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店镇

甘草店镇 甘草店镇历史沿革 甘草店镇基本概况 甘草店镇基础设施 甘草店镇产业结构 甘草店镇乡镇企业 甘草店镇致富平台 甘草店镇党政工作 甘草店镇改革试点 甘草店镇古镇特色


甘草店镇位于 榆中县东南部,地处苑川河中游,距县城25公里。北靠韦营乡,南连高崖镇,西依 清水驿乡,东邻定西 安定区。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总面积121.48平方千米。全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甘草店镇是历史上甘肃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甘、陕、川、青的“旱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甘草店在 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戌住地。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属榆中县。据 西北师大历史系教授 陈守忠考证:十六时国 西秦乞伏国仁所筑勇士城及后来的子城都在甘草店。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于该地盛产中药甘草,陕西药商经常云集此地,收购甘草,并开设“万和堂”等多家国药店,作为向全中国销售甘草的集散市场。当地居民为便于旅商住宿、饮食、应运而开设多处马车店、饭店。因为该地适居 西安通往兰州古道...

详情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所有主城区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介绍

甘草店镇位于 榆中县东南部,地处苑川河中游,距县城25公里。北靠韦营乡,南连高崖镇,西依 清水驿乡,东邻定西 安定区。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总面积121.48平方千米。全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甘草店镇是历史上甘肃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甘、陕、川、青的“旱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据史料记载,甘草店在 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戌住地。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属榆中县。据 西北师大历史系教授 陈守忠考证:十六时国 西秦乞伏国仁所筑勇士城及后来的子城都在甘草店。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于该地盛产中药甘草,陕西药商经常云集此地,收购甘草,并开设“万和堂”等多家国药店,作为向全中国销售甘草的集散市场。当地居民为便于旅商住宿、饮食、应运而开设多处马车店、饭店。因为该地适居 西安通往兰州古道重要驿站,往返驿使均经此投宿,故双关语为甘草店。

据史料记载,甘草店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戎驻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属榆中。据西北师大历史系教授陈守忠考证:北魏时的子城县就设在甘草店。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于该地盛产中药甘草,陕西药商经常云集此地,收购甘草,并开设万和堂等多家国药店,作为向全国销售甘草的集散市场。尤其这里是西安通往兰州的重要驿站,往返驿使均在此投宿,当地居民便开设了多处饭馆、旅店、车马店,故一语双关称为“甘草店”。丝路古镇

甘草店是一个交通要道。据《榆中县志》记载:明代,陕西驿道自西安、平凉、隆德、会宁、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区)过金县(今榆中)甘草店、清水驿、定远驿,进入兰州据清人祁韵士《万里行程记》、林则徐《荷戈纪程》载:陕甘驿道自西安西去,过平凉、隆德、静宁、会宁、安定县称沟驿、皋兰县车道岭(今属榆中县)……清代还有一条新驿道,即自车道岭至甘草店,过夏官营、买子堡(来紫堡)、响水河(小水子)至皋兰县东岗镇。

民国时,甘、陕交通干线由县东清水驿经甘草店过车道岭人定西界,通往陇东大道,在榆中境内35公里;另由甘草店向南经大营川、水家坡,向东折经花寨子至符家川入定西界,通陇南大道。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的西兰公路(国道312线中段),次年全线修通。县内自西向东经来紫堡、金崖、太平堡、清水驿、甘草店、车道岭至景家泉人定西,甘草店是必经大站。

民国26年28年,西兰公路进行全线路面改善,翻越车道岭人定西。前线和改建的线路,甘草店是必经的大站,来往车辆,都习惯于在这里就餐。

如今的甘草店,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铁路运输十分便利,国道312线、省道109线、巉柳高速公路纵贯全镇,境内有火车站一处,陇海铁路横穿而过,形成了兰州距定西之间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地

从西汉开始,历代兵家在县内修筑城池、营堡,用以防守。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十一月,前秦授乞伏司繁为使持节,都督镇守勇士川(在甘草店至东古城一带),后卒,子国仁代行其职。这些城池、营堡元代大部分倾废,明清时再度重修添建,清代全县有72营堡,其中甘草店有一营五堡,即三墩营、项家堡、邵家堡、正川堡、吴家堡、甘草店堡。宋、元、明三代,县内修筑了27土墩(烽燧),其中甘草店就有3处。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甘草店人赵云花、刘克笃率当地民团与回民反清军激战,后兵败。十二月,回民反清军攻掠甘草店等地,后由清军先锋高余庆收复。同治五年(1866年)春,河镇五营进驻金县。三月,总兵彭楚汉率南字三营驻甘草店、三墩营,经裁汰,有马兵21名、步兵14名、守兵6名。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家崖改为兰州城守营驻防,金县城守营移驻甘草店,遇军事活动,则在甘草店、金家崖两地调动。清代在境内设14塘,甘草店有车道岭、甘草店、三墩营3塘,每塘有兵50名。

民国8年(1919年)4月,甘州镇守使马磷(字玉清)部营长马飞虎在榆中县甘草店打败陇东军阀黄得贵部。

民国26年(1937年)12月6日,11架日本飞机在甘草店上空遇中国空军截击后东逃。

民国36年(1947年)8月24日,甘肃省保安第五团二大队六中队从临洮奉命与甘草店驻防的七中队调换防务。后五中队也奉令移防甘草店。

民国37年(1948年)初,甘草店等乡镇均成立常备班。9月,省保安司令部命令甘草店等乡镇组织传递邮件的兵哨。

民国38年(1949年)4月,-陆军91军191师、571团团部及1、3两营驻甘草店。

1949年8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从通渭莲花镇出发,经定西内官营,16日进入榆中甘草店等地。上午侦察连击溃了马步芳派往榆中的侦察分队。下午,6军司令部进驻榆中县城,榆中解放榆中县城为后方供应基地,甘草店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医院和后方仓库。

1949年8月。兰州战役期间,甘草店支前站共筹措粮食4.5万公斤,草5000公斤,马料3500公斤,动员大小车60多辆,转移伤员300多名。邮电枢纽

甘草店是邮局开通较早的一个地方。榆中县内邮路明代设铺,据明万历《I临洮府志》载:全县有递铺十处,通往安定,其中有甘草店铺。据民国27年《重修榆中县志稿》县城设总铺下设三墩营、甘草店等9铺。

清代设塘讯,在兰州有5路,其东路9塘中,榆中境内就有甘草店塘、车道岭塘,每塘设兵5名,负责驿递。清同治以后废塘讯。经榆中县的驿路又经甘草店、车道岭人定西。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年),榆中始建有线电报线路,由响水子东甘草店、车道岭等地入定西界。1953年,县邮电局同兰州用有线电路进行话传电报,在县内用实线电路同甘草店、金崖两个营业处开办话传电报。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成立邮政代办分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设甘草店邮政代办分局。

1952年,天兰铁路通车,县内有73.65公里运邮,甘草店为接发火车邮件的一个交接点。

民国23年(1934年),由 兰州架设线路经公路人定西界是榆中县内最早的长途电话线路,至1949年,甘草店设1台5门交换机和电话机3部。1958年,甘草店通了农村电话。开通了容量为2000门的程控电话,并建成了联通、移动、小灵通等讯号塔,国际、国内电话均可直拨。

明代至民国末,来甘草店经商的山西、陕西、河南商贾,是甘草店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

甘草店镇耕地面积7.2万亩,其中 水浇地6696亩。平均海拔1860米,年均气温7.5℃,年 降雨量400毫米, 无霜期159天。全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602人(2017)。辖区内企 事业单位17个。甘草店镇党委下属1个二级党委(甘草环保建材股份公司),1个党总支(三墩营村),23个 党支部(13个村党支部、机关支部、学区支部、供销支部、磷肥厂支部、三星化建公司支部、甘草环保建材股份公司下属5个支部),共有 党员609名,其中农民党员430名,女党员92名。

1996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2003年1月被甘肃省上列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1999年,甘草店镇被列为县级小城镇。2003年7月1日被市体改委批准命名为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3月被省体改办批准命名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先后有 田纪云、 陈俊生、 邹家华、 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 乍得、 尼日尔、 赞比亚、 尼日利亚、 阿尔及利亚、 美国等国家领导和专家前来甘草店镇视察工作。

交通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善。国道312线、省道109线纵贯全镇,境内有 火车站一处, 陇海铁路横穿而过,谗柳高速公路穿境10公里,形成了兰州距定西之间的交通枢纽。开通了容量为2000门的 程控电话,并建成了联通、移动、 小灵通等传输塔,国际、国内电话均可直拨。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2004年荣获中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有六年制小学12所(其中有标准化小学7所),教学点1个,标准化 幼儿园一所,在职教师118人。县属第七中学位于甘草店镇。甘草店镇建成一座 有线电视台及差转台、建成8座电视微型接收站,开通了11个村无线 调频广播。

甘草店镇立足当地实际,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008年在全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种植新技术,全镇共推广种植双垄沟全膜 玉米5216亩,占任务的100.32%,农户从4月中旬开始点种玉米种子。

甘草店镇2008年早动手、早安排,与13个行政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双垄沟全膜玉米种植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社、农户。镇上专门邀请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技术员先期培训镇干部23人,并分别在全镇13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实地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使85%的农户接受了培训,为农户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发放技术光盘89张。全镇统一购进地膜30吨,其中镇政府自筹1.5万元,购进 地膜1.2吨。各类农机具4000台(套),优良玉米种子1万公斤,农民 兑换或串换玉米种子2万公斤。镇党委专门成立了督查组和技术服务组,主要领导亲自巡回在13个行政村,现场指导铺压地膜,包村干部同村、社干部一道参加农户的地膜铺压。镇机关干部放弃双休日,全部投入到全膜双垄沟玉米的推广中去,双垄沟全膜种植在全镇13个村全面推广,建立了蔡家沟村连片种植点800余亩, 果园村种植点500余亩和钱家坪种植点400余亩。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乡镇企业及 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8家, 个体经营户348家,临时摊位115个,从业人员5200人,年可实现交易额7900万元,利税620万元。2006年,实现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7525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9745.5万元;实现 工业总产值3.26亿元,工业增加值10422万元;农业总产值4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全镇现已形成以甘草水泥集团公司为龙头,甘草 农贸市场为中心,建材、造纸、塑编、化工、 贸易、餐饮业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多行业、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8年以来,甘草店镇以 信息传输网络为平台,利用现代科学传媒技术,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 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后,只要将 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学到需要的各类致富技术信息。2007年底,甘草店镇依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建成了村级教育站点10个,配备齐全了 计算机等设施,使全镇各村都有了信息服务站,10名村级站点管理人员接受了远程教育培训,为农村党员和群众接受远程培训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年初,镇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进行了 农业结构调整、双垄沟全膜覆盖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致富实用技术的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进行重点培训,使60%的农民党员掌握了1至2门致富新技术。咸水岔村通过远程教育站点提供的信息,组织实施特色农业,已引进新品种 洋芋、 药材、啤酒大麦示范种植共130亩。东村女党员刘玉玲发展奶牛养殖,养奶牛50头,并带动好地岔村村民在山区养 奶牛5头。东村复退军人、党员孙世美积极发展科学养 猪,2008年6月底共产仔猪300头,收入12万多元。

机关融入 基层、干部融入群众;干部创事业、农民创家业。2008年以来,榆中县甘草店镇 党委、镇政府在全镇开展“双融双创”活动以来,不但 干部的工作作风扎实了,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在干部和群众中形成了一个干部创事业、群众创家业的良好工作氛围。

筹资解决行路难问题

克涝村是甘草店镇的一个山区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长久以来这里的群众常为买卖难而犯愁。尤其2008年在十分 干旱的情况下,镇党委、镇政府支持农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种植,使玉米、洋芋大获丰收。克涝村农民最愁的就是交通不便,洋芋外运成了一大难题镇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筹资解决行路难的问题。通过“五个一点”的办法,向上争取一点,政府解决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热心人士捐助一点,施工队垫资一点的办法共筹措资金60余万元,整修道路22.5公里。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全镇9个山区村的洋芋运销到洋芋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已向外销售洋芋1500万公斤,收入达465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平均收入290元。

双垄沟地膜玉米富了农民

双垄沟地膜玉米种植是2008年农业的一项重点项目,甘草店镇实施连片种植计划后,全镇13个行政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双垄沟地膜玉米,户均3亩左右,亩产达600公斤,仅此一项全镇收入达576万元。

为小学改造危房

果园村锦绣小学是一所完全学校,2007年以前学校教室和教职工 办公室、 宿舍大都成了危房。为此镇、村领导干部跑上跑下,争取项目资金101万元,于2008年建成了一栋两层单面教学楼,修建了10间教职工宿舍,翻新了校门和 厕所等配套设施。学生们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同时该镇还投资8万多元完成三墩营小学、甘草小学两所学校2500平方米的校园硬化工程。

切实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甘草店镇有农村 低保户232户722人,这些困难户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关心下都享受到了政府的补助,生活得到保障。全镇3899户15323人参加了2008年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5%。截至2008年10月底,参保对象有89人报销了住院费,领到补偿金额达101341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着。2003年被命名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2004年被省体改办批准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甘草店镇按照《规划》要求,对主街道(312国道原宽12米)两旁的旧商铺520间4900平方米建筑进行拆除,并新建成甘草供电所、邮电所、电信所、烟草所、 汽车站、 卫生院、小学等一批公用标志性建筑及二层商住楼8600多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形象工程1.4公里主街道改造工程,投资500万元,由12米拓宽到了40米,并进行了路面整平铺油、 排水管道埋设,架设路灯80盏,亮化、美化了小城镇。有城区面积0.9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2%。

2009年甘草店镇将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做好四个“片”的文章:东山5个村发展旱作农业、车道岭村推广一个500亩的新疆薄皮核桃基地;四山4个村种植冷凉型蔬菜和中药材;川区村全部以大田蔬菜为主实现农村增收;镇周边以小城镇建设为主全面启动各项工程建设。

甘草店是一个交通要道。明代,陕西驿道自西安、平凉、隆德、会宁、安定(今定西县)过 金县甘草店、清水驿、定远驿,进入兰州。据清人祁韵士《万里行程记》、林则徐《荷戈纪程》载:陕甘驿道自西安西去,过平凉、隆德、静宁、会宁、安定县称沟驿、皋兰县(今榆中县)车道岭(瓯落地)。清代还有一条新驿路,即自车道岭至甘草店,过夏官营、买子堡(来紫堡)、响水河(小水子)至皋兰县东岗镇。

民国时,经过榆中县内的干支线由12条。干线由县东清水驿经甘草店过车道岭入定西界,通陇东大道,在榆中境内35公里;由甘草店向南经大营川、水家坡,向东折经花寨子至符家川入定西界,通陇南大道。始建于民国23年(1934)的 西兰公路(G312线中段),次年全线修通。县内自西向东经来紫堡、金崖、 太平堡、清水驿、甘草店、车道岭至景家泉入定西,甘草店是必经的大站。

民国26年至民国28年,进行全线路面改善,路线自西向东经柳沟河、猪嘴岭、定远、麻家寺、石头沟、三角城、接驾嘴、甘草店,翻越车道岭入定西。前线和改建的线路,甘草店是必经的大站,来往车辆,都习惯于在这里就餐。如今的甘草店,交通四通八达,通讯设施完善。公路、铁路运输十分便利,国道312线、省道109线纵贯全镇,境内有火车站一处,陇海铁路横穿而过,馋柳高速公路穿境10公里,形成了兰州距定西之间的交通枢纽。

从 西汉开始,历代兵家在县内修筑城池,营堡,用以防守,元代大部分倾废,明清时再度重修添建,清代有72营堡。甘草店有1营5堡,即:三墩营、项家堡、邵家堡、正川堡、吴家堡、甘草店堡。宋、元、明三代,县内修筑了27土墩(烽燧),其中甘草店就有3处烽燧遗址。同治五年(1866)春,河镇王营进驻金县。3月,总兵彭楚汉率南字三营驻甘草店、三墩营,经裁汰,有马兵21名,步兵14名,守兵6名。光绪三十年(1904),金家崖改为兰州城守营驻防,金县城守营移驻甘草店,遇军事活动,则在甘草店、金家崖两地调动。清代在境内设14塘:甘草店有车道岭、甘草店、三墩营3塘,每塘有兵50名。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十一月,前秦授乞伏司繁为使特节、都督镇守勇士川(在甘草店至东古城一带),后卒,子国仁代行其职。清同治三年(1864)5月,甘草店人赵云花, 刘克笃与回民反清军激战,杀知县蔡同等人。后由清军先锋高金庆收复。12月,回民反清军进攻甘草店等地。民国8年(1919)4月,甘州镇守使 马璘(字玉清)部营长马飞虎在榆中县甘草店打败陇东军阀黄得贵部队。民国26年(1937)12月6日,11架日本飞机在甘草店上空遇中国空军截击后东逃。民国36年(1947)8月24日,甘肃省保安第五团二大队六中队从临洮奉令与甘草店驻防的七中队调换防务。后五中队也奉令移防甘草店。民国38年(1949),4月,陆军91军191师、571团团部及1、3两营驻甘草店。民国37年(1948)初,甘草店等乡镇均成立常备班。9月,省保安司令部命令甘草店等乡镇组织递兵哨。

1949年, 兰州战役。8月9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工兵团从 莲花镇出发,经定西内官营,16日,进入榆中甘草店等地。上午,侦察连击溃 马步芳派往榆中的侦察分队。下午,6军司令部进驻榆中县城,解放榆中。榆中县城为后方供应基地,甘草店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医院和后方仓库。

1949年8月中旬的支前工作中,解放军武装工作队20多人进驻甘草店。9月初,成立甘草店支前接待站,有地方干部10人,解放军5人。兰州战役期间,甘草店支前站共筹措粮食4.5万公斤,草5000万公斤,马料3500公斤,动员大小车60多辆,转移伤员300多名。

甘草店是 邮局开通较早的一个地方。榆中县内邮路,明代设铺,据明万年《临洮府志》载:金县有递铺10处,通往安定(今定西县)路,其中有甘草店铺。据民国27年,重修榆中县志稿载:县城设总铺,下设三墩营、甘草店等9铺,每铺铺司5名。每日铺司人均支工食银8厘,一年共支银140两9分6厘。

清代设 塘汛,在兰州有5路,其东路9塘中,榆中境内就有甘草店塘、车道岭塘,每塘设后5名,负责驿递。清同治以后废塘汛。经榆中县的驿路为甘草店、车道岭等,入定西。后改为甘草店、车道岭等村庄。清光绪十六年(1890),榆中始建有线电报线路,由响水子东经甘草店、车道岭等地入定西界。1953年,县邮电局同兰州用幻线电路进行话传 电报,在县内用实线电路同甘草店、金崖两个营业处开办话传电报。清光绪三十年(1904)5月,成立邮政代办分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增设甘草店邮政代办分局。1952年,天兰铁路通车,县内有73.65公里运邮,甘草店为接发火车邮件的一个交接点。

民国23年(1934),由兰州架设单铁线路经公路入定西界,是榆中县内最早的长途电话线路,其中兰州至甘草店报话双用线长58公里, 电杆784根,线长116公里。当年12月,甘草店设电话机1部,首次开通长途民用电话。同年,甘草店始设电报局。至1949年,甘草店设1台5门 交换机和中天木盒电话机3部。1958年,甘草店通了农村电话。已开通了容量为2000门的程控电话,并建成了联通、移动、小灵通等讯号塔,国际、国内电话均可直拨。

集市贸易活动,除新营外,甘草店最早。清道光年间(1821—1850),车道岭有集市,咸丰年间(1851—1861),移于甘草店,经商者多为 山西、 陕西、 河南、甘肃秦安等地人。市场交易粮食、大牲畜、猪、羊、家禽、农副产品、铁木手工制品。民国时期,甘草店是榆中5个粮食市场最大的一个。每集上市交易的粮食15~156石。粮食来源为当地以及定西、临洮、会宁等地。上市粮食一部分就地销售,大部分销往兰州。交易成员有粮贩、面贩、 磨坊(小麦加工)和斗行(粮行)。民国32年,粮行交易方式:一是粮贩子收购粮食运往市场,再转售给其他粮贩、面贩及消费者;二是农户将粮食运往市场,直接粜给 消费者,或者粜给斗行。粮食价格一般以当日本集的市场为准。甘草店集市沿用农历每月2、5、8日集期。解放前的省城兰州,每年消费的粮食,甘草店是东路粮进入兰州的规模最大的转运市场,以小麦为主,其次为糜谷、 稻米和豆类。民国时期甘草店设工商行政工会和商会,工会管理 手工作坊,商会管理各商业店铺,1959年,甘草店集市贸易开放。

明代至民国末,甘草店经商的山西、陕西、河南、 商贾,是榆中人口主要来源。民国时期,有陕西人在甘草店开药店。经过长期的发展,甘草店农贸市场已成为全县的第二大集市,还发展了甘草店 旧货市场、生猪、牲畜交易市场、药材市场,每逢集日,清水驿、高崖、韦营、新营等外乡镇和定西、会宁、临洮等县的农民纷纷前来赶集,年成交额达7900万元。

周边

榆中县甘草店镇唐家岔村蛆酣役退惹军人服务站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周边派出所

榆中县甘草店派出所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派出所(榆中县甘草店镇政府)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周边公司

宿通消防江苏运营中心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大帝长城肥料公司(甘草店站东南)

周边火车站

甘草店站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
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

周边乡镇

甘草店镇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周边商铺

ALODERMA FOR BETTER LIFE(越秀星汇维港店)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沪霍线甘草店镇政府西侧约2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