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峡湾乡

石峡湾乡 石峡湾乡基本信息 石峡湾乡经济发展 石峡湾乡区划代码 石峡湾乡历史沿革 石峡湾乡石峡湾乡三泉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石峡湾乡安定石峡湾乡全膜工程“闪银光”


石峡湾乡位于安定区北部,东邻 会宁县,南依新集乡和葛家岔镇,西接鲁家沟镇,北连白碌乡和会宁县,距市区55公里,属偏远山区乡。全乡总土面积170.7平方千米,海拔2186米,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全乡总流域面积为170.7平方千米。2002——2003年退耕还林(草)7604.2亩,区上下达退耕指标9330亩,已全面完成了任务。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73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7760人(2017);全乡现有乡干部53人,村干部34人,社干部73人。石峡湾乡虽坐落在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地区,但近几年来,经过乡领导和全体干部的齐抓共管,使全乡突出了“六大优势”:即一是土地面积大的优势;二是洋芋面积大且产量高的优势;三是习惯养羊的优势;四是大量的集雨节灌窖的优势;五是全乡土地较适...

详情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乡所有城乡结合区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乡介绍

石峡湾乡位于安定区北部,东邻 会宁县,南依新集乡和葛家岔镇,西接鲁家沟镇,北连白碌乡和会宁县,距市区55公里,属偏远山区乡。全乡总土面积170.7平方千米,海拔2186米,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

全乡总流域面积为170.7平方千米。2002——2003年退耕还林(草)7604.2亩,区上下达退耕指标9330亩,已全面完成了任务。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73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7760人(2017);全乡现有乡干部53人,村干部34人,社干部73人。

石峡湾乡虽坐落在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地区,但近几年来,经过乡领导和全体干部的齐抓共管,使全乡突出了“六大优势”:即一是土地面积大的优势;二是洋芋面积大且产量高的优势;三是习惯养羊的优势;四是大量的集雨节灌窖的优势;五是全乡土地较适应牧草生长(尤其是紫花苜蓿)、柠条存活率高的优势;六是石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紧紧围绕全乡优势,几年来乡领导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实现了“七化”(耕地梯田化、农业科技化、荒山林草化、养殖规模化、道路网络化、计生规范化、民主法制化),充分发扬“三苦”精神,兴修梯田,治理荒山,种草种树,恢复植被,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推广交通道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使经济快速发展,群众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速道,精神文明建设等整体水平快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长。

全乡在紧紧围绕区上抢抓“三大机遇”,实现“三大突破”,搞好“一个开发”,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工作重点精神下,根据该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该乡经济发展的“六大优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制定了全乡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一个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转变两个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抓好六大建设(洋芋种植,项目建设、梯田建设、示范点建设、市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主攻九项工作(结构调整、计划生育、劳务输出、草畜转化、科技教育、财政收入、扶贫开发、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全面促进该乡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加大科技推广,农村三大产业蓬勃发展。石峡湾乡党委、乡政府按照“改革活乡、产业富乡、科技兴乡”的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后续产业。洋芋产业一是逐步扩大播种面积。2003年种植洋芋33000亩,人均3.3亩,较2002年2.5亩增长30%,总产33000吨,形成商品薯24750吨,销售收入1039.5万元,全乡人均洋芋产业收入1011元,较2002年人均增加311元。全乡种植洋芋46250亩,人均4.6亩,较2003年3.3亩增长28%,预计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二是逐步扩大良种化程度。全乡在马塬路沿线的九岔、新建、石峡湾、三泉、大泉湾五个村建立了一个万亩新大坪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点,在三岔、三湾两村建立了一个5000多亩的新大坪良种繁育基地,全乡共建立200亩以上的村级新大坪良种繁育基地17处,良种化程度达到85%以上。三是逐步扩大贮藏程度。全乡按照区上“窖藏均销售、订单保加工、品牌占市场、市场搭平台”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和大户联合的方式,在石峡湾村修建1280吨洋芋贮藏窖群1处,九岔村修建400吨洋芋贮藏窖群1处,石峡湾村大地梁社修建240吨洋芋贮藏窖群1处,阳阴湾社修建240吨和300吨洋芋贮藏窖群2处。为了加大洋芋的贮藏量,全乡把千家万户贮藏窖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共督促各家各户挖洋芋贮藏窖1630多眼。;畜草产业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为契机,种草养畜,大力发展畜草产业,使自然生态得到了自我修复,林草多了,畜多了,山坡开始绿起来,生态涵养和资源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种草+养殖+沼气+肥田”的生态循环经济新格局,为全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收入创出了一条路子。全乡截止目前共实施退耕还林16934.2亩,累计牧草留床12687亩,其中多年生牧草8819亩,全乡共落实圈舍改建420间,完成484间,建立区级草畜转化示范点2个(三岔村和新建村)。三岔村原有养殖户165户,牛羊存栏816头(只),其中牛21头,羊795只的基础上,在三岔村养殖协会的促进下,改建标准化圈舍165户190间,养羊445只,养牛160头,发展沼气池50座,引进秦川黄牛43头,良种肉公羊波德代1只,新增多年生牧草900多亩。新建村新建标准化圈舍50间,修建青贮氨化池50座,发展舍饲养殖户100户,引进小尾寒羊188只,羊存栏446只,其它各村都完成了10户以上的连片乡级示范点,严格做到了“圈舍配套,草食畜良种配套,青贮氨化池配套,防疫配套和协会为主的专业服务组织配套”的五配套要求,全乡畜草产业可实现人均收入600元;劳务产业方面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了服务意识,发动农民党员带头外出务工,创始劳务基地,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了酒泉砖厂,定西希望工程建筑队(兰州)、何宏建筑租赁有限公司(银川)等劳务基地,入秋以来,全乡通过组织、自发共计输出劳务工约1100多名,赴疆拾花人达80多人,通过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500元,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二、实施项目带动,基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乡党委、政府多方争取资金加强扶贫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服务于民,乡党委积极争取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三岔村争取为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争取资金50万元,对该村进行了重点帮扶,使全村人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奔小康之路,道路建设利用农二级道路的改造机遇,在全面完成15公里农二级道路的二遍铺砂工作的同时,又争取了景子岔村10公里的农二级道路建设,狠抓乡村道路的维修,确保道路畅通。

三、提高服务水平,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按照“三简一提高”的要求,在积极抓好政务服务的同时,还把为广大群众提供综合服务、文化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同时建设两个中心。一是组建政务服务中心。简化手续,方便群众,建设一个集市场、综治、土地、农业、计生、林业和群众来访的一条龙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开放式办公,努力提高热情、优质的服务,群众的满意率明显提高。二是组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并开放内部文体设施,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经常开展农民运动会,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在通过强化“一个基础”,抓住“两个重点”、突破“三个难关”,做好“四项工作”,提高“五个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巩固“三为主”成果,积极推进“三结合”,倡导婚育新风。市场建设和管理异军突起,财源建设稳步发展,重视科教卫生事业发展,宣传工作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旋律,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全面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取缔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全力实施“扶贫济困工程”,重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慈善募捐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民政残联工作进程,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621102207201 220 九岔村

621102207202 220 新建村

621102207203 220 长川村

621102207204 220 景子岔村

621102207205 220 三泉村

621102207206 220 大泉湾村

621102207207 220 三岔村

621102207208 220 清水村

621102207209 220 站湾村

621102207210 210 石峡湾村

621102207211 220 三湾村

北宋绍圣二年(1096年)始筑定西城,与此前已筑成的安西城(今巉口镇东川村、平西城(今鲁家沟镇南川村)共同组成北宋王朝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御体系,随着军事战略位置的上升,北宋王朝将今安定区域定名为“定西寨”,成为正式军事建制,隶属巩州管辖。

定西寨成为金人统治区域后,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县,仍属巩州管辖,金贞祜四年六月(1216年)升为州,辖定西、安西、通西等县。

元朝建立后,继续沿用金制,定西州建制保留,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陇中地震,元王朝将定西州改为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

随着明王朝政权的日趋巩固,定西区域军事战略地位下降,明洪武十年(1 377年)明王朝将定西州降为安定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清又隶属甘肃省巩昌府。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又将安定县改为定西县。1949年8月14日定西解放,16日成立了定西县人民政府。2003年9月24日,撤销定西县,设立安定区。

三泉村位于石峡湾乡东北部,东临会宁县, 西接三岔村,北依大泉湾村, 南靠石峡湾村,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203户812人,其中男437人,女375人,现有党员21人,其中女4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2819元。三泉乡村新农村建设共14户,为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主要从五个“关键”抓起。

一是抓住宣传发动这个关键,坚定信心和决心

乡上召开班子会议,三泉村积极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把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范围、补助标准、申请方式等进行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政策,理解政策,吃透政策,吃准审批程序,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积极参与申请,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是抓住靠实责任这个关键,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扎实完成任务,乡上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

导任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监督小组。三泉村依据自身实际,研究成立了三泉村实施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是抓住任务落实这个关键,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三泉村村干部包户,周期性的走访每一个建设户,了解建设中的困难,认真进行分析,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在每次建筑材料到达时第一时间通知建设户,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并对每次料到后乡上专人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四是抓住制度公开这个关键,制定了严肃的工作纪律

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严格落实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对于在确定对象中优亲厚友,瞒报虚报以及在建设过程中挤占挪用资金或建筑材料者,严肃处理,使这项民生工程真正为贫苦老百姓带来温暖。

五是抓住程序健全这个关键,严格核实每一道程序。

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落实“一申、二评、三核、四批”的要求,实行“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对象,公开标准,张榜公示,接受监督”的办法,依照宣传动员→个人申请→村民评议→乡镇核定→复查审批→组织施工→检查验收的程序展开工作,确保了重建工程的规范进行。

三月的安定区,春风浩荡,春光明媚。走进石峡湾乡的沟沟岔岔,到处都能看到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乡上规划示范基地4个,包括清水村4000亩、景子岔村1000亩的全膜双垄集流沟播玉米基地,站湾村1000亩、新建村1500亩的膜侧马铃薯示范基地,其余各村均建立一个500亩的示范点,已完成覆膜7240亩。

任务落实到地块,干部指导到田间,技术服务到地头,物资准备到农户。在具体工作中,石峡湾乡突出了“五抓”。一抓宣传发动。乡上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膜侧马铃薯种植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发放宣传材料23800多份。二抓良种调运。乡上多方筹集资金,调运马铃薯良种130吨,组织群众互换1300吨,为了保证玉米种子供应,乡上设立了乡子种供应站。三抓资金筹措。乡上调运地膜38.4吨,投放稀土旱地宝2210袋,磷肥35吨,每亩投放良种30公斤,投放起垄机6台。四抓技术培训。去冬以来,全乡上下充分发动群众,给老百姓讲清任务、讲清投入的机制和办法、讲清抢墒覆膜的重要性、讲清时间要求、讲清技术要领。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现场示范、现场讲解。五抓组织领导。乡上制定了严格的奖罚办法,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乡上领导蹲点示范点,现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当即解决困难,确保了全膜工程顺利进展

周边

石峡湾乡长川村退役炝绳军人服务站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政府机构

石峡湾乡清水村遗退役消军人服务站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村民委员会

湾佘峡聍石村民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行政地标

石峡湾乡张家渠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乡

周边景区,

石峡湾大山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乡镇

石峡湾乡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村庄

石峡湾村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