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房乡

酒房乡 酒房乡历史沿革 酒房乡行政区划 酒房乡地理环境 酒房乡气候资源 酒房乡人口民族 酒房乡社会事业 酒房乡风景名胜


酒房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 施甸县城西南部44公里处,地处 怒江 东岸,东、南与本县旧城乡接壤,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勐糯、天宁相望,北与本县万兴、姚关毗邻,总面积317.96平方千米 。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60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800米。全乡地形山高坡陡,群山连绵起伏,怒江过境30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960米,辖区内除沿江亚热带地区外,多为高寒山区,是典型的传统山区农业乡。酒房乡历史悠久,因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姚关人在此地酿酒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改称酒房。民国前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落辖之。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不韦县(今施甸)。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属益州西部都尉6县之不韦县辖之。东晋至南、北朝属永昌郡。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隶石甸长官司。明代洪武十七年(1...

详情

酒房乡地名网_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资料简介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介绍

酒房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 施甸县城西南部44公里处,地处 怒江 东岸,东、南与本县旧城乡接壤,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勐糯、天宁相望,北与本县万兴、姚关毗邻,总面积317.96平方千米 。

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60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800米。全乡地形山高坡陡,群山连绵起伏,怒江过境30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960米,辖区内除沿江亚热带地区外,多为高寒山区,是典型的传统山区农业乡。

酒房乡历史悠久,因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姚关人在此地酿酒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改称酒房。民国前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落辖之。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不韦县(今施甸)。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属益州西部都尉6县之不韦县辖之。东晋至南、北朝属永昌郡。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隶石甸长官司。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隶永昌府施甸长官司,二十一年(1388年)隶施甸巡捡司。嘉靖元年(1522年)属永昌府。万历十一年(1585年)属镇姚守御千户所。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隶平彝州(今施甸)。顺治十二年属平彝州“八乡地”之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隶保山县)。康熙六年(1667年)属平彝州八乡中靖边乡之一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从靖边乡分设关外乡(今酒房),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置关外乡,隶保山县施甸分治县辖。民国二年(1913年)隶保山县第四区(施甸)。民国六年(1917年)隶保山县第二区。民国十年(1921年)隶保山县第六区(姚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分设关南、关西、关外三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乡合并设关南乡,隶保山县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1958年2月,酒房、旧城及姚关南部山区合并为旧城区,同时从保山县析出划归昌宁县辖,酒房属旧城区直辖7个乡。同年12月,废旧城区,酒房从旧城析出成立酒房人民公社。1958年12月,酒房公社更名东风公社。1961年3月,东风公社复称酒房公社。同年4月25日,酒房区从昌宁县析出复归保山县辖。同年11月,旧城区(旧城公社)并入酒房区(酒房公社)。1963年2月,施甸从保山析出设立施甸县,酒房区从保山县划出隶施甸县辖。1965年9月8日,旧城从酒房析出单设区,哨寨从姚关析出,并入酒房区。1966年10月4日,撤销酒房区,复设酒房公社(一级),同时,酒房更名“红星”,即红星公社。1971年6月1日,红星公社复称酒房公社。1978年12月,废除公社“革命委员会”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公社、大队统一改称“管理委员会”。

1984年3月1日,废止人民公社,设立酒房区公所,1988年2月,撤销酒房区(区公所),成立酒房乡人大主席团和酒房乡人民政府。

全乡共辖酒房村、摆田村、梅子箐村、小寨村、里强村、垭口村、后寨村、坪子地村、沙子村、旧寨村共10个村民委员会、166个村民小组、380个自然村。

根据《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165号)、《云南省民政厅关于规范撤乡设镇报批工作的通知》(云民行字〔2001〕20号)和《施甸县撤乡设镇工作实施方案》精神,酒房乡于2014年11月份完成了酒房乡撤乡设镇工作。

全乡森林覆盖率44%以上,年平均气温18.4℃,年均降雨量1200mm,全年无霜期240天。

全乡呈低热、温热、温凉、高寒四种气候,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辖区内森林茂盛,资源丰富,有铅锌矿、铁矿、石料等地下矿产资源;有中药材、多品种野菜、野生食用菌、山竹笋等生物资源。全乡森林275000亩,核桃56000亩。森林覆盖率52.4%以上。

全乡有彝、布朗、回、白、傣、僳僳、佤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5834人(2017年)。

全乡耕地面积35609亩,粮食总量692.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19公斤,人均生产粮食276.8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两大产业。

2007年末,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9380.28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1959.2元。

酒房乡确立了烟、蔗、茶、核桃、生猪五大经济骨干产业。

2014年,全乡经济总量得到提升,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乡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285万元(其中:国税85万元,地税1200万元),比2013年1220万元增加65万元,增幅为5.3%。

公共财政支出预计为6075.93万元(含项目)。

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40958.4万元,比2013年35616万元增加5342.4万元,增长率为1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6819元,比2013年5929元增加890元,增幅为15%;全乡存款余额预计达16121万元,比2013年年末15075万元增加1046万元,增幅为6.9%。贷款余额预计达9783万元,比2013年7893万元增加1890万元,增幅为23.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645.75万元,超过县委、政府下达考核基数10000万元的16.46%。招商引资预计完成320万元,完成考核任务300万的106.67%。

全乡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乡村组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实现了乡有科技示范站、村有科技示范点、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

全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幼儿园2所,教职工197人,在校学生达3800人,中小学入学率100%,中学巩固率97.4%,小学巩固率99.6%。

全乡现有卫生院1所,10个村级卫生医疗室,乡卫生院设备先进,科室齐全,共有病房15间,能够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100%。

文化设施基本齐全,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个,农家书屋10个,以建户户通工程2100户,村村通3900户,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可以满足全乡群众精神和文化生活需要。

电力通讯事业广泛普及。乡供电电源来自变电站4千伏电力系统,高低压线路总长度达313公里,电网覆盖率达100%,电力供应充足。

固定电话发展到5500余部,普及率达54%;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建成了移动通讯系统基站8处,移动通讯发展到16000余户,平均三人一部移动电话。

专业市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指导思想,投资210万元建成农资交易市场1处;以撤乡建镇为目标,依据《城乡规划法》,对集镇进行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经营,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投资完成685万元的集镇建设,促进了商品流通,集镇功能逐步走向专一化、规范化;相继建起了“打黑糖厂”、摆田冠胜矿业初治厂、茶叶初治厂等7个民营企业,积极探索融资渠道,以“撤乡建镇,争星晋位”为目标,努力提升集镇建设品位,精心打造诚信、文明、生态、和谐的酒房集镇形象。

善洲林场有5.6万亩森林,我乡境内有37883亩,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林场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各类历史资料,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吸引了八方游客,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在党员干部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宣教作用。

地处怒江峡谷腹地的打黑温泉,泉眼众多,有郭家寨、打黑连片,奇峰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治疗风湿、胃病、皮肤病有神奇疗效。温泉谷地景含野趣,泉涌温情,绿树成荫,别有一番人间仙境般的神奇意味,让人体爽神怡,流连忘返。

酒房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乡内有彝、布朗、回、白、傣、僳僳、佤族等各类少数民族3000多人,有着各类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有鲜艳夺目的民族服饰,有生动抽象的民族文字,有浓厚淳朴的民族语言。在每年火把节有节庆活动,主要以“打歌”、跳“圆圈舞”等活动为主,跳舞时伴以 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 乐器。

酒房境内有古代遗址茨竹关、抗战遗址老兵洞碉堡、大红梁子碉堡、岩子头碉堡、鸡肠水碉堡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址诠释了酒房人民保家卫国、碧血丹心的崇高品质,既是后人研究了解这场战争历史的实物依据,也是我们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教材。

周边政府机关

施甸县酒房乡人大 地址: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酒房村

周边小学

酒房乡中心学校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中心学校(姚打公路西)

周边乡镇

酒房乡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周边医院

施甸县酒房卫生院 地址: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酒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