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乡

大山乡 大山乡基本情况 大山乡历史沿革 大山乡地理位置 大山乡特色物种 大山乡经济建设 大山乡产业发展 大山乡街道建设 大山乡水资源 大山乡电力建设 大山乡交通运输 大山乡邮电通讯 大山乡金融保险 大山乡扶贫工作 大山乡教育事业 大山乡文化事业 大山乡医疗保健 大山乡文明建设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位于澜沧县城东北部,东北与澜沧江为界,与景谷县半坡乡隔江相望,东南接壤谦六乡,西南与东河乡接壤,西与上允镇交界,西北与富东乡相连。海拔在750米——2489米之间,距离县城158公里,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油茶、茶叶、咖啡、核桃等经济作物。全乡国土面积233平方公里,辖8个 村民委员会、104个自然寨、15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6281人(2017年),辖区内居住着汉、拉祜、彝、布朗、回、苗等多种民族。大山乡位于澜沧县城东北部,东北与澜沧江为界,与景谷县半坡乡隔江相望,东南接壤谦六乡,西南与东河乡接壤,西与上允镇交界,西北与富东乡相连。海拔在750米——2489米之间,距离县城158公里,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

详情

大山乡地名网_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资料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介绍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乡。位于澜沧县城东北部,东北与澜沧江为界,与景谷县半坡乡隔江相望,东南接壤谦六乡,西南与东河乡接壤,西与上允镇交界,西北与富东乡相连。海拔在750米——2489米之间,距离县城158公里,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油茶、茶叶、咖啡、核桃等经济作物。

全乡国土面积233平方公里,辖8个 村民委员会、104个自然寨、15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6281人(2017年),辖区内居住着汉、拉祜、彝、布朗、回、苗等多种民族。

大山乡位于澜沧县城东北部,东北与澜沧江为界,与景谷县半坡乡隔江相望,东南接壤谦六乡,西南与东河乡接壤,西与上允镇交界,西北与富东乡相连。海拔在750米——2489米之间,距离县城158公里,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油茶、茶叶、咖啡、核桃等经济作物。

全乡国土面积23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04个自然寨、15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6281人(2017年),辖区内居住着汉、拉祜、彝、布朗、回、苗等多种民族。

大山乡

清代设大山、芒海两土守备管辖,民国时期分属邦海、大岭两乡。1950年设立大山区,1958年并入东河区,1984年将东河区所辖半坡、大山、油榨房、平田、芒海、南德坝、南美、南丁、团山9个乡划出置大山区。1988年改为大山乡,并将南丁村划归富东乡,所辖行政村减为8个。2000年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104个自然寨,152个村民小组,有汉、拉祜、哈尼、彝、傣、布朗、回、白、苗10个民族杂居,共4379户,17974人,其中,农业人口4198户,17523人,少数民族11563人,占总人口67%,主要少数民族拉祜族6044人,彝族4028人,人口出生率7.4‰,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0.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6人。 2017年,常住人口16281人。

大山乡

全乡土地总面积为233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半山区占全乡总面积的99%。最高海拔2489米,即西北部白石头尖山主峰。最低海拔750米,位于南德坝凉水箐。主要河流有茫海河,位于大山乡中部,因流经芒海而得名,发源于富东柏木箐山北面,自西向东流经富东乡黄藤、大山乡团山、芒海等地,注入澜沧江,全长40公里,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大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基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豌豆、薯类、花生等粮食作物和油茶、茶叶、甘蔗、水果、咖啡、核桃、板栗、竹木等经济作物。

全乡有林地面积16.86万亩,森林覆盖率39.6%,主要树种思茅松;经济林木主要有花椒、草果;可食用野生菜有水香菜、芹菜、遮耳根、蕨菜等;菌类主要有乃浆菌、马屁泡、牛屎菌、大红菌、松树菌、辣菌等;矿产资源有铁、锰、锡、铜、铅、锌、石灰石、 花岗岩等。

经济以农业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党委、政府在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全乡发展的新路子,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茶叶、干果、咖啡、畜牧业、林业。制定了走以粮为主,林、茶、果、畜并举之路,统筹兼顾谋发展,使农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2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元。

农业是大山的基础产业,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乡发展的路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改良。2003年在 平田村引进冷凉山区良种繁29号、繁31号、滇系10号示范成功,3个品种平均单产526.69公斤。2004年在全乡8个村的冷凉山区扩繁种植5000亩,农业科技得到了不断加强,提高了粮食单产,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全乡实有耕地面积41002亩,其中水田16233亩,旱地24769亩,人均占有耕地2.38亩,2005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44871亩,总产758万公斤,比2000年增长155万公斤,增长25.7%,人均有粮369公斤。

畜牧业是大山乡的主要产业,抓住市场、良种、 饲料和防疫四个关键环节。积极争取专项养猪示范项目和小额信贷资金,培育养殖大户,以此带动畜牧业的发展。2005年,大牲畜存栏9983头,其中能繁母畜3507头,出栏1096头;生猪存栏12872头,其中能繁母猪1456头,出栏5083头;羊存栏3122只,其中能繁母羊1474只,出栏783只;养蜂1411箱。肉类总产量495.6吨,禽蛋总产量19.5吨。

林业方面,人工造林面积3.034万亩,飞播造林7590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13968.76亩。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制定一系列措施,实行“以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防火宣传教育,戒严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

由于受地理、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缓慢,2005年全乡共有乡镇企业数39户,涉及的门类有种植业、工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从业人员172人,固定资产192万元,总产值73万元,总收入122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集市贸易、零售、饮食服务等都得到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农副产品采购总值551.3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0.5万元,集市贸易额550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境内盛产竹编簸箕、筛子、背篓、篾笆和铜锅酒,产品销往思茅、孟连、勐海等地。

采取上级补助、机关职工和农民筹资的办法,共投资85万元建成宽为5~12米、长800米的文明街道,集市贸易是益活跃。主要街天有:大山街,5天一街,赶集人数多达上万人。此外,还有5天一街的南德坝街、7天一街的平田街、分别于农历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赶的芒洪草皮街(位于大山、东河两乡交界处),以及农历每月十四日赶的三锅桩草皮街(称为十四街),农历每月十五赶的歇马场草皮街(称为十五街),分别于农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赶的平田后山草皮街(称为十八街),农历每月十六日赶的团山后山草皮街(称为十六街)。这些集市主要进行农副产品和畜牧交易,其中较大的芒洪街、歇马场草皮街和平田后山草皮街,赶集人数多达3000~4000人。

较为丰富,1978~2005年共投资428万元、投工2.44万个,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82件,建成人畜饮水工程71件,解决了3385户,14256人,9746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5年全乡共有大小沟渠631条,全长1484.4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7条,小型水库1座,容量25万立方,有蓄水池207个,容量1490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0738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867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为66%。

1978~2005年,总投资148万元。2005年止全乡有4个村的37个自然寨2037户,10185人用上电。大山乡芒海河电站始建于1979年8月,1983年完工输电,总装机容量为115千瓦,是由地区财政拨款,群众投工投劳建成的一个乡村集体企业,累计投资5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3万元,贴息贷款10万元,政府投资4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21万元。至2002年止电站拥有固定资产69万元,年均发电量16万度,年均销售收入8万元。2002年,该乡借助农网改造之机,把芒海河电站无偿划归县电力公司管理,其经营管理得到良好发展。2005年芒海河电站发电量达20多万度,销售收入2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10万元。

1978~2005年,以民办公助的办法,投资96.8万元,投工投劳22.59万个,新开挖乡村和村寨公路150.6公里,修复和改善乡村公路71公里。2005年,全乡通车里程达358.1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58公里,乡村公路78公里,村寨公路33条,122.1公里。共有大小车辆78辆,其中汽车2辆,农用车4辆,拖拉机72台。

不断发展,1999年1月开通了程控电话和寻呼台,2002年开通了移动电话,2005年全乡通电话的村有2个,分别是大山村和 芒海村。实有话机数160台,上网10户,其中单位6户、个人4户,移动电话用户400户。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0万元。

2005年全乡财政收入12.7万元,总支出499万元;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2万元,存款余额665万元,人均储蓄存款370元。

取得明显成效。扶贫工作以政策与扶贫项目建设为契机,认真打好扶贫攻坚战,组织实施整村组扶贫、安居工程等各项扶贫工作建设。完成重点村项目建设2个;完成温饱示范村和“七十八”工程项目建设4个;完成茅草房改造1082户,受益人口达9249人;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71件;完成沼气建设900口;完成坡改梯项目建设3856亩;完成乡村公路改造22公里,受益5个村委会;完成农网改造输电线路63公里。通过扶贫项目开发建设,交通、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人民人均纯收入逐步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不断推进,2005年全乡共有学校20所(其中乡级中学1所,共有9个教学班,乡中心完小1所,村级完小3所,村小5所,教学点10个,共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12人,其中中学生365人,有教职工152人。中学入学率80%,升学率为100%,巩固率为95%;小学入学率为98%,巩固率为97.75%。2000年实现了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

文化站建于1983年,文化站、广播站于2003年体制改革合并为一个站,即文化与广播站,现有农村文化室8个。1998年建起有线电视网,2005年可收视节目14套,8个行政村均安装了模拟电视接受器(每村一台),安装村村通电视收视用户280户,电视机共有1871台。农村文体活动较为活跃,逢年过节跳三脚歌的随处可见,乡文化站经常组织文艺演出队到各村巡回演出(三下乡活动),连续4年举办“五四”篮球运动会,农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

工作有新突破。几年来,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卫生条件。2005年全乡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8个,各类医务人员24人(其中乡村医生16人)。乡卫生院设11个科室,有病床10张,有B超、X光机、心电图等医疗设施。临床诊断、内外科、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等业务能正常开展,年业务收入为6.95万元。2005年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12987人,参合率为74.56%,农民就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

乡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注重引导群众提倡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至2005年全乡共评出各星级文明户1768户。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 半坡村新城小组被评为为“县级文明村”,乡中学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周边派出所

澜沧县大山派出所 地址: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段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人民政府北侧约100米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2:00,14:00-17:00

周边中学

大山乡中学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中学(县道J62北)

周边村民委员会

大山村民委员会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

周边交通设施

大山乡客运站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客运站(县道J62北)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客运站(县道J62北)

周边小学

大山乡小学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中心小学

周边乡镇

大山乡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周边村庄

新城 地址: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平田村 地址: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南德坝村 地址: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