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龙村
蚌龙村 蚌龙村自然资源 蚌龙村基础设施 蚌龙村农村经济 蚌龙村特色产业 蚌龙村人口卫生 蚌龙村文化教育 蚌龙村村务公开 蚌龙村基层组织 蚌龙村人文地理 蚌龙村新农村建设 蚌龙村发展重点
蚌龙村隶属云南省 勐海县勐宋乡,地处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道路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县28公里。东邻勐宋乡大安村委会 ,南邻曼方村委会,西邻勐阿镇,北邻勐宋乡曼吕村委会。辖 蚌龙村 、蚌囡村等18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80户,有乡村人口3537人,其中农业人口3522人, 劳动力21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141人。全村国土面积78.02平方公里,海拔1,590.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和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0880亩,人均耕地3.1亩,林地4598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20.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736.00亩(其中3,931.00亩,地6,805.00亩),人均耕地2.92亩,主要种植粮食、甘蔗、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
详情蚌龙村隶属云南省 勐海县勐宋乡,地处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道路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县28公里。东邻勐宋乡大安村委会 ,南邻曼方村委会,西邻勐阿镇,北邻勐宋乡曼吕村委会。辖 蚌龙村 、蚌囡村等18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80户,有乡村人口3537人,其中农业人口3522人, 劳动力21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141人。
全村国土面积78.02平方公里,海拔1,590.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和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0880亩,人均耕地3.1亩,林地4598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20.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736.00亩(其中3,931.00亩,地6,805.00亩),人均耕地2.92亩,主要种植粮食、甘蔗、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45,98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3亩;水面面积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0.00亩;荒山荒地58,702.00亩,其他面积1,612.00亩。
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845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0%)。有845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6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00 %和79.0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6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64户(分别占总数的66.75%和66.75%。
该村到乡道路为砂石路;进村道路为砂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5.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1辆,农用运输车8辆,拖拉机522辆,摩托车719辆。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300亩,有效灌溉率为30.3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42.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3亩。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95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全村有1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8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0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其它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13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8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05万元,占总收入的63.85%;畜牧业收入133万元,占总收入的8.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10头,肉牛66头,肉羊210头,鸡、鸭、鹅3038只);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 0.00%;林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1.59%;第二、三产业收入142万元,占总收入的9.20%;工资性收入66.1万元,占总收入的1.20%。农民人均纯收入2932元,农民收入以粮、糖、茶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6人(占劳动力的3.48%),在省内务工50人,到省外务工16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粮、糖、茶)为主,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697.0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4.29%。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甘蔗和茶叶产业。拥有企业0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0个;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1134人。
该村现有农户845户,乡村人口共有3672人,其中男性1934人,女性1725人。其中农业人口3590人,劳动力1794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是汉族、哈尼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汉族491人、拉姑族254人,哈尼族2927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35人,参合率98.99%;享受低保585人,五保户19户。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1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0个,人畜混居的农户587户,占农户总数的69.47%。
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679.00平方米,拥有教师8人,距离中学16.00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0人,其中小学生251人,中学生79人,中小学生入学率达98%以上。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87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3,501.5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0.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1,260,000.000元(人均343.14元),一事一议筹劳5330个(劳均1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5.98万元,有固定资产128.4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是 ,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规民约、政策法规、财务收支情况等。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1人,少数民族党员51人,其中男党员43人、女党员8人,村干部3人,村民小组干部36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组成,下设18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25人。
蚌龙村委会有蚌龙老寨、蚌龙新寨、蚌囡新寨、蚌囡老寨等18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农户数845户,乡村人口3672人,其中:男性1934人;女性1725人;哈尼族有2927人;拉祜族有254人;汉族有491人,主要以哈尼族为主。
节日
哈尼族节庆活动大多与宗教祭祀活动融为一体,较为隆重的节日有嘎汤帕、耶苦扎和合夕扎。
嘎汤帕节是爱尼族庆祝新年来临的节日,意为"万物更新"或"思念祖先"。传统的嘎汤帕节各地时间不一,1987年7月,州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决定,将"嘎汤帕"节定为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节期统一定为三天即从公历一月二日至四日。从前的"嘎汤帕"节,各家各户杀鸡宰猪、春滋把以祭祀祖先,置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同斟共饮庆贺新年。青年男女穿戴一新,邀约上山采鲜花、摘野果,相对对歌,尽情娱乐。节日期间还开展打陀螺、荡秋千等活动。"嘎汤帕"节是一家人团圆的节日。从1987年正式定为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后,"嘎汤帕"节比往昔庄严,活动内容更健康、更丰富多彩。
"耶苦扎",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灭虫英雄阿培明耶而定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属牛的日子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是荡秋千、唱歌跳舞等,宗旨是祈求五谷车登。举庆之时,除杀猪宰牛、春核把宴请亲朋外,更重要的是搭架秋千,开展荡秋千活动。从前的荡秋千活动,由"追玛"主持举行仪式,他将三片红泡果树叶、三片红毛树叶、三片山茅草铺在秋千板上荡上三个来回,然后自己再登上秋千板象征性的荡一荡,再一手端酒、一手握秋千绳诵念祭词,并唱歌祝福人们快乐平安。接着让大家荡秋千。围观的人边看边唱,荡秋千者则暗暗展开竞寨。夜晚,明月升起,男女青年便云集在寨场上跳咚吧喳舞、竹筒舞或即兴对歌,欢度节日。眨。哈夕扎,,意为过新米节。节期在每年金风送爽、稻翻金睡浪的秋收之初。届时,"追玛"首先把自家地里的黄谷收回少睦许,碾米做饭,置办酒席请本寨乡亲尝新米饭。席间人们只是峨象征性地吃点饭,然后唱歌颂扬"追玛"。睡在"追玛"家尝过新以后,各家各户也要做新米饭,备置酒席欢度新米节。 举行过"哈夕扎,,尝新活动后,人们便正式投人秋收,开始收割。现节日期间也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服饰
爱尼族喜穿黑色或藏青色土布衣服。勇孔穿宽松的无领右枉短衣,下着宽腰裤上世嫌孩两石大银片作饰品,以自织的黑布缠头旧时老任墨手迷春在头项正中蓄上撮长发,编成发辫缠绕于顶。爱尼男子成家之后,逐渐取下所戴银饰品,传给儿子佩戴。女子服饰复杂,较多地保持着民族特色,多穿无领右襟元福上衣,下穿及膝的百褶短裙。头戴圆帽,胸挂成串银饰,脚裹护腿,附加饰物多样如珠贝、彩羽、彩鳄,女手帽饰、衣饰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少儿时期开始戴有少许银币的圆帽,五岁以后镶红布、蓝布竖条,缀有帽绷;进人青年时期,头饰一种特别的竹圈帽。这种帽后脑部位装有一个圆竹筒,用黑布衬里,帽子前沿两侧分别装有十八颗圆形银泡,周围有许多珠串、级着用丝线或彩色鸡毛编成的穗子,帽绳由耳后拉至下额打结,打结处挂彩续或花串。成丁后的青年姑娘要佩戴镶满银泡、银牌的束胸布,穿后摆并袖口绣有精美图案的上衣,腰间系两条绣着彩色图案的飘带,腿上裹着绣有几何形图案的绑腿,挂一只缀着彩穗、珠申的翱挎包。 姑娘的这种装束,一直保持到壮年,进人晚年后,帽饰、胸饰及 其它饰物逐渐减少,穿一身无饰品的黑色衣裙,朴索的穿着衬托出稳重老成。
饮食
爱尼族日食三餐,主食稻米,辅以玉米和薯类。逢年过节喜食福米检把。爱尼族进餐,无客人时家人同桌共坐,有客人来访,按传统习俗,只有男人与客人同桌进餐,妇女一般不陪(在女室重新设席就餐)。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一方为首,由长者坐。在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在女室用餐,首席由女性长者来坐。
建筑
哈尼族一般选择在半山向阳、开阔的山梁上建寨立业,最大的村寨不过200多户,小的则数户,其中以数十户的村寨居多。以大村小村相互交错,相隔一两里或三五里路程为其村落分布特点,并以崎岖山路和林中小径相通连,呈现星罗棋布的村落格局。村寨后面多为郁郁葱葱的灌木或乔木丛林,房前屋后辟作菜园,或种植棕榈、竹、梨、李、桃、柿、蓝靛、核桃等树木。村寨两侧和整个下半山布满层层梯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穿插其间,风光旎丽,景象万千。
蚌龙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开发荒山、荒地,积极推广特色产业云麻的种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的灌溉,使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好种植业和养殖业,管好现有甘蔗和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新型云麻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周边村庄
蚌龙村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坝檬村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蚌龙线
保塘老寨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蚌龙线
曼短拉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蚌龙线
保塘旧寨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蚌龙线
保塘中寨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蚌龙线
倮塘
地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蚌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