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村

白浮村 白浮村基本信息 白浮村白浮村史 白浮村白浮村木椁墓


白浮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京藏高速与京密引水渠交汇的东南位置,周围有山峡村、姜屯等村落,该村人民友好好客,风景优美。曾于一九九一年被国家乡镇企业局评为“中国乡镇经济百强村”第九十名。现因村委领导不作为,日益没落。城 市:北京区/县: 昌平区地 址: 马池口镇白浮村邮 编: 102200区 号: 010据史传说,在中国历史五代十国以前,这里是幽洲燕云十六之洲地界。当时这里是一片白茫茫杂草丛生的沼泽地,山前不远处有一处凸起的土地,好像小岛一样,这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以农为主,水上打鱼为辅,过着贫穷的生活,在这片沼泽地的水面上栖息着成群结队的白色水鸟,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若干年后沼泽地逐渐干枯,那些白色水鸟无法生活,也随着水流浮往迁移。水村里的面积扩大,居住的人家逐渐增多,传说有百十户人家混好了,成了当...

详情

白浮村地名网_北京市市辖区昌平区马池口地区白浮村资料简介
  白浮村是北京市市辖区昌平区马池口地区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101140032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10114。白浮村与念头社区、马池口村、东坨村、西坨村、东闸村、北庄户村、楼自庄村、土城村、横桥村、下念头村、宏道村、上念头村、百泉庄村、奤夿屯村、亭自庄村、北小营村、乃干屯村、丈头村、辛店村、土楼村、葛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白浮村同名


北京市市辖区昌平区马池口地区白浮村介绍

白浮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京藏高速与京密引水渠交汇的东南位置,周围有山峡村、姜屯等村落,该村人民友好好客,风景优美。曾于一九九一年被国家乡镇企业局评为“中国乡镇经济百强村”第九十名。现因村委领导不作为,日益没落。

城 市:北京

区/县: 昌平区

地 址: 马池口镇白浮村

邮 编: 102200

区 号: 010

据史传说,在中国历史五代十国以前,这里是幽洲燕云十六之洲地界。当时这里是一片白茫茫杂草丛生的沼泽地,山前不远处有一处凸起的土地,好像小岛一样,这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以农为主,水上打鱼为辅,过着贫穷的生活,在这片沼泽地的水面上栖息着成群结队的白色水鸟,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若干年后沼泽地逐渐干枯,那些白色水鸟无法生活,也随着水流浮往迁移。水村里的面积扩大,居住的人家逐渐增多,传说有百十户人家混好了,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人们便称这里为“百富屯”,但生活中没有了白色水鸟和沼泽地,虽然富了但生活却显得干枯腻味了,人们为怀念那一群群远去的白色水鸟便把百富屯改名为白浮村,沿续直至今日。

当年的白浮村相传只有邱、计、翟、邢四大户,直传至清朝末年,翟、邢二大户迁出已经绝迹,只有邱、计二姓氏户尚存。而今的白浮村却由王、吴、卢、韩、刘五大姓氏居多,还有不少新迁入的零星姓氏。其中的王姓多是由河北枣强县大王庄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只有姓卢的是清朝时期皇亲国戚、八旗子弟。随着满清入关而来,俗称臊鞑子。所以在我村土地的名称当中,今天仍有果园、皇墙、桃园等,这本是明朝皇家园林的名称,并设有鞑子馆。卢姓本应是满族人,但随着生活习性的变化,全都变成了汉人了。

白浮村历史悠久,名声久远,还在于村东北角有一个山为龙山。龙山顶有个都龙王庙,山下有个“九龙池”,现在经常有游客前去观光游览,龙山的东北方向山脚下就是“九龙池”,池里靠山面的池壁上并排安装9个石雕龙头,完好无损,龙头上方有一石台,台上新建一元代规制方亭一座,亭子的迎面上方悬有匾额一块,红边蓝地金字,上书“白浮之泉”,亭东侧竖有一座文物保护碑,上书: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九龙池

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九零年十月立

据白浮泉遗址整修记记载:

昌平城东南有龙泉山或曰龙山。山麓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即《元始河渠志》之白浮泉,亦称神山泉。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历史上的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白浮泉东侧就是大运河的源头,以供其往来游乐之便,同时也为南北的水陆运输提供了很大方便,后来河槽淤塞,河底增高,断绝了水运,因此却给白浮村留下了丰富的砂源,为昌平和京城建设提供了优质砂石。

白浮泉水导引入京始于元朝初年,时就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漕运,遂有通汇河之开凿,其上源即在白浮泉。700多年前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在昌平任督水监时,就是由此处大运河的源头设计开凿通汇河,而引白浮神泉之水以增京城用水。直至今日于60年代开凿的京密引水渠所走的路线,从白浮泉向下路段,基本上是原白浮堰路线,人们引水思源,永远纪念郭守敬功绩,为此人们将郭守敬的金身和庙宇就建在白浮泉岸边的龙凤山脚下,供奉为郭守敬庙,因其山庄和庙宇声名远震,便叫做都龙王庙了。

白浮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才辈出,清朝时期据传白浮村有个大力士叫王三楞,日进斗米,力拉千斤,而且还侠肝义胆热心助人。据老人说:三大套马车搁浅了,拉不出来,他见到了叫车把式把牲畜卸下来,他自己将搁浅的马车给拉出来了,从此王三楞只身力拉千斤车远近闻名。

在抗日战争时期,最艰难的时代,白浮村出了一个八路军团长叫巩老四,原名叫巩永贵,因其在本家弟兄排行老四,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巩老四。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经多次战斗、多次负伤。在朝鲜战场上任炮兵团团长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受奖,于七十年代转业后任宣化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另外还有韩德新、 等老八路。志愿军和老复退转业军人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流血、吃苦、作出了贡献,现在虽年岁已高,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老一代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每年享受民政部发给的补助金和医疗补助。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白浮村的韩德成、李忠分别在50和60年代当选为北京市劳模,前任党支部书记王槐不但当选为市劳模还被评为农民企业家的光荣称号。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白浮村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建起了水泥构件厂、钼铁厂、电石厂、长城餐馆、建筑队、开关厂、电器合金厂、水泥厂等十几家企业,村内餐饮业,第三产业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村北农贸市场繁荣,村内商业饮食店铺林立,白浮的家乡灌肠远近闻名,村内家家户户通电话,有线电视,不少农户还新建了住宅楼,到了晚上大街上灯火通明,真正实现了过去人们幻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现在还加上家家实现电器化。白浮村真正成为了“百富村”,一九九一年曾被国家乡镇企业局评为“中国乡镇经济百强村第九十名。”这是白浮村广大群众的骄傲,今天他们不骄不躁,仍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建设美好的家园,为把白浮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美好的新农村而不懈的努力着。

北京地区已发现的 西周燕国墓葬有黄土坡墓地(见琉璃河遗址)、白浮村木椁墓和金牛村墓葬等。

白浮村西周墓,西周早期燕国贵族墓葬。位于昌平白浮村龙山脚下。1975年共发掘3座。3座墓均为土坑竖穴,墓位按发现先后的顺序排列呈倒品字形。3座墓口均已遭到破坏,残存有木椁、椁底及椁的四壁板,东西二壁板存2块,南壁板存2块,北壁板存3块,均用方木从下往上垒成,四周铺填白膏泥。墓底用11根长3米余、宽0.2米左右的方木纵向排列而成,在椁底板下垫有东西向的方木2根及竹席,为椭圆形腰坑,坑内殉狗。随葬品以2号、3号墓较多,1号墓较少,主要有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陶器、玉器、象牙器以及带字卜甲等。出土随葬品400余件。青铜礼器有鼎、簋、壶及车马器中的当卢、铜泡等。其形制与琉璃河西周墓中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同。兵器主要有戈、戟、剑、刀、匕首、矛、盾饰等,其中有鹰首剑、马首剑、鹰首刀、带铃匕首等。在2、3号墓中发现有100余片卜甲残片,是西周墓葬中最早发现的带字卜甲。卜甲的背面有方形平底的凿,排列整齐,并有灼痕,契刻的字体很小。卜骨为圆形平底凿,骨臼经修整未见契刻。

墓葬殷墟中发现的带字甲骨均为商代遗物,西周带字甲骨数量较商代少。2号墓保存最好,墓长3.35米,宽2.5米。墓室两端横放2条枕木,其上用方木垒出椁室,方木间以榫卯相接。随葬品均在椁室内,装饰品在尸骨附近。出土鼎、壶各1件。在人骨左上方发现卜甲数十片,其中有两小片刻有文字,一片刻有“贞”字,另一片刻有“不止”2字。3号墓出土鼎2件。在椁室右侧发现破碎的卜甲残片百片以上,其中1片刻有“其祀”2字,另1片刻“其尚上下韦驭”。该墓青铜兵器以戈的数量居多,其中尖喙状銎戈和三角形斜刃四穿戈均为罕见的器形;青铜短剑有的剑格与剑身之间有凹缺,有的柄首作马头状或鹰头状;铜刀的柄首也有作鹰头状的;另有柄端带铃的匕首。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马池口镇白浮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满白路白浮村村委会
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满白路白浮村村委会

周边村庄

白浮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地区)镇
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地区)镇

马池口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街
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