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罗镇

榜罗镇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 榜罗镇建制沿革 榜罗镇行政区划 榜罗镇地理环境 榜罗镇自然资源 榜罗镇城镇建设 榜罗镇历史文化 榜罗镇风景名胜 榜罗镇历史事件


榜罗镇位于 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 天水两市辖区的 通渭、陇西、 甘谷、 武山四县交界地带,镇区中心距县城34公里,榜罗镇下辖24个行政村。境内有省道马陇公路、常榜公路跨境而过,是通渭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榜罗镇属典型的温暖半干旱区。“榜罗”一词系吐蕃语译音,一说为“ 盆地”,其原意为“骡马市场”。从古至今,榜罗几易其建制,如今是通渭西南部最大的建制镇。榜罗镇命名始于 民国18年。明万历年间全县编户16里,里下置甲。榜罗地盘境内有青逋里(后演变为“青富里”)、桃园上里(今榜罗文峰等地)、桃园下里(今毛家店、张家坪一带)、瓮熟里(今文树川、陈家尧、南家坡、李家坡、庙滩一带)、哲达里(今席家大湾等地)、渭城里(今什川一带)。后来,全县为12里,清朝末年为9里。此时,榜罗地盘境内的青富里、瓮熟里保留。民国初,沿清制。民国5年废里,全县设...

详情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所有特殊区域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介绍

榜罗镇位于 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 天水两市辖区的 通渭、陇西、 甘谷、 武山四县交界地带,镇区中心距县城34公里,榜罗镇下辖24个行政村。境内有省道马陇公路、常榜公路跨境而过,是通渭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榜罗镇属典型的温暖半干旱区。“榜罗”一词系吐蕃语译音,一说为“ 盆地”,其原意为“骡马市场”。从古至今,榜罗几易其建制,如今是通渭西南部最大的建制镇。

榜罗镇命名始于 民国18年。明万历年间全县编户16里,里下置甲。榜罗地盘境内有青逋里(后演变为“青富里”)、桃园上里(今榜罗文峰等地)、桃园下里(今毛家店、张家坪一带)、瓮熟里(今文树川、陈家尧、南家坡、李家坡、庙滩一带)、哲达里(今席家大湾等地)、渭城里(今什川一带)。后来,全县为12里,清朝末年为9里。此时,榜罗地盘境内的青富里、瓮熟里保留。民国初,沿清制。

民国5年废里,全县设5区、56村。第五区置榜罗,辖10村。民国16年7月以方位取名设区,第五区更名为西南区,仍置榜罗。民国18年全县增设为6区,下辖25镇。第四区置榜罗。管辖榜罗镇、什川镇、哲达镇、常河镇、青富乡。据此证实,榜罗镇是民国18年在通渭县政府正式命名。又经多次变更。民国30年全县改设4区。第三区置榜罗,原辖乡镇未变动。民国34年全县25镇改编为14镇,榜罗镇保留。民国37年撤销区制,县 政府直辖14镇。榜罗镇仍保留。当时榜罗镇地盘之大居全县各镇之首。人们取哲达镇之“哲”字曰“哲半县”以形容榜罗地盘之大。1949年8月解放后,废榜罗镇公所。成立了通渭县榜罗区人民政府。1950年4月更名榜罗区公署;1951年4月改为第五区公署;1952年10月更名为第五区公所;1954年8月改为榜罗区公所。1958年6月撤销榜罗区公所,设榜罗镇。是年8月成立榜罗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榜罗镇 机构自行消失。1961年6月设榜罗区工委,7月将榜罗人民公社改称为文峰人民公社。时榜罗区工委辖:文峰、文树、青富、集义、高庄5个人民公社。随后,高庄 人民公社归襄南工委管。其他4个人民公社仍属榜罗区工委。1964年5月底撤销榜罗区工委,所辖4个人民公社合并,恢复榜罗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销榜罗人民公社,更名榜罗乡人民政府。2001年底更名为榜罗镇人民政府。简称“榜罗镇”。2004年11月原青堡乡、文树乡合并至榜罗镇。

迈进的小城镇,她成为通渭县西南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榜罗镇下辖24个行政村215个村民小组(社),现有人口34280人(2017),(现辖文峰、 岔口、孟川、 大庄、双峰、 积麻、四新、坪道、桃园、红岘、毛湾、青堡、张川、 张湾、张坪、阎湾、毛店、先峰、文树、 文川、南坡、 李坡、陈窑24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峰村 海拔1938米,全镇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80.54平方千米,无霜期140天,年降雨量400mm,属典型的 温暖半干旱区。200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510元。

榜罗镇距甘谷、武山和陇西均在半小时行程圈之内,境内有省道马云公路-榜罗支线、常榜公路和通榜公路穿镇区而过。

榜罗镇

榜罗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冷凉气候区,适宜种植药材、洋芋、小杂粮等农作物, 榜罗镇 (16张) 境内大面积种植药材、洋芋、小杂粮等作物,其中小杂粮包括荞、花荞、豌豆、油菜、胡麻等经济作物,境内盛产优质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种优质的上等副食,优质冬梨远销天水、临夏、陕西等地,誉驰各地,依据广袤的土地资源优势,境内大面积种植牧草,大力发展养殖加工业,主要以养猪、牛、养鸡等为主,榜罗生猪市场交易活跃,年交易量达50余万头,加工产业主要以草辫加工业为主,草辫产品远销广东、香港、河北、山东和东南亚各地,草辫是支柱地方经济的一大优势产业,现建成有深州草辫制品加工厂,年产值150余万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天的榜罗镇,已是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它已是一个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在向小康路迈进的小城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一桩桩楼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市场繁荣,经济活跃,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全镇共有农二级道路建设项目10条,其中有8条46公里实现了铺砂化,惠及8村60余社群众。自筹资金修通农路32条181.6公里,涉及14个村90余社,其中通村农路6条68公里, 路面宽全部达到8米;新修通社农路11条55.6公里,累计投劳投工11万人(次),群众自筹资金38万元,镇政府投入资金26万元。2007年建设农路28条88公里,全镇有18个行政村实现村社道路 网络化,社社都能通汽车。


  榜罗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 1935年9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到达榜罗镇,在榜罗镇遭国民党飞机3次轰炸,未造成伤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榜罗小学找来许多国民党的报纸,为了解当时的全国形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9月27日,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去合陕北红军,以游击战争形式打到苏联边界去,取得国际联系的战略方针,即“榜罗镇会议”。会议正式确定,红军继续北上,把落脚点放在陕北,将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9月28日上午,党中央在榜罗小学门前的打麦场上召开全军连以上干部会议,到会千余人。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25、26、27军的弟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同志们!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让我们再表示一次吧!同志们要知道,固然,我们的人数是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亦如此……”会上,彭德怀、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也讲了话。并且,红军在榜罗街上书写了“消灭鲁大昌军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谋得利益的军人”、“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这些标语,现收藏在榜罗长征纪念馆时里。10月3日,红一方面军甩掉国民党44、45、47三个团的追击,顺利通过了蒋介石的西兰、平固公路封锁线,进入静宁县境,不久,即达陕北。“榜罗镇会议”是 红军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根据新的形势和情况,讨论了党中央今后的重大战略方针,彻底改变了12日俄界会议制定的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方针,正式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顺利展开,对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榜罗镇会议”彻底结束了红军长期没有明确的落脚点,流动作战的被动局面,亦为今后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使中央红军群情振奋,信心倍增。从此以后,中央红军走向陕北、走向全国、走向胜利、走向辉煌、走向成功。“榜罗镇会议”彪炳史册,功垂千秋,为扭转中国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今,红军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榜罗人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榜罗自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

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团结。榜罗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云集、贾客会聚之地,也是通渭四大名镇之一,她有着闻名遐迩的历史辉煌篇章—“ 榜罗镇会议”,有着通渭八景之一的“桃岭红霞”,有着夫妻诗人巨匠秦嘉、徐淑桑梓故里的骄傲,有着华夏文化遗产—秦长城遗址的历史文化瑰宝,有着庄严肃穆的省、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榜罗镇有着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亮丽风景。据史料记载,榜罗镇桃园村有山岭名桃岭,每当桃花盛开时,红艳艳的桃花遍布山岭,犹若天上的红霞,故誉称“桃岭红霞”。清代文人蒲瑞卿有诗曰:“路向桃源去,霞从岭上飞,一时红烂漫,花气袭人衣”就赞誉了当时“桃岭红霞”的自然风景壮观,而今这里是一片占地350余公顷的茂密树林,以绿油油的明亮色调妆扮着黄土塬地表。距离1公里外的桃园塘坝与之遥相辉映,落日的夕辉撒在塘坝的水面上,发出金黄色的诱人色调,站在桃园林场的山岭上,遥望水面上的金色辉光,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牛朗织女的神话传说,她们正在守护着榜罗的这片热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站好岗、值好班。

榜罗有着历史遗传的古迹和文化的瑰宝。省道马陇公路附近的榜罗四新村山岭上有秦长城堡垒高耸矗立,登极远眺,榜罗四周风貌尽收眼底。榜罗桃园村据传是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生活过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无缺地保留着鸳鸯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诗人的名篇佳作,历代传颂,家喻户晓。东汉桓帝时期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生于榜罗镇。秦嘉,字士会,故里在今 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原属榜罗乡);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罗乡桃园村徐家窑。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学,青年时就已才华出众,精诗善文,步跻当代诗坛,被称作夫妻诗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诗》,五言《赠妇诗》,徐淑的五言《答夫诗》等,都受到历代诗论和诗选家的称赞。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芒文类聚》,粱朝钟嵘等著《诗品》,明代胡应麟的《诗薮》,清代沈德潜所著《古诗源》等均有收录,一致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们的杰作,对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榜罗镇不仅有辉煌的昨天,而且有灿烂的今天。榜罗有宽畅的街道,庄严肃穆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是为了肯定榜罗镇会议的历史地位,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当地政府和群众在上级各级党政机关的关怀支持下。于1979年完成了榜罗小学的搬迁及重要遗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包括榜罗会议遗址和革命文物陈列室两部分,当年毛泽东主席住宿及举行榜罗会议的校长室完整地保持着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们参观,革命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红军在榜罗镇期间遗留下的标语,背篓、子弹箱、文件袋、水瓢、面杖等珍贵文物26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二级文物3件。建馆以来,榜罗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已接待并教育影响了全国各地海内外各界友人数百万名,并先后被省、市公布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殊誉。2003年8月1日,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大门顺利落成,并在这里成功地举行了通渭县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

军76周年大会暨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揭牌仪式,榜罗人民以此为契机,走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明智之路。

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 张闻天、王稼祥等率领的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七千传闻人到达榜罗镇,当时的榜罗国立小学为中央领导人提供了大量的报刊杂志,使在哈达铺了解到的陕北有红军根据地的情况得到了进一步证实。9月27日晚, 毛泽东在原榜罗小学校长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按照毛泽东在哈达铺提出的到陕去的行动计划,在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进一步研究红军落脚点问题之后,正式决定并宣布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邻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载命的大本营。榜罗镇会议乇底结束了红军长征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从而为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

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会议

1935年9月28日凌晨至中午12点多,陕甘支队在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大会,传达贯彻榜罗镇会议精神,进行进军陕北的总动员。同时于当天下午整顿军容军纪、补充兵员、筹备物资并休整,晚上各连队还举行了气氛热烈的联欢晚会。从此,中央红军从这里走向陕北,走向胜利。

《七律·长征》诗首次发表

1935年9月29日清晨,毛泽东随 林彪一纵队始向通渭县城进发,傍晚进入通渭县城。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林彪一纵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泽东首次朗诵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这首家喻户晓的诗词以特有的方式在通渭发表了。

盛大的文娱晚会

1935年9月30日, 陕甘支队在伪县政府礼堂召开军政干部会议,再次进行军事总动员。傍晚在县城南门外柳树滩举行了全军文艺联欢晚会,晚会上,毛东双一次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诗。由于有了落脚点,晚会气氛十分热烈,是红军长征途中最盛大的晚会。

红二、四方面军过境榜罗1936年10月12日,由贺龙、肖克、任弼时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第二军、第三十二军进入榜罗镇并留宿一昼夜。1936年9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过境榜罗镇,10月份主力部队进入榜罗镇并留宿两天一夜。

周边政府机关

通渭县榜罗镇文丰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周边中学

通渭县榜罗中学 地址:定西市通渭县
定西市通渭县

周边行政地标

榜罗镇下庙湾阑斋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周边小学

通渭县榜罗小学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周边乡镇

榜罗镇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周边村庄

榜罗镇西团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