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傣族彝族乡

高大傣族彝族乡 高大傣族彝族乡乡镇概况 高大傣族彝族乡历史沿革 高大傣族彝族乡地理特点 高大傣族彝族乡经济 高大傣族彝族乡农业发展 高大傣族彝族乡基础建设 高大傣族彝族乡文化教育 高大傣族彝族乡民风民俗 高大傣族彝族乡资源环境


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 通海县城南部,东与建水县曲江镇相连,西和石屏龙朋、哨冲毗邻,北同本县九街镇、里山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8公里,境内群山起伏,纵横交错,属山区、河谷地区。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部,东与建水县 曲江镇相连,西和 石屏县龙朋、哨冲毗邻,北同本县九街镇、里山乡接壤,距省会昆明市143公里,距玉溪市65公里 ,距 通海县城18公里。全乡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1.12%,河谷坝区占8.88%。最高 海拔1895米,最低海拔1350米。龙潭、河流、水库、坝塘星罗棋布,水资源较丰富,素有“千里来龙福地在,门前三河汇入江”之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年平均气温17.4℃、降雨量973.5毫米、无霜期299天左右,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大乡是入滇南的门户,又是通海县亚热带作物的“天然温室”,...

详情

高大傣族彝族乡地名网_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资料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介绍

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 通海县城南部,东与建水县曲江镇相连,西和石屏龙朋、哨冲毗邻,北同本县九街镇、里山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8公里,境内群山起伏,纵横交错,属山区、河谷地区。

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部,东与建水县 曲江镇相连,西和 石屏县龙朋、哨冲毗邻,北同本县九街镇、里山乡接壤,距省会昆明市143公里,距玉溪市65公里 ,距 通海县城18公里。

全乡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1.12%,河谷坝区占8.88%。最高 海拔1895米,最低海拔1350米。龙潭、河流、水库、坝塘星罗棋布,水资源较丰富,素有“千里来龙福地在,门前三河汇入江”之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年平均气温17.4℃、降雨量973.5毫米、无霜期299天左右,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大乡是入滇南的门户,又是通海县亚热带作物的“天然温室”,主产 水稻、 包谷、 小麦、 油菜、 甘蔗和各种冬早蔬菜,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有菜山药、 生姜、 莲藕和 甜椒、 柑桔。

属通海县,1949年12月建南路镇,1950年3月与南屏乡(今里山乡)合并为第四区,人民公社化后,改为普丛公社,1962年公社改区,普丛、里山又合并为四区。1969年3 月区改公社改为高大公社,1984年公社改区为高大区,下辖6个乡,3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87年撤区建乡,称高大傣族彝族乡,下辖六个村公所,38个自然村,3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99年,撤村建委,下设观音、五街、普丛、代办、高大、路南6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

高大乡由河谷、中山两种地貌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1.12%,河谷坝区占 8.88%。主要山脉有小红坡山、大脑子山、大松树山、石狮子大脑山、老黑山等,其中老黑山最高,海拔为2040米。主要河流为过境的曲江河及库南河和路南河,乡辖区内径流面积138.6平方公里,其中曲江河流入水里4.18亿 立方米,流出量为5.33亿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7.4度,是通海种植冬早蔬菜、反季蔬菜的“天然温室”,种植有菜山药、生姜、莲藕、甘蔗、辣椒等多种特种蔬菜和柑桔、枇杷、梨、桃等。

2002年全乡有耕地9994亩,其中,田7849亩,地2145亩。人均耕地0.92亩,全年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549亩,复种指数215.6%。经济作物面积12185亩,其中蔬菜面积7590亩,总产达1255.16万公斤;全年烤烟交售量为55.73万公斤,比1998年增10.69万公斤,增长23.7%; 水果产量395.2万公斤,比1998年的224.9万公斤增170.3万公斤,增75.7%,产值达817万元;生猪存栏4339头,比1998年增300头;出栏肥猪6663头,出栏率达156%,比1998年增1594头,增28.4%;家禽全年食用量144770只,比1988年增54510只,增37.65%。

200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7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5元,分别比1998年增1030万元和144元,增16.6%和5.5%;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941万元,比1998年增444万元,增9.87%,其中农业总产值占86%。乡镇企业330个,从业人员867人,企业总产值达4934万元,比1998年增533万元,总收入达5300万元,实现利税691万元。 到2000年全乡共浇筑三面光沟渠35500米,修建水池和坝塘64个,改造中低产农田2000亩,开挖排灌沟渠并进行三面光浇筑14500米,其中,开挖19350方、浇筑18000方,总投资282万元,三河河堤建设得到明显改善,防洪等级逐年提高。

2002年固定 资产总投资为51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87万元,财政支出536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46万元和109万元。年末全乡存款余额达3314万元,人均存款3057元,分别比1998年增352万元和165元,增11.9%和5.67%。 2002年全乡通车里程94.5公里。6个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除1个边远山区村民小组未通车外,其余已全部通车。有电话960部,占全乡总户数的35.1%;有学校6所,共有教学班47个,在校学生14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医疗机构7个,有医疗技术人员27人,病床27张;有文化站1个,站内设有电话、录像、摄影、象棋等设施;有各种书籍4200册,报刊杂志52种。

小康达标:2000年8月完成小康达标验收,各项指标已达到验收标准。其中:(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69元;(2)小康农户比重96.1%;(3)农民年人均食用肉、蛋、 奶、豆46.3千克;(4)人均住房面积(人畜分居)38.9平方米;(5)电视机普及率86.3%;(6)用电户比重99.8%;(7)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8)通电话行政村比重100%;(9)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6.3%;(10)安全卫生水普及率90%;(11)五保人口享受五保比重100%;12、万人刑事案件年立案件数11.3件。

1999年7月13日代办村一社、二社发生5号病(口蹄疫),涉及大牲畜54头,农户91户。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7月15日开始组织乡、村、组和机关干部职工,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捕杀、焚烧、深埋,防止传染,共出动人数213人次,车辆40余辆次,历时20余日,共捕杀大牲畜142头,羊68只,猪2头,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

2000年2月,引种3个高档礼品 西瓜品种试种12亩;2000年7月,引进种植100亩法国青刀豆,亩产值高达2236元;2000年12月代办村引进日本茄子花种植11.04亩,亩产值高达7082元;2001年5月引进金帅超甜包谷种,当年种植118亩,平均亩产达1080公斤。

高大乡人民政府于2002年3月,向云南省绿色食品中心提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技术条件进行监测和评价,并于2002年3月18日至20日在全乡范围内进行选点抽样测评,结果为空气、水质、土壤均达到绿色食品产地农业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要求。在产地论证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将供销社酸菜山柑桔基地所产柑桔申报了“高大”牌无公害柑桔。

1992年乡烤烟课题组试种春烟获得成功,1993年春烟年产达190.6公斤,上中等烟比例达87.6%,交售金额达12588.26元,亩产值达1258.8元。到1997年底,累计推广春烟4630亩,交售量达73.64万公斤,交售金额662万元,人均春烟收入达622元。

1998年—2002年,高大乡共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完成工程64件,建成三面光沟渠59.5千米,河堤修筑2.5千米,小一型水库1座。

1998年—2002年,全乡以柑桔为主的经济林产品综合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效,产量由1998年的210万公斤增至2002年的362万公斤,增加了152万公斤,增长率为72%;产值由1998年的420万元增至2002年的760万元,增340万元,增长率为81%。2002年,利用高接换种技术改造温洲密柑、红桔1225亩(此项技术于1988年获玉溪市科委三等奖,在高大乡的推广应用于1999年荣获玉溪市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2月5日,“高大牌”无公害柑桔的注册,为全乡经果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赢得了市场。

退耕还林工程于2001年开始启动,到2002年6月,全乡退耕面积达100亩,全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其中,高大村43亩、代办村57亩。退耕补助粮1.5万公斤、种亩款5000元、教育医疗补助金2000元,林权证书发放3本。

1999年雨季,高大乡中心小学出现 山体滑坡,造成道路中断。随着滑坡进一步加剧,威协到中心校教职工住宅楼、周围农户、部分机关站、所及600多名学生和430多万元的财产安全。险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000年2月17日,由省计委国土办、省地矿厅主持对《滑坡灾害勘查报告》和《滑坡工程可矿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认证,于2000年3月21日进行施工,整个工程投资907241元,含抗滑桩、钢筋砼档板、渗水侧沟、片石护墙、地表排水沟、路面恢复、生物治理等工程。2000年6月29日主体工程完工,2000年8月底完成生物治理工程,其中种植乡土树种杨树、杉木、黑荆树、园柏、樱桃等17000株,63.75亩,投入资金2.85万元,工程结束两年,整体形象完好,被加固边坡和滑坡体稳定,未出现拉裂和变形,生物治理现已绿树成荫。2001年4月19日完成其它辅助工程,2002年8月20日整个工程通过验。

从1990年至2002年底,新修了高大至老黑山15公里;普丛至王官田2公里;高松线至张家田房14公里;曾家坟到大水箐6.1公里;晋思线至老熊箐4公里共41.1公里乡村 公路。至2002年底全乡38个自然村除野猪坝、乌龙箐两个自然村由于客观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外,其余36个自然村已修通了公路。同时,各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村容村貌的建设,在公路等级上进一步提高。沙田村、张老村、陶茂村、姑娘村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将从主公路到村的路面全面铺设为水泥路面。

高大乡政府所在地因海拔相对较高,导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于2000年5月开工,通过输水管道,从白家山水库引水到高大。工程包括:水库引水工程、隧道工程、过河工程、净水工程、居民区供水工程。工程完工后可解决高大乡政府所在地机关、事业单位、高大村委会及高寨、湾子、姑娘村、代办、沙田、张老村、陶茂村以及小集镇商饮服务业、工业等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工程分期进行,至2002年3月,已完成机关片区101万元的工程投入,解决了高大乡机关片区的人畜饮水问题。

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1999年3月1日,普丛村委会45万元购买原高大糖厂,经过初步改建,普丛小学搬迁至新址办学并更名为“高大傣族彝族乡第二小学”。2002年12月,路南小学投资53万元,建成面积569.4平方米的教学楼。2001年12月,高大中心小学微机室建成,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山区小学。2002年9月高大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投入使用,寄宿制管理迈上新台阶。

高大中心小学被评为校办产业先进单位

1990年以来,高大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本地荒山荒坡多,水利条件优越的自然优势,开展以林果种植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到1998年,学校共建基地6块360多亩,种植果树18000多株,其中,柑桔6000多株、板栗3000多株、桃树1000多株。另有樱桃、香椿、银杏等。学校勤工俭学固定资产在100万元以上,年创收达1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福利待遇。学校先后于1998年和2002年被云南教育厅表彰为“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先进单位”,并被评为“云南省小星火科技先进集体”。学校的勤工俭学在2001年云南省勤工俭学屏边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林果种植同时启蒙了一批农村种植能手,种植技术推广到全乡的村村寨寨,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养成教育见成效

高大中心小学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以训练为突破口,从三操纪律、文明礼仪、卫生环保、劳动安全、午睡晚睡、科普、学习习惯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等方面进行分层训练,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教师编写养成教育教材,通过一年多的强化综合训练,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于2001年4月被列为玉溪市首批养成教育试点学校。并为2002年云南省关工委农村青年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经验交流会提供观摩现场。

每年 春节期间,高大乡都举办迎新春 文艺晚会、 篮球比赛、地会活动,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高大乡成立诗书画协会,以文会友,出精品力作。活动中,市、县领导亲临高大,现场挥毫泼墨,几年来,诗书画协会有23件作品参加了市县举办的展览活动,受到了好评和赞誉。每年举办的傣族泼水节、祭竜、彝族火把节,规模庞大,参与人数达上万人。高大乡农村文化丰富多彩,全乡共有业余文艺队13支,以挝乐为主,活跃在傣村彝寨,他们以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婚姻:高大地区汉族婚姻行汉礼俗。傣族、彝族有独特的传统风俗,男女青年婚前社交恋爱比较自由,一般15—18岁开始选择配偶。青年男女可以相约“跳乐”,俗称“玩小姑娘”或“玩小伙子”,经过各种社交活动,恋爱成熟并征得父母同意后,即可聘请 媒人带上糖果等礼品 到女方家说亲,后通过吃“小酒”定亲。婚礼别具特色,婚宴通常是三天,正客一天。新郎要请陪郎同去迎亲,到女方家新郎吃独席,陪郎趁女方家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取下敬新郎的鸭子头,带回来后晚上用来饮酒闹新房(或带回来敬父亲);婚宴当天女方来客为双数;新婚之夜夫妻不同床,第二天先拜父母,后认亲;晚上新娘先抬水敬公婆(洗脚),后逐一向亲朋好友闹洗脚水;第三天清早上祖坟拜祖宗,吃过早饭后再把新娘送回家逢年过节接回男家住几天又送回娘家,经过一段时间,才回男方家正式建立家庭。目前这一习俗已逐渐改变,并与汉族礼俗基本相同。

礼仪:汉族行汉礼仪。傣族、彝族人民善良朴实,自古以来即有热情好客,文明礼貌“一家有事,大家帮助”的传统,傣族、彝族男女能平等相待,并有尊重妇女常年辛苦劳动的传统美德。每年正月初一男子以亲自下厨待奉妇女为荣,让她们在家好好休息,不做任何家务事。

生辰: 傣族、 彝族妇女怀孕称为“有喜”,生育为“喜降临门”。生育时多在大门头上插一面小红旗(有的生儿子插两面),生儿子插在左边,生女儿插在右边,以示禁 忌者勿入。婴儿出生后,第一个误入门者为“踩生者”,生孩子的户要拿糖果或烟等物品给误入者食用,以示同喜;当婴儿满月时,要宴请亲友,分送红鸡蛋,习俗称之为送“祝米”或请“汤客”。待子女满周岁时又“ 抓周”,并宴请亲友宾客以示祝贺。

丧葬:傣族、彝族丧葬习俗礼节繁多,实行木棺土葬,其葬法大体与汉族相同。所不同的是:傣族,人死后,男的先洗净穿新衣入棺,女的洗净后要赶外家,用松枝插在外家门上,外家不到不能入棺。送葬的头天要请“道士”念经;彝族,人死后,发丧的头天晚上要请“贝玛”来棺旁诵经,请人吹唢呐、弹唱,一夜背诵吹打到天亮。送葬时木棺由结过婚的6个男人抬。妇女死后要到外家去报丧,用松毛枝插在外家大门上,丧事办得大的插在大门头上,中常的插在大门中间,办得小的放在地上。第二天早上要把外家接来烧纸,接时,孝子贤孙和唢呐队要吹吹打打,举行一定的仪式。如人在外死亡,处理有三:一个尸体不准进村;二是将死者扮成活人,由几个人扶手扶脚挪动进家门;三是由家屋后墙凿洞移尸入室。

禁忌:高大乡各民族的禁忌避讳大致相同,具有行为、语言等内容。行为禁忌一般多与节庆祭祀和妇女行为有关。大年初一禁走门串户、扫地、倒垃圾、倒废水;忌孕妇到有婚嫁建房及人畜生育等有喜事的人家及上家堂。彝族禁忌本村男女相约玩甩,禁砍龙树密林。傣族禁忌结婚的轿子由竜房门前路过;禁闯“摆衣笆”,忌妇女参加祭竜日。语言禁忌主要有:忌平时或出门办事前说不吉利的话,忌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说脏话。傣族、彝族最忌外族称自己“摆夷”或“倮倮”。

诗书画作品

高大乡的彝族服饰主要有“三道红”、“喜鹊帽”、“黑包头”三种,而最多的是“三道红”。“三道红”服饰对于过去的男子来说,身穿白汗衫,外罩青绒褂子,饰银扣三十二颗,下穿青布宽口扭挡裤。而妇女却蓄发盘于顶,姑娘梳两辫,配以假发,扎四道红头绳于发根,后绕于顶,以青纱罩外,露四道红于脑后;脑门上有的箍一长方型镂花银片,有的则以花头巾包扎于外,俗称“四平头”。婚后则两辫合一,改扎红线三道,“三道红”因此得名。其耳坠是大银环、手戴刻花银镯,衣着青布或翠蓝布大襟衣,外罩绣花领褂,有的配以银链围腰;下穿大裆裤,裤脚边口多镶花。在汉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下,现在的彝族妇女常穿汉服,只有遇上喜庆节日或被相邀到外地唱玩才全部穿民族服装。青壮年男子现已全部改穿汉服。而傣族服饰却在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演变中,吸收了大量彝族服饰文化,在款式和质地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趋于彝族服饰。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各民族就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今天,高大乡的傣族、彝族除了老年妇女的服饰还有所保留外,大部分年轻人的服饰多与汉族相同。

傣族人民还有“祭竜”,每年正月初二要举行隆重的“祭竜”习俗,各个傣族村寨不仅有竜房,而且还有由各户的男性公民出同等的粮食或钱组成的竜房会,每年选出两户 为“头家”,掌管经费及办理祭的具体事务。祭竜当天,当年生男孩的户主要送猪头、白酒、糯米等食品祭竜神;生女孩的户主要送甜白酒一盆给参加祭竜的人吃。祭竜时要杀一头猪,同时还要杀红、黄、花、白、黑五色雄鸡各一只,以示对竜神的敬意。彝族人民则有“祭龙”风俗,各村都有一座或一棵世代公认的龙山或龙树,行祭期各村不同,祭龙的当天,由夫妻双全的年长者主持办理用餐事务,青年小伙要敲锣打鼓到山上去“围龙”,以示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大吉大利。晋思线沿线的餐饮业生意火爆,白水鸭、菜山药等独具特色,色鲜味美,滋补养身,延年益寿。

傣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而又以“ 烟盒舞”和“跳乐”为主。“烟盒舞”分正弦和杂弦。正弦又分:三步正弦、两步忍脚、两步不忍脚、正弦四步、正弦三步、三步抬脚、三步耸耸,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猴子瓣包谷、仙人搭桥、老鹰叨小鸡、鹭鸶探鱼、鸽子渡食、三步跪脚、双拜堂、单拜堂、癞蛤蟆踩秧、二人架花、三人架花和四人架花;而杂弦却分为:山神老爷抬土、阿姐三步走、茄子开花大朵梅、宗谷哩、石屏干腌菜、斗蹄壳、风吹桂花香及上通海下曲江等。

“烟盒舞”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扬,如今在高大得以普及。“烟盒舞”一开始都要跳“正弦”,“正弦”跳完才转入“杂弦”。因此,“正弦”是烟盒舞的基础,“杂弦”则是表现的内容。而“三步弦”又是“正弦”的代表。在表演性的节目中,如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都以“正弦”的旋律舞步相配。“烟盒舞”的舞蹈动作是脚上的多,手上的少。脚上的动作主要由蹬、踢、戽、蹲、绕、踹和蹉等步伐组成;手的动作是两手各持烟盒,以大手臂带动小手臂随身子前后上下摆动,小臂向外绕花,大小手臂绕大横S字花,手腕绕小横S字花。另外,遇到表演双人节目时,双手还得阴阳配合,如“猴子瓣包谷”、“老鹰叨小鸡”等。

“烟盒舞”的风格在于它特有的动感。在高大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跳正弦好似在火场上跑步,怕脚被烫,故动作出时慢,收时快。功夫到家的人跳起来节奏分明,刚柔相济,表演性节目则需要有一定的腰腿功,如“架花”、“猴子瓣包谷”、“仙人搭桥”等。“烟盒舞”的音乐节拍多由四二拍和八三拍组成,烟盒在每小节的强拍上弹响一次。其特点是节奏越快,烟盒弹得越响,这样才能有效地带动舞蹈者的情绪。曲调分为“正弦调”和“杂弦调”。“正弦调”多为“引子”;“杂弦调”多为单独所表现的情节和内容,其旋律、舞姿多有变化,而变化的内容主要由“四弦老板”来掌握。通海县的“烟盒舞”是从石屏、建水流传进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融合了一些本地“团乐”的成份。高大的“烟盒舞”经过前辈们的继承发展,千锤百炼,现已基本定型。

在高大乡的傣族、彝族中,有不少人信仰 佛教和 道教。建国初期在各村各寨都建有不同的土地庙,山神庙和观音寺等寺庙。现如今的信教者多以居家拜佛、诵经、斋戒为主,信教者主要是老年妇女。 基督教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传入通海,随后又传入高大乡。教徒主要分布在高寨、槽子和大寨,各村建有教堂,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

高大乡由河谷、中山两种地貌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1.12%,河谷坝区占8.88%。主要山脉有小红坡山、大脑子山、大松树山、石狮子大脑山、老黑山等,其中老黑山最高,海拔为2040米。主要河流为过境的曲江河及库南河和路南河,乡辖区内径流面积138.6平方公里,其中曲江河流入水里4.18亿立方米,流出量为5.33亿立方米。水资源较丰富,龙潭、河流、水库、坝塘星罗棋布,素有“千里来龙福地在,门前三河汇入江”之称。年平均气温17.4℃,雨量973.5毫米,年无霜期299天左右,是通海种植冬早蔬菜、反季蔬菜的“天然温室”,种植有菜山药、生姜、莲藕、甘蔗、辣椒等多种特种蔬菜和柑桔、枇杷、梨、桃等。

周边政府机关

高大傣族彝族乡政府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峨大线高大傣族彝族乡政府

通海县高大乡委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峨大线通海高大客运站西南侧约190米

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普丛村民委员会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峨大线与109乡道交叉口东南150米

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代办村民委员会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昆孟线高大傣族彝族乡代办村民委员会

周边生活服务

胎高喉大膏傣族彝族乡胎高喉大膏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

周边乡镇

高大傣族彝族乡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

周边村庄

高大村 地址:玉溪市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