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坪

毛家坪, 毛家坪发掘年代, 毛家坪考古发现, 毛家坪新发现


毛家坪遗址位於东距 天水市甘谷县城25公里的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沟西区北部及西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沟东区主要为墓葬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介绍,该遗址早在1947年就被人发现,经过1982年、1983年的两次发掘,发掘到三种文化遗存: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周代秦文化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西戎文化遗存。据介绍,继1982年、1983年对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后,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再次全面勘探发掘并获得重大发现。迄今为止,共探明墓葬遗址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发掘车马坑5座,出土陶器、石器...

详情

毛家坪地名网_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资料简介
  毛家坪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6205231020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20523。毛家坪与磐安社区、张家沟、刘家墩、东卜峪村、尉家沟村、张家沟村、刘家墩村、毛家坪村、西街村、北街村、东街村、南街村、大庄村、新庄村、东堡村、谢家坪村、李家坪村、裴家坪村、五甲坪村、四十铺村、玉皇殿村、燕家村、石家村、东坪村、汪家庄村、杨家庄村、三十铺村、东崖村、土寨村、严家庄村、李家窑村、十甲坪村、北坡寺村、原家庄村、候家山村、南坡寺村、洪家湾村、山庄村、毛家河村、张家窑村、张家山村、郭家山村、榆林坪村、莫周兰村、甄家庄村、尉家庄村、田家庄村、石沟村、新窑村、董家坪村、庄儿沟村、好梢科村、西坪村、马家滩村、潘家山村相邻。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介绍

毛家坪遗址位於东距 天水市甘谷县城25公里的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沟西区北部及西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沟东区主要为墓葬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专家介绍,该遗址早在1947年就被人发现,经过1982年、1983年的两次发掘,发掘到三种文化遗存: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周代秦文化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西戎文化遗存。

据介绍,继1982年、1983年对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后,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再次全面勘探发掘并获得重大发现。迄今为止,共探明墓葬遗址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发掘车马坑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发掘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

甘谷县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由於此次发掘的墓葬均为西首向、屈肢葬,与关中地区的东周秦墓的传统葬式相同,墓内出土的鬲、盆、豆、罐等陶器亦与后者的同类器一脉相承,故有专家判断其为西周时期的秦墓,并把居址的文化遗存推定为西周时期的秦文化。同时,把秦文化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用文化的实证因素佐证了2700年前“华夏第一县”设立的历时沿革。

毛家坪遗址已发掘灰坑37个、房基4处、土墓32座、鬲棺葬12组。从采集和发掘出的连裆鬲、分裆鬲及彩陶器和盆、钵、罐等大量遗物看出,其文化遗存主要有三种:即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秦文化“A组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突出特征的与秦文化并存而又不属同一系统的“B组遗存”。发现的一件彩陶双耳环底钵为夹细砂橙黄色陶,高14厘米,口径19.6厘米。毛家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 西周、 秦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毛家坪A组秦文化遗存共发现了各类器物1200多件(片),其中陶器1100多件(片)、玉石器86件、铜器9件(片)、铁镰1把、骨器18件。石器以石圭居多,共51件。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向 西北。墓葬中,分布于房基居址的有10座,分别代表西周前期、后期、春秋、战国四个时期。毛家坪秦墓反映的秦文化早自西周前期,下至战国初期,前后延续七、八百年之久。 毛家坪秦墓遗存在陶器组合、形态上与周文化类似,而陶器质色、纹饰又有差异,至于屈肢葬与西首墓更是周墓中所没有的。这种文化形态,正是秦人在古冀学习、吸收周文化与西戎文化,而形成的不同于前二者文化的生动展现。陶器组合以鬲、盆、豆、罐为主,另外还有甑等,“反映了饮食生活的内容,当以农作物粮食为其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墓中发现的铜器和铁器,说明秦人在入居古冀不久就有了金属加工业。铁镰的发现,是秦人较早掌握铁器铸造技术的标志。

春秋早期,秦人在中国西部不断壮大,当时秦人使用的战车什么样,文献记载很少,成功发掘的考古资料也不多。甘肃省甘谷县新出土的一辆秦人战车,再现了2000多年前秦人出征时的威武雄姿。

这辆战车是甘谷县毛家坪遗址2012年考古发掘取得的新成果之一。从考古现场看,战车的车厢、车轮、车辕、车轭等构件都保存得比较完整,驾车两匹骏马的骨架也清晰可见,两马中间,还摆放着一件长约3米的长矛 。

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说,根据出土车马的特点并结合同一区域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梁云推断,这一战车的时间约为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至2600年,为研究秦早期的作战车马及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献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曾经详述秦的先世,说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中谲的儿子是飞(或作蜚)廉,飞廉的儿子是恶来,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秦本纪》曾记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但是秦人如何进入西陲,并且最早定居于何处,司马迁并未说明。近年来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中曾发现了一部名为《系年》的古佚书,上面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虎(下去几加壬)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则基本上澄清了历史谜团,由《系年》简文知道,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商奄。奄国等嬴姓东方国族反周,乱事失败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来奄国的地方,建立鲁国,统治"商奄之民"。同时明确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迁到"邾虎(下去几加壬)"这个地点,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邾虎(下去几加壬)"即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圄",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而这里恰好是毛家坪遗址所在地,也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秦文化遗址。

周边村民委员会

毛家坪鹫谜村民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G316(福兰线)

周边景区,

毛家坪遗址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毛家坪遗址(316国道南480米)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毛家坪遗址(316国道南480米)

周边村庄

毛家坪村 地址:天水市甘谷县

马家坪 地址:天水市甘谷县

毛家村 地址:天水市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