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古镇

纳古镇 纳古镇历史沿革 纳古镇经济 纳古镇基层党团组织 纳古镇人口卫生 纳古镇基础设施 纳古镇旅游 纳古镇清真寺 纳古镇民俗习惯 纳古镇教育氛围


纳古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南去县城14公里,北上昆明110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总面积12平方千米,由纳家营、古城、三家村3个自然村组成,是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纳古镇的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风俗,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婚丧嫁娶,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全镇有3所 清真寺,其中建于2004年的纳家营清真寺目前是云南省内最大的清真寺。纳古镇历史悠久,贤达辈出。中国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教授、著名翻译家 纳训先生都是纳古人。公元1290年,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的孙子纳数鲁出任元江临安广西都元帅府元帅(帅府在今通海县曲陀关),其随军家属几经迁徙,最后定居于狮山脚下、杞麓湖畔的纳古镇。纳古原为四街镇的一个村...

详情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所有特殊区域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介绍

纳古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南去县城14公里,北上昆明110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总面积12平方千米,由纳家营、古城、三家村3个自然村组成,是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

纳古镇的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风俗,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婚丧嫁娶,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全镇有3所 清真寺,其中建于2004年的纳家营清真寺目前是云南省内最大的清真寺。

纳古镇历史悠久,贤达辈出。中国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教授、著名翻译家 纳训先生都是纳古人。

公元1290年,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的孙子纳数鲁出任元江临安广西都元帅府元帅(帅府在今通海县曲陀关),其随军家属几经迁徙,最后定居于狮山脚下、杞麓湖畔的纳古镇。纳古原为四街镇的一个村公所,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纳古回族乡,1997年撤乡建镇。

公元1290年,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的孙子纳数鲁出任元江临安 广西都元帅府元帅(帅府在今通海县曲陀关),其随军家属几经迁徙,最后定居于狮山脚下、杞麓湖畔的纳古镇。纳古原为四街镇的一个村公所,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纳古回族乡,1997年撤乡建镇。七百余年来,纳古人农工商多业并举。元、明两代,手工业主要有军用马具;清代有火药枪、民用刀具;民国时期有手工仿造的拉七、左轮、二十响等手枪,以及双箍、毛瑟等各种步枪和子弹,还能仿造轻机枪,有“小兵工厂”之称。清代和民国时期,有15%左右的人家赶马经商,长年往来于中缅、中泰之间,发展国际贸易交流。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纳古镇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自身传统的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纳古镇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21886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9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2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成了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来自个私经济的营业收入占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的99%,共有个私企业592个,个私企业从业人员6826人,实现营业收入216854万元,实现利税6859万元。焊管、带钢、铝型材、小五金等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小城镇建设卓有成效。完成了主要街道的扩建工作,并对其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全镇所有45条路、街道的冠名挂牌工作;2004年通过民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0580平方米的纳家营清真寺;电力、通讯、广播电视覆盖全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多渠道投资700多万元对纳古学校进行了改扩建;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纳古镇文化站,配合 云南大学投资18万元建成了回族研究基地——纳忠图书馆;两年一届的“狮山杯”篮球赛等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目前,全镇定电话达到了户均一部的水平,移动电话5000余部,各类机动车2300多辆,300余幢别墅,人均居住面积达35平方米,家庭电脑得到普及,并在全县九个乡(镇)中率先开通了电信IP宽带网,彩电、冰箱等高档电器已基本普及。2000年8月,纳古镇被评为玉溪市 “小康达标镇”。2001年1月被云南省移动通信公司玉溪市分公司评为“玉溪移动电话第一镇”。历史上,纳古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有“一石二斗芝麻尔林(学者)”的称号。知名阿訇达400余人,武略将军、举人、进士及儒学训导30余人。享誉中外的 阿拉伯文化泰斗、“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荣获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教授,著名翻译家纳训先生、现代经堂教育家、著名的纳家营清真寺教长纳本慈教长也都是纳古人。纳古镇的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分为两个教派,即格底母、哲赫林耶。全镇有三所清真寺。两个教派的信教群众互相尊重,相安无事,回族与各民族之间也和睦相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我镇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每天都有群众在清真寺里礼拜,每年信教群众都在清真寺里庆祝“古尔邦节”和“圣诞节”,朝觐活动也正常开展,到麦加朝觐的人数已达400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纳古镇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业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总产值占全镇农村经济总产值的98.85%,工业强镇步伐明显加快。焊管、带钢、铝型材、小五金等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工业发展的后劲得到了明显增强,涌现出了纳古连铸钢铁工贸有限公司、通海县热轧带钢厂等一批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和以“马老表”米线为代表的清真特色食品企业。2006年被玉溪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工业先进乡镇”。 成为“通海个私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小城镇建设卓有成效。经济的发展促进了 文化、 科技、 教育、 卫生、 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纳古镇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乡镇企业百强乡(镇)”、“云南省乡镇企业五十强乡(镇)”,“云南省体育特色乡镇”、市委、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小康达标镇”,县委、县政府授予“普法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县委授予“统一战线工作先进集体”等60余个荣誉称号。由此,国内外朋人、专家学者和资深记者到纳古参观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

现在的纳古,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全镇各族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工业强镇、科教兴镇、生态立镇、和谐发展”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纳古!

各种奖励纳古镇下设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30人,其中男性136人、女性94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175人,60岁以上的55人。

全镇建有团支部8个,共有团员158人。

纳古镇是以回民族为主,常住人口12361人(2017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及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至2007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4人,享受低保人数26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972户,共计7338人,参合率9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镇卫生院,卫生院面积为 3335 平方米,有乡镇医生6人。纳古镇建有公厕3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9个。

纳古镇目前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整个镇全部农户均通自来水,2422户通电,231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53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19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990户。纳古镇进村道路为硬化的水泥路面,到县城交通方便,镇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整个镇共有9户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农户1720户;建有小水窖2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46亩。

纳古是个前有湖、后有山、中间还有几个水龙潭的好地方。位于纳古镇西北部最高点的“望三海”,是个独特而且有无穷魅力的旅游景地,从这里可以用肉眼看到通海(杞麓湖)、江川海(星云湖)、澄江海(抚仙湖),望三海山顶上及其附近拥有数百亩的平整地可开发利用,作发展旅游业、娱乐业所需的土地。

为开发纳古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根据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思路,纳古镇决定依托旅游业开发传统的小水果刀等旅游小商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引导,利用2—3年的时间,使纳古刀具生产行业产量达到300万把,实现产值1亿元。为此,镇人民政府拟定了纳古刀具产业发展思路,通过组建刀具协会,注册公司,统一商标,组织集中生产,积极拓展市场等措施来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为支持纳古刀具产业的发展,通海县政府创办了占地50亩的“通海县刀具城”,目前,已有12家规模较大的刀具生产企业入驻刀具城,正积极准备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促进纳古刀具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底,共有刀具生产企业和个体户40多户,共生产各种刀具30万把,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

纳古原来的三座清真寺分别是纳家营老寺、古城老寺和古城新教古寺。其中纳家营清真寺历史最悠久。是数千回民礼拜的场所,又是回民群众节日聚会、教育、学术研究、举办丧礼的活动中心。在团结、凝聚与教育穆斯林大众,在继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在纳古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已经而且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清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孟秋月二十六日所立《清真寺常住碑记》记载,纳家营清真寺始建于纳速鲁父子定居纳家营的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土木结构。

630余年来,纳家营清真寺几经扩建,至2001年再次扩建以前,占地面积约有1公顷,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中古寺部分约3000平方米。

纳家营老寺因为建盖新清真寺,整体向东迁移了250米,原貌依旧,改为女寺,可同时容纳近千女教胞礼拜。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纳家营新清真寺于2004年正式落成。该寺为四层楼,已穹顶,四座宣礼塔,塔高72.4米。二楼为李白大殿,可同时容纳三千多人座礼拜。如今,新老两寺相呼相应,融为一体,各尽其能,各显风采。

古城新教清真寺属于哲赫忍耶派,该寺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后被焚,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原址上重建。大殿共三间五进深,中央没有一根柱子,用8根木条飞跨直上,当地人称为“八宝串”,这是古建筑中最难的建筑工艺。 日本人多次到该寺取样,回日本仿制,但都未成功。据说在建筑时是由一“上班按时,吃饭消失”的“神人”相助完成。全寺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寺院虽小,玲珑有致,花木常青,馨香宜人。古城清真新寺,能容纳300余人的大殿内却没用一根柱子,靠8根横梁相互牵拉,称为“八宝串”,大殿窑窝里镶嵌着一块高170厘米,宽81.5厘米的阳碑,碑文为阿拉伯文《古兰经》首章,整齐光洁,字迹流畅优美,书法上乘且无一错漏缺损,堪称奇迹。

纳古镇 伊斯兰文化学院的学生在上课纳古的 穆斯林与其他地方的一样,每年有三次大的 宗教节日。大开斋节,每年把斋一个月后,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里参加庆典活动;古尔邦节(也叫小开斋节),人们相聚到清真寺里举行节日活动,在礼拜之余,掌教师傅宣讲教律、教义,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鼓励大众在礼拜完毕之后,积极投入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洪流中;圣纪节,上万人欢聚在一起,纪念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诞辰,弘扬穆圣美德,与人为善,爱国爱教,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宗教如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

在纳古,人们有吃完饭要分一包牛羊肉给客人带回家的饮食习惯,这是保持了中亚祖先贴木儿时代的饮食习惯,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纳古,是“有一石二斗芝麻尔林(学者)”的地方。

通海县纳古镇风光迤逦,气候宜人。杞欐湖畔,狮子下山,祖祖辈辈居住在此的穆斯林同胞们,纯朴勤劳,睿智虔诚,他们以拥有纳忠、纳训、纳本慈等蚩声中外的先贤学者而荣耀,以创造纳家营伊斯兰文华学院,马恩信、张维真等曾在此执教授课,著书立说而自豪。纳古人有技艺。善经营、以手工刀具、铁艺加工、轧钢、内外贸易为主要业务,经贸消费十分活跃。

纳古镇有两座各具特色的寺坊—纳家营和古城清真寺。纳家营清真寺恢宏而壮观,位居集镇中心、人气旺、学员多(伊斯兰文化学院就设在寺内,学生、教职员工近400人,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寺管会,学董们为学院提供硬件配套设施及财务支持),求职热情高涨。

每天昏礼之后,夜幕降临,寺院,教室灯火通明,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纷纷涌向教室,根据各自所学的程度和内容“对号入座”,学字母、读经典、解明文、听讲座、各求所需、如饥似渴。老师们告诉我,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班级,上千人参加学习……。

古城清真寺古朴而典雅,尽管寺院、坊民没有纳家营寺坊那么大那么多,但他们对教门的认识,对教育下一代的关注,同样令人钦敬不已!古城寺的学董们经过深思熟虑,决意另辟蹊径,创办幼儿教育事业。大家说干就干,出智、出资、出力,在离古城寺不远的地段建设、改造出适合儿童特点的学校,在国外留过学,做过生意有管理能力,并热爱文化教育事业的马锦标先生主动请缨,担纲幼教中心的管事兼校长。由于领导班子得力,幼教师资精良,管理有方,古城幼教学校名声大振,入校儿童人数倍增,达600人,接近容纳极限。更为可嘉的是,学校结合本民族实际,在教授通用幼儿教材之同时,在各班次开设阿拉伯语拼读、《古兰经》诵读等课程,马锦标校长异常兴奋地告诉我,现在大班学习优秀的小孩子,都能背记一两本经典了!知感主,这些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教门的花朵,祈主赐福他们。

周边诊所

彭学科中医馆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忠爱大街152号附近

周边乡镇

纳古镇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