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民村

救民村 救民村救民村 概况 救民村田园风光 救民村风土人情 救民村乡村特产


救民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彦洞乡西部,距乡 政府约7公里,海拔840米,东邻彦洞村,南界 剑河县南加镇锦中村,西抵剑河县潘溪乡芳武村,北与仁里村对面相望。救民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彦洞乡西部,距乡政府约7 公里,海拔840米,东邻 彦洞村,南界剑河县南加镇锦中村,西抵剑河县潘溪乡芳武村,北与仁里村对面相望。救民村由救民、亚赖、中梅、传良、万寿、高银堆、西月、王包8个自然寨组团成。总面积1370公顷, 耕地面积约578.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土豆为主,农业生产总值约230吨。救民村总人口约1324人,农业人口为1307人,非农业人口为17人。村民为侗族,分布于一个3公里长的盆坝冲两边。该村四周青山环绕,一条溪自南向北流到洞冷赖瀑布,入救王溪,致使救民坝水旱无忧,成为乡政府水稻实验 基地之一。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侗族...

详情

救民村地名网_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救民村资料简介
  救民村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22628207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22628。救民村与彦洞村、仁里村、瑶伯村、黄门村、仁丰村、九勺村相邻。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救民村介绍

救民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彦洞乡西部,距乡 政府约7公里,海拔840米,东邻彦洞村,南界 剑河县南加镇锦中村,西抵剑河县潘溪乡芳武村,北与仁里村对面相望。

救民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彦洞乡西部,距乡政府约7 公里,海拔840米,东邻 彦洞村,南界剑河县南加镇锦中村,西抵剑河县潘溪乡芳武村,北与仁里村对面相望。

救民村由救民、亚赖、中梅、传良、万寿、高银堆、西月、王包8个自然寨组团成。

总面积1370公顷, 耕地面积约578.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土豆为主,农业生产总值约230吨。救民村总人口约1324人,农业人口为1307人,非农业人口为17人。村民为侗族,分布于一个3公里长的盆坝冲两边。该村四周青山环绕,一条溪自南向北流到洞冷赖瀑布,入救王溪,致使救民坝水旱无忧,成为乡政府水稻实验 基地之一。

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侗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无比璀璨的 民族文化。经受不同的历史社会、自然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创造了自己的服饰文化。侗服的制作是通过手工制纺而来,需要大量的棉花。制作程序是通过种植棉花,采摘棉花,用纺车纺线,再用织布机织布,织成布后用蓝靛染色,晒干浆洗,以领口到衣服下摆、袖口都要滚边,绣花,缝上布做的疙瘩钮扣儿,这样一件衣服才真正做好了。衣服分为黑、白(含柳条布、蚯蚓布)两色。其种类以季节上分,有夹袄、单衣、长裤、短裤。以性别年龄上分,有女童衣、男童衣,少年、老人、妇女、少女等衣服类别。

九寨侗族男子服饰大抵相同。清代以前头发或结辫或挽髻,包自家织的黑色长侗帕。身穿左衽有领襟衣,束腰带。下身穿接头裤,接头裤的裤腰裤筒肥大,脚穿草鞋或布鞋,小腿缠腿布。民国时期以后基本上剪短发,上身穿对襟短衣,侗布缝制,五至七对布扣,襟前下摆各有一个荷包。穿锁头裤。头帕(头饰)、上衣、下裤、腰带、圆头布鞋或绣花勾鼻布鞋、绑腿裹布,多为女性构成。

头帕,纯手工制作,棉质、黑色,两头尾处有长长黑色流苏,一般长一丈二尺,宽一尺一寸一条。流苏制作精美,交织错落比较难做,裹头不把流苏现出来。

腰带布,有黑、棕黑色的,有流苏纯棉布,纯手工,无刺绣。腰带,从集市上买来各色绒线,再自己手工编织,编织成各种图案、花纹,有菱形、S形、花朵等,色彩缤纷,五颜六色交织在一起,做工精细。又称花带、连心带,侗话“努”。

裹腿布,纯棉,纯手工制作,有5-6尺左右,黑色,无流苏,有的也留些须须,作美观和插入固定之用。  手镯,都是银饰,有管状,种类较多,花样不一,颇具特色。耳环,花耳环,银饰品,做工精细,有的有很多吊带,小块状的小片连上一块花纹状的银块连成。还有瓜子、叶片形吊状耳环。

女性头饰,银花簪冠,是一个帽状,下面是缠绕的银帽而成。中间有醒目的大花瓣,两头是龙头,在帽沿上及帽的正中,有约一百朵小花瓣,夹杂在花瓣中还有展翅欲飞的风。在头饰的下沿吊缀着若干小银穗。

银花冠有大、小之分,小银花冠有圈,一面是银穗,成叶形,中间是马图,马图上面是无数枝花,戴小银花冠,后面的发簪还要插上两根银花草状簪花,每根上有20几根银花,银花上不仅有花,还有龙、蝴蝶等动物。  银项链,侗语叫“压领”。项链链子很粗,吊着一个较大的心形吊饰,上面有龙,麒麟花纹,心形吊饰下还吊着银铃铛。

银项圈,一般项圈有五个,逐圈变大,戴在最贴近脖子的一圈最小。圈是圆柱形,两端稍小。

侗家妇女穿左衽矮领襟衣,着花裙,腿布缠足,挽发髻围侗帕。满清光绪年间,九寨侗族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改裙为裤的服饰变革,以后少见穿裙者。侗家的劳动分工是“腊万颓托灭或亮”(即男耕女织),因此妇女特别注重打扮与修饰,穿戴亦有分别。未婚女子扎单辫,以红绳结辫盘于头侧,围自产青色长侗帕,前额刘海齐眉,戴银耳环。节日穿盛装,头戴银簪花,脖套银项圈,胸前挂银饰压领,戴各式各样的银手镯。衣服的团肩及袖口用另色布镶接,襟边镶花边,扣套五至七颗,以银泡串连。用自织的花带或黑带束腰,裤管脚及裤腰有另色花边。黑布裹腿,脚穿布鞋或绣花鞋。服饰鲜艳。已生育的少妇,额前不再梳刘海,把长辫改为挽髻,挽在脑后,用一块银簪别在中间, 服饰也比较老色。

1970年代后,是织的土布(侗布)减少,民族服饰显得珍贵,节百日喜庆时方穿上,平时妇女则购买工厂生主的布匹加工左衽矮领襟衣,男子在多数买成衣中山装。2000年代,青年多穿西装。未婚姑娘尚有用灰线修眉的习惯。特别是将要出门去玩山时,几个姑娘躲在房间里,用火炉灰和麻线修扯,拔掉眉毛不规则的部分,使眉毛清秀弯细。修眉时对男性绝对保密,不让任何男性发现。

救民村一般经过问话(提亲)、定婚(吃定亲酒,侗语叫“借包络”)、完婚期的卡舅公、过门、转脚、借偶烧(女方),男家喝喜酒(借劳买)等婚礼习俗。

问话(提亲):男青年钟情有意于对方,家里知道后,便托一个善于言辞老成的人拿着礼物(第一次拿糖、意味着甜蜜。第一次只是投石问路。对方如留意,第二次拿酒肉),至女方家,向其家长问安,拉些家常(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先套些客套、近乎),然后才转入正题:“我想来你家讨碗油茶喝”之类的话。 “一步不能干塘水,一次哪能得个亲?我要问问姑娘。”即使有意,女方家长为了郑重,言辞总要推托,考考男方的耐心。当第三次对方将带去的礼物收下,并设酒饭款待来人,即示“得话”。若以“女儿尚幼不懂事”等为由退回礼物,即示拒绝。

定婚(借包络):尚未成婚,男方怕女方悔婚,总要以“打下表记”为由,先喝定婚酒(借包络)。由男方房族中一长者拿着酒肉(酒葫芦用红纸贴着,肉用禾草象征性地包起)等礼物到女方家,女家将礼物收下后办酒菜请房族中成年男子前来陪客(借包络)。敬祀祖宗之后鸣放爆竹,即示此家姑娘花落有主,只等婚期。

定婚期:定婚期侗话叫(握我言)。由男方房族中两位长者带着酒、肉(酒8件、肉一至两桌、每桌8斤肉) 等礼物到女方家,女家以宴请各位房族爷崽前来陪客,商量婚事,当事人均请房族做主,商量操办。酒席上,男方来宾谦虚地说明来意,并把婚期告知女方,征求是否同意,并询问财礼、酒肉、粑,照哪种规约办理,女家有几家房族等。在酒席上,女方由房族一一告知男方来宾,也有经过商量后选取吉日再向郎家回报。一般是送娘家肉12桌,卡舅公1—2桌,转脚1—2桌,伴娘1—2斤,女家房族各户1斤(2000年代前,家族1至2桌,各户1斤除外);大粑粑(直径与脸盆相等)平年12个,闰年13个(按当年月份一月一个而论);财礼取中等九两六为准(即九个大洋另再6元钞票,有的“六”也按银元折价)。之后,大家纵情饮酒,房族爷崽们轮番把盏,非把亲交的两位亲家灌得酩酊大醉不可。

卡舅公:彦洞地区在新娘过门成婚的当天由女方一房族人陪同郎家来的一位“腊早”(新郎的伙伴或兄弟)将财礼的四分之一及卡舅公的酒肉送至舅家。舅家接礼物后,也备酒宴请其房族前来陪客。将舅公礼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回赠女方来客带回给新娘。舅公另打发女眷去女方家(借偶烧)吃女方喜酒、吃糯米饭,送贺仪。黄门片区卡舅公则在婚事确定后新娘过门前进行。

娘家婚礼:新娘过门侗语称(买妹大言)。接新娘的队伍是在确定的黄道吉日良辰的凌晨时便出发去(接买)。如果路程远则头天出发。这支关亲郎队伍一般三人,新郎及其伙伴兄弟。要带上一桌多的肉及一些糖果、酒肉主要是用以敬祀祖宗及简单招待新娘的伙伴—姨娘们,吃姊妹饭。新郎一进门,新娘也把伙伴们请来了。娘家即简备饭菜打发姑娘出门,吃姊妹饭。新郎向岳父母道谢、安慰。姑娘也向父母诉说生为女身,无可报答父母之情之言辞。古谚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姑娘的留恋,此后将被视为客人的那份辛酸,令人不忍。“前朝嫁男不嫁女,如今嫁女不嫁男,女儿从呱呱落地时就知是人家的,只要你们相亲相爱,长辈则无所牵挂。”父母谆谆嘱咐。出门吉时在即,姑娘则由兄弟背出至屋檐水之外,大家相送出门,新娘的伙伴们则送至路头寨尾惜别,只留一两位(早已邀约好的一两个房族姑娘作伴娘(买板)直陪至新郎家。一盏灯笼前导,跨水过桥,新娘由新郎或伴娘背过。如遇另外迎亲队伍,交叉处亦要背过,不踩人家脚印。至郎家吃了早饭,在五个关亲郎和两个接娘(板买)的陪同下,便即“转脚”。一个腊早(新郎的兄弟)用枫木特制的弯扁担挑着两个小酒酝(侗语叫“拍瓮”)走在最前面,接着是两个关亲郎(腊早)抬着一边猪肉(一百余斤),一个挑一挑大糯米粑(平年十二个,闰年十三个,每个大粑与箩筐口径差不多),一个挑着零散的肉(卡舅公的、房族的、转脚的),一个放炮。一路上鞭炮声不绝于耳,把新娘和伴娘直送至女方家。财礼、酒肉经女方家族人一一见证,把每户一斤肉分散给各个房族,房族便拉腊少和接娘到各户去做客(借水宵),腊少们即去拜亲。

这天女方家要办酒席招待客人及腊少们。宾客中最早来的是至亲女眷,她们带着送给亲娘的礼物——(裤少)来(借偶烧)。(借偶烧)即是吃嫁女酒席。女方家办宴席,蒸糯米饭招等客人,中午其他亲戚朋友亦纷纷到来(借偶烧)。

腊早在家族中的男主人陪同下摆起长桌共进午宴盛席。席上,男主人们让四个腊早坐在中间,从中间起,用牛角杯一双一对的由中间的向两头轮着喝起酒来,再由两头轮着向中间依次喝过去,这样轮番把盏,至少要过三巡,方准吃饭。这时女眷及姑娘都围绕过来看热闹。腊早们要添饭,姑娘们只给碗里添上几粒,连一口饭都不够;有的在碗底加一调羹盐再盛饭泡汤给吃;有的在碗底放大片肥肉,窘住郎崽后生们。腊早们不胜酒意,主人不肯就此收场,此时酒歌便唱了起来。

下午,女家又摆起发脚酒席,即打发腊少及姑娘回郎家。这个酒席是用若干张桌子联起来摆成。一头坐着家族中的男子们陪着腊早,另一头则是家族的女眷们陪着姑娘和接娘(也有男女分开设席)。男人们依照酒规“三杯出门”,先干三杯。然后分主宾见面酒,人们便摆起古(腊耸)来。先追述祖先婚姻起源,再讲到两家青年人的恋爱过程,(美顿亚美niá,加豆西问,加得西仁)即自由恋爱,互送物件定情,今日成婚,再讲今日的婚事宴席。此时,女方族人则千叮万嘱腊早,姑娘情窦初开,尚未老成,恐防有什么差错,不要用拳头巴掌(即武力),要互相商量,心心相印,构建和睦家庭。并赠给腊早一份红包,作为婚礼的见证人,祝双方美满幸福,石板架桥万年走。并象征性地在腊早们脸上抹上锅烟油作为标记。那些有备而来的姑娘们便用锅烟油在四个腊早脸上抹得黑里发亮,不留一点空白。之后,便躲在人群背后瞧着腊早们嘻笑,防备他们报复。腊早们端着酒杯哪能腾出手来还手呢?此时的“腊早”也就顺着对方的话题摆了起来。(捺把顺捺叶,捺少宁捺得),(叶同尧或虚向,宁同尧或虚主)即是白面后生寻情人,黑脸的郎崽记住亲爹妈。要为我做好主张,再讲些谦虚的话,感谢对方的盛宴招待。便(向嘎赖裤少)唱讨件歌来:“日头出山郎起脚,太阳落坡要回门。家机细布箱箱有,要你一样打发郎。”女方家的挽留,腊早的再三辞谢。全人(即家庭中几代同堂,有男有女的老年妇女)便用丈二土布团团包起贴上红纸的葫芦交给腊早亲,即来时挑“拍瓮”的腊早抱着,便打发他们回程。新娘躲在人群中,也被接娘找来,顺着吉日,接回郎家。第二天早饭后才被送回娘家。

郎家婚礼: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便约上两个家族中的兄弟或要好的伙伴带上一个灯笼及礼物上女方家去接新娘过门。新娘到新郎家门外,若选定的吉时未到,则在门外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烤火等候。有的人家请方士化异,收白虎口舌,新娘才进门。若正好当时,便可直接进门。但聪明老成的新娘则要在门外停一下,一是听家人是否已起来,新娘进门,一般到郎家天未亮。二是看看家人对她的到来是否欢迎。当接亲婆手执红包,提着潲桶出门来迎接方才进屋。接亲婆先说些吉语(吉利的话),把红包分别送给新娘及伴娘,便要新娘提着潲桶跟着她走进屋门。来至火房,围着火塘转三转,又说些吉利祝词,便叫新娘及伴娘入房休息。家人鸣放鞭炮,以示新娘业已过门。关亲郎便宰一只母鸭,准备酒饭,敬祀祖宗后,(借叭)侗语,吃有鸭肉的早饭。

(借叭),是新娘过门的第一餐饭,也请亲戚朋友一起吃。只杀一只鸭子,往往亲戚们到时已无这只鸭肉可尝,但人们还是这么称呼。

中午贺客盈门,他们送来堂彩、米、酒等贺仪(2000年后,人们均用礼金,不再送堂彩)。主人便按本门舅、姑、表三代亲的顺序把堂彩在堂屋由里到外的挂起来。主人煮甜酒、油茶以待,客人一到,先喝甜酒,次吃油茶。舅家人在堂屋首先开席,其余宾客方才入席就餐。因此,舅公席特别讲究。在主人及派人陪伴下,双方划拳行令,(腊耸),(或板),唱古歌、酒歌、贺婚歌,直至夜澜更深,甚至通宵达旦。

下午,房族合宴招待宾客。

夜暮降临,新郎的伙伴、好友均来放炮祝贺,新郎家同样设盛席招待,派房族兄弟相陪,席上或结对或成帮吆五喝六,发拳行令。他们唱友谊歌、古歌、酒歌、贺婚歌、尽其所能。

第二天宴请亲戚朋友的女眷,俗称吃油茶,侗语(借歇)。第三天再请亲戚朋友团聚——(价顿)。第四天请新亲家。第五天请新亲家女眷——(馁得)。(馁得)亲家母们为新郎新娘解包,即“葫芦包”,边解边唱古歌:张郎张妹留根古,世间才有黄种人,张郎张妹进你家,承宗继祖万年兴。解完,把葫芦交给郎家女眷,把他放在新郎新娘床下。郎家女眷亦以歌答谢,共祝新婚夫妇养儿育女,宗枝繁茂。第六天宴请房族爷崽,名曰(了灶)。至此,婚礼才算结束。2000年,彦洞、瑶白村两委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再改革婚俗,把六天婚礼改为两天,第一天宴请亲戚朋友男女眷属,第二天请新亲家男女眷,喜事完成。

九寨百里侗乡素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之说,实则存有大同小异。黄门社区则介于彦洞、平秋社区之间。

定婚:也叫放炮,郎家要挑几斗糯米、酒、肉各近百斤,糖果几十斤等礼物到娘家去办定婚酒席。

舅公礼:即卡舅公,在结婚前,郎家请族人或家人,带上酒肉各几斤,几十元钱去卡舅公。

结婚:于头晚上门迎亲,姨娘闹豆,房客(新娘兄弟)及伴娘送新娘到郎家;于当天上午姨娘到郎家接新娘转脚,郎家设宴款待众姨娘;腊早挑一两百斤肉,各几十斤酒、糖、近百斤糯米饭(现多改用糯米)送新娘回门;娘家设宴款待腊早,同时郎家设宴接待宾客。新娘当天不回郎家,第二天双方房族分别都设宴款待腊早、宾客,下午新郎家宴请新亲家。

尝新节是侗族较隆重的节日,程度仅次于春节。时间为小暑过后之“头卯”日,但也有小暑过后只要是“卯”日即可,故也称为“卯节”。节前一两天,村寨都要宰牛杀猪,开田取鱼,准备过节。家家包粽子,通知和迎接亲戚朋友前来共度节日。届日清早,妇女从菜园摘来新鲜蔬菜瓜果,从田里采来几根禾包,小孩上山砍来箬竹做筷子,男子备办菜肴,妇女蒸糯米饭,甑里放上几尾鱼(此鱼经破肚取出内脏、用酸菜水煮过再晾干等处理)同蒸,做成蒸鱼。饭前,由家长在神龛前摆祭品(糯饭团、鱼、肉、园中已出的各种新鲜蔬菜及禾包),烧香筛酒,化财烧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十倍收成,祭祀毕,才吃早饭。饭过,村寨举行大武比赛(斗牛)、斗鸟及跳芦笙等活动,近年来还组织青年进行篮球赛、攀手劲、拔河、文娱演出等活动。

在侗乡,接人待客,非酒莫属。在侗乡人眼里,“无酒不成礼义”,这是侗乡天经地义的老古礼。

酒养成侗家不仅爱酒过人,而且讲究酒礼。侗乡人粗犷豪放,但依酒仪。不管逢年过节、男婚女嫁、生男育女、生日寿诞、起房造屋、亲朋欢聚等什么样的酒席,都以酒礼而行。每一桌酒席,都有一主把壶者,一切听他的酒令。先祝酒,再敬酒,酒过三巡要换酒(即主宾邀约扯酒、并称见面酒),继而按长幼辈份及年龄大小结对划拳,拳令也有讲究、规范,不可越轨。“酒过三巡歌唱起,人不弄酒酒弄人”,不胜酒力的人,在酒过三巡之后,便耍起他的花招,唱起酒歌来。侗乡是“诗的海洋,歌的故乡”,侗家人就以这古老的方式表达感情。酒席上的歌可谓应有尽有,随兴成歌。这也是个酒仪,不违酒规。在主宾都已尽兴而乐,酒足意畅,酒席接近尾声之时,酒“司令”则站起邀请大家共饮团圆酒,大家一起举杯,一饮而尽。“左团圆、右团圆,花好月圆”,“左发右顺,百事百顺”,把大家带到席将散而意还在的境界。

据说:由于当时的青年男女是家里农活的主力,平时农活很忙,都没有什么时间谈恋爱,随差年龄的增长,谈婚论嫁便成了各家长的头等大事,为了能让青年男女找到自己中意的人或者女婿、媳妇。于是家长们规定每年的7月20不出活,也就是不去地里做农活,目的是让青年男女放假恋爱。

在7月20日这天,周边的青年男女,都会到一个专门的地点(永久都在那个山头),对唱山歌,以歌传情问话。后来当地的人会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每年的7月20日当天,很多人都会到那里唱歌,对歌。所有的感情都以歌在传递,青年男女传达的是您情我原等情歌,中年男女传达着恋旧昨日的浪费,老人传达着时间的流逝.......

在侗乡,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做粑。但都以糯米为主。侗家在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的粑。二月二、三月三做甜藤棉花粑,六月包粽子,重阳、侗年、大年春节要糍粑,婚嫁喜事,生日寿辰也打粑。粑的种类不同,花样有别,但从这可窥侗家尚嗜糯食之一斑。当然,有的在粑里包饭豆,也有用小米、苡仁米、糁子打粑,那是各喜所好了。

侗谚说:“所偶蚕所骂”,即是说一饭三菜,道出了侗家对菜食的需求量及重要性。当地出产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时鲜蔬菜尚有各种瓜、豆、辣椒、葱蒜、藠头、竹笋、蕨菜等。肉食类有猪、牛、羊、狗、鸡、鸭、鱼等。传统的菜食有炒、炖、腌、烧等烹调方法。

腌菜,是侗乡的传统名肴。它能久搁保鲜,有的越陈久香味越浓。腌菜主要有腌鱼、腌肉、腌菜等种。

腌菜多种多样。侗家素有“吃不离酸”的习惯,三月将青菜晒蔫洗净,干切成末放入酝中腌的酸盐菜。还有夏天的酸豇豆,秋冬制作的酸辣椒、酸萝卜、霉豆腐,都是用酝腌制而成,这些腌菜酸甜爽口,随时取食,很是方便。

腌鱼是“酸中之王”。腌鱼是将鲜鱼剖腹去掉内脏,均匀搓盐、喷酒,浸泡一两天,使盐酒溶渍,将鱼取出,再烘略干(速为腌制则不烘烤)。鱼盐水用来煮糯米饭,再拌以辣椒粉、生姜丝、甜酒曲及盐巴诸佐料制成的腌糟灌入鱼肚,使鱼形饱满,外面也以它均匀拌抹,然后装入酝中,且层层铺腌糟,然后密封,放满酝沿水。腌的时间愈长,鱼刺、鱼骨变软,酸味不增,香味愈浓。腌鱼可油煎后食,亦可生食,酸香甜可口,是待客佳肴。

剖鱼取出的内脏,剁碎,拌上辣椒粉、生姜丝、盐巴,放入酝中用酒浸泡做成鱼酱,成色鲜美,另具一格风味。

将辣椒在火塘边烤焦了研成粉末,加上盐拌上生姜大蒜,有的还加上牛、羊瘪,做成的蘸水,也是侗家人饭桌上有特色的一道好菜。

总之,“住不离楼,走不离盘,穿不离带,吃不离酸”,是侗家人生活习俗的简单概括。

在侗乡,接人待客,非酒莫属。在侗乡人眼里,“无酒不成礼义”,这是侗乡天经地义的老古礼。

香醇的侗乡籼米酒、糯米酒,侗话叫“劳言”(即家酒),它不含任何药料,是用稻米制作酒糟后,用清泉井水明火蒸馏而成。而重阳时节烧的酒最佳。几乎每家都会酿酒,也有一套完整的酿酒工具。这里酿的米酒色、香、味俱全。糯米酒味好、甘醇,但因当地糯米产量不高,所以基本上是用大米酿造。米酒的度数一般约为20多度,爽口、味正,入口不辣,越喝越爽口,越喝越想喝,使人有种放怀狂饮的冲动。

侗乡人都喜欢饮酒,每顿饭都会饮上三五两,饮后不影响劳作,精神更好。重阳酒醉甘醇号和,因其是重阳节前后酿造,气温很好,酿的酒不酸,不辣,味极其爽。这里的米酒采用祖传秘方,人工酿造。这里的酒20斤米酿一锅,是挑井水来酿,这里的井水干净,含丰富的矿物质,有回甜味。这样的米酒清亮卫生,味浓,甘醇。饮了这米酒,能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加速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功。

吃油茶,侗话叫“借协”。吃油茶能驱邪治病,有消化助食之功,侗家人就有四季吃油茶的习欲。不仅逢年过节常煮,而且有客必备。先进此食,再进正餐。

油茶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叶,其次是食油类。茶叶有粗茶、细茶、节骨茶(草珊瑚)、观音茶等。春夏采集,四季常用。

油茶较为讲究,先将米在锅里文火烧至老黄,加上食油,再炒至米微黑,放入黄豆、饭豆、板栗、茶叶等和清泉井水同煮,盖严锅盖。待炒米、豆、茶叶充分吸水后,加入冷饭,红苕等再煮,即是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油茶了。节日则加入糍粑、米花,取代平常的冷饭、红苕。

侗家吃油茶,第一碗先敬供祖宗,然后再按辈分年龄和宾主之分依次端给客人和主人。

侗家人少有喝茶品茗的习惯,但有一年四季吃油茶的习俗。因为油茶不仅能助消化增进食欲,填饥解渴,而且还能提神醒脑,治疗感冒,减退腹泻。所以在侗寨,油茶是家家煮,人人吃,四季不绝。

薏仁米,又称薏米、苡仁、苡米、薏仁米、薏苡米、药玉米等。

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薏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矿物质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淀粉、亮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脂肪酸、苡仁酯、苡仁油、谷甾醇、生物碱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的含量远远高于大米。

救民村每年有不少村民种植,一般为自用,用来煲汤或烧酒。薏仁米酒醇香浓厚,有健脾、补肺、清热等功效。

周边行政单位

锦屏县彦洞乡财政所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彦洞村

周边政府机关

锦屏县彦洞乡委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政府

彦洞乡人民政府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852县道

周边政府机构

彦洞乡彦洞村民委员会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852县道西150米

周边医疗

锦屏县彦洞乡卫生院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X852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X852

周边乡镇

彦洞乡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

周边村庄

救民村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

彦洞村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