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地镇

杨地镇 杨地镇概况 杨地镇沿革 杨地镇经济发展 杨地镇社会事业 杨地镇旅游资源 杨地镇发展前景 杨地镇红色遗址


杨地镇地处山阳县西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西县、本省镇安县毗邻,全镇所辖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羊坪、孔岭、双岭、后荫、龙潭、狮子、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海螺等14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5181户,21052人。境内有华水河、金钱河两条大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87.18平方公里。主干线公路有户(垣)杨(地)公路,安(门)合(河)公路,杨地至镇安杨地到湖北公路已通车,全镇14个村的公路通村率达到90%。杨地镇 位于山阳县西南部,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连。辖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龙潭村。属河川低热区。海螺店海拔1854米。杨地街位于花水河与白马水汊河口,为山阳西部重要集市。金钱河和花水河在境内汇合。1950年设合河、杨地、白马塘等乡。1958年为合河、杨地、白马塘等管理区,属杨地团结公社。1961年析建合河、杨地、白马塘等公社,1983年改合河、杨地、白马塘等乡。19...

详情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杨地镇所有村庄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杨地镇介绍

杨地镇地处山阳县西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西县、本省镇安县毗邻,全镇所辖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羊坪、孔岭、双岭、后荫、龙潭、狮子、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海螺等14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5181户,21052人。境内有华水河、金钱河两条大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87.18平方公里。主干线公路有户(垣)杨(地)公路,安(门)合(河)公路,杨地至镇安杨地到湖北公路已通车,全镇14个村的公路通村率达到90%。

杨地镇 位于山阳县西南部,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连。辖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龙潭村。属河川低热区。海螺店海拔1854米。杨地街位于花水河与白马水汊河口,为山阳西部重要集市。金钱河和花水河在境内汇合。

1950年设合河、杨地、白马塘等乡。1958年为合河、杨地、白马塘等管理区,属杨地团结公社。1961年析建合河、杨地、白马塘等公社,1983年改合河、杨地、白马塘等乡。1996年,合河乡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张家山、金盆、板厂、山槐、西坪、石岭子、西山、石家山8个行政村;杨地乡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龙潭、后阴、狮子凹、唐家凹、羊坪、孔岭、双岭7个行政村;白马塘乡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水平、海螺店、孙家坡6个行政村。1997年,撤销杨地乡、合河乡合并设立杨地镇。

山阳县杨地镇 本镇地域辽阔,气温差异较大,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和中药材的生长,过去这里的川道地区盛产小麦、水稻和玉米、大豆,高寒山区主产洋芋和玉米,并种植中药材,已发展以薯芋为主的中药材20000亩,其中薯芋18000亩,其他2000亩,实现人均一亩中药材,年产薯芋1800万公斤,收入1800万元,占农民均收入的60%以上,华水河流域的金盆、山槐、西坪、西山等村群众靠药材富了一村人。 在经济发展中,主要采取政策推动,宣传鼓动,利益驱动等办法。由政府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服务,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药的经济效益比种粮的效益高出十多倍,群众的经济状况较前大为改观,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杨地镇的中药发展多次在全县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并且省调研室又派专人到西坪村调查中药材生产情况,在全省推广西坪村发展中药材的经验。

由于经济发展了,扩大了招商引资项目,县国土资源局投资138万元在镇政府所在地新开发一条龙潭街道。电信部门先后建起了两个移动基站和两个联通基站,冷安公路即将动工改建。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镇有中小学校42所,其中: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政村完小9所,初小28所,在校学生5004人。杨地中学、合河中学均是新建的教学楼,镇卫生院已是新建的3层门大楼,B超机和其他医疗设备比较齐全,镇计划生育服务站3层8间宿办楼已建成投工使用。

名胜古迹和人文环境 月亮洞是镇内有名的自然境观,这年来已被开发,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合河的猿猴观榜、金华相汇、骆驼奇峰都是远近有名的自然境观,还有龙潭的姜太公钓鱼台,白马沟的马蹄印,海螺店的九十九凸,九十九凹这些有名的名胜区。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 ,坚持从杨地镇的镇情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药业兴镇战略,狠抓了薯芋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截止2003年5月统计,全镇共发展中药材2万亩,占全镇农耕地26625亩的80%,粮经比达到2:8。其中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等村药材种植达到100%,成为种药专业村。

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山坡面积大,林草和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强天然林保护,搞好生态建设,累计退耕还林8200亩,建成以板厂为重点的千亩连翘的基地,以峡口为重点的千亩五味子基地,以孔岭为重点的千亩杜仲基地,以双岭、后荫为重点的千亩二花基地,在海螺村建成百亩华山松苗圃基地,各地还结合天保工程,大实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使林草资源得到了很大保护, 全镇到处都是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喜人景象。

杨地镇店垭子——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驻地遗址

遗址位于山阳县杨地镇后荫村店垭子组。

1934年11月11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围剿”鄂豫皖苏区的计划,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实行战略转移问题。11月13日鄂豫陕省委对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部直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全军共约2980余人。11月16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从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的何家冲出发,于信阳县的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路,进入桐柏山区。

1934年12月10日,鄂豫陕省委在丹凤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讨论在鄂豫陕边区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问题。会后,鄂豫陕省委在指挥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的同时,从部队抽调部分骨干,在鄂陕边区,积极开展地方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游击武装,建立革命政权。

1935年2月上旬,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在山阳县店垭子成立,郭述申任特委书记兼游击司令部政委,陈先瑞任司令。3月,郭述申调回军部,由戴季英继任特委书记兼政委;6月,戴季英调回军部,由郑位三接任。中共鄂陕特委隶属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辖中共镇安县委、中共五星县委,主要活动在镇安、山阳、柞水、旬阳和湖北的郧西等县边界地区。鄂陕司令部下辖鄂陕第3路、第4路、第5路、第6路、第7路、第9路共6路游击师和鄂陕游击司令部战斗营。1935年9月鄂陕特委与豫陕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陕南特委(后称鄂豫陕特委)。同年鄂陕游击司令部与豫陕游击师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

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为了发展红色政权,领导群众开展土地运动,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的问题,1935年5月、7月,先后两次在店垭子举办干部培训班。先后有红军战士、苏维埃政府干部、各路游击师干部战士100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郭述申、陈先瑞等领导亲自讲课,每期训练都达到十天半月左右。训练班主要设置政治和军事两门课程。向学员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及军事知识,通过实地演练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军事素质。训练地点不固定,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干扰,学员有时就跟上游击师和国民党军队打仗,打走了敌人,又坐下来学习。干部训练班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训了大批游击师和苏维埃政府干部,为苏维埃政权建设,为巩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