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镇

河畔镇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 河畔镇基本情况 河畔镇历史沿革 河畔镇自然条件 河畔镇经济建设 河畔镇文化古迹


河畔镇,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下辖镇,位于会宁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全国重点镇。东与白草塬镇、草滩乡接壤,南靠甘沟驿镇、四房吴镇,西南与汉岔镇接壤,西北与头寨镇接壤,北靠郭城驿镇,河畔距会宁县城、靖远县城均为60公里,距兰州市直线距离100公里。国道247线和县道河刘公路、河蒿公路、河土公路在此交汇,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交通优势突出。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与苦水河在此交汇。该镇总面积243.4平方千米,总人口30058人(2017)。2018年9月,河畔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河畔镇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北部,古丝绸之路重镇,东与白草塬镇、草滩乡接壤,南靠甘沟驿镇、四房吴镇,西南与汉岔镇接壤,西北与头寨镇接壤,北靠郭城驿镇,河畔距会宁县城、靖远县城均为60公里,距兰州市直线距离100公里。国道247线和县道河刘公路、河蒿公路、河土公路在此交汇,辐射周...

详情

河畔镇地名网_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资料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介绍

河畔镇,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下辖镇,位于会宁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全国重点镇。东与白草塬镇、草滩乡接壤,南靠甘沟驿镇、四房吴镇,西南与汉岔镇接壤,西北与头寨镇接壤,北靠郭城驿镇,河畔距会宁县城、靖远县城均为60公里,距兰州市直线距离100公里。国道247线和县道河刘公路、河蒿公路、河土公路在此交汇,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交通优势突出。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与苦水河在此交汇。该镇总面积243.4平方千米,总人口30058人(2017)。

2018年9月,河畔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河畔镇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北部,古丝绸之路重镇,东与白草塬镇、草滩乡接壤,南靠甘沟驿镇、四房吴镇,西南与汉岔镇接壤,西北与头寨镇接壤,北靠郭城驿镇,河畔距会宁县城、靖远县城均为60公里,距兰州市直线距离100公里。国道247线和县道河刘公路、河蒿公路、河土公路在此交汇,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尤其河刘公路为会宁东部白塬、草滩等六乡镇十多万人东进西出的必经之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职能明显,交通优势突出。河畔镇属靖(远)会(宁)灌区(即黄河水引渠灌溉区域),境内河流有祖历河和苦水河,两河交汇于两迎水村。镇域总面积243.4平方千米,总人口30058人(2017)。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321万元,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镇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

河畔镇下辖河畔村、中滩村、两迎水村、冯家堡村、车川村、李家塬村、任岔村、半岔村8个行政村和古镇社区1个社区,共78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民小组,农村住户4762户23591人,其中水川区村5个41个村民小组,13433人;旱山区村3个,35个村民小组,10148人,镇区人口10000余人,市属高中会宁县第三中学有学生4000余人,其他各学校有学生2000人左右。

河畔镇区建设主要包括商贸一条街和羊产业综合开发一条街两大区域。已完成总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52000多平方米,镇区大环境绿化总面积达到2.3万亩,完成了主街道硬化、绿化、给排水管道、农贸综合市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羊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

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会宁北部最大的医院,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教育卫生机构设施具全县乡镇之首。白银市唯一一所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会宁县第三中学就坐落在河畔镇,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基础教育体系健全,有镇属独立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学校36所,镇区内有水利、农机、金融、工商、税务、粮食、建筑、加工、运输等企事业单位40多家,有个体工商户300多家,商贸信息灵通,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及互连网全部有业务开通。

河畔地处古丝绸之路,从祖厉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牛门洞文化遗址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厉境内曾多次设州置县,筑城立塞。

大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始有大规模移民到河畔,当时立陕西靖虏卫(今靖远县)。大清时期河畔前后变革为靖远卫的所及靖远道的卫。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举众集议,筹建大堡子、城墙,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筑完工,在此期间,邑人逐渐移到城内外居住。

1949年9月河畔由靖远管辖划归会宁,属第五区,区公署设在河畔。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会宁县划分9个区,区分署改为区公所,河畔属第九区,区公所设在河畔。

1953年后半年会宁县划分为13个区,河畔属第十一区,区公所设以河畔。

1955年后半年,全县合并成9区,区名改为地名称谓,河畔属郭城区。

1961年6月,全县划分为36个公社,成立河畔公社。政府驻宋家河畔。

1983年7月15日恢复乡建制,全县32个公社改名为乡。

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设立河畔镇。

2014年7月,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的通知》中公布,河畔镇与会宁县会师镇、郭城驿镇一同升级为全国重点镇。

1、地形地貌:全镇地貌总体可分三种。一是尚存黄土高原地貌的残塬李家塬;二是黄土丘陵地貌的铁木山梁、沿串子梁的一部分;三是祖厉河流域的河谷二级阶地。川、塬、梁并存。

镇区属黄土高原山间水川地,黄灌渠以东的整体地势是南北高,中部略低;东高西低;黄灌渠以西的整体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2、气象资料:河畔镇海拔高度1500-2000m,境内韩家山为屈吴山之脉。年均降雨量312.8mm,年平均气温8.7℃,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29.4℃,无霜期170-173天,日照充足,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属半干旱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干旱,还有冰雹、霜冻、春季低温等自然灾害,春秋两季有大风扬沙等沙尘天气。

3、地质资料:镇内浅层地下水质苦咸,矿物成分复杂,不能饮用,地表属洪积亚粘土,下部系冲积物。地下水出露主要为祖厉河水系地表径流,水位深约在一级阶地下20米左右,水质苦咸,储量不大。地基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承载力f K=120~180kpa。

根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镇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按8度设防。目前尚未发现该地有地下矿藏;参照《会宁县灾后重建河畔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场地地貌处于祖历河西侧II级阶地,地形平坦,在工程控制的深度范围内,该场地地基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主要由人工改造形成的杂填土及冲洪积成因的黄土状粉土、卵石组成,所有探点均未遇见有地下水,由地表至深部分述如下:

1)杂填土①(Q 4):灰褐色~灰黑色,主要由粉土、砂土、粘土及少量碎石等组成,局部见有较多植物根系,稍湿,可塑。层厚0.4~0.8m。

2)黄土状粉土②(Q 4):灰褐色~褐黄色,见有少量钙质斑点或条纹及植物根系,局部10.0m以下见有较多的粘土细条纹,大孔结构,切面较粗糙,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较迅速,干强度及韧性均较低,稍湿,可塑。层厚22.8~23.3m。

3)卵石③(Q 4):青灰色,粒径一般为20~50mm的约占60~70%,粒径大于60mm的约占15~25%,其余为粗砂、砾砂充填,局部地段夹有10~20cm的粗砂层。颗粒形状为亚圆~圆状,成分以火成岩、变质岩为主,中密,稍湿。本次揭露厚度大于5.0m,未见底。

4、水文资料:境内河流有祖历河和土木岘河,两河交汇于两迎水村,流域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

1)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由南向北流经会宁全境,距靖远县城3KM处汇入黄河,总长220Km,多年平均流量4.23M^3/s,平均径流量1.36亿m^3,20年一遇洪峰流量1105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1746m^3/s,100年一遇洪峰流量2275m^3/s,河水浑浊,泥沙含量大。

2)苦水河又名土木岘河,发源于宁夏月亮山西麓,总长61公里,总积流面积1703平方公里,县境外498.62平方公里,境内1204.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915万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1120万立方米,20年一遇洪峰流量785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1061m^3/s。

河畔集市在清代晚期设立,当时集市分米、粮、牲畜、柴炭、木料以及各种日用品市场。清末到民国初期,由于农业经济萧条,集市也比较冷落。到民国九年,河畔集市交易的商品除日杂外,有农副产品近百余种,民国中期,宋家河畔方圆百里的许多地方农业经济有长足发展,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河畔粮食市场的繁荣,在河畔的集贸交易中,以粮食交易最为重要,范围广,规模大,成为当时河畔商品性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会宁县志》载:“民国中期河畔为会宁靖远的主要粮食、油品集散地,设有多家粮行,规模宏大,年吞吐量为2000石左右”,大批粮食运往外地,特别是靖远。

自1951-1976年河畔发生过许多重大的政治运动,因而集贸冷落,经济萧条。从80年代起,河畔商业集市空前兴旺,特别是靖天公路通车,靖会提灌工程上水及河畔通电后,市场总占地1.46万平方米,为会宁活羊、羊肉、羊毛、裘皮、羊皮的最大集散地,每个集日成交量达1000只左右。

河畔镇属靖会灌区,土质肥沃,水川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旱山区较差,全镇农业经济增长与周边乡镇相比比较快,200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320元,农作物播种面积740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早熟晚熟洋芋、豌扁豆、黄豆、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胡麻、菜籽、西瓜、籽瓜、果类、大棚蔬菜等。养殖业有羊、牛、猪、骡马、鸡、等,工农业生产总值7000万元,乡镇企业总值达到4000万元。

镇党委、镇政府立足河畔悠久的商品交易历史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以把河畔建设成为会宁北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中心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中心为目标,提出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产业化拉动小城镇建设的大循环思路,建设农贸综合、羔羊交易、蔬菜批发三大市场,带动蔬菜、瓜果、养殖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河畔镇是会宁北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发展经济,加快城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1、区位优势明显:镇区内国道、县道纵横交错,是会宁东北部20多万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辐射范围达到宁夏的西吉、海源,青海及省内的白银、定西、兰州、天水等城市。

2、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河畔镇属古丝绸之路重镇,大约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就有大规模移民到此居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清末和民国初期就发展成为靖远和会宁两县重要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3、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羊产业是河畔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镇内有全市最大的羊只交易市场,年交易量40万只,年成交额4000万元。由于市场的刺激和拉动,使全镇及靖会两县养羊业迅速崛起,仅河畔辖区范围内羊只存栏数达到40000多只,年出栏肉羊41000只,是独具特色的肉羊之乡。

4、聚集优势突出:河畔镇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历史上就有很强的辐射聚集功能。近段时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聚集资金、聚集信息、聚集人口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镇区人口由4000多人增长到12000人,同时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累计聚集民间资金5000多万元,平均每年以1500多万元的速度增长,增长势头强劲,形成了产业发展,人口增长 、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羊产业是河畔镇特色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羊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镇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已达1000多户,农民群众已认准了增收效益好的这一项目。河畔镇羊市场辐射范围内的靖会两县各乡镇羊只存栏达50多万只,而且增长势头强劲,农民人均纯收的20%来源于养羊,养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市场发育良好:河畔镇历史上就是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市场销售活跃,民间贩运历来生意兴隆。镇上近段时间来一手抓有形市场建设,一手抓无形市场建设。已完成了羊只交易市场一期工程,为连接产销环节提供了载体。从事羊只贩运的农民经纪人达40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其中来自青海、宁夏、陕西及省内临夏、平凉等地的专业贩运人员达到100多人。

3、羊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镇内现有紫花苜蓿面积1.8万亩,玉米4万亩,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茎杆,为发展养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发展舍饲养羊的优势和潜力巨大,大多数农民已掌握了养羊技术,正在向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发展。

4、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河畔镇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两大体系,并且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饲料加工和肉羊加工,形成四位一体互相带动互相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5、河畔镇经过快速健康发展,以取得规模和经济效益,农贸、羔羊、蔬菜三大市场的拉动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羊市场年交易量达20万只,成交额达2000多万元,成为白银市最大的羊只交易中心。围绕市场发展经济的思路,使羊只养殖、早熟洋芋套种,籽瓜种植等产业正大踏步的发展,规模效益逐年扩大,为河畔的经济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

按照“产业升级、龙头企业壮大、小城镇承载能力增强”的要求,以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方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以调整结构和优化环境为途径,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强镇富民为目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产业,推进城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到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2.5%以上,达到4600元。到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发展规模高效种养业。

1、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坚持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绿色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原则,建设高效种养基地,不断壮大支柱产业。

1)早熟洋芋基地建设。以水川区中心村为主,全镇每年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着力推广灌区农田高效节水、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比较效益,增加总产,扩大种植规模。

2)籽瓜基地建设。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地膜籽瓜的力度,以半岔、任岔、李家塬等村为主,建设旱山地地膜籽瓜种植基地,籽瓜种植面积每年达2万亩以上。积极探索籽瓜套种模式,着力开发籽瓜系列产品,做大做强籽瓜产业。

3)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遵循市场规律,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以河畔、中滩、两迎水等村为主,用四年的时间逐步建成4000亩特色林果生产基地。

4)充分发挥河畔“ 肉羊之乡”的品牌优势,进一步规范建设肉羊市场,抓好两迎水养殖小区建设,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带动发展舍饲养殖,全镇羊只存栏每年达到5.5万只,年出栏达到3万只。

5)依托蒙生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奶牛、猪、鸡等传统养殖业的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1)农村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规划,改造和新建并举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灌区陈旧老化的泵站水利设施进行维修,衬砌灌水渠道,至2012年实现灌区渠道全部衬砌,水利设施全部更新改造,降低农户灌溉成本,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2)土地开发利用:一是河畔、两迎水、中滩等村可发展为水浇地的川台地进行开发,逐步扩大保灌面积,降低灌溉成本;二是争取李家塬上水工程,实施节水灌溉。

3)道路建设: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实施村组道路维修及硬化工程,新修、维修建村、组道路,解决农资购销拉运道路不畅问题。

4)自来水入户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供水管网可及的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推动农户养殖业等的快速发展。

5)农村能源建设: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加快农户“一池三改”步伐,促进沼气综合利用。

6)农村通信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电话“户户通”目标,每村开通宽带网站,使农产品实现网上交易销售,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二、坚持以城镇建设牵引发展,以商贸服务业带动发展,以优势产业开发支撑发展,以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发展,以社会和谐保障发展。

1、完善镇区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道路建设:根据总体规划,建设主要道路网框架,沿路建设严格进行控制和管理;对于近期难以实施的地段,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占用线路红线内的用地,使之满足抗震、消防疏散等技术要求。2)排水工程:新建道路的同时敷设排水管线,对于老街区加大实施力度,争取排水排水主系统的早日完成,支管与建设同步实施。3)供水管网建设:利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与建设同步实施。4)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秉持打造现代生态镇的目标,将改善镇区面貌和加大绿化力度作为一项重点来抓。5)大环境绿化工程:与县域环境规划中打造207线沿路绿化的目标相衔接,同时突出本镇特色,改善镇区周边的大环境。

2、建设河畔产业集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照有关规定,对产业区实行规范化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统一的领导机制、办事高效的管理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法规服务、金融服务、信息网络等服务,提供土地使用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办事程序,多方位吸纳民间资金,争取项目资金,培育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规模产业,使二三产业建设真正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增长级。

3、市场建设:

结合河畔镇历史优势、资源优势及县域规划的要求,在镇区对原有市场进行规范,并统筹安排肉羊、大牲畜、农产品、农资供应、建材、百货配送等六个专业交易市场。

河畔有历史悠久的庙宇文化。据考证,河桥山福荫寺始建于大明正统6年(公元1441年),距今576年,大清同治年间惨遭兵燹,庙宇损坏严重,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地震坍塌,庙宇荡然无存,以后山秃水毁。进入80年代才又开始修复重建,经修复的河桥山福荫寺已成规模,后又在福荫寺东侧高地之上新建紫竹寺,至今已依次建成关帝殿、龙王殿、三霄殿、法王殿、献殿、崇宁殿、地藏殿、观音殿、药师殿、圣母宫、文昌宫、魁星阁、灵官阁、藏经阁,鼓楼、钟楼、戏楼等。又配以山门、河桥关、盛世桥、观澜阁、松月门、夕眺亭、乐楼、东照亭、和盛门、喜临门、永禄桥、福寿亭等点缀其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并兴建僧房等。不仅恢复了原貌,而且比原来更加宏伟。山门“河桥山”三个大字为国家主席华国锋题写。

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河桥山西侧原河畔古堡遗址建设“红园”纪念馆,被中央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列为“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纪念馆主要分为群英塔、红军浮雕、将帅碑林、名家墨迹四部分。

当地太平鼓等民间文化经久不衰,民间传说源远流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周边

会宁县河畔镇寿材雕刻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周边小学

河畔镇裕琅希望小学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周边乡镇

河畔镇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周边村庄

河畔 地址:白银市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