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甸镇

塔甸镇 塔甸镇概述 塔甸镇自然地理 塔甸镇社会经济 塔甸镇生态环境 塔甸镇自然资源 塔甸镇历史沿革 塔甸镇农村经济 塔甸镇新农村建设 塔甸镇基础设施 塔甸镇企业发展 塔甸镇招商引资 塔甸镇文化教育 塔甸镇民风民俗 塔甸镇风景名胜 塔甸镇特色彝族古建筑 塔甸镇百度地图 塔甸镇土特产品


塔甸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峨山县城51公里。全镇辖7个村委会,66个 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276.75平方千米。塔甸镇不仅森林植被良好,风景优美,而且还孕育了古朴的民族文化,是峨山彝族人民的“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塔甸镇全镇土地面积276.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1430米;年平均气温14—15℃,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属峨山县多雨区,平均降雪日为8天,年无霜期240—260天。林区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除木材和经济果木外,还有野生食用菌、 中草药、野生花卉等资源。境内共有大西水库、亚尼水库、阿罗旦水库等9座 水库,亚尼河、他札河、海味河等河流。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饮用水、农业用水水质未受污染。塔甸镇位于峨山彝族自...

详情

塔甸镇地名网_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资料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介绍

塔甸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峨山县城51公里。全镇辖7个村委会,66个 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276.75平方千米。塔甸镇不仅森林植被良好,风景优美,而且还孕育了古朴的民族文化,是峨山彝族人民的“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

塔甸镇全镇土地面积276.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1430米;年平均气温14—15℃,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属峨山县多雨

区,平均降雪日为8天,年无霜期240—260天。林区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除木材和经济果木外,还有野生食用菌、 中草药、野生花卉等资源。

境内共有大西水库、亚尼水库、阿罗旦水库等9座 水库,亚尼河、他札河、海味河等河流。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饮用水、农业用水水质未受污染。

塔甸镇位于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2°6ˊ~102°10ˊ,北纬24°10ˊ~24°16ˊ之间,距峨山县城51公里,东与岔河乡接壤,南与 化念镇毗邻,西和新平县新化乡交界,北与 富良棚乡相连,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1430米。年平均气温14—15℃,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境内共有大西水库、亚尼水库、阿罗旦水库等9座水库,亚尼河、他札河、海味河等3条河流。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饮用水、农业用水水质未受污染。

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为14264人,总户数4228户。农业人口12602人,占总人口的88%; 非农业人口1662人,占总人口的12%。全镇人口中,汉族1659人,彝族12484人,哈尼族98人,其他少数民族2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3938人。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322万元,实现财政收入84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852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00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3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0万元。主要形成以烤烟生产为支柱,以生猪养殖,蔬菜、竹子、经济林果种植为优势产业的经济格局。

镇内公路四通八达,距滇中明珠——玉溪75公里,距省城昆明169公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2007年末,全镇共有学校16所(含村校点),其中:小学14所(点),中学2所。

全镇不断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塔甸镇位于滇中高原,年平均气温14—15℃,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温润的海洋季风,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雨热同季的气候。全年最高气温在六、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18.9—20.7℃,最低气温在1月份,极端气温-6—-6.6℃,全年日照时数2372.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属峨山县多雨区,平均降雪日为8天,年无霜期240—260天。

塔甸镇境内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其特点是铁、铝氧化物含量高,呈酸性,氮磷含量低,较为粘重;其海拔为1200~2600米。

塔甸镇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广种经济林,加大宜林荒山造林力度。 2006年末,塔甸镇有林地面积18223.3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58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25%。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水土保持度,水土流失治理率达62.5。

塔甸镇土地总面积为276.75平方千米。

塔甸镇环境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区域内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分为两种,暖温性植被类型,分布于海拔1400—2000米的区域,属亚热带气候,主要代表树种有云南松、油杉、华山松、香椿、板栗、兰桉等;温凉性植被类型,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区域,属南温带气候,主要代表树种有华山松、软叶杉木、云南油杉、云南松、苹果。总体看,云南松分布最广,是森林资源的优势树种。

矿产资源现已经探明的有煤矿、铁矿石。目前正在开采的煤矿点有:塔甸煤矿、瓦哨宗煤矿、科拉池煤矿、细腰山煤矿、西差黑煤矿、嘿腻煤矿等。

塔甸镇境:元初曾设百户所;清属丁癸乡; 民国建立后属勋庄乡;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二区;民国27年(1938年)属文蔚、玉屏两乡;1949年成立文玉区人民政府,辖文蔚、玉屏两乡,1950改称第四区;1951年——1952年属第四区;1957年4月第四区所辖的大西乡划归新平县;1958年建立塔甸公社;1961年划塔甸公社为塔甸、亚尼两个公社;原划出的大西乡划归峨山属亚尼公

社; 1962年,塔甸、亚尼两公社合并为塔甸区设区公所;1963年塔甸区改称第四区;1969年改第四区为塔甸公社;1983年塔甸公社分设塔甸乡和亚尼乡;1984年塔甸乡和亚尼乡又改为塔甸区和亚尼区;1987年复改区为乡;1996年12月16日塔甸乡改镇;1998年10月亚尼乡和塔甸镇合并设塔甸镇,辖塔甸、瓦哨宗、嘿腻、亚尼、海味、七溪、大西7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2002年全镇总人口13126人,其中男6513人,女6613人, 少数民族人口11818人,占总人口的90%。2017年,常住人口13938人。

2、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解放后塔甸属于文玉区管辖,称文蔚乡,1949年6月,中共峨山县工作委员会派党员柏永星、普云珠等到塔甸开展建党、建政工作,随后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建党活动,在塔甸、大寨、瓦哨宗、西差黑、七溪一带发展地下党员普宽仁、普文发、张兴等10多名,接收部分新党员。随后滇中地委和县委先后派张培华、王竹英、杨犁、张杰等加强工作。10月建立了中共文玉区委员会,由杨犁任书记,下辖文蔚乡总支和玉屏乡总支,全区有6个党支部,党员89名,文蔚乡党总支书记由柏永星兼任。1950年4月开始区土匪暴乱,部分党员被害,党员减少。1950年 9月,中共峨山县工作委员会派李英、普兆坤、张云恒等党员到塔甸参加党在农村的革命活动,开展征粮工作,宣传和巩固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1952年,遵照“积极慎重”的方针,开始建党工作,以发展农村大党员为重点,逐渐在农村一级建立党支部。1956年成立、组建运输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党员。1958年12月,成立塔甸公社管理 委员会,下设7个管理委员会。1961年6月,调整社队规模,将塔甸公社划为塔甸、亚尼两个公社,公社党委同时成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内政治生活混乱,到1970年,在全镇(塔甸、亚尼两个公社)范围内开展整党、建党活动,恢复了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组织生活。1982年5月,公社改为乡,同时乡党委成立。1983年4月七溪、环山、亚尼、大西、借代6个大队从塔甸公社划出,成为独立行政区即亚尼乡,亚尼乡党委成立。 1985年,进行整党运动,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性。1987年塔甸乡、亚尼乡改为塔甸区和亚尼区,两区党委同时成立。11月,区乡体制改制,塔甸区、亚尼区又改为塔甸乡和亚尼乡,两乡党委分别成立。1998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亚尼乡、塔甸乡合并成塔甸镇,撤消两乡党委,成立塔甸镇党委。至2007年末,全镇8个基层党总支,71个支部,有党员672人。

2007年塔甸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322万元,增长2.8%;实现现价工农业总产值11727万元,增12.8%,其中工业总产值6355万元,增4.3%,现价农业总产值5372万元,增24.7%; 烤烟收购量130.5万公斤,完成计划数的100%;地方财政收入84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4元,比上年增324元。农村实有劳动力8215人,从事第一产业劳力6970人,二、三产业劳动力1245人。年末耕地面积18

359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主要农产品面积及产量:全年 粮食总产11138亩,总产329.88万公斤,增17.91万公斤;单产296公斤,减少1公斤。 蔬菜面积883亩(含复种),总产58.14万公斤,减20.72万公斤;产值56万元,增加7万元。果园面积721亩,水果产量17.28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2811头,出栏12927头;山绵羊存栏4336只,出栏1383只;大牲畜存栏3751头,出栏695头,肉蛋奶总产量104.91万公斤。全年有建房户443户。

为发展壮大我村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渠道,改变农村税费改革后除财政转移支付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的现状,海味村两委极积探索新的发展路子,想通过整合山区资源优势,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2006年6月,在上级农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将海味村定为塔甸镇唯一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海味村极积配合县乡农经部门,做好项目规划,拟定和落实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在项目实施中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亚尼水库旁购买了一间60平方米的羊圈和240只 山羊,同时还新建了一间80 平方米羊圈建和购买了外地优良山羊品种,实行对外承包方式经营,村委会和承包方四六分成。这样在保证了山羊总数不流失的同时,每年村委会和承包户分配可观的收益。预计每年将给村委会实现纯收入20000元,成为海味村委会的一张“定期存折”,海味村将以此为契机,面向全村,推广优良品种,从而带动全村的养殖业共同发展。

塔甸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322万元,财政收入845.6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852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3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0万元。主要形成了农业以烤烟生产为支柱,以生猪养殖, 蔬菜、 竹子、经济林果种植为优势产业, 工业以矿产资源开采和 水泥生产为主的发展格局。

塔甸镇围绕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以农民为主体,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目标,因地制宜,夯实基础,加大工作力度,以新的思路,新的基础,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投入资金278.05万元完成村庄道路硬化共7件7.83km,挡土墙及排水沟支砌土石方950.44m³;新建人畜饮水管网建设3件6.01km;新建沟渠2件3.23km;投入资金58.2万元新建 桥梁一座15M,新建党团科技文化室二所448㎡和修缮三所648㎡,建沼汽池125口,畜厩改造226座1469㎡。二是干部帮扶。选派7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各村,参与和指导各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三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农业适用科技培训,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户有了稳定的增收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塔甸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的原则,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围绕饮水、城镇、 交通、 电力、 通讯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水利设施:塔甸镇属山区乡镇水资源较为贫乏,为此镇党委、政府历年来都重视水利建设。全镇现有水库9个、坝塘31座,总库容量474.17万 立方米,小水窖2694口,共建成三面光沟71公里,水利化程度66.23%。

(二)五通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塔甸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实现村

村通公路的情况下,全面推进乡镇道路硬化工作,镇辖区内主要道路总里程259.841公里(其中:省道37公里,县道35.731公里,乡道187.110公里),已硬化里程225.828公里(其中:省道37公里,县道35.731公里,乡道153.097公里),乡镇主要道路硬化率为86.91%。全镇有76个村民小组均已通自来水,设有亚尼、塔甸两个供水站,自来水普及率100%。全镇现有变电站一座,7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的。全镇已建设广播室54间,1810户实现电视光缆网络联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稳步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电话普及率达74%。

(三) 能源建设:全镇已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1650口,改造节柴灶60眼。在大力建设 沼气池的同时,积极推进 太阳能、 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工作。

(四)集贸市场:塔甸镇集镇占地15 公顷,有住户944户,3594人,于2000年对集镇3.5平方千米的用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集镇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建设和改造。1999年11月,投资近380万元面积7200多平方米的塔甸农贸市场和投资40多万元的亚尼集贸市场相继投入使用,彻底结束了“以路为市”、集镇小且脏、乱、差的历史。

(五)镇区街道情况:投资近6万元建设了亚尼街和塔甸街子路灯、街道绿化、美化工程,现有公共绿地4000平方米,混凝土道路3万平方米,集镇区主干道硬化率达100%。

(六)环卫设施:有集镇公厕2座,农村厕所3272个,其中,卫生厕所3108个,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清运车1辆。

塔甸镇主要形成以烤烟生产为支柱,以生猪养殖,蔬菜、竹子、核桃等种植为优势产业的格局。2007年实际烤烟种植面积12428.39亩,其中田烟5103.07亩,地烟7325.32亩。烤烟收购量130.5万公斤,完成计划100%,实现烤烟交售收入1478万元,实现税收393.3万元。

塔甸镇乡镇企业主要以 煤矿开采为主,主要有瓦哨宗煤矿、西差黑煤矿、科拉池煤

矿、嘿腻煤矿和细腰山煤矿(玉溪市塔甸煤矿也在塔甸镇境内),此外还有一个塔甸水泥厂、红砖厂和6个采石厂。

畜牧养殖业是我镇继烤烟之后的又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几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养殖业,特别在养猪方面,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扶持重点规模养殖户,为发展养猪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县农业局于2005年7月26日批准,成立了峨山县塔甸镇养猪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技术、生产资料和销售服务。

2007年以来,塔甸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镇内交通发达等优势,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引资为纽带,采取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招商活动。完成塔甸水泥厂再次承包经营,引资达300万元。

深入发掘、整理、传承和宏扬以彝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配合中国第一个 彝族自治县品牌战略的推进,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一是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领导组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开展好开新街、咪嘎哈、 火把节、 花街节、 马樱花节等彝族传统节日和活动;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融合“火”文化,打造“鼓”文化,在规划建设大西神山火源地、彝族圣火取火台的基础上,抓好民族花鼓舞的研究开发,提高塔甸镇“火把之源、花鼓之乡”品牌的吸引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三是认真做好民间艺人、娱乐队、花鼓队的摸底调查和分类登记工作,截止目前,全镇已发展娱乐队85支, 花鼓队126支,拥有民间艺人200余人;四是注重发挥媒体及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动作用,筹资20万元拍摄了中国原生态彝族花鼓舞电视专题片—《花鼓飞花》,集中展示了国内花鼓舞现行35个套路的精华,为彝族花鼓舞的推广、壮大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五是加强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工作,同峨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联合举办“龙师火祖杯”征文比赛,充分挖掘整理和创作彝族民间文学艺术精品;六是整合民族文化、节日活动优质资源,集中打造“两节一线”,高度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开发,采取措施,制定方案,整合各种节日、民俗活动,集中打造一年一度的塔甸原生态彝文化艺术节和大西原生态彝文化旅游节,努力打造独具彝文化特色的“峨山彝人之旅” 旅游线路;七是积极扶持民族手工艺品作坊和民族特色食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各种传统节日为契机,引导民间工艺品、火烧干巴、汤锅、大西神山珍珠芋等特色食品走出塔甸,走入市场;八是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本着尊重人才,保护民间艺人、文艺组织和传统文化的原则,制定政策措施,规范文化行业,实行个人奖励机制,对在文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或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创作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九是组织400人花鼓队参加县庆55周年活动。

塔甸镇境内主要居住着 彝族、 汉族等民族,彝族为主体民族,占87.4%,从塔甸老龙洞发掘出的文物“峨山人”考证,在塔甸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早在1——1.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据《峨山彝族志》记载,辖区内彝族的先民是活动在滇池地区的“昆明人”,是彝族古文献典籍《洪水泛滥》中记载的武、乍部落的后裔。塔甸镇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彝族纳苏支系,有少部分彝族聂苏支系和勒苏(山苏)支系。

塔甸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民风纯朴,人民群众喜爱跳花鼓舞、大娱乐、阿乖乐等民间 舞蹈,素有“花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称;主要的节日有开新街节、咪嘎哈节、火把节、花街节、马樱花节等彝族传统节日和活动。

(1)迭白水瀑布(又称塔甸瀑布):此瀑布位于由岔河乡通往塔甸乡的塔甸坡畔。这一带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烟云迷漫、翠林如涛、河流纵横、公路蜿蜒,是峨山大好山水的又一所在。塔甸爆布的水源自瓦哨宗经九龙村至塔甸坡头飞流直下,一泻千尺,至箐底溅起万丈银花,更以它豪放的气派和险峻的奇观,为峨山县中部一带风光平添画彩。

(2)他甲瀑布:此瀑布位于海味村他甲村民小组东北面深山老箐,距他甲村民小组5公里。瀑布高约15米,宽7米左右,每年六月左右是瀑布水流量最大的时期,瀑布直泻而下的水流犹如“天女散花”,水珠溅落到水潭里形成一个个白色的“伞状”漩涡,景象迷人,令人遐想。深潭四周古木葱翠,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沿着瀑布一侧的狭小便道,凭着突出的巨大石壁,可以自由地穿越瀑布后面的水流,能更临近的观赏到瀑布的全貌。

巍然屹立在滇中腹地的大西山,地处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方向,距县城双江镇八十多公里,分别与新平和易门两县接壤。在地方史志里,有关大西山,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有关生活在大西山上的彝族支系山苏人,县志里也只有简短的几个文字: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再由群众代表经全县七个乡镇传递到县城,晚上八时由彝族县长和群众代表一起点燃县城各分会场独具特色的火把,然后民众从这些火把上取得火种点燃自己手中的小火把。在火把形成的花的海洋里,开始连续三天的火把节狂欢之夜。这种取火的方式对彝族同胞来讲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仪式也特别壮观,富有民族特点。

大西素有“山水画卷、世外桃源”的美称。山中16个植被保护完整,有3个分布山间的水库,宛如三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把大西点缀得生机蓬勃,富有诗意。春天2、3月份山中盛开马缨花、杜鹃花等野生花卉、冬季开满山茶花。此外,还有少量珍稀动物穿梭于林间。

在塔甸镇人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有两座大山经过上天的安排,形如“睡美人”。一座位于大西花街,另一座位于塔甸镇南部。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一位白花仙子,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这对双胞胎从小一起长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到了她们十八岁的时候,上天让她们去一个十分贫穷的地方。两位善良的姐妹为了拯救贫困的塔甸人民免受洪灾,接受上天的旨意,姐姐睡在了到处是尖石的大山上,形成了塔甸东南面的“睡美人”。为了塔甸人民免受雪灾,接上天的旨意,妹妹睡在冰峰上,塔甸人民为了解救妹妹,点起火把去融化冰峰待冰峰融化后,妹妹已无法苏醒,安详的躺了下来,形成了大西山“睡美人”。

由于历史成因塔甸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溶洞群,以老龙洞为首,分布有九龙溶洞群、龙昔则溶洞群、大田村溶洞群,这些溶洞群的溶洞曲折迂回,扑蒴迷离,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分层数,层层秀美,洞内奇石怪异,色彩斑斓,黄似琥珀、白如羊脂、红如玛瑙,五色俱全。在狭宽相间的长洞中,钟乳石天然形成的人体、 动物模型及自然景物比比皆是,妙趣横生,让人留恋忘返。

塔甸人以前大多住土掌房里,由于社会的发展土掌房已慢慢被瓦房所代替,现整村保留的土掌房在亚尼村委会伙枇杷村民组,该村民小组土掌房以土基砌墙,或用粘土筑(夹板)墙,以木为柱,房顶铺若干根木梁,木梁上面用劈柴垫底,铺上青松叶后盖上粘土,用榔头将粘土捶紧实,以不漏雨为标准,平展整洁。屋顶可做晒场,屋内冬暖夏凉,建盖简单,省工省料。

房屋建筑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层,后层为正房,一般是三间楼房,中间为堂屋,两边为住房,楼上堆放粮食;前排耳房做 厨房或堆放柴禾等杂物。彝族村寨多依上建房,层次分明,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相邻的房顶可相互通联,人可自由往来,整体布局虽不十分整齐,但不杂乱,别具民族特色。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塔甸三大碗”,在塔甸各地可以吃得到,甚至在峨山县城的某个彝族风味店里也吃得到,但说到品尝那就非得到塔甸的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觉、品得出人生来。在大西山品“三大碗”最好还得是山顶的大草场上,最好还得是火把节的时候。每年的火把节,大西山上的草地最绿、空气最鲜、泉水最澈、天空最蓝、人气最旺,一派和谐气氛。“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说来牛、羊、狗的汤锅其他地方也是有的,比如:新平嘎洒的牛肉汤锅,再比如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牛腩等不胜枚举,而“塔甸三大碗”可以算得上是这种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火把节,县文联的领导组织县内的部分作者到大西山采风,在我们看来这里的火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火,这个火种不仅点燃了一个传统节日的激情,更是点燃着彝族人民的生活热情。我很激动,终于可以体验一次充盈着彝族原生态文化的典仪。由于几天的大两,道路泥泞,在两中行车非常慢,虽然大家起得很早,赶到大西山时间已是九奌半。

说也怪,车行到大西村,两就停了,天空突然放晴起来,云越来越淡,很快变得湛兰湛兰的。看看大西山的七十二峰,峰与峰之间完全是雾的海洋,起起落落,涌动,、翻滚着,从来就不会停留下来,把大西山这片纯净之地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你心里顿时就会产生来到人间仙境的感觉,无比惬意、无比旷达,仿佛自己成了一个仙居者。

周边行政单位

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锦程路37号

周边景区,

塔甸瀑布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塔甸坡畔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乡塔甸坡畔

周边小学

塔甸中心小学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锦程路57号

周边乡镇

塔甸镇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周边村庄

塔甸村 地址: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三零四县道

亚尼村 地址: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茶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