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中镇

甸中镇 甸中镇镇情概况 甸中镇地理环境 甸中镇历史沿革 甸中镇农村经济 甸中镇新农村建设 甸中镇人文地理 甸中镇基础设施 甸中镇招商引资 甸中镇企业 甸中镇文化教育 甸中镇民风民俗


甸中镇位于 峨山县城东北部,东邻红塔洛河乡,南与岔河乡接壤,西北与大龙潭乡接壤,北与易门县十街乡交界,东北与晋宁县夕阳乡毗邻,易峨公路从集镇穿过,是玉溪、晋宁、易门和峨山县的货物集散地。行政区域面积188.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921人(2017年)。镇政府距离峨山县城40公里。玉溪市70公里,省城昆明140公里。镇辖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森林覆盖率达41.2%,平均气温17℃,具有“天然温室”的荣誉。历史上称为“冷九街、热九街、不冷不热甸中街”。属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适宜种植稻谷、包谷、小麦、 蚕豆、烤烟、 油菜、蔬菜等农作物。201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完成财政收入1749万元。甸中镇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域多属河谷、丘陵、少部分为山区、半山区。境内最高海拔为镜湖1900米,最低为白土1550米,辖区...

详情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镇介绍

甸中镇位于 峨山县城东北部,东邻红塔洛河乡,南与岔河乡接壤,西北与大龙潭乡接壤,北与易门县十街乡交界,东北与晋宁县夕阳乡毗邻,易峨公路从集镇穿过,是玉溪、晋宁、易门和峨山县的货物集散地。行政区域面积188.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921人(2017年)。镇政府距离峨山县城40公里。玉溪市70公里,省城昆明140公里。

镇辖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森林覆盖率达41.2%,平均气温17℃,具有“天然温室”的荣誉。历史上称为“冷九街、热九街、不冷不热甸中街”。属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适宜种植稻谷、包谷、小麦、 蚕豆、烤烟、 油菜、蔬菜等农作物。201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完成财政收入1749万元。

甸中镇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域多属河谷、丘陵、少部分为山区、半山区。境内最高海拔为镜湖1900米,最低为白土1550米,辖区土地面积188.65平方千米。

气温最高7月份32.5℃最低1月份为零下3.2℃,年平均气温17℃。降雨量最高年1002毫米,最低年618毫米,年平均196毫米。

境内有库、塘、坝53个,总蓄水量889.8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3%,耕地复种指数为171%。主要河流三乡河纵贯全境,主要支流有甸头河、镜湖河、下营河、小河、八字岭河、田房河。

甸中镇原名筇川,元初建筇川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1276),设筇川县,隶嶍峨洲。至元二十六年(1289)降为乡、隶筇川县。

清 康熙年间为筇川头、筇川中、筇川尾3乡地,后改称为甸头乡、甸中乡、甸尾乡。

民国23年(1934)划区设乡为第三区的甸中镇和会川、灵湫、文兴3乡地。

民国27年(1938),甸中镇和文兴乡,南部属太和乡,北部元山、龙凤属谧安乡。

甸中在解放战争时期滇中游击队活动的中心,是滇中独立团的发原地和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驻地。

1949年6月中共滇中地委曾移驻 觅耻冲村,1949年7月建立甸三区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4日,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在甸中成立(1950年2月2日迁至双江镇)。

1950年甸三区改称为第二区。

1951-1952年仍称第二区,下辖1镇6乡。

1954年建边,兴河合并为新建乡。

1958年为甸中公社,下辖6个管理区。

1960年双龙划归玉溪县,其余的管理区分为甸中、大寨、青河3个公社。

1961年为甸中、新建两个公社。

1962年为甸中区。1963年改为第二区。

1969年设甸中公社,1970年,青河、云美两个大队划归岔河公社。

1972年富良棚公社西就大队划入甸中公社,甸中公社下辖西就、小河、甸头、大寨、镜湖、下营、甸中、小甸中、昔古牙、甸尾、白土11个大队。

1983年成立甸中镇,1984年初改设甸中区。

1987年改称甸中镇辖甸中、大寨、镜湖、西就、下营、小河、白土、小甸中、甸尾、昔古牙、甸头11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

到2002年至2006年有11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66个村民小组。

2008年,甸中镇农村 经济总收入1076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951.73,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27%;畜牧业收入1770.2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6.44%;渔业收入24.3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23%;林业收入213.4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98%;第二、三产业收入1712.7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5.9%;其他收入1064.6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89%;外出劳务收入727.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6元。

甸中镇镜湖村委会镜湖村民小组申报为峨山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甸中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和峨山县总体建设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深入宣传、发动群众,逐一解读“二十字”方针的深刻内涵,使广大农民群众“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甸中镇党委、政府确定了镜湖小组旧村改造,该组有115户426人,2007年,完成集中连片种植泡核桃200亩;完成基础设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9口,人畜饮水工程一件,完成村容光焕发村貌建设街道长1950米,宽2米的道路,2个垃圾池修建和100口节能灶改造;对科技文化活动室和老年活动场所进行修建,镜湖小组新农村建设项目共投资38.91万元,正确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结合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际,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公民道德、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2007年实施科技培训15期,提高全体村民素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

在集镇内,位于离镇政府500米的后山。建于2000年,采取政府出资3万,单位、职工募捐筹集资金7万元,共投入资金10万元,又为甸中增加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甸中原名筇川,早在元初就建筇川县,民国时期曾出过黄有仁、赵海州、鲁顺成、施风章等一批享有一定名气的能工巧匠,在云南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战争时期,甸中曾是游击队活动的中心,中共滇中地委曾移驻觅耻冲村,许多重大决策曾在这里作出,是滇中独立团的发祥地和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驻地。1949年10月24日,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在甸中成立,县临时人民政府县委书记陈达,主席为董孝先。峨山县临时政府于1950年2月2日,迁至县城。

2008年全镇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的村民小组66个,达100%;通电视的村民小组66个(其中通 有线电视40个),农户4969户,达95%,有公厕的村民小组11个,占6.0%,建有沼气池1167口,建有小水窖1447口;有集贸市场1个,建有停车场2个,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全镇水利化程度达53%;建有村组地面卫星接收站935座, 电视差转台5座,调频广播差转台2座,电视基本普及,固定电话或 移动电话用户4158户,移动电话用户3402户,移动电话通讯覆盖甸中镇全境。

甸中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大为改观。2002至2007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393.32万元,完成了以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烟田建设项目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142件,受益面积达9338亩。累计投入资金730万元,完成了7条近60公里乡村公路新建或修建工程,全镇66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村村通 公路,通车率达100%。

累计投入资金287万元,对8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加大力度对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进行了整治,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2006年初甸中镇党委、政府就着手于进行小法竜矿改革改制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成立了以镇长王朝斌为组长的改革改制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有关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对国家人民负责的态度,制定了小法竜矿改革改制方案。为保证改革中受到群众理解并拥护,镇党委、政府先后无数次深入小法竜村做工作,让群众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于2007年6月6日采取小法竜铁矿、洛河乡铁矿公司合作经营,由洛河乡铁矿公司投资4900万元,进行经营,经营为4年,实现了矿山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甸中种植烤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 烤烟生产在甸中镇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是甸中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份,成为甸中镇的“命脉”产业。2007年全镇共种植烤烟11250亩,其中田烟6000亩,地烟5250亩,交售烟叶159.5万千克,其中计划内139.5万千克,烤烟财政收入437万元,占全镇财政总收入的66.21%。

2008年,甸中镇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畜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大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科技服务及政策扶持的力度,全镇畜禽数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日趋明显。全镇肥猪出栏23830头,肉牛出栏944头,山羊出栏3332只,家禽出栏99703只;实现肉蛋总产221.6万公斤,实现畜牧产值2837.93万元;全镇畜牧生产稳步健康发展。

甸中镇人民政府按照“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拓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非公经济,2008年全镇有个私企业(含个体商户)587个,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8157万。

全镇有文化站1个,村组文化室11个,农村业余文艺队64支,农村花鼓队105支,甸中称为有名的花鼓之乡,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2008年甸中镇文化站组织全镇开新街文艺活动,内容有花鼓舞,大娱乐、花灯歌舞、民间杂耍等; 火把节期间,组织人员参加峨山县花鼓舞大赛,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和“阿们腊、妣萨啦”比赛,甸中镇代表队荣获民间文艺汇演铜奖,花鼓舞大赛银奖,民间山歌百灵鸟铜奖,“阿们腊、妣萨啦”荣获二等奖和鼓励奖;由易门龙缌源酒业有限公司出资、文化站牵头尤其组织举办了甸中镇四届春漫山庄彝族火把节庆典活动,有13个方块队,500余人参加文艺表、大娱乐、彝族烟合舞、花环舞、民间杂耍等,充分展示了甸中各民族民间文艺风采。

甸中镇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积极争取资金,多方协调。投资427万元完成了甸尾完小教学楼、甸中完小教学楼、大寨完小校点和甸中中学学生宿舍楼的新建工程。筹集5.3万元,资助了53名甸中籍大学新生。认真落实“三免一补”政策,贫困学生“上学难”得到改善。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甸中镇是一个占69%的彝族乡镇,彝家人已经被汉族文化慢慢同化,但在这里 彝族的独特风情还是不时可见,彝族的服饰,又各具有特色,各支系的男子、妇女服饰基本相同。

彝族村寨多数居于依山傍水,周围有树、背风向阳的地方。旧时彝族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俗称土掌房。

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多数彝族居民居住着砖木结构瓦房和钢混结构的楼房。彝族男子大多数善饮酒,当远方来客时,主人取出陈年酿酒,杀鸡宰鸭款待;彝族男子嗜吸水烟筒,客人进彝家山寨主人首先换上烟筒水,擦净恭敬递给客人。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这里都举行彝族的传统节日“ 祭龙节”,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火把节日活动,村民最喜爱和最有特色的娱乐方式就是跳乐、跳花鼓、民间舞蹈、烟合舞、武艺阿乖乐、彝族对歌,只有人号召或逢节日,村民就穿上自己喜爱的民族服装,欢集一堂,欢快起舞,整个场面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周边行政地标

峨山县甸中镇杨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栖木墀路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栖木墀路

周边乡镇

甸中镇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周边村庄

小甸中村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镇小甸中村民委员会

甸尾村 地址: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甸尾北门--夕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