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北桥村

堤北桥村 堤北桥村简介 堤北桥村地理位置 堤北桥村村落历史 堤北桥村科举文化 堤北桥村传统民居 堤北桥村程 家 大 院 堤北桥村庙宇、家祠、公井 堤北桥村历史人物 堤北桥村传统曲艺 堤北桥村传统医药 堤北桥村文物保护措施及规划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庄乡堤北桥村,位于 河北省内的 冀州 区 门庄乡,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堤北桥村,古称东堤北河口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据传说,一张姓船商行船搁浅于此,即卸货上岸,留此定居。当时,因地处滹沱河口,又在东岸,故称东堤北河口村。清朝初年,为了渡河方便,便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较大的木桥,称为堤北桥,后习为村名。2016年12月9日 国家住建部正式公布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冀州区堤北桥村榜上有名,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这也是衡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标志着该区在弘扬和保护传统历史文化领域迈出可喜步伐。堤北桥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明清时代曾有: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的说法。村子里保留有以程家大院为代表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传统建筑轮廓依稀可见。...

详情

堤北桥村地名网_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堤北桥村资料简介
  堤北桥村是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11032002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1103。堤北桥村与东堤北村、西堤北村、门家庄村、西堤张村、西赵家庄村、魏西王村、西徐家庄村、丁家庄村、稍门口村、魏家庄村、魏辛庄村、西野庄头村、魏西张村、王海村、零藏口村、西韩家庄村相邻。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堤北桥村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门庄乡堤北桥村,位于 河北省内的 冀州 区 门庄乡,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堤北桥村,古称东堤北河口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据传说,一张姓船商行船搁浅于此,即卸货上岸,留此定居。当时,因地处滹沱河口,又在东岸,故称东堤北河口村。清朝初年,为了渡河方便,便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较大的木桥,称为堤北桥,后习为村名。

2016年12月9日 国家住建部正式公布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冀州区堤北桥村榜上有名,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这也是衡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标志着该区在弘扬和保护传统历史文化领域迈出可喜步伐。

堤北桥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明清时代曾有: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的说法。村子里保留有以程家大院为代表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传统建筑轮廓依稀可见。现大部分宅院还保存着老宅的布局,另传说中的鱼形街布局原貌部分保留。

堤北桥村,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现有600多户,近2000人。该村建立于距今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期。据传,古有一张姓船商路经此地,船只搁浅,便卸货上岸留居于此,“逐水草而居”,世代生息繁衍,发展成村。因该村地处滹沱河口,故称河口村。清初,为渡河方便,在村北修建木桥,称为堤北桥,沿为村名。据史料记载,滹沱河当时在堤北桥村一带,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河水改道移到今衡水市安平县境内。

堤北桥村具有崇文重学之优良传统,明清时期,被誉为“秀才村”,“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是当时鼎盛景象的写照。“处士”,是我国古代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堤北桥村的街道布局,在明清时期,呈鱼状。据老人回忆,“鱼街”呈东西走向,西部石程家大院是鱼头,附近是学校、朱坑为鱼嘴、程家大院位于鱼腹部、傅家大院为鱼鳍、其余居民处于鱼尾部。据说,这“鱼街”取意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鲤鱼越过龙门,可以变成龙。堤北桥村人发奋学习,人才辈出,明清时期,“鱼头”石家大院出了三品大员石九奏、“鱼腹”程家大院出了“文魁”“武魁”、“鱼鳍”傅家大院出了武略骑尉傅明远等名人。据查,堤北桥村明清时期出过进士1人,举人20人以上,秀才更多。

传说,堤北桥村本应出10个进士,结果因为出了个石九奏,十减九等于一,便一个顶了十个。明朝万历壬辰进士石九奏,字伯成,其名字与刘墉、纪晓岚等同登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皇帝当年赐予石九奏的“上马石”“下马碑”,现保存完好。当时规定,凡路过此地的官员,武官下马,不下马则马削四蹄;文官下轿,不下轿可砸轿底。

从该村出土的石碑看,堤北桥村出过上至三品、下至九品的大小官员数名。清朝嘉庆年间,“武魁”得主程氏族人,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明朝万历年间,开原兵备副史、进右参政石九奏,从三品。清朝道光年间,武略骑尉傅明远,正六品。清朝光绪年间,深州学正程希泉,正七品。清朝三河训导(姓名不详),八品官员。此外,还有登侍郎3名,属九品。村里还保存有程族人获得的嘉庆拾伍年拾壹月立的“武魁”木制牌匾一块和“文魁”木制牌匾一块。还有嵌在门楼上的“荣歌鹿鸣”木制牌匾一块。

堤北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清时代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曾有:“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的说法。被传为石兵部的明代兵备参政石九奏、程氏家族文武双魁等数名上至三品,下至九品的官吏,无一不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现该村可以考证的有进士一人(明朝兵备参政石九奏),举人20余人,处士、登仕郎、修职郎、太学生、郡庠生等77名,碑林可证。堤北桥村成为了中国科举文化的缩影,也成为了衡水教育事业篷勃发展的发祥地,堤北桥必将成为文化教育游览圣地。

该村保留的传统居民均为清代建筑,现保存较完好的仅10余处,其中,较有特色且仍有人居住的有三处分别为石孟豪家老宅、付兴云家老宅、程兴华家老宅,其余几处均残缺不全。

该老宅现由石氏后人居住,据石孟豪讲,该房是由其高祖建造,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该院落共分三进,由北至南依次为一、二、三进院落。

程兴华老宅的门楼为清代程家大院一进院落的门楼,据现存资料考究,该门楼在清嘉庆年间就已存在,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原挂有一块书有“荣歌鹿鸣”字样的牌匾,现连同程家大院的“文魁”、“武魁”牌匾,统一保存于堤北桥村委会。

该房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老宅现归傅世第十五代传人付兴云所有。老宅的围墙,基部有四个条石楼座,据村民们讲,抗战时期,全村挖地道,挖到该墙根下时却怎么也挖不过去了,由此可知,该宅地基之坚实,这也是老屋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地震灾害依然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

堤北桥村的程氏家族是清代文武双全的名门望族,程家大院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现年66岁的堤北桥村民程希浩根据儿时记忆,绘制出了程家大院的大概轮廓。

重修观音堂庙所立三块石碑,中间高大的庙碑,详细记录了观音堂庙的由来,及建庙修缮过程中官民协手所作出的贡献。两侧较矮石碑为功德碑,清晰记载着重修观音堂庙时,善男信女捐款捐物的情况。

据碑文所载,民国二年众村民,因敬慕关帝之义,首事人石梅发、付廷顺、张春发、樊廷魁集募村民及外村信民之捐资,在村西北角修建坐北朝南关帝庙一座,为一大间,内有关帝石像一尊,关平、周仓泥塑像两尊。

据村民牛文起(77岁)讲,姓氏宗祠是各姓氏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家庙。

历史上出现的义学指一种免费的学塾,隶属于私学。这类学校,费用来自筹募捐助,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设,收教贫寒子弟,主要是从事初级阶段的教育,是蒙学教育的一种。

堤北桥村,有载入县志的两位名人石九奏和石随圣。

石九奏,明朝“兵部”,如今在北京西琉璃厂一带有一条胡同叫“兵部洼胡同”,传说这个兵部就是堤北桥村人石九奏,人称石兵部。石九奏的名字在北京国子监进士题名碑上赫然而现,其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四卷,以《石伯成诗集》汇成卷。他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曾任兵备参政,被收入《孤本明代人物小传》。他经科举考试步步及第,并成为一员骁勇的武将。他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屡建奇功,最终官至兵备副使,正三品。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为表彰其功勋,皇帝亲赐上马石、下马石及下马碑。据当地老人们证实,碑阳面书有“敕令”两个大字,碑阴刻有石九奏的名字。据查证,石九奏并非“兵部”,而是“兵备”。清代曹溶所著《明人小传》中记载:石九奏“授大理评寺历寺副寺正,出知莱州府,以优归补兖州,升开原兵备副使,进右参政。”石九奏的最高官职是辽东边塞重地开原兵备副使,正三品,曾平定女真族叛乱。后人误传为“石兵部”。

石随圣(1860~1925年),字福常,清末民初之名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地爆发了瘟疫,因没钱治病而死的百姓比比皆是,石随圣耳闻目睹,悲慨万分,从而立志习医。据传,他将医书系在牛抵角上,劳动间隙即展卷诵读,夜间亦经常通宵达旦。因之,石随圣“凡历代医学名著,无不瞻于目而书于手,熟记医书150余部。”为摆脱世俗,专志探索医理,石随圣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旅游行医。如是三年,学业大成。在学术上,石随圣遵古而不泥于古,循其常而通其变。石随圣行医数十年,每天的病人络绎不绝,而邀请其出诊者更是车马盈门,而他总是牛驴敞车在先,骡马车在后,以示不为权势所诱。石随圣不慕权贵,不收厚礼,不沽名钓誉之高风亮节,仍传颂于乡里。石随圣去世后,他的好友们将其医案整理成书《石氏治验录》,直隶省立第十四中学校长杨显卿及石随圣之子侄均为之作序,时任县长金良骥亲予审批并题写封面,该书于1936年出版发行。

“文魁” 名曰程希文,是清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举人。现存“文魁”牌匾为证。距今145年。

“武魁”较“文魁”中举早了整整一甲子,据“武魁”牌匾所载,此人为嘉庆十五(1810年)年庚午科武举人 ,牌匾距今已有200余年 。

谢怀均,字香臣,公元1897年生人。自幼学医,拜师于中医世家石隋圣门下。晚年任冀县政协委员。

堤北桥的传统曲艺主要是指架鼓、秧歌及京戏表演,这三种曲艺仍活态传承

72番架鼓。该村的架鼓表演有七十二番鼓,始于明末清初,传承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每番鼓都有一个喜庆吉祥的名字,如《嗑牙》、《小秃》、《庆丰收》、《庆新春》《大登殿》、《八大锤》、《闹海龙》、《仙人过桥》、《老鸹吞芽》、《狮子滚绣球》、《狮子大张嘴》、《炮打一眼明》、《霸王一条鞭》、《十响一咕咚》《、仙人上天台》等等,该村还有两三个较熟悉鼓番的传承人,但后继乏力。

传统秧歌。该村的秧歌表演者约有30余人,平均年龄在50周岁以上。他们的表演中模仿了大量劳动人民生产劳作的场景,如拾棉花、扬场、割麦子、撒化肥等等,这些传统表演形式仍为村民主要的娱乐形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每逢春节,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便自发的组织起来敲起锣鼓,扭起秧歌庆贺新年。

传统戏剧。该村的传统戏剧以京剧为主,该村还活跃着一支京剧表演者队伍,成员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每逢农闲时节,他们就自发的组织起来,吹拉弹唱,自得其乐。但由于京剧的博大精深,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在技艺传承上已陷入濒临断带的险境。

清末民初,该村出了石随圣、谢怀均两位名医,两人医学一脉相承,石随圣为谢怀均的师父。石随圣救贫扶弱、擅治伤寒杂病的超凡医术仍为今人所称道,其所著《石氏治验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指南。谢怀均妙手治愈民国大总统曹昆顽疾的事迹轰动京城。

门家庄乡为了进一步保护村庄文化2015年11月按照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要求对堤北桥村进行了中国传统村落申报,2016年12月9日堤北桥村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也是衡水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村落,中央下达传统村落保护资金300万元,进一步对村庄的文物古迹进行了保护。

周边乡镇

门家庄乡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周边村庄

堤北桥村 地址:衡水市冀州区
衡水市冀州区

门家庄村 地址:衡水市冀州区

西堤北村 地址:衡水市冀州区

北边家庄村 地址:衡水市冀州区

贡家庄村 地址:衡水市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