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街镇

龙街镇 龙街镇社会事业 龙街镇民情风俗 龙街镇民族人口 龙街镇行政区划 龙街镇经济产业 龙街镇党政领导


龙街镇位于 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1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地处东经103°54'-104°12',北纬26°05'-26°00',总面积286.89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24个行政村,188个村民组,总户数10802户,43763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蔡家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76%。778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辖区内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大豆、荞子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干果、蔬菜等,属凉山半凉山纯农业大镇。龙街镇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交通闭塞,全镇二十四个村中,只有两个村不是凉山地区,全镇每年只靠4000多亩的烤烟作为税收来源,农户只能以洋芋、玉米为主粮,但都以广种薄收为主,所以,整个镇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元左右,人均占有粮只有200公斤左右。 详情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所有镇中心区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介绍

龙街镇位于 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1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地处东经103°54'-104°12',北纬26°05'-26°00',总面积286.89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24个行政村,188个村民组,总户数10802户,43763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蔡家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76%。778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辖区内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大豆、荞子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干果、蔬菜等,属凉山半凉山纯农业大镇。

龙街镇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交通闭塞,全镇二十四个村中,只有两个村不是凉山地区,全镇每年只靠4000多亩的烤烟作为税收来源,农户只能以洋芋、玉米为主粮,但都以广种薄收为主,所以,整个镇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元左右,人均占有粮只有200公斤左右。

龙街镇境内共有22所学校,7432在校学生,有教职工193人,这远远满足不了本镇入学学生的需要,师资比较缺,基础设施较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上课方式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

龙街镇的最近修开发区,投资4000万,以去龙河道路为主,呈四方形街道,以政府·派出所·计生·信用社等单位为主建设 龙街镇 (3张) 。河流有龙河(下游称发拉河),影响龙街天气。河边的樱桃, 龙街樱桃味道甘甜,皮薄、肉嫩、汁多,都不能完整的形容龙街樱桃,喜食樱桃的人都知道,吃樱桃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樱桃含铁量高,能抗贫血、促进血液生成,除此之外樱桃还有很多的好处。而且种植樱桃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2010年底,全镇总户数12223户48584人,其中,少数民族共5108户,20223人,占总人口的46.06%。全年日平均气温10.5℃,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属夏秋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间1220小时,无霜日30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6.7%,以农业收入为主,常年种植 太子参、烤烟面积5000亩,无公害蔬菜、水果、干果6000余亩,畜禽养殖有牛、马、骡、猪、羊、鸡、鸭、鹅等,各种牲畜存栏达88050头(匹、只),家禽存栏达131050只。2010年实现了财政收入210万元,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1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18公斤,人均纯收入2776元,人均占有耕地1.35亩,全镇共有粮食种植面积84191亩。

目前,龙街镇已建成两路一街的格局,邮电通讯、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较为发达,农贸商业街道近2000米,市场秩序规范,现有个体工商户300多户,每3天一次的集市贸易总额在80万元以上,小城镇建设正在规划争取中,集镇建设蒸蒸日上,成为龙街镇与外界经济融通的重要桥梁。

镇党委、政府领导以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尝试运用现代经营的形式发展农业,先后建起了樱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大棚西瓜基地等新型产业。其中,尤以甫嘎村水井组农民陈金树试种的大棚“早春红玉”优质小型西瓜最具代表性,2007年他试种了2分地,共采摘瓜果1200公斤,收入近2500元。今年,在镇党委、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下,他大胆地发展到了20个大棚,目前,西瓜已快成熟。

龙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如今,根据县委、政府两年提速的要求,龙街镇种植特色经果林核桃一共3000亩,针对龙街镇地理位置等条件,我镇将核桃种植基地设在龙街、龙河、小米、中心、海龙五个行政村,自从得到项目后,龙街镇政府领导便紧急开展工作,在包村干部、村干部及老百姓的配合下,目前,已将栽种核桃树苗的坑挖好,第一批树苗也已经发放到位,在每一片区,在每一基地,都能看到村民们正在镇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栽种工作。

并有老百姓在休息之余憧憬着当核桃树长大结果的时候,就能够给自家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中心村冯德清一家7口人,一直以来都是靠种养殖支撑一个家庭的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如今,种上一百多棵核桃树,来年挂果,一定会给这个家的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善。并连声说,如今,党的政策好了,上级领导心系老百姓,相信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过。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花山节 苗族人民庆祝花山节 (2张)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龙街“淋灵洞”风俗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路人经过我镇营合村,他肚子很疼,他停下来在路边的一个山洞休息,山洞里有一股甘甜的泉水,他就取了一些泉水喝下去,然后肚子就不疼了,这件事渐渐的在周边地区传开了,到后来要是人们有点小病就会带上香火来这里取水、求福,到现在每年的古历7月属猪的那一天人们就会到这里来烧香,祈求神仙保佑。龙河大峡谷及龙河樱桃花,龙街镇镇龙河大峡谷,自然生产,全长1000米,最深地点可达500米

人口总数:48584人 农业人口:42980人 非农业人口:5604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蔡家人 发展口号:工业引领 城镇带动 农牧助推 旅游活镇 建龙的故乡 做龙的传人

所辖村:红星村,银泉村,金星村,银桥村,扎塘村,新水村,丰光村,团结村,营合村,和平村,高峰村 生产总值:20000.0

马铃薯,玉米,烤烟,苦荞,干果,水果,养殖业 名特产品:樱桃,核桃,苦荞,西瓜,火腿,鸡 办公所在地:龙街镇龙街村街边组

--自然条件:全年日平均气温10.5℃,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属夏秋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间1220小时,无霜日30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6.7%。 资源:煤矿,石膏矿,铁矿,水力,风力,森林

许如龙: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禄德聪:男,彝族,1969年出生,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人大主席团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联系文教卫生、整脏治乱、城镇建设及建设工作。朱达学:男,苗族,1972年出生,大学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人民政府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赵英崇:男,汉族,1972年出生,大学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党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工作,具体分管党政办、党建办、远教办、组织人事、政协、统战、工会、团委、妇联、宣传及新闻报道工作,联系计划生育、项目建设工作。钱秉强:男,汉族,1973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纪委书记,协助书记工作,主持纪检监察工作,具体分管安监站、村镇规划建设站,安全生产、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工作,协管党建办。张志辉:男,苗族,1969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政法委书记,协助书记工作,主持政法工作,具体分管综治办、禁毒办、维稳办、监控室、信访中心、视频接访室。陆启斌:男,彝族,1972年6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武装部长、副镇长,协助镇长工作,主持武装部全面工作,具体分管计生办、街管委、环卫站、人武部各室、流管办及妇幼保健中心,计划生育、整脏治乱、城镇综合管理、马踏炮台、应急(旱、涝、冰等自然灾害)工作。闻 宏:男,汉族,1974年出生,大学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副镇长,协助镇长工作,具体分管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烟叶站,统计、旅游、财贸、招商引资、工业、建设、交通、应急(畜牧疫情防治与管理)工作。朱显英:女,苗族,1973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副镇长,协助镇长工作,具体分管文教卫生、民政、新农保、合作医疗、民族宗教及应急(学校疫情防治与管理)工作。宋乃龙: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中专学历;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党委委员,协助副书记分管党政办及宣传工作,负责值班守护、办公区卫生、花草树木管理。

周边中学

龙街二中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二中(778县道南)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二中(778县道南)

云贵中学 地址: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云贵乡

周边派出所

威宁县公安局龙街派出所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X778

周边酒店

威宁县龙街镇新星宾馆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X778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X778

周边综合医院

威宁龙街祥和医院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778县道

周边乡镇

龙街镇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七七八县道

周边村庄

龙街村 地址: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黑石街 地址: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马踏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