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山镇

轿子山镇 轿子山镇自然条件 轿子山镇新农村建设 轿子山镇社会经济 轿子山镇民俗文化 轿子山镇苗族风情


轿子山镇位于 安顺市西秀区西北面,距城区8公里,总面积84.3平方公里,东邻 西秀区蔡官镇,南靠西秀区 东关街道办事处,西连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和 普定县白岩镇,北接普定县猫洞乡,总面积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6.04公倾,辖19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212个村民组,总户数12451户,总人口52103人,农业人口46545人,外出务工经商2万余人。境内主要居住有汉、苗、回、彝、仡佬等民族。镇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安轿铁路、安轿公路、七跳公路、两六公路、安普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有煤矿、砂石厂、砖厂、铝厂、水泥厂等18家企业。千峰山景区集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于一体,绚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揉合,知青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奠定了景区深邃的底蕴。境内 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年降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

详情

轿子山镇地名网_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资料简介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介绍

轿子山镇位于 安顺市西秀区西北面,距城区8公里,总面积84.3平方公里,东邻 西秀区蔡官镇,南靠西秀区 东关街道办事处,西连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和 普定县白岩镇,北接普定县猫洞乡,总面积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6.04公倾,辖19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212个村民组,总户数12451户,总人口52103人,农业人口46545人,外出务工经商2万余人。境内主要居住有汉、苗、回、彝、仡佬等民族。镇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安轿铁路、安轿公路、七跳公路、两六公路、安普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有煤矿、砂石厂、砖厂、铝厂、水泥厂等18家企业。千峰山景区集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于一体,绚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揉合,知青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奠定了景区深邃的底蕴。

境内 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年降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13.5℃,7月份气温在17.6℃-23.4℃,夏秋气候凉爽,具有“天然空调”的气候优势,适宜于喜凉、耐寒、半耐寒蔬菜 反季节提早栽培和喜温果蔬类反季节延迟栽培。有“双认证”的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个无公害育肥猪生产基地和一个省级番茄生产专业村。 轿子山山脉海拔高度1667米,常年云雾萦绕,是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由于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故有 煤山云雾茶之称。“轿鼎茶”品牌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有市级风景名胜区千峰山景区,现正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区委、区政府正在高起点规划建设的青山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为推动我镇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形成了以城郊蔬菜、集镇建设、旅游经济、畜牧养殖、矿产资源、林茶经济、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体的七种经济类型,其中,金钟院优质肉猪养殖、“轿鼎茶”、知青园、孙家庄无公害蔬菜等品牌享誉省内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轿子山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和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3425元。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学习兴镇、农业稳镇、旅游活镇、工业富镇、环境美镇”的发展思路,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1996年被贵州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党委”,1997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乡(镇)”,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红旗文明乡镇”,1999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镇”称号,2000年被贵州省建设厅表彰为“贵州省村镇建设先进镇(乡)”,2002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红旗文明乡镇”,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表彰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2004年被贵州省文明办、安监局、公安厅交管局表彰为“省级交通安全文明村”,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07年6月,贵州省委组织部陈华祥副部长一行到我镇进行基层组织建设调研,7月,贵州省委组织部政研室主任娄东风一行到我镇调研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了我镇基层组织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在深化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过程中,轿子山镇党委立足镇情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舞好集镇龙头,盘活两大资源,做大三个基地,统筹镇村发展,争创一流乡镇”发展思路,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轿子山镇在西秀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奋力提速发展,实现黔中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山水为型,文化为魂”的千峰山景区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各方游客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地戏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举行,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安顺地戏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以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为主角,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内容全部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

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活材料。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其演出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保护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剧种已刻不容缓。

一、苗族跳花节: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跳花坡,女子将历年精心制作的蜡染刺绣背扇扇面层层叠放,十几层乃至几十层,均露出顶端细密的刺绣图案,由新婚夫婿或未婚夫背到花场展示,暂时未找到对象的女子由兄弟代替背赴。跳花开始,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合,围绕花树翩翩起舞。集体舞蹈数周之后,花树下继续分散表演的芦笙舞多姿多彩。花场上人流如潮,气氛热烈。有的地方还举行爬花杆、射弩比赛、武术表演、倒牛斗牛等文体活动。

二、苗族四月八:苗族纪念英雄和祖先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举行。这天,苗族同胞都会以悠扬的芦笙、箫笛和歌舞等多种方式凭吊苗族英雄和祖先,世代相传并沿袭至今。

四、苗族服饰:有长裙、短裙,有褶裙、筒裙、围裙等款式,各种色彩以刺绣、蜡染装饰于服饰上。其图同样以各种绣绘以花鸟鱼虫或抽象几何图案为主。头饰的木梳和帕帽,和服、旗帜服、四印服和妇母装等服饰配上精美的银饰。丰富多彩的图饰,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美丽,同时记载着苗族迁徙与图腾崇拜的历史和文化。

五、苗族芦笙舞:是轿子山苗族人民生活中喜庆欢乐时齐欢共舞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男女吹芦笙,随笙乐而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和吹笙自舞等形式。舞蹈动作有走、移、跨、转、立、踢、勾、翻等,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或动作激越,或轻松明快,曲舞互相配搭,体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形态。

六、苗族婚恋习俗(相月亮):相月亮是轿子山镇苗族男女青年独有的社交风俗,因常在月夜进行而得名。每当农闲季节,星月交辉之夜,青年男子三五成群,腰插笛箫,手携笙胡,漫游于乡郊苗寨旷野之上。吹起芦笙或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

周边派出所

轿子山镇派出所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400县道轿子山镇中心卫生院

周边幼儿园

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幼儿园 地址:400县道轿子山镇幼儿园
400县道轿子山镇幼儿园

周边医疗

轿子山卫生院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跳蹬场村400县道

周边景区,

轿子山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

周边乡镇

轿子山镇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

周边村庄

轿子山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