评价


黄庭乡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辖乡。1944年析大树南部置黄庭乡,1958年改黄庭公社,1984年复黄庭乡。黄庭,位于 达川区最南部,1944年从大树、南岳析置黄庭乡,解放前辖8保73甲,属第二区,乡公所设在东升街口,1947年迁往细屋场吴家祠堂(今春屋村4组),1949年又迁回原地。解放后划6村,现辖8村67社,总人口9126人,幅员32.19平方公里,耕地7035亩,其中田3295亩,旱地3740亩,竹木面积22976亩,其中白夹竹、慈竹林12438亩,松柏林10538亩。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0°50′至30°19′,东经107°36′至107°56′,历史上多次从湖南、江西等地移民入境,今多为楚人后裔,全部汉族。原有小学9所(中心校附初中班),现有小学2所(中心校附设初中班),两所小学设有幼儿班,另一所私立幼儿园(苗苗幼儿园)。卫生院一所、信用社一个、合作医疗8个、兽防...

详情

黄庭乡地名网_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黄庭乡资料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黄庭乡介绍

黄庭乡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辖乡。1944年析大树南部置黄庭乡,1958年改黄庭公社,1984年复黄庭乡。

黄庭,位于 达川区最南部,1944年从大树、南岳析置黄庭乡,解放前辖8保73甲,属第二区,乡公所设在东升街口,1947年迁往细屋场吴家祠堂(今春屋村4组),1949年又迁回原地。解放后划6村,现辖8村67社,总人口9126人,幅员32.19平方公里,耕地7035亩,其中田3295亩,旱地3740亩,竹木面积22976亩,其中白夹竹、慈竹林12438亩,松柏林10538亩。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0°50′至30°19′,东经107°36′至107°56′,历史上多次从湖南、江西等地移民入境,今多为楚人后裔,全部汉族。原有小学9所(中心校附初中班),现有小学2所(中心校附设初中班),两所小学设有幼儿班,另一所私立幼儿园(苗苗幼儿园)。卫生院一所、信用社一个、合作医疗8个、兽防站一个、邮政所一个、电视广播站一个。

黄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迟春早,全年平均气温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业。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大春优势,能满足旱地三熟和稻田两熟作物需要,以盛产 水稻、小麦、 玉米、 油菜、红苕等著称。

黄庭地处东南高西北低的丘陵地带,境明月山百里槽中段西端,西邻南岳镇,东北与大树镇接址,东南与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大荣村竹山区上安峰乡交界,全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群山环抱,西北为丘陵此起彼伏。山上,苍松翠柏竹密布、针阔混交、乔灌相间,森林植物1000余种,珍贵树种有银杏、香樟、桂花;经济林木有油桐、漆树、杜仲、厚朴、桑、茶、水果等,林中栖息各种野生动物,山鸡、野兔随时可见,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矿、铁矿、 天然气、 石灰石、石膏矿、矿泉等

境内的水堪称“银水”,连接纵横交错的小溪是明月江支流,境内镶嵌着无数明珠。壮观美丽的周家山亭子桥,“九龙湖”(明星水库)更为境内奇观,九条龙伸进湖里,湖内九岛,形成了九龙戏珠壮观,五马摇铃天然景观,湖畔的‘九龙’溶洞更为奇特,层层梯田、千杯盏、石狮、洗心泉、石床、观音宝座、舍身岩、圣母和小天使、时隐时现的农舍栩栩如生。湖、洞、岭溶为一体,有待开发,是旅游、休闲之佳地。

黄庭乡乡镇企业有采煤、建筑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茶叶。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为主。

黄庭这块绣地,历代的反动统治使平民百姓饱受压迫,奴役之苦,长期的生存斗争,铸造了黄庭人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不屈精神。清朝末年就有一位姓黄人敢于抗粮税,众称“黄挺坳”。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志士不畏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发生了著名的三角寨事件和二月暴动,在三角寨事件中黄庭革命烈士有26名之多,1946年黄庭第一次建立地下党支部,组建梁达边区游击队。1949年10月末游击大队消灭了黄庭乡警队,杀死县参议员李仁胜,12月全副武装向达县解放军报到,分配到各条战线工作。

黄庭地灵人杰,对发展国民经济十分有利。但是在解放前,生产资料私有制、政治腐败,加之没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工农业发展基本处于原始,生活主要来源靠手工造纸,农业处于辅助地位。由于占有不平衡和沉重赋税,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

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制度,土地改革,结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得到了土地。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集体经济,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劳动力,使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但黄庭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曲折、漩涡、回流。1958年开始,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不适当地改变生产关系,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各行各业搞“大跃进”,导致“三高”(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盛行。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上自然灾害袭击,国民经济严重失调。1961年农业生产有的田块颗粒无收,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减产50%。教育、卫生事业也遭严重挫折,大砍农中班和民办小学班,仅中心校1958年至60年有学生410人,1961年减少120人,下降到290多人。医药奇缺,肿病人遍及全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全部停止。1962年全面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三高”、“ 五风”错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次安排,全乡经济逐渐恢复,1966年粮食总产量比1961年增长59%。

1967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中,黄庭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出现曲折,农村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发展,推行大寨“大批促大干”,评“大寨工分”。不允许社员搞家庭副业,大办各种学习班,大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集市贸易。1976年,粮食总产量比1966年减产13.5%,国民收入由1966年人平134元降至121元,人民生活再次出现困难。但勤劳勇敢的黄庭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奋战二十天将长达6.6公里的黄南公路全线贯通。1976年5月1日正式通车,结束了黄庭人民祖祖辈辈不通汽车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拨乱反正,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黄庭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的历程。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经济联合体,调整产业结构。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生产转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乡企业的发展。粮食产年年增产丰收,2006年粮食总产量352.5万斤,人平440公斤,人平纯收入3092元,比1966年增长23倍。各条战线的改革,促黄庭交通、建筑的新面貌。全乡八村通水泥路,而且街道、通花、周家、万兴都用上了自来水。场镇建设由原古老的‘一’字形街,近20户百余人,新修西婷街、东升街、群兴街、黄府路共0.6平方公里,有居民235户920余人。全乡居住条件普遍改善,高档商品进入农家。实现了基本无文盲乡、普及了初等教育。医疗卫生和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全乡人民享受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

周边医疗

黄庭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 地址: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西婷街15号
营业时间:"每月2,12,22日(上午8:00-11:30,下午2:00-5:00点)"
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西婷街15号

周边景区,

明星水库 地址:达州市达川区

石锣水库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

周边村庄

连心村 地址:达州市达川区

石锣村 地址:达州市达川区

猴子沟 地址:达州市达川区

黄家山 地址:达州市达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