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镇
马营镇 通渭马营镇 马营镇基本概况 马营镇特色产业 马营镇悠久历史 马营镇马营八景 马营镇饮食小吃 马营镇风俗文化
马营镇,位于 通渭县西北部,距县城约23公里,总耕地面积19.4万亩,共辖35个村民委员会、2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277人(2017)。马营镇,位于 通渭县西北部,距县城约23公里,总耕地面积19.4万亩,共辖35个村民委员会、2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277人(2017)。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56亩,其中梯田面积8.07万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 华家岭、牛营大山绵亘西部,发源于牛营大山主峰蟾姆山(2521米)西侧的牛谷河自西向东,蜿蜒27公里穿境而过,沿河形成较开阔的川台地,土壤以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蓄水力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多风多雾,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3℃,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低温、霜冻、干旱、大风...
详情马营镇,位于 通渭县西北部,距县城约23公里,总耕地面积19.4万亩,共辖35个村民委员会、2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277人(2017)。
马营镇,位于 通渭县西北部,距县城约23公里,总耕地面积19.4万亩,共辖35个村民委员会、2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277人(2017)。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56亩,其中梯田面积8.07万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 华家岭、牛营大山绵亘西部,发源于牛营大山主峰蟾姆山(2521米)西侧的牛谷河自西向东,蜿蜒27公里穿境而过,沿河形成较开阔的川台地,土壤以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蓄水力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多风多雾,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3℃,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低温、霜冻、干旱、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镇区是马陇、马李公路的交汇点,交通便利,通迅发达,人口集中,商贸繁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马营镇地处陇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马营监志》记载,元大德年间,肃王府在今甘肃境内设有三个苑马寺,马营即当时的东苑马寺。明永乐7年(公元1409年)改为安定监,隶属静宁州。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又改为马营监,马营即由此得名。为明清时甘肃四大名镇之一,1997年撤乡建镇,2004年11月原锦屏乡、黑燕乡合并至马营镇。
马营文化教育有了十足的发展, 通渭马营镇 马营籍华人学者 杨子恒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民间民俗文化底蕴丰厚,“马营小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称号。
马营镇立足于全镇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和气候阴凉,适宜发展草畜产业的相对优势,继续把草畜产业开发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宣传引导,引进优良籽种,扩大种植规模,草畜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及早规划,强化宣传,确保草畜产业发展规模化。马营镇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马铃薯和草畜产业上,在2007年夏收过后,就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对各村种植示范点进行了总体规划,然后由镇村干部通过算账对比、召开群众会议、组织群众外出参观等措施进行宣传,签订协议,引导群众扩大饲草种植面积,2008年,全镇新增优质牧草2.65万亩。
二是多方筹资,优化品质,确保牧草种植良种化。通过发动群众多方调运红豆草、紫花苜蓿等良种,积极优化牧草品质结构。2008年,通过县畜牧局贴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15万元,引进优质红豆草籽、紫花苜蓿草籽20吨。针对2003年种植红豆草品种老化和已达到生命周期的问题,镇上已对双合、花林等村林地内种草面积全部进行开挖和深松,种植优质红豆草和苜蓿,共调入红豆草籽5吨、苜蓿籽1吨,使全镇牧草品种进一步优化。
三是推广良法,利用土地,推进草畜种植规范化。在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机械深松技术,在双合村投入深松机2台,投入资金4万元,建成机松示范点500亩。2008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改良土壤、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马营南山万亩梯田带地埂种植优质红豆草、紫花苜蓿1万亩。在整村推进村,将种草列入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共种植优质牧草7500亩。草畜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保持水土、涵养水份、保护生态、改良土壤起到了显著效果,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草多—畜多—钱多的良性循环。
通过自查,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进草畜产业化。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着力在优化品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二是强化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农民,着力在建立基地、扩大规模上下功夫;三是组建协会,建立贮藏、运销、加工体系,延伸链条,着力在健全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
马营在明代以前名为“大华川”,因境内有华川水(今名牛谷河)而得名。在通渭的地方志有相关记载:元大德年间,肃王府在今甘肃境内设有三个苑马寺,马营即当时的东苑马寺。明代改为安定苑,后升为安定监,隶属静宁州。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改为马营监,马营即由此得名。
自唐宋以来,马营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
在明代,牧苑按照面积广狭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苑牧马万匹,中苑七千匹,下苑四千匹。弘治年间十五年,内阁大臣杨一清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马政,他巡视安定苑(今马营)后有这样的评价“草场宽阔,水泉便利,地宜畜牧、堪为上苑”。
据考证,安定监城修筑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后经多次修葺。安定监城由监城及东西两郭三城组成,墙体为黄土夯筑,城门由青条石卷拱。监城俗称“大城”,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07米,墙体基部厚8至10米,高10至15米,设有东西南3门,东西两门各有瓮城。东西两郭俗称“东关”、“西关”,均东西长275米,南北宽104米。
明崇祯六年立于今定西县牛营的《令旨肃府蟾母山》碑文记载“监山高水寒……故物产尤啬……然货颇多。每双日集,三城轮值,四方辐辏,牲畜油褐之利尤 。民多流户,俗训良,士愿谨。”
山陕客商为了“客似土者常得欢会”,在明代晚期或是清初,在马营监西关修建了”山陕会馆”。据《续修马营监山陕会馆碑》记载,会馆“巍巍”“起抱厦于前殿,两翼于东西,左钟右鼓,并造二楼”,还建有戏楼。在1949年,溃败的国民军为阻止解放军西进,将装有军粮等物品的山陕会馆纵火焚烧,顿使这座数百年的古建筑毁于一炬。
当时马营监“商旅辐辏”、“海市云集”,有各类商号近150家,诸如“长顺西”、“隆顺益”、“德丰合”“君顺茂”等等俱为一时之选。在清初终列甘肃四大巨镇(庆阳西峰、文县碧口、通渭马营、临夏八坊),民间甚至有了“只知马营监,不知通渭县”的说法。他乡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外籍人和亡故的本地无地可埋的人形成一公墓,马营人称其为“万人坟”。当年义冢内坟堆棋布,墓碑表柱林立。墓碑上刻着亡故者的籍贯、姓氏以及立碑的后人的名字,如“山西省太原府祁县李府君之墓,大清嘉庆六年孤子李善顿首拜立”、“故山西太原府王府君讳某某行二之墓,子王晋荣拜立”等。这也从一个方面映衬出当年马营监商业繁盛、客商之众。
华川芳草、蟾山起雾 、白马淫秋 、草芽石月 、华岭积雪 、石门紧闭 、锦屏晚照 、水分三县(地降玉壶) 马营风光 (7张)
酿皮是马营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马营镇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日常饮食及小吃 (8张)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马营人习惯吃酸饭,即为调上酸菜或浆水的饭。酸饭首推浆水面,常以碎菜、油泼辣椒、咸菜为作料,酸辣爽口。用扁豆和莜麦面参和做成的酸搅团、酸懒疙瘩、酸棒棒也是家常便饭。
历来马营人将知书达理作为日常的生活准则,尤其在婚宴、丧葬上极尽人礼,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礼仪教化。婚庆宴席名目繁多,历来丰盛,名目有“十七件子”、“十三花”、“十全”、“九魁”、“五花饭”等。“十七件子”由九个水菜碟,八盘八碗一锅子组成。“十三花”由八个水菜碟、八盘四碗一锅子组成。“九魁”由八个水菜碟、五盘四碗或四碗一锅子组成。 马营丧葬 (5张)
丧事,在马营方言中一般被称作“白事”。通渭实行木棺葬。丧事包括为死者制老衣,铺盖(“铺寒”),制作棺材和举行丧礼仪式等。丧葬仪式大致分为“停灵入殓”、“祭奠吊丧”、“出殡埋葬”和“葬后祭祀”等四个程序。
周边中学
通渭县马营初级中学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一条街1号
周边行政地标
马营镇广营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
马营镇大营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
周边乡镇
马营镇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马营镇中心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
周边村庄
马营村
地址:定西市通渭县
马营镇小营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
马营镇营石苗六里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