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镇

长期镇 长期镇历史沿革 长期镇行政区划 长期镇地理环境 长期镇自然资源 长期镇人口民族 长期镇经济概况 长期镇历史古迹 长期镇风景名胜


长期镇位于 赤水市东部,东与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接壤,南连本市官渡镇,西与葫市镇毗邻,北与长沙镇相连。最高海拔1346.2米,最低海拔328米。境内有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亮湖。镇内有耕地21826亩(其中田14600亩,土7226亩),森林资源90322.5亩,有石斛6785亩,广泛栽种黄柏、杜仲、黄芹、天麻等名贵中药材,森林覆盖率达68%.主要农作物有 水稻、 玉米、 小麦、 红苕和马铃薯等,主要产业有竹、石斛、畜、药四大产业。长期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夜郎国驻军的地方,那时称为缠溪,当时有一条赤水河缠(环)绕那过地方而过故为缠溪,也许与贵州知青叶辛作家的大作《缠溪之恋》不谋而合,后人为了方便记忆而更名为长期。明万历二十九年,石笋场、长期场、箭滩等地设甲。清代如前设甲,光绪三十二年改里设区,区下仍设甲,详情无...

详情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长期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长期镇介绍

长期镇位于 赤水市东部,东与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接壤,南连本市官渡镇,西与葫市镇毗邻,北与长沙镇相连。最高海拔1346.2米,最低海拔328米。境内有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亮湖。

镇内有耕地21826亩(其中田14600亩,土7226亩),森林资源90322.5亩,有石斛6785亩,广泛栽种黄柏、杜仲、黄芹、天麻等名贵中药材,森林覆盖率达68%.主要农作物有 水稻、 玉米、 小麦、 红苕和马铃薯等,主要产业有竹、石斛、畜、药四大产业。

长期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夜郎国驻军的地方,那时称为缠溪,当时有一条赤水河缠(环)绕那过地方而过故为缠溪,也许与贵州知青叶辛作家的大作《缠溪之恋》不谋而合,后人为了方便记忆而更名为长期。

明万历二十九年,石笋场、长期场、箭滩等地设甲。

清代如前设甲,光绪三十二年改里设区,区下仍设甲,详情无考。

民国5年,长期设第二区第六保,所辖甲数无考。

民国19年9月,长期设忠慎乡、石虎乡、石笋镇等。

民国24年9月,长期设第一区忠慎联保,另有石虎联保等。

民国36年,长期设乡,辖石笋、石虎、箭滩等共9保。

1950年2月至1953年5月,废保设村,废甲设组。建长期乡共辖28个村和3个场镇。

1953年5月境内实行民主建政,取消村建置,划大乡为小乡。设石坝乡、箭滩乡、长期乡、石笋乡、石虎乡。

1954年6月乡级普选相继完成,石坝乡、箭滩乡、长期乡、石笋乡、石虎乡分别建立乡人民政府。

1955年境内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相继成立。

1956年石坝乡并入箭滩乡。

1958年9月,撤区建置,废乡设管理区,建立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恢复区建置,实行政社一体,管理区恢复为人民公社。

1965年10月石虎公社并入石笋公社。人民公社期间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58年秋,撤销区、乡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境内有长期、石笋2个公社。年底至次年初,长期、石笋、箭滩、石虎4乡相继改为管理区。

1961年境内各管理区相继恢复为人民公社。

1964年10月 石虎公社合并入石笋公社。

1964年11月 长期、石笋、箭滩3个人民公社随长沙区划入赤水县领辖。是年将原名“缠溪”人民公社更名“长期”人民公社。

1970年10月12日 官渡区新华公社茶坪大队和七里坝大队一、二、三生产队行政区划入长期公社。

1980年1月境内各公社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境内3个公社改称乡,以各生产大队设村,生产队设村民组。

1988年长期场、石笋场、箭滩场分别更名为长期街、石笋街、箭滩街。

1991年7月建镇并乡撤区,撤原长沙区辖长期乡、石笋乡、箭滩乡,合并建长期镇,政府驻地长期场。

长期镇辖康桥社区、华阳村、共和村、长期村、合云村、红卫村、凤仪村、白田村、五七村、太平村、兴旺村等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有83个村民组,6个社区居民小组。

长期镇位于赤水市东部地理位置中心,地处东经105°51′11″至106°06′49″,北纬28°41′44″,最高海拔1346.2米,最低海拔328米。东与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接壤,南连本市官渡镇,西与葫市镇毗邻,北与长沙镇相连。习水河和208省道马合公路平行纵穿全镇13Km,将长期镇划分为东西两岸。镇域面积117.43平方公里。

境内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冬季温凉,日照偏少,无霜期长,夏季多伏旱,初夏及秋季多阴雨,降温巨烈。近年受大气环流影响变化,暖冬、早春明显。局部地区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如长期村七里坝与镇内河坝地区,就有山下穿汗衫,山上着夹袄之差别。

长期地处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习水河自东南向西北贯穿境内,杉树沟、小河沟、星宿溪、楼溪沟等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地貌被浸蚀切割成峡谷山地、低山、小丘和坪状,使背斜层和向斜层发生地形倒置,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逆构造地形。山之走势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降,最高为兴旺村的背光山,海拔1346.2米,最低为习水河出境处穿心店238米,相对高差1108.2米。全境山大坡陡,河流切割强烈,落差大,山峦重叠,峡谷幽深。
  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低谷、坪状。中山,境内人称高山地区,属大向斜坪状中山地貌,峰顶呈平坦方山地形,岭脊线似同一高度波状起伏。低谷,境内人称半山地区,主要分布于习水河及其支流各向斜低山下部和背斜翼部,组成单斜深丘,相对高度一两百米不等,谷宽50—100米之间。坪状,由几个短轴背斜和向斜组成,地形宽阔,切割零碎,丘谷纵横,背斜轴部呈条状,两翼山丘为馒头状。三种地貌在境内面积比约为五比四比一。
  山脉。境内山脉主要为娄山山脉支系,由东南向西北分支延伸,山形展布与构造形迹走向基本一致。山梁多南北向,山大坡陡,切割深度在500至1000米之间,以单面山形为主,断岩嶂谷,河流落差大,瀑布多,山峰多在海拔千米左右。东南部有兴旺村的弓背岩、背光山,西南部有五七村的雨尖山,东北部有凤仪、白田两村共界的白马岩,东部有共和村的红川岩。

境内主干河为习水河,属赤水河主要支流。过境段长13千米,在本镇华阳村猴子田处入境,白田村穿心店处出境。支流小溪13条,主要支流6条。
  1、习水河。又称高洞河,源出习水寨坝高家坡,河口合江城南李子林。多年平均经流量6.6亿立方米,1959至1961三年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落差218米,河谷呈“U”形。夏秋山洪暴发,常致河水陡涨;冬春水源枯竭,可涉河而过。航道狭窄,上游通排筏,下游通木船。1964年以前为境内大量林木产品出运水道,也是运进食盐等生活用品的必经之途。1964年四川境内筑坝后航行中断,只能分段通行小舟。
  2、杉树沟。又称溪沟头,源于兴旺村五一组,经杉树沟、胡丝岩、水地坝、官仓头在溪沟头入习水河,全长7公里,有多处瀑布。
  3、小河沟。由芭蕉沟、李氏沟在长期村三汇嘴处合流,经磨子岩,天堂岩,在长期场入习水河(相传很早以前,此溪绕场一圈在烟灯坳与挑水沟合流再注入习水河,缠溪地名因此而得,详情无考)。
  4、星宿溪。上游为两溪,一条源于鹿滚凼的响滩子,另一条源于下厂的大山坡,两条溪流在吊脚楼内的石板滩汇合,流经吊脚楼、学堂榜,在奔滩处汇入习水河,全长6公里。
  5、楼溪沟。源于五七村高山组大屋基兰告田、王家坡,在三岔河外合流,经观音洞、脚盆田、黄桷滩、和家坟、葡萄岩、鼓儿凼、天堂坪,在棉花沱处入习水河,全长10公里。
  6、油房沟。源于红卫村火石岩水库,经唐生坪、杜家嘴、中华嘴,在油房沟入习水河,全长8公里。
  7、半山沟。源于凤仪村半山组大神堂,经半山、大头田、沙土头,在石笋场南面大德桥处入习水河,全长6公里。

林业资源

镇内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林业用地8317.57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70.83%;其中森林8101.57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7.40%。

境内森林为常绿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4个森林植被类型。其中:用材林1892.67公顷,占森林面积(下同)的22.76%;薪炭林58公顷,占0.7%;经济林10公顷,占0.12%;竹林6140.9公顷,占73.83%。竹林中楠竹2679.23公顷,占竹林面积(下同)43.63%;杂竹林3461.67公顷,占56.37%。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镇共111个村民组8566户,人口29415人,农业人口:27520人 非农业人口:1895人分布有苗、藏、布依,彝等多个少数民族。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和马铃薯等,主要产业有竹、石斛、畜、药四大产业。

种植业

境内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桐、乌桕(棬子)、油菜、茶叶、土烟、水果、中药材。

镇内主要有小米、大麦、豌豆、胡豆、绿豆、巴山豆、扬叉豆、米豆、北京豆、荞子、五谷子、红稗等,其中豌豆、胡豆、绿豆三样种植的人多一些,其他品种则偶有农户种植。

镇内种植上述各类粮食作物,水稻是主要的,种植面积约占50%,产量则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5%。

全镇各类粮食作物1985年至2000年种植面积最大。其中1998年水稻种植面积近1540公顷,旱地各类种植面积近2000公顷,加上部分复种(一年两熟),累计种植面积近4000公顷。

养殖业

民国时期,养殖业发展很缓慢。解放后,1950年至1958年,养殖业有较大发展,1959年至1962年又大幅度下降。1963年起逐渐回升,80年代起至90年代,是境内以户养为主的养殖业发展鼎盛时期,同时发展稻田养鱼、池塘养鱼。1991年建镇后,设畜牧站,2002年起改畜牧水产站,对境内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实施管理,同时对畜禽水产等疫病防治进行技术指导。

2000年以来,长期镇发展赤水竹乡黑羽乌骨鸡、良种黄牛、黑山羊、生态鱼等特色品种。2000至2006年间,年出栏生猪4万头、年均增长19%;年出栏家禽17.6万羽,年均增长13%;年出栏肉羊1020只,年均增长15%;年出栏肉牛200头,年均增长20%。年均肉类总产量为3800吨,年均增长17%。发展养殖小区13个,发展大户1329户。口蹄疫免疫、禽流感免疫、动物常规免疫率为100%。人工饲草种植180公顷,稻田生态渔业建设168公顷,良种蜂20群。仅2006年,实施生猪人工授精2500头,引进二元母猪480头,出栏三元杂交猪2.4万头,推广良种禽9.6万羽;完成畜牧渔业总产值4100万元,牲畜税费统收30万元。

渔业

境内溪河均有鱼类自然繁殖。解放后山塘水库逐步增多,70年代起发展山塘水库养鱼和稻田人工养鱼。2006年全镇可供养鱼水面496公顷,其中河流3公顷,山塘6公顷,水库20公顷,稻田467公顷,已养鱼水面约109公顷,其中河流3公顷,山塘5.5公顷,水库7.5公顷,稻田93公顷。

境内水产资源主要为鱼类,主要品种有河鲤、白甲、岩鲤、鲶鱼、鲫鱼、黄纳丁、石胡子、青鲌、鳝鱼、泥鳅等。1976年引进鲢鱼、非洲鲫、草鱼、红鲤等人工养殖。其它水产资源有团鱼、蟹、蚌、石包鱼、田螺等。

民国时期,境内渔民多以溪河捕捞为主,生产形式自由,政府对渔业生产未进行管理。解放后,政府为保护渔业资源,有利鱼类的产卵繁殖,兼顾渔业生产,多次颁布渔业生产和社会捕捞的有关规定,规定每年春初鱼类产卵期为禁渔期,严禁毒鱼、炸鱼和电力捕鱼等。2002年后,先后建立了华阳3公顷、五七6公顷稻田生态养鱼基地。

慈竹林崖墓

五七村慈竹林(地名)外,距习水河长滩(河滩名)约50米处有一崖壁,壁上有两个方形石洞(里人称蛮子洞)。一洞呈长方形,长约1.6米,高和深均约0.5米以上;一洞呈正方形,边长1米以上。两洞离地面均在5米以上。因雨水长期浸蚀,崖壁石头剥落,致其中长方形崖墓靠地面方完全剥离崖壁。

生基墓

兴旺村大屋基组高笋田(地名)西侧,并排五座生基墓葬(里人称蛮子坟)。每座墓葬由三块石板组成,两侧各一块,上方盖一块,各块石板长1.5米以上,宽0.6米;石板上有人物花草文字一类的镌刻,虽经长年风雨剥蚀,但刻痕依稀可见。据上年岁的老人口述,文化大革命以前,境内这种墓葬不少,以后因域内开山造田,或建设所需,多被拆除。1989年,数拨身着少数民族服装,肩挑铸铁锅,声言试烧一年后再行付款的推销人,先后来到境内,一边推销铁锅,一边参拜这种生基墓,并在回去后就一直没有再来境内收锅款。因而墓葬系何种族人的祖墓、下葬年代等均无法考证;销锅人的来历也无法知晓。

长期村黄桷塝后檐土坡上也有同样的生基墓5座,其构筑方式与高笋田生基墓完全一致,仅缺花草人物一类镌刻且保存也没有高笋田生基墓完整。

长期场袁氏古墓

袁氏古墓位于长期集镇场中央,里人称做转角店处。80年代长期信用社在墓葬地建房时将古墓夷为平地,2002年拆信用社建造商住楼又将墓葬起葬它处。原墓葬占地约50平方米,墓穴以一色白砂岩料石砌围,顶部有藻井。墓前立碑坊一座,高约3.8米,宽约2.5米;碑坊以阴刻、浮雕、透雕三种镌刻形式,刻有人物故事、龙狮麟羊以及花草等装饰图案。现今墓葬无存,葬年亦无确切考证,仅据袁氏后裔珍藏手誊家谱推之,此墓当是袁世盟以下第十七世孙袁治德妻室何氏之墓,葬年应在清康熙至雍正年间,距今约在300年以上。

杨家坪袁氏古墓

杨家坪古墓座落在长期村小河组小地名杨家坪,古墓葬占地约250平方米。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当地官宦(捐职州同)富户袁洪玳之祖坟,墓葬为袁洪玳之父袁文暹、之母周氏合坟。

墓地入口处八步石梯进入第一级台阶,石梯两侧各立石柱一根,柱高5.6米,呈八棱状,直径40厘米以上,柱顶各雕刻雄狮一只。柱上对联一副:右柱为“青龙带绕珠光聚”,左柱经雨水长年剥蚀,字迹模糊不清。步入墓地平台,前行7米许,有一座高6.7米,宽5米(洞宽1.5米)的碑坊,碑坊上透雕镂刻龙凤狮马、人物花草。两对雄狮分列碑坊两侧,均趴在石鼓之上。碑坊之洞门上方镶嵌石板一块,长1.5米,高0.7米,前后各阴刻碑文一段,竖排横书,无与断句。过碑坊前行1.5米,上五步石梯,进入墓地,再前行7米许,抵墓穴。墓前立3米高,3.5米宽碑坊一座,碑坊有檐有盖。碑坊上除阴刻文字外,别无其它内容。文字因风雨剥蚀,现已模糊至完全不能辨认。

石厂头王氏古墓

石厂头王氏古墓,墓葬位于兴旺村五一组小地名石厂头,为当地王姓家族祖坟。古墓建成于清道光八年秋七月,墓穴为双室,建成后15年(即道光二十三年,1883年)葬女主人,道光二十四年,距女主人下葬日仅多出一年尚差3天,男主人下葬。

古墓设计建造独特,墓地前上、下两块石坝,均为石板铺成。墓穴前石坝略小,横向为长,17米,纵向为宽,6米;往下步8尺石梯计12步,进入稍大石坝横长17米纵宽8米。两块石坝可容纳数百人在墓前集会祭祀等。

墓前碑坊1座,宽5米,高7米,中通一门,门宽1.1米,高2.5米,三重戴帽,透雕人物花草、龙狮及二十八宿等。

马埂上袁氏古墓

马埂上古墓为当地富户袁姓祖墓,座落红卫村马埂上,占地约150平方米,周围一圈建有围垣,全部条石砌成,石垣最高有6米,最低在2米以上。墓前碑坊1个,高5米,宽2.7米,坊上阴刻对联一幅,横联为“人杰地灵”,上联为“劲节冰操名彰兴”,下联是“芳徽玉著德肇箕裘”。从依稀可见的碑文中可看出古墓葬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表示碑文因风雨驳蚀字迹模糊不清)

音阁古刹观

观音阁古庙位于长期场南面场头山嘴上,占地约600平方米,分为上殿、大殿、下殿和化钱炉四个部份。“文化大革命”中毁坏庙内陈设,庙宇房屋由生产队安排袁氏叔侄在此开办面房;后由长期乡政府安排改作公社卫生院;1986年马合公路建设需要,彻底拆除庙宇房屋,现今由开发商在此建商住楼出售。至今虽然庙宇房舍及其间陈设已无考证,但仍将里人忆述附记于后:

观音阁内陈设多为各种菩萨塑像,最大一尊为观音佛祖,高约2米,加上1米高左右莲台,端座大殿中央,两侧各列十八罗汉,加上庙门土地等全庙共有塑像二十余尊,全为泥胎塑身。观音阁自建成之时起,一直就有僧尼固定居住主持,偶有云游僧人路经此地小住,场上及乡下信奉的老人甚众,信徒中女性居多。民国13年,观音阁庙内曾一度驻扎地方团练,是年4月,时驻庙内的100多团练曾与匪棚激战三昼夜,终因弹尽粮绝而翻墙突围。

太平寺

太平寺位于长期场西南,习水河对岸的大山峦上。解放以前,太平寺是一座僧侣众多,香烟不断,诵唱经文之音不绝的寺庙。1951年土地改革,人民政府遣散众僧,将庙产庙地部份分配给就近农户,部份留作公产。“文化大革命”后期改作小学校舍,1989年因房舍陋烂不堪,无法再住而拆建,迄今仅留下山门一座。山门对联为“庙貌巍峨临下有赫,神功浩荡惠我无疆”,横额为“大太平”。

太平寺庙宇周围多为庙地庙产,过去一度古木参天,尤以马尾松硕大无比。民国末年,迁建长期国民初级小学堂于场头山包上,曾在此伐木作建材,有的木材须16人甚或32人方可抬动。

玉皇观

玉皇观座落在兴旺村兴旺组,离长期场约5公里。寺庙分为上殿、厢房和下殿三个部份,山门前有五级宝塔一座,解放初被拆除。解放以前有常驻住持僧人,解放以后经教育遣散。“文化大革命”中生产队将上殿改作保管室,下殿则改作小学校舍,1970年起至1995年间,一直是一所公办学校。后因生源不足,房舍陋烂被撤销。

归化山

归化山座落今红卫村境,距石笋场约3公里。寺庙分上殿、正殿、下殿三大部分,山门前石桅两根,庙门为高8尺、方2尺余条石门坊。三殿之间夹两天井,殿房屋脊分别塑有鳌鱼翘角,二龙戏珠,鱼兵虾蟹和花草人物。各殿木雕泥塑神像40余尊。解放前常驻住持僧人,并常在此庙做清醮会、虫蝗会等教会法事。解放以后,“破四旧”彻底将庙内陈设打毁,现庙堂屋舍已荡然无存。80年代末,当地民众中信奉者在庙地附近新建庙宇土木结构瓦屋三间,并不时在此做会。

永安坝崖刻石笋场今永安幼儿园外,临习水河边有一长20余米,高10米许崖壁,崖上刻有“永安坝”3个大字,字高约40厘米、宽约35厘米。刻凿年代无考,至今字迹清晰可见。

石笋下场摩崖碑刻今石笋下场黄桷树下,摩崖碑刻一处,刻字多已模糊,推之为1789年为修路所刻纪念碑。

护林标语崖刻石笋场头“永安坝”崖刻旁,有崖刻标语一处:“爱护林木管好竹林赤水县人民委员会宣”,字体见方40厘米。崖刻未具镌刻年份,推之应为1966年春。

四门额石刻原石笋乡政府驻所(万寿宫,见本章第四节),大门石过梁上阴刻两行大字,字体高约25厘米,宽约20厘米,上行为“赤水县”,下行为“石笋人民公社”。石刻未署刻制时间,推测其刻凿年代应在1965年11月以后。

石笋万寿宫

大约距今250年前,江西麻城绍赣乡鄢、皮、罗、袁、郭、周、谢等七姓迁居境内永安坝(今石笋场)。七家人筹资修建庙宇一座,对内称“江西会馆”,对外叫“万寿宫”。每年正月二十八举办真经会,二、六、九月共三次举办观音会,均在万寿宫内进行,分别由以上7姓人轮流担当会首。庙内四角各置一个青铜铸造花瓶,高约米许;上殿、下厅塑造真经菩萨、观音佛祖、灵官菩萨、神菩萨、财神爷等大小神像数十尊。门前左右两侧石狮抱鼓一对。

解放初农协会将庙内陈设全数打毁,房舍留作乡人民政府办公,直至1991年并小乡。现今残垣断瓦、腐朽楼阁,摇摇欲坠。

永安坝周氏贞节坊

永安坝周氏贞节坊位于石笋场大德桥南侧约20米处,1967年葫磨公路建设时拆除。据场上几位七旬以上老人忆述:坊高约8米,通宽4米以上,坊顶刻有“御赐诰封”四个大字,碑坊人物故事、龙狮麟羊皆有所刻,刻工则阴刻、浮雕、透雕兼有。相传为本地富户周氏姑娘定婚尚未出阁,男方即病亡故,周氏从此未生另嫁念头直至病故,后经朝廷闻听遂为之立此碑坊。建造年代无考,推之当是清时修建。

五七村谢氏祠

据当地百岁老人忆述,谢氏祠建造年代当为距今100多年以前。墻体用条石、方砖,檐廊楼阁用木料做建材。大门上阴刻“谢氏宗祠”四字,门柱为条石,阴刻楹联一幅,字迹依稀可见,上联为“梦鸡追已往音容宛在”,下联书“匆凤卜将来灵秀特钟”。进大门为过厅,过厅楼上是戏楼。再往前行为天井,天井两侧建一楼一底厢房,厢楼分为“男宾楼”、“女宾楼”,在旧时,两厢楼多为谢氏族人办“清明会”请戏班唱戏,男宾女客分座看戏之所。过天井上八步石梯进大殿。大殿为谢氏族人祭祀祖先之所,也作看戏时观众座席之用。

1952年土改时,谢氏祠被没收后分给无房贫雇农。迄今,祠堂大门及楼厢、男宾楼等尚存,女宾楼及大殿已拆除,剩下石坝、菜地各一块。

月亮湖风景区,是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位于赤水市长期镇东12公里,月亮湖风景区规划面积为23平方公里,湖水面积42688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与四川省合江县佛宝国家森林公园接壤,距重庆江津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0余公里,系黔、川、渝毗邻地区生态旅游“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山峰挺秀,林木葱茏,天清气爽。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活化石”银杉、珍贵植物香楠、福建柏等为代表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面积达13000余亩,楠竹林海面积达1200余亩。

周边政府机关

南桥镇人民政府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旭日路1

周边行政单位

赤水市长期镇自然资源所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旭日路3号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旭日路3号

周边中学

赤水市长期中学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长期中学(赤水市长期镇政府东)

周边乡镇

长期镇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周边村庄

长期村 地址:遵义市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