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

镇原县 镇原 镇原县建制沿革 镇原县行政区划 镇原县地理环境 镇原县自然资源 镇原县人口民族 镇原县交通运输 镇原县政治体制 镇原县经济概况 镇原县社会事业 镇原县历史文化 镇原县名胜古迹 镇原县著名人物


镇原县隶属于甘肃省 庆阳市,位于 甘肃省东部, 庆阳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东临 庆城县、 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 彭阳县,南界平凉市 泾川县、 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镇原县辖10镇、9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 ,总人口51.98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括 回族、 维族、 蒙古族、 撒拉族、 藏族、 赫哲族。2011年,镇原县实现生产总值( GDP)3600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20.50%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全国592个国扶贫困县和甘肃中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

详情

镇原县地名网_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资料简介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介绍

镇原县隶属于甘肃省 庆阳市,位于 甘肃省东部, 庆阳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东临 庆城县、 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 彭阳县,南界平凉市 泾川县、 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镇原县辖10镇、9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 ,总人口51.98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括 回族、 维族、 蒙古族、 撒拉族、 藏族、 赫哲族。

2011年,镇原县实现生产总值( GDP)3600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20.50%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全国592个国扶贫困县和甘肃中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镇原县 (12张) 镇原古属 雍州, 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设置,委官牧民。

西汉初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

北魏时置原州(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

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的州治。

明初镇原州改县,临泾县被废。

民国初年(1912年),镇原县被划分为五区。

1935年,县城设临泾镇。

1983年,设临泾乡。

镇原县政区地图 (2张) 截至2018年,镇原县辖10镇( 城关镇、 屯字镇、 太平镇、 三岔镇、 开边镇、 平泉镇、孟坝镇、上肖镇、临泾镇、新城镇),9乡( 南川乡、 新集乡、 方山乡、 殷家城乡、 马渠乡、 庙渠乡、 武沟乡、 郭原乡、 中原乡 ),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 庆阳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 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

镇原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陇东 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川塬兼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点海拔1767米,最低点海拔1011米,相对高差756米。

镇原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5-9.5℃,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无霜期140-180天,日照充足, 雨量适中。

镇原县境内有蒲河、交口河、 茹河、 洪河4条较大的河流,5条斜长源面。

截至2008年,镇原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 石油、 煤炭、 石英砂等16种,其中石油储量可达2.5亿吨,年产原油40万吨。矿产资源在全县分布很不均匀,石油主要分布在新集、方山、三岔、屯字、城关等地;石英砂主要分布在茹河和蒲河两岸;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杨涧河两岸;砖瓦用粘土在全县范围内均有分布;砖瓦用砂岩仅在城关路坡有出露;建筑用河砂主要分布在茹河流域开边、城关段。

镇原县境内河流年均流量5.449亿立方米,地下水贮量1.1亿立方米,境内有三座天然池湫和两座人工水库,可利用面积3000多亩,库容474万立方米。

截至2012年,镇原县总人口51.98万,其中,农业人口约48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括 回族、 维族、 蒙古族、 撒拉族、 藏族、 赫哲族,共51户241人。

镇原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陇东黄土高原,区位偏僻,公路为唯一的交通运输形式。

2008年,镇原县内公路1184公里/112条,其中国道(G309线)44公里/1条,省道(S303线43.8公里、S318线92公里)135.8公里/5条,县道1068公里/110条,乡道221.89公里/11条。乡村道路1551公里,其中农二级以上砂路611.5公里。按技术等级:3条179.8公里国、 省道,均为新建的三级油路;21条462公里县乡公路中,三级油路100.75公里,四级油路15.76公里,三级砂路129.45公里,四级砂路151.31公里,等外路54.82公里。全县19个乡镇均通等级路,通公路率100%。13个乡镇通油路,通油路率为68.4%。45个行政村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21%。全县公路密度为18.34公里/百平方公里。

县委书记: 李崇暄

副书记:侯志强、王凤龙、陈玉梁

县委常委:梁 龙、孙明东、孔荔维、贾翠艳、冯 毅、李 存、张金峰、巨文程、张彦甫、吴俊鹏

主任: 薛渊

副主任:张学儒、张卫国、白来学、罗金海、路永新、路军莲

县长: 侯志强

副县长:孔荔维、冯 毅、张彦甫、吴俊鹏、余义成、黄一文、张淑娟、张永树

主席: 慕瑶

副主席:段登权、王勤劳、潘应鹏、陈进选、柳望东

2011年,镇原县实现生产总值3600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20.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366万元,较2010年增长6.70%;第二产业增加值108067万元,较2010年增长43.80%;第三产业增加值143596万元,较2010年增长17.80%。三次产业比为30.10:30.02:39.88。

2011年,镇原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0262万元,较2010年增长17.4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176万元,较2010年增长18.10%。各项税收累计完成11347.79万元,较2010年增长22.98%,占财政收入的56.01%。其中国税收入完成3305.79万元,较2010年增长44.98%;地税收入完成8042万元,较2010年增长15.76%。全县财政总支出149098万元,较2010年增长5.51%。

2011年,镇原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5.96万亩,较2010年减少6.23%;粮食总产量达到25.58万吨,较2010年减少4.6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54.77万亩,较2010年减少7.26%,总产量9.04万吨,较2010年减少11.55%;秋粮播种面积81.19万亩,较2010年减少5.53%,总产量16.54万吨,较2010年减少0.54%。玉米播种面积40.47万亩,与2010年持平,总产量13.50万吨,较2010年增长0.97%。油料播种面积23.99万亩,较2010年增长2.22%,总产量2.78万吨,较2010年增长35.61%;蔬菜播种面积22.37万亩,较2010年增长0.27%,产量9.16万吨,较2010年减少1.19%;果园面积34.04万亩,与2010年持平。水果总产量7.45万吨,较2010年增长8.92%;其中,苹果面积15.22万亩,产量5.3万吨,较2010年增长8.16%。

2011年,镇原县完成造林面积1.23万亩,较2010年增长19.42%。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5.4%。

2011年,镇原县大牲畜存栏21.29万头,较2010年增长17.04%。其中,牛存栏11.21万头,较2010年增长11.76%;牛出栏3.80万头,较2010年减少5.00%。猪存栏5.40万头,较2010年增长9.98%;猪出栏5.10万头,较2010年增长3.24%。羊存栏22.63万只,较2010年增长8.69%;羊出栏7.78万只,较2010年增长2.37%。肉类总产量1.29万吨,较2010年增长4.88%。

2011年,镇原县水产品产量170吨,较2010年增长13.33%。

2011年,镇原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88318.0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11.33%。

2011年,镇原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66万亩,较2010年增长2.88%,占年末耕地面积的8.67%;保证灌溉面积达到9.66万亩,较2010年减少5.66%,占年末耕地面积的5.71%。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5.6万千瓦,较2010年增长8.02%。水平梯田累计达到118.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85%。

2011年,镇原县共落实扶贫资金3193万元,较2010年增长98.57%,1.5万人解决温饱。

2011年,镇原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92482万元,较2010年增长26.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8595万元,较2010年增长25.23%。实现工业增加值105747万元(包括长庆油田实现工业增加值5423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28.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752万元(不包括长庆油田),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16.10%。全年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8户,完成销售产值108882万元,较2010年增长24.6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2309万元,较2010年增长23.00%;实现利润总额3361万元,较2010年增长23.02%;完成应交增值税2341万元,较2010年增长23.02%。

2011年,镇原县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户,实现总产值5298万元,较2010年下降15.10%,实现增加值231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减少37.90%。

2011年,镇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540万元,较2010年增长14.00%。按销售地域分:城镇零售121107.10万元,较2010年增长13.73%;乡村零售额15432.90万元,较2010年增长14.41%。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批发业零售5816.5万元,较2010年增长40.6%;零售业零售120919.5万元,较2010年增长11.25%;住宿业零售181.9万元,较2010年增长201.66%;餐饮业零售7404.1万元,较2010年增长44.62%。

2011年,镇原县实现出口供货总值4545万元,较2010年增长18.05%。

2011年,镇原县共接待各类旅游人数15.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6760万元。

2011年,镇原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6810万元,较2010年增长21.11%。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39785万元,较2010年增长26.29%。各项贷款余额231951万元,较2010年增长50.94%。

2011年,镇原县财险和寿险保费总收入7131.82万元,较2010年增长19.26%。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605.7万元,较2010年增长54.73%;财险保费收入1526.12万元,较2010年增长25.4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13.67万元,较2010年增长35.58%。其中,寿险支付697.90万元,较2010年增长53.08%;财险支付715.77万元,较2010年增长21.98%。

2011年,镇原县共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260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5.4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量3551件;乡镇文化站19个,建成农家书屋21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15个。

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文化发展专项经费5000万元,用于文化建设,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设被列入其中,加速了城乡阅读网络的形成。

2011年,镇原县共向省市申报争取科技项目20个,其中,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9个;全年共组织实施项目14个。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6期,普及培训5万人(次),骨干培训5000多人(次);举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5期,培训500人次;在示范园内引进实验瓜菜新品种13种,推广各种实用新技术15项。

2011年,镇原县各类在校学生84857人,其中,职中招生1375人,在校学生3336人;高中招生4856人,在校学生15069人;初中招生7225人,在校学生25101人;小学在校学生4135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3—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学生巩固率达到100%。全县大专以上(含高职)高考进线人数1763人,其中,本科进线人数达到1373人,居全市前列。

2011年,在全国第二届红色运动会上,镇原县教体局单独派出15名队员组队参加,共获3枚(1金、1银、1铜)奖牌,获得“全国第四名”。

2011年,镇原县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6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卫生院18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实有医疗床位752张,其中,医院326张,乡镇卫生院426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72人,其中执业医师263人,助理执业医师43人,注册护士222人,药剂师(士)27人,技师(士)117人,其他300人。

2011年,镇原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72个,6760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692万元;参加失业保险8263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469.76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22户,16490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155万元;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群众46.75万人,参合率达到97.05%,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1302.46万元。全县城镇居民共有3027户、6163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共有22000户、67014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婚嫁习俗

镇原县过去的婚嫁礼俗比较繁复,其基本伦理观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突出“神权、父权、夫权”,夹杂着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以 门当户对为基础的 门阀制度,富贵贫贱论高低的等级制度,造成了生命价值的极大差别。形成了以金钱多少论身价,父母之命、煤妁之言成为神圣的信条,使千千万万个家庭说喜则喜,说忧亦忧。传统的婚嫁,虽被冲破,有的地方仍保留着遗俗。

镇原县旧的婚嫁礼俗主要讲究“六礼告成”:纳采(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应允,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男方,看家道)、纳吉(男家卜得吉日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姻缘,挂锁)、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择定婚期备礼通知女家,送二程)、迎亲(男方去女家迎娶)。

上述六项议程的进行,都要选择吉利的日辰。在迎亲前男女请阴阳开嫁娶单子两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说明禁忌事宜。再备迎亲的工具和人员。接新媳的用具过去多是花轿,民国时期乘马、驴,建国初期用自行车、手扶拖拉机,现代多用大小汽车。娶亲时讲究男方去单回双,就是说迎亲时男方去五人或七人,回来时添上新娘便是双数,女方送人的大客为双数,同时双方都要有个女的,民间过去清规戒律颇多。

丧葬习俗

镇原丧葬习俗全县大同小异。除非正常死亡者外,正常死亡者,五至七天葬埋。仪式按年龄划分,老者葬礼比较隆重,壮亡少殇者简葬。古称年逾五十为夭寿,凡五十以上死者称老丧,七十以上称高寿,未逾而立之年则称“殇”,幼婴死亡称“撂”’,用谷草卷之弃于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卷埋于僻静之处,坟堆甚小。故有“老殁”、“壮亡”、“少殇”、“幼撂”之称。

凡老丧者,其丧仪复杂,礼节繁冗,从死者寿终到孝子除服,须经下列各项程序:小殓(停床)择期(定发引日期)、出门告(讣告)、大殓、变服、 发引、宴宾、家祭、归窀、点主、领羊、搭蘸、祀祭。

从寿终之日起,逢七致祭,子女、孙等须承服赴坟茔烧纸祭奠。七七四十九天为尽七,百日为“百期”。在家设灵位重祭,女婿、外甥等内亲都来祭奠。此后,三年内每逢死者寿终之日即为“周年”。头周年、二周年只设家祭不来客,三周年为祭,即孝子哀思益哀,除服之意,此祭较为隆重,在家设灵位献供祭,有时还酬客,孝子赴坟茔烧纸,除去孝服。以后除逢年过节去坟茔烧纸扫祭外,在家不再设祭。

此外,民间丧葬还有许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以内,不进别人家门;不论男女老幼,死在外者,不能入宅,须在户外搭棚停放。如需进宅、须破墙而入,未婚死或幼年死者,不做棺木,不设灵堂,用芦席卷埋。亡妇若身怀有孕,需破腹取婴,然后从简埋葬;厝柩寄埋,死者因犯忌日、重丧诸多原因而不能及时埋葬者,即在窑内用土坯封固灵柩,或在室外选地停放,少则几日,多至数年,然后卜筮吉日行礼安葬。

镇原县特产有: 烧鸡、烤烟、富贵飘香卷、西米丸子、骨头肉、糖油饼、荞面筋筋、 臊子面、 金针菜、老板面等。

天恩寺

名胜古迹 (6张) 天恩寺位于平泉镇八山沟,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楼阁宫殿40余间,从沟底至山顶呈长方形,将佛掌圈入其中。拾级而上,顶端为镇山祖师 无量殿,两侧飞檐阁楼对峙,垂柳翠柏掩映。东有王公殿,西为 王母宫,左右护卫,相配成趣。其下平台之上,正中五间为三宫殿,塑有尧、舜、禹三杰坐像。两侧配殿,东为子孙宫,奉祀 三霄娘娘,配以钟楼;西为药王殿,药王孙思邈端坐殿中,配有 鼓楼。钟鼓二楼,小巧玲珑,高屋建瓴。极顶平台上, 钟磬鼓角,音韵悠悠,和着缕缕香烟,形成凝重的寺观古刹氛围。最下一层,高筑三孔拱形门洞,正中为千手菩萨,两边洞门供人出入,厢房、僧舍分列左右。寺外一片平坦广场,西筑戏楼,南建山门,门外独建 灵官殿一楹。从此,天恩寺香火长盛不衰,信士络绎不绝。同治年间遭兵燹破坏,光绪时重修。

石崆寺

石崆寺位于县城东川2公里多茹河南岸的石佛湾,属金龙村所辖,凌空悬起30多米。据考证,石崆寺筹备于北魏,开凿于隋代,唐初开始造像,经明清两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药王殿、灵官庙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处释、道、儒三教并存的石窟群。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水灾冲毁而重修,有遗存碑文记载。全寺东西走向,凌空蜿蜒,地势险峻。现存8个石窟,内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躯,壁画数十幅。这一石窟群,融释、道、儒三教于一体,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艺术于一炉,是一处古艺术群。

原峰山

原峰山位于镇原县西南30公里处的中原乡原峰行政村南,古称 陇山。原峰山古老悠久,历史上是西汉安定郡所在地 高平县的著名古刹,北周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九月,武帝西巡原州,曾巡幸登临。还是驻军、执军、屯兵防守的关隘要塞,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自东汉将州治移置临泾后,此处才逐渐冷落,变为单纯的古刹寺观,仅有游人信士来山顶礼膜拜,加之屡遭战乱,原有建筑受到破坏。自2001年开始重建,并成为镇原游览观光的胜地之一。

潜夫山

镇原县城北的山上,寺观巍峨,苍柏参天,绿荫成林,古称七松亭。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曾隐居在此,著书立说。书名其人,人名其地,王符号潜夫,此山因王符而出名,故又称之为 潜夫山。并先后在山上建起了烈士陵园、杏花亭、潜夫亭、灵霄宝殿、三皇庙等大型建筑,同时重修潜夫祠、读书台、王符纪念馆、天宁寺、白衣庵等殿宇。

鸡头山

鸡头山悠久古老,史籍方志多有记载。最早的当首推太史公的《 史记· 五帝本纪》云:“(黄帝)西于空桐,登鸡头。”《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鸡头山腰后侧有一土丘,当地传说是秦始皇北巡长城时为祭祀黄帝而筑的坟茔。

白马池

白马池亦称白马泉,在镇原县东27.5公里、屯字镇东3公里的景家洼,因为当地有白马庙,故称白马池。据考证,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此地两度山体滑坡,堵塞沟渠流水,形成此池。据测定,水深17米,水面面积15.3万平方米,总蓄水量为13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

太阴池

太阴池位于县东32.5公里、屯子镇东5公里左右的太阳高家,以新丰梁为界,东西两边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极图状,故新丰梁以东,向阳之地的池湫称太阳池,以西背阴之地的池湫称太阴池。据考查,太阴池的形成早于白马池48年,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池水面高程为1280米,长970米,平均宽250米,最深水位14.5米,水面面积24.25万平方米,约370多亩,总蓄水量为218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

翟池

翟池位于镇原县东35公里、眉肖公路西侧的上肖境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古十一月,沟北原头滑塌,堵塞沟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该村也命名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处为13米,水面面积18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26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中。水质甘甜纯净,是当地人畜饮用的唯一泉池。1977年8月,西岸一角堤坝滑坡,池水下降3.5米,后经几次维修加固,已恢复正常水位。

五指原

五指原地处关隘,古代是拱卫中原的西大门,是关中去西北诸郡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发达,五指原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峰城隍庙杜家,是汉安定郡、唐宋原州与镇戎军的所在地,官道通畅,驿站连接,百里营寨直达域外,不仅是屯兵防守的要塞,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镇原县著名人物有: 杜养富、 段思坎、 杨政、 张宸枢、 王子厚、 张炳麟、 张学成、 胡叟、 张继孔、 许理、 朱维阳、 祁秀梅、 张占明、 安兆甲、 邓博五、 慕寿祺、 胡国珍、 魏灵太后、 李恂、 张浩、 王符、 皇甫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