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赛村
阳赛村 阳赛村历史沿革 阳赛村人文古迹 阳赛村历代名人 阳赛村大事记 阳赛村后记 阳赛村地图
阳赛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自公元1718年建村以来,已有300年历史,从始祖张新算起,阳赛张氏族人已传14代,后世族人主要分布于阳赛台子、大庄、西庄、独庄、山庄、毛牛泉,以及青海、新疆等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结束了元朝对中原地区97年的统治。为了恢复生产力,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垦荒”的政策,决计把农民从人多田少之处迁到地广人稀之处。其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便成了此次移民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相传,当日有一支移民自大槐树下向西迁移,经过数月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来到了荒远偏僻的西北地区——甘肃省伏羌县(即甘谷县),这其中,便有阳赛村张氏族人的祖先。张氏先祖落户此地后,开渠引水、垦荒施种,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作,原本无法生长的盐碱地成了一片沃土,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支系日渐庞大...
详情阳赛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自公元1718年建村以来,已有300年历史,从始祖张新算起,阳赛张氏族人已传14代,后世族人主要分布于阳赛台子、大庄、西庄、独庄、山庄、毛牛泉,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结束了元朝对中原地区97年的统治。
为了恢复生产力,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垦荒”的政策,决计把农民从人多田少之处迁到地广人稀之处。其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便成了此次移民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相传,当日有一支移民自大槐树下向西迁移,经过数月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来到了荒远偏僻的西北地区——甘肃省伏羌县(即甘谷县),这其中,便有阳赛村张氏族人的祖先。
张氏先祖落户此地后,开渠引水、垦荒施种,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作,原本无法生长的盐碱地成了一片沃土,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支系日渐庞大,转眼成了方圆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公元1718年6月1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发生了一场里氏7.5级的大地震,据《阳赛张氏族谱》记载 :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廿一日(公历6月19)寅时,天翻地覆,罹难者比比皆是。然未有吾族之惨者:村之西有半篇山,崩驰数里,全村覆没!……”
地震发生于当日凌晨四点,睡梦中的张氏族人无暇逃离,几乎全部罹难,幸运的是,当时 张新 及其侄 张明德 二人出门在外,故而逃过一劫。
据传,地震数日后,还有人听到从废墟底下传来骡马的啼叫声。
震后,张新叔侄回到家乡,在阳赛村一个叫“台子”的地方居住下来,此时,已到不惑之年的张新续娶了夫人魏氏。康熙六十年(1721)农历八月初九,魏氏诞下一子,取名张明善。
明善公有六子:长子早逝无后,另五子分别为阳赛张氏五房族人的祖先。
自始祖张新算起,张氏一族已传14代(截止2019年1月)。
1912年之前:伏羌县 礼辛里 平阳乡 阳赛村;
1912年—1929年:伏羌县 礼辛区 平阳乡 阳赛村;
1929年—1949年:甘谷县礼辛区平阳乡阳赛村;
1949年—1958年:甘谷县 礼辛区 平阳乡阳赛村;
1958年—1962年:武山县 礼辛区 平阳乡阳赛村;
1962年—1969年:甘谷县安远区平阳公社阳赛村;
1969年—1972年:甘谷县 向阳公社阳赛村;
1972年—1983年:甘谷县 康家滩公社阳赛村;
1983年—2003年:甘谷县 康家滩乡阳赛村;
2003年至今:甘谷县 安远镇阳赛村。
位于阳赛村南部约一公里处,相传当年张氏先祖便是自此进入这片山区的;
即永安堡,因其坚固无比,又被称为“紫禁城”,位于阳赛村东山北山头,修建于清同治元年 至 同治八年(1862年—1869年),乃当年为躲避回乱而建;
位于阳赛村村南,始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前后,乃族人为躲避回人马廷贤部烧杀抢掠而建;
位于阳赛村台子,始建时间不详,修葺于2007年;
位于阳赛村村北,始建于1957年,创办者为张桦等人,第一批老师为张尚智、张荣胜;
位于山庄川村西南方,于1974年由杏树岘村学和山庄川村学合并而成。第一批老师为张六九、谢树明、谢兔顺、张友芳等;
位于阳赛村东南苜蓿沟中,在没有水窖和自来水的岁月,族人们便是在此挑水生活的;
即山庄川水坝,竣工于2005年,位于阳赛村西北方。
(1673—1750)阳赛张氏始祖,其他信息不详。
(1849—1869)男,阳赛张氏西商户支系八世孙;
同治八年(1869)四月初九,回匪围永安堡数十日,为救汲水百姓,张顺义以一人之力拒群敌于堡外数里,终因寡不敌众而殁,享年二十又一岁;
时任县长在大堂书神主,赠牌篇一个,对板一对;
阳赛张新支系三世五房五世孙张铭东先生,念其功德,为之创作戏剧《夺永安》,流传乡间。
(1859—1930)字奋六,号泉坡,清庠员,阳赛张氏西商户支系八世孙;
自学医术,是当时阳赛一湾为数不多的大夫之一;
私开书房,教授远近孩童读书识字;
1917年参与创建了何家坪学校;
1925—1927年期间任何家坪学校第4任校长;
1930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2岁。
(1876—1947)伏羌儒生,字鼎臣,生于1876年2月,阳赛张氏西商户支系九世孙;
幼而孤苦,十岁丧母;长而有教,颇有文名。精《三国》,时人谓“冀城明三国者,无出其右”。临终之时,犹手不释卷。兼明刑法,有雄辩,说和解劝,为其所长。秉性刚烈,善恶分明,不畏强暴。郊野之民,辄请其写讼状、昭冤屈,是以民皆仰之若父母;
于1917年参与创建了何家坪学校。
(1901—1937)字树堂,阳赛张氏西商户支系九世孙;
曾任何家坪学校校长、安远区区长等职。
1930年同张步渠、丁再谦诸人恢复办学(1928年,因饥荒肆虐,学校停办),并定校名为何家坪初级小学;
1930—1932年期间任何家坪初级小学校长(第5任)。
(1910—1993)字馨如,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二房八世孙;
早年从教于何家坪学校,先后任两届何家坪学校校长(1934—1936和1944—1946年间),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后半生辍教行医,潜心钻研各类医书,成为乡间名医;
1949年参与编撰了第一部《阳赛庄张氏家谱》。
(1925—1969)中共党员,阳赛张氏家族三世六房九世孙;
曾任大庆会战供应指挥部政治处副主任、会战机关政治处主任等职。
(1926—2015)中共党员,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孙;
先后在西北公路局、西北交通部、第五工程局、甘肃省交通厅、第二工程局、深圳振兴实业公司财务部门任职。公路工程局财务处长、总会计师等职。并先后担任中国交通会计学会一、二届理事、第三届荣誉理事,陕西会计学会一、二届理事,陕西交通会计学会一、二理事和副会长。曾主编《公路基本建设财务会计》一书,作为全国交通部门的教材和在职自学读物;
20世纪80年代,同张自强、张效善等人向省交通局申请备案,修建了第一座贯寺大桥。
(1926—2016)著名书法家、诗人,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孙;
其书法作品曾入刻中国西王母碑林,获得过迎澳门回归书画展金奖、“中华世纪艺术名家名作”金奖、“献给祖国,献给母亲”中国书画名家展金奖、庆祝中国工会成立70周年一等奖等;
其诗词联作品曾入编“当代爱国诗词选”,“中华当代律诗选粹”、“辉煌21世纪中华诗词集锦”等多种诗集。获“桂冠诗词艺术家”,“当代中华诗神”及特级书法师等称号。
(1930年生)中共党员,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五房八世孙;
曾任中共甘谷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中共武山县委书记处书记,甘谷县委副书记,中共陇西县委书记,中共武都地委代理书记、地委书记,中共陇南地委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甘肃省监察厅厅长、纪检委委员等职;为中共甘肃省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一届监察学会理事;
20世纪80年代,同张效善、张箴等人向省交通厅申请备案,修建了第一座贯寺大桥;其本人为推动家乡“一户一水窖”的政策,及上千亩梯田的修葺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其努力奔走下,阳赛小学二层新楼得以落成;
1992年12月离休。
(1936—2014)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高级经济师职称,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孙;
曾任永登县委副书记、县长,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甘肃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等职;
20世纪80年代,同张自强、张箴等人向省交通厅申请备案,修建了第一座贯寺大桥。
(1954年生)中共党员,阳赛张氏家族三世四房九世孙;
曾任西和县政府副县长,中共武都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中共礼县县委书记(曾于1995年7月1日被中共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中共武威地委副书记、武威市委书记,中共兰州市委副书记(期间于2003年兼任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
2004年,向省交通厅申请备案,修通了阳赛村至贯寺的柏油马路;
2012年,向省交通厅申请备案,重修了贯寺河湾大桥,次年动工,至2016年通车。
(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三房九世孙;
为天水岷山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8年,同张随胜出资重印了《阳赛张氏族谱》。
(1965年生 )女,阳赛张氏家族三世二房十世孙;
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青衣;
1996年获兵团首届折子戏大赛一等奖;
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
序号 |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 | 洪武六年 至 永乐十五年(1373年—1417年) | 先祖自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迁至伏羌县内(甘谷县旧称); | |
2 |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农历五月十四日 | 阳赛张氏始祖 张新 出生; | |
3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寅时 | 甘肃省通渭县发生里氏7.5级大地震,阳赛村重建; | 阳赛村史即从此始; |
4 | 乾隆十五年(175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 | 始祖 张新 卒,享年78岁; | |
5 | 道光八年(1828年)农历八月初三 | 毛牛泉始祖 张世俊 出生(此时仍在阳赛村西庄定居); | |
6 | 道光末期至咸丰年间(1850年前后) | 阳赛村西商户部分支系(张世俊)搬至西山北段山腰处居住,即毛牛泉; | |
7 | 同治元年 至 同治十二年(1862—1873) | 陕甘回乱; | 甘肃一带又称“花门事变”; |
8 | 同治元年 至 同治八年(1862年—1869年) | 修建永安堡(即东堡子); | |
9 | 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四月初九 | 抗回英雄 张顺义 殁; | 时人张铭东先生据其事迹创作戏剧《夺永安》,流传乡间。 |
10 | 光绪廿二年(1896年)农历十一月廿二日 | 毛牛泉始祖 张世俊 卒,享年69岁; | |
11 | 民国六年(1917年) | 伏羌县第六区区立第二国民学校(即何家坪学校)成立; | 【创建者】 张国勋、李文蔚、汪怀洋、谢秉南、张儒明、张必达、李映庚、李三奎、张鸿翮 等; |
12 | 民国九年(1920年)公历12月16日 | 宁夏海原县和固原县(当时属甘肃省管辖)一带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我族倒塌房屋、压死牲口若干,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 |
13 | 民国十八年(1929年) | 西北大饥荒,不少阳赛人流亡他乡,其中张新之后、三世四房的部分族人迁往青海省乐都县城台乡居住;同年,伏羌县更名为甘谷县; | |
14 | 民国十九年(1930年) | 回人马廷贤利用中原大战之机,率部攻下天水诸县,为躲避马廷贤部烧杀抢掠,村人修建了麻黄嘴堡子; | |
15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农历5月 | 第一部《阳赛庄张氏家谱》修订完成; | 【编委会】 张俊三、张绍祖、张万顺、张儒明、张效先、张荣德、张大功、张世杰、张自笃、张自敬、张志诚 等; |
16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公历8月5日 | 甘谷县解放,举县同庆; | |
17 | 1951年 | 朝鲜战争爆发,我村张祥娃(台子)、张永善(山庄)、张兴(独庄)、张锁福(西庄)、张绪龙(大庄)、张延年(大庄)、张照西(毛牛泉)等7人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 |
18 | 1957年 | 阳赛小学成立, 同年,林寺峡筑坝工程开始; | 创办者为张桦 等人; 第一批老师为张尚智、张荣胜; |
19 | 1958年 | 甘谷县并入武山县; | |
20 | 1959年—1961年 | 爆发了“三年自然灾害”,流亡他乡乞讨者不计其数; | |
21 | 1962年1月 | 恢复了甘谷县; | |
22 | 1964年 | 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农村开始修梯田; | |
23 | 1966年 | 林寺峡筑坝工程竣工; | |
24 | 1969年 | 安装了第一座20马力的柴油机石磨(据说当时20里外的礼辛人也来我村磨面); | |
25 | 1971年 | 独庄、山庄、杏树岘、毛牛泉等地划离阳赛大队; 同年,张想元购买了本村第一辆自行车; | |
26 | 1972年 | 爆发了三棱豆中毒事件; | |
27 | 1974年 | 山庄川小学成立; | 第一批老师为: 张六九、谢兔顺、谢树明、张友芳 等; |
28 | 1975年 | 村民张应托打了第一口水窖; | |
29 | 1979年 | 阳赛村通电; 同年,在村民张丙子家安装了第一座电力磨坊; | |
30 | 1980年初 | 开始分责任田; | |
31 | 1985年 | 苜蓿沟水泥井浇灌而成; | |
32 | 1987年 | 村民 张积善 家购置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 |
33 | 1988年 | 张自强、张效善、张箴等人从省交通厅申请,修建了第一座贯寺河湾大桥; | |
34 | 1992年 | 阳赛小学二层新楼完工; | |
35 | 1996年 | 张永虎 家安装了第一部电话; | |
36 | 1998年 | 通往县城的班车通车(最早的司机是安远人张勇,其后为本村张新民); | |
37 | 2004年 | 张余胜等人向省交通厅申请,修建了本村通往贯寺的柏油马路; | |
38 | 2005年 | 广益坝(即山庄水坝)竣工; 同年,张进贵先生赞助阳赛小学崭新的课桌椅100多套; | |
39 | 2007年清明 | 阳赛村张氏墓园落成; | 【筹备组】 张再杰、张志礼、张自强、张兆瑞、张世钧、张富进、张绪龙、张效善、张积善、张顺文、张根党 等 |
40 | 2009年 | 自来水普及全村各家各户; | |
41 | 2011年 | 进行了第一次全村道路硬化; | |
42 | 2012年 | 张余胜等人向省交通厅重新申请修建贯寺河湾新桥,次年开始动工; | |
43 | 2015年初 | 启动《阳赛村张氏家谱》重修工作; | 【编委会】 张自强、张余胜、张爱胜、 张根党、张康乐、张新扬、 张彤 等; |
44 | 2016年2月 | 全村拍摄了第一张“全家福”,近300人到场; 同年,贯寺河湾新桥通车; | |
45 | 2017年2月 | 开展了第一届“阳赛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慰问活动; | |
46 | 2017年8月 | 纪录片《阳赛记忆》在山神庙前公映; | 【 赞助者】 张天平(大庄)、张晓红(西庄)、张新子(大庄)、 张小伟(西庄)、张春晖(大庄)、张国峰(西庄)等; 【制作】 张康乐 等; |
47 | 2018年2月 | 开展了第二届“阳赛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慰问活动; 张健先生出资10000元成立了阳赛舞蹈队; 张随胜、张新子先生出资数万元,重印了近百套1949年旧家谱(宣纸翻印); | |
48 | 2018年5月 | 新大队部开始动工; | |
49 | 2019年1月27日至1月30日(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二至腊月二十五) | 举办了阳赛村建村300周年庆典活动,上千人到场; |
“杨赛川,在县城西北,永丰镇正东。距县城六十里。八十七户,四百二十二人。庄内有家庙一所,泉二眼。从九,张士杰。”(摘自清·宣统《伏羌县地理统计表》)
“今天阳赛村、阳赛人的巨大发展变化,离不开解放以后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但起本质作用的,还是根植于阳赛人骨子里、流淌在阳赛人血液中的耕读传家的文化认同。”(摘自张余胜《家乡的记忆和思考》)
甘谷县安远镇阳赛村地图
周边
阳村赛砺措莞(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周边村民委员会
阳贿馨着赛村民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周边房地产
西棺昏赛阳庄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周边村庄
阳赛村
地址:天水市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