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镇

龙家镇 龙家镇自然资源 龙家镇经济发展 龙家镇社会事业 龙家镇旅游资源


龙家镇,建于民国21年,民国34年改为龙家乡,解放后,1953年复设镇,1961年建立龙家人民公社,1984年又恢复为镇,位于遵义 余庆县西北面,地处余庆、 湄潭的交界处,距 遵义市180公里,余庆县城76公里, 204省道5公里。全镇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21000余人,土地总面积175665亩,其中耕地面积26640亩(田15045亩,土11595亩),全镇 森林覆盖率达51.1%。我镇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文明古镇”之称,2008年人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0元龙家镇是传统的 农业强镇,农民主要以“粮、油、烟、畜、茶”为主,镇内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54300 亩。境内有丰富的森林和 水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4.6%。全镇森林面积94180.5亩,森林覆盖率64.6%,镇境内有小(二)型水库6座,小山塘44口,总计蓄水16...

详情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镇介绍

龙家镇,建于民国21年,民国34年改为龙家乡,解放后,1953年复设镇,1961年建立龙家人民公社,1984年又恢复为镇,位于遵义 余庆县西北面,地处余庆、 湄潭的交界处,距 遵义市180公里,余庆县城76公里, 204省道5公里。全镇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21000余人,土地总面积175665亩,其中耕地面积26640亩(田15045亩,土11595亩),全镇 森林覆盖率达51.1%。我镇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文明古镇”之称,2008年人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0元

龙家镇是传统的 农业强镇,农民主要以“粮、油、烟、畜、茶”为主,镇内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54300 亩。境内有丰富的森林和 水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4.6%。全镇森林面积94180.5亩,森林覆盖率64.6%,镇境内有小(二)型水库6座,小山塘44口,总计蓄水163.1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710亩。有敖溪河上游、羊叉河、跳蹬河三条河流纵横境内,镇内河道长29.5公里,流域面积125.04平方公里。镇内地下水量丰富。镇有 石佛寺、泉家洞瀑布、万丈坑 红军烈士墓、平桃原始森林等旅游景点。

龙家属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生产历年来都是农民增加收入和发展致富的产业支柱,全镇主产以水稻、玉米、 油菜、 烤烟茶等为主要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发展猪、牛、羊为主。截止2008年底,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41万亩;完成 秋粮面积3.40万亩,产量12345.6吨;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7000吨,;;玉米种植面积0.65万亩,产量3380吨; 红薯面积0.8万亩,产量2086.9吨;完成油菜种植面积1.4亩,产量2016吨;落实烤烟种植面积8757亩,收购烟叶213.5万斤;种茶面积4530亩,实现产值680万元。

电讯、交通、新农村建设:1990年每1万人有电话4门,2008年底每1万人有电话4000,通村通组公路达100%,村组公路与镇村公路连接成交通网。2008依托通村公路建设,做大做强公路文章,打破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公路建设“瓶颈”,完成公路建设27公里,修建候车亭4个。至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镇党委、政府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品位求高、示范求精、内涵求深、方式求活”的目标,采取“党政引导、村组自治、农民自愿、部门帮扶”的工作思路,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目前,我镇已建成文家湾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黄金榜、市级新农村建设高规格示范点上庄、坑上、坪上等示范点,全面完成示范点“五通三改三建”、沼气池建设以及道路硬化工程,从而大大推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全镇有1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其中中学16个教学班,学生956人,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46人);村级以上中心小学5所(完全小学3所),村级中心小学分校4所,共有51个班,1798名学生,在编教师加上教育工作志愿者共86人(专任教师76人),初中师生比为1:21,小学师生比为1:24。龙家小学、钟山中学分别于2003、2004年成为县级示范性学校。龙家小学于1995年中央教科文研究所批准为全国德育实验学校,并承担了德育“九五”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中央五部委授予全国“尊老、爱老、敬老、助老”先进单位,钟山中学1994年—2008年连续14年,中考成绩均居县前三名,曾6次获市级、20次获县级先进集体奖,1998年获县政府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近代才子李光斗、当代作家冉正万,他们用小说、散文、诗歌、对联等多种形式反映本镇风土人情。1989年由岳良武主编的《龙家对联》第一集出版。民国15年(1926年)川剧艺人马兴武、魏志林等莅临龙家清唱川剧“打玩友”,川剧传入龙家。解放后五十年代期间,“龙家川戏班”多次与湄潭的义泉、永兴、黄家坝、高台,瓮安的草塘、牛场等乡镇交流演出。镇业余川剧团、老年门球队等业余文体团体长期开展各种对外交流活动,营造了一种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

全镇有1所卫生院,不断规范农村卫生室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培训优秀医疗人才,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和妇幼保健服务,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镇内群众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门球、跑步、板手劲、拔河、挑沙袋、象棋、跳棋等。1960—1990年间,镇篮球队除逢节赶场竞赛表演外,还外出与凤冈县琊川、湄潭县抄乐以及本县乡镇球队切磋球技,1994年荣获“贵州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距龙家集镇1公里,海拔950米左右。原仰天窝、隘门两山相距约2米,其间形成长20余米的狭窄通道。通道两边崖壁垂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隘门关”也因此而得名,靠它西面的那山也因此名为“隘门山”。它贯通南北:北边是光辉村,南边是光明、平桃两村。它是光明、平桃两村村民到龙家集镇赶场、办事的主要通道。两山北边:隘门山乱石嶙峋,山势稍缓;仰天窝山丈余山崖相叠,不易攀登。西面皆垂直山崖,高50余米,长200余米,大多呈白色状,另有青、黑、黄等色相间其中,崖缝小树长出,装点崖壁,看去两崖壁象天然的大壁画。两山峰顶苍松翠柏,四季郁郁苍苍。通观隘门关,象一个倒写的“八”字。清代文人李光斗对此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有《咏隘门关》一首诗曰:

两山壁立一门开,天关无锁任往来。

努力向前休退让,细观岔路莫徘徊。

残岩积雪悬明镜,大树浓荫覆绿苔。

造化留兹司索钥,钟灵气聚毓英才。

现龙平(龙家、平桃)公路从此穿越而过,狭窄通道不复存在。1964年通道两边岩石炸除,道宽至10米。2004年公路拓宽改造成柏油路,最窄处16米,比改造前宽近14米。隘门关高出龙家、光明坝区40余米,形成“风口”。夏天,凡过往行人不自觉的在此驻足休息,尽情享受凉风拂面的惬意。此关距石佛寺300米,石牛山350米,白马山600米,东西景点呈一线,有旅游开发价值。

高寨示范点是我村开展“四在农家”活动,践行“三个代表”创建的小康富裕型示范点。该组有52户218人,有2名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截止2001年,户均收入达1.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4300元。该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男同志外出务工从事建筑业,女同志在家从事种养业。特别是在致富“领头雁”徐再友同志的带领下,组建了8支建筑工程队,活跃在以敖溪为中心的江北四镇承建工程,人均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在“四在农家”活动中,通过县、镇的大力支持,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投资1万余元,硬化串户路1600米,建立了羽毛球、乒乓球体育活动场所4个,图书室1个,全面实现“六改”、“四通”(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灶、改房、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全组90%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90%的农户用上了电话,实现居室亮化,家园美化,环境绿化,心灵净化。

针对高寨组物质条件较好了这一实际,村党支部提出“现在富了不算富。创造条件再致富”的口号,在该组组织实施稻鱼工程100亩。为该组村民再致富又增加了新途径。高寨人民勤劳善良,团结和睦,10多年来没发生偷盗、吵架斗欧现象,2001年被县评为“文明村寨”;高寨人民婚育观念彻底转变,13年来无计划外生育,率先在全县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高寨人民不仅经济富裕,而且思想进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市委书记傅传耀视察该村寨后,称其为“黔北第一寨”。

周边诊所

余庆县龙家镇卫生院 地址:遵义市余庆县龙家镇光辉黄金路龙家小学附近

周边乡镇

龙家镇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

周边村庄

龙家沟 地址:遵义市余庆县

龙家院 地址:遵义市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