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镇

大理镇 大理 大理镇概况 大理镇发展历史 大理镇地理环境 大理镇行政区划 大理镇人文地理 大理镇白族民族风情


大理镇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辖的一个镇,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所在地。大理市大理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四十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镇简称 叶榆,又称 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 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据文献记载,它“规模壮阔”,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分别称做: 通海、 苍山、承恩、 安远;城的四角还有角楼,也各有名称: 颖川、 西平、 孔明、 长卿。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谍,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当然,这些建筑今天多数已荡然元存,有的还依稀可见,保存下来的还有南北城的部分城墙。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

详情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所有特殊区域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介绍

大理镇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辖的一个镇,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所在地。大理市大理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四十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大理镇简称 叶榆,又称 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 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据文献记载,它“规模壮阔”,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分别称

做: 通海、 苍山、承恩、 安远;城的四角还有角楼,也各有名称: 颖川、 西平、 孔明、 长卿。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谍,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当然,这些建筑今天多数已荡然元存,有的还依稀可见,保存下来的还有南北城的部分城墙。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 郭沫若书法而成。

大理镇辖区总面积76.48平方公里,居住着白、汉、回、彝等25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92000人(2017年)。镇内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214国道、大丽公路和村村通公路横穿境内,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实现了村村通车。镇内通讯畅通,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镇属学校27所(其中,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3616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4973人;幼儿园7所,学生3752人),教职工806人。2010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州、市的验收;镇内有个体医疗点47个,从业人员106人(其中一体化卫生所12所,从业人员68人)。

大理镇有良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自然优势。分布在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及其周围,是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辖区内的苍山、洱海,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有“街街流水、户户养花”的传统生态景观和“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三月街民族节;拥有九街十八巷棋盘式的大理古城蜚声中外的“洋人街”;有崇圣寺三塔、杜文秀帅府等名胜古迹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有闻名遐迩的大理石资源和大理石文化,有坝区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构成了优美绚丽的自然景观,是国内独特、世界少有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是大理旅游和核心区。

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 大理镇 (19张) 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光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这种情况,在风城下关更为明显,为避偏西大风,那里正房多坐西朝东。所谓“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

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大理居民都爱花。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多数民居院内都有花坛,种植山茶花等多种花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朝花节,家家户户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摆在门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来人欣赏。由于爱花,人们还以花来给女孩子命名。“ 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称,大理也被誉为“金花的故乡”。大理古城是古朴幽静的。城内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隐没在街巷深处的花园茶社是游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为外国游客聚汇之处,具有白族特色的小吃,著名的“ 三道茶”都使人感到别具情趣。

西云书院建于1873-1875年,原为云南提督 杨玉科私人府第,后来杨被人弹劾,其府第遂改为书院,这是白族民居式建筑,共有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气派壮观。院内保存的“西云书院碑”,全文5千余字,为杨玉科所撰,对研究杜文秀起义及清末大理历史,颇有价值。

大理城街道两旁有无数卖大理石制品的摊店。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苍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质细腻,光泽晶莹。花纹奇异,色彩斑斓,它的开发利用远在唐代南诏就已开始。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 新石器时期的 石刀、石斧、 石坠、粗陶器。 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 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 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 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 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 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隶属 益州郡的 叶榆、云南、 邪龙、比苏、 巂唐、 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 六诏”,即 蒙舍诏(今 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 南诏)、 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 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 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 越析诏(今宾川)。公元737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 太和城(今大理 太和村),建立“ 南诏国”。公元779年又迁都 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国共传13代王,历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 大长和国”。

公元927年,剑南节度使 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 赵善政,建立“ 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 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 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大理镇位于大理市西部,距州、市政府所在13公里。她东临洱海,南与下关镇相连,西依点苍山圣应、马龙、玉局、龙泉、中和、小岑、应乐7峰,北与银桥镇为邻。

大理镇地处北纬25°39′01″—25°44′09″,东经100°05′06″—100°12′26″之间,跨经度7′06″、纬度5′08″,境内由西向东倾斜,地势西高东低,中部和东部地势平缓,最高海拔为马龙峰4122米,平均海拔2010米。气候属典型的北西热带高原气候,总的气候特征为: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全年平均气温为15.1℃,绝对最高气温34.0℃,绝对最低温-4.2℃,全年春天日数(平均气温10-20℃之间)有309天,占全年84.7%,年平均日照数2276.6小时,无霜期230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80毫米,87%集中在6—10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年平均风速2.3米/秒,常年导风为东南风。因地形、岩石、植被等成土条件的不同,导致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自然土壤类型有石灰岩土、红壤、冲积土,土壤分布为2020米—2200米为扇形冲积土,PH值为5.35—5.55;1990—2020米为冲积性水稻土,PH值为5.8—6.05;1975—1990米为湖积性水稻土,PH值为6—8。

大理市大理镇位于大理古城及其四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东方日内瓦”的盛誉。它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萦云载雪的苍山,南、北分别与下关镇、银桥镇接壤,形成“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是集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四项桂冠于一身的中国优秀旅游城镇。

全镇辖区面积76.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3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亩。辖12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156个农业生产组,居住着白、汉、回、彝等14个民族,常住人口92000人(2017年)。全镇共有13个党总支(含12个村级党总支和1个教育党总支)、1个党组(古城保护管理局机关党组)、76个党支部(含1个机关党支部、54个村级党支部、5个社区党支部、5个直属单位党支部、10个教育党支部),共有党员2360名。

龙龛村、 才村、 上鸡邑村、 下鸡邑村、 小岑村、 东门村、 南门村、 西门村、 三文笔村、 上末村、 阳和村、 下兑村。

大理市是云南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大理镇地处大理市的特殊地理位置,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据考古发掘, 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公元前109年,大理叶榆县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 永昌郡。三国蜀汉和东晋时期隶属云南郡;魏晋与北朝时归属东河阳郡。隋时属 南宁州。公元七世纪中叶,洱海地区出现6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公元738年,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定都 太和城。公元779年建都羊咩城。今大理市域为南诏国中心统治区。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也以羊咩城为都城。元代设大理陆军民总官府,时、清时设大理府,设太和县、赵州。辛亥革命后,太和县改为大理县,赵州改为赵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 大理县、凤仪县、 下关市。而大理县可以说是大理镇的前身。

大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大理镇则是其核心区,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4000多年前,大理的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汉文化的流入,大理城区的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唐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在这里崛起,宋朝初期大理国又在这里建立,使大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当时云南甚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诏、大理国历时500多年,加上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大理人民始终不断吸收各种优秀的中原文化和先进技术,并经过长期的融合和酝酿,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 南诏德化碑、 元世祖平云南碑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文秀墓、杜文秀元帅府等众多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独放异彩;唐代南诏时期创作的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南诏中兴二年创作的《南诏图传》、元末明初首创于大理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广陵绝响”的大理洞经古乐等艺术精品名播四海。

大理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遍布于苍洱之间,源远流长、神秘古朴的白族本主文化;儒、道、释共荣共存的宗教文化;以“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 三月街”、有白族狂欢节之誉的“绕山灵”及“载秧会”、“ 火把节”、“ 耍海会”等和众多“ 本主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充满人生哲理的“三道茶”文化;独具匠心、典雅秀丽的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风格的白族民居文化;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及以 大本曲、 白族调、 霸王鞭、 八角鼓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以驰名中外的大理石画、大理 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浩如烟海的以本主神话、龙神话、观音神话等为代表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它们构成了大理一幅幅多彩的民族风情画,辉映着苍洱大地,辉映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明清两代,大理大兴书院,人才辈出。先后办有桂香、龙关、西云等12个书院,培养了大批文人学士,明代进士40人,清代进士50人,而著名的西云书院等则位于该镇的中心地段。明代的诗作刻《山花碑》,流传至今。史学家们的《大理府志》、《云南通志》等,与丰富的历史碑刻一起,使大理成为闻名四海的“文献名邦”。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缩。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碧翠的点苍山中和峰下,古老的大理城西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人们踏着春的脚步,和着春的韵律,流水般地涌到这里,来赶遐迩闻名的 大理三月街这千年古集、现代盛会。

拒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传说,隋末唐初,恶魔罗刹久踞大理,挖人眼吃人肉,百姓深受其苦。唐贞观年间,观音从西天来到大理点苍山中和峰下向罗刹借地,施法术制服罗刹。百姓为感激观音,年年三月十五,聚于中和峰下,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贸易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 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这部书的《地理志.大理府.风俗》一节中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大理县志稿》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省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根据大理三月街历来特产云集、贸易兴隆、民族会聚、歌舞通宵、影响广泛的特点,大理州1991年将它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今日的大理三月街比之于过去,不论是街场的环境条件,也不论是上市交易的货品,亦或是街期的民族文化活动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理三月街街场是一片缓坡地,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下,北有崇圣寺三塔,南有弘圣寺一塔,南北塔白如玉笋,隔场相望,擎天屹立。整个街场占地面约6万多平方米。自1980年以来,大理州、市把三月街作为民族经济贸易的窗口、欢度民族节日的场所来建设,树起了石牌坊,建起了刚架货棚,道场变得平坦宽阔,自来水管里流淌着苍山清泉,街场周围绿树成荫,是昔日古老的集市变得年轻,充满活力。街期,当夜幕降临,天上浑月如银盘,照得大地朦胧清幽,街场的一片灯火如灿烂星海。

大理三月接有辉煌的过去,有锦绣的今天和明天。“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累世不断今胜昔,展望未来更胜今。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点,可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

头道茶, 苦茶。制作头道茶的方法是,先把上好茶叶放入土陶罐中用文火烤,边烤边抖,直至茶叶微黄并发出清香味,然后冲入开水,茶罐内即发出声响并冒出水泡。待水泡沫散去,陶罐内即留下少许又苦又香的浓酽茶汁。头道茶因开水冲入罐时有响声,故又叫雷响茶。

二道茶, 甜茶。配制方法为先将核桃仁片与 烤乳扇(牛奶制成的扇状食品)和 红糖等配料放入茶杯,然后冲入滚烫的茶水即可敬献客人。第二道茶又甜又香且有乳香味,十分可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三道茶, 回味茶。制作方法是先将 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末等按比例放人细瓷杯,然后冲入热茶水即成。此道茶集甜、麻、辣、茶香于一体,饮时别有风味,令人回味,故名回味茶。白族三道茶除美味可口,饮来别有情趣外,由于先苦后甜,再回味,颇具生活哲理。所以深受白族群众喜爱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茶文化礼仪。

白族民居一向外观整齐、庄重、大方,白墙青瓦,古朴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

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

白族的宗教信仰体现为本主崇拜。据查,本主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与南诏时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内容也越发丰富。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是几个或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神。本主神也是多种多样,如:自然本主有石头、水牛、猴子等;神灵本主有山神、谷神、太阳神等;英雄本主有杜朝选、段赤诚等;佛教与道教本主有观音、李靖等。

本主信仰不同于佛教的修来生,也不同于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对现世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一种期盼。“以死勤事者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悍大患则祀之”是本主崇拜的总原则。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现,至今不衰。

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采用对比鲜明、明亮的色块反衬出色调的协调。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而且,年轻姑娘的服饰较为艳丽,年长女子的服饰崇尚淡雅。年轻姑娘好梳辫子,头饰叠成长条形盖于头上,红色的绳子绕辫挽上,形成上为龙马角,下为龙凤尾的格局,左侧一条缨穗垂于耳畔,随风飘扬。“苍山绿,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正是对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为山竹所制,竹间穿有一串三枚或两串六枚的铜钱。舞蹈时,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拨动鞭的两端,并用鞭轻打身体各关节。

霸王鞭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配合这音乐的节奏,更加优美动听。霸王鞭舞有上百种舞鞭方法,舞蹈动作连贯,轻盈矫健,而且常常能与其他舞种相合拍,组成多种动作,形成“一条龙”、“四梅花”等队形图案。

霸王鞭舞老少皆宜,并且人越多气氛越热烈。民族节日期间,每每于各白族村寨之中欣赏到如此趣意盎然,动作美观、轻灵的舞蹈。

周边政府机关

大理镇东门村民委员会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塔路42号大理古城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塔路42号大理古城

周边门

大理大学-东北门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弘圣路

周边高校

大理大学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弘圣路2号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弘圣路2号

周边乡镇

大理镇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周边地级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六合巷6号附近

周边道路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玉林巷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玉林巷33号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