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甘泉村
甘泉村
甘泉村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处,距山东省 武城县 镇驻地鲁权屯约5公里。西临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城郑口镇隔河相望。分为北甘泉、南甘泉两个行政村,共有居民800户,3100人。甘泉村旧址在运河滩地内,介于古郑口与唐留里(屯)之间。开始没有村名,是郑口的衍生村。今存明天启四年(1624年)墓志铭载:“朝明,字北川,武城德化(乡)人,居郑家口镇河之阳。”清中叶,运河改道东移,郑口河西街成为郑口的主要街区,仍处河东、河南的街区则称为唐留屯(里)。以后称甘泉村,俗称齐家楼。1953年前后,分为北甘泉、南甘泉两个村。1958年,为避水患,甘泉村从滩内东迁1.5公里至运河大堤外。甘泉村地处卫运享格备河怀抱之中,三面环她棵水,有“绾毂燕赵齐鲁之口”之称,历史上曾是繁华的运河码头,与天津、临清茅陵齐名。 自明代至1970年前后几百年间,来往于枣强、清河、南宫等地的客货,或从这里登舟,或从...
详情甘泉村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处,距山东省 武城县 镇驻地鲁权屯约5公里。西临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城郑口镇隔河相望。分为北甘泉、南甘泉两个行政村,共有居民800户,3100人。甘泉村旧址在运河滩地内,介于古郑口与唐留里(屯)之间。开始没有村名,是郑口的衍生村。今存明天启四年(1624年)墓志铭载:“朝明,字北川,武城德化(乡)人,居郑家口镇河之阳。”清中叶,运河改道东移,郑口河西街成为郑口的主要街区,仍处河东、河南的街区则称为唐留屯(里)。以后称甘泉村,俗称齐家楼。1953年前后,分为北甘泉、南甘泉两个村。1958年,为避水患,甘泉村从滩内东迁1.5公里至运河大堤外。
甘泉村地处卫运享格备河怀抱之中,三面环她棵水,有“绾毂燕赵齐鲁之口”之称,历史上曾是繁华的运河码头,与天津、临清茅陵齐名。 自明代至1970年前后几百年间,来往于枣强、清河、南宫等地的客货,或从这里登舟,或从这里上岸,再运往各地。清代乾隆年间,“郑镇风帆”被列为武城八景之一。如今,运河中流水潺潺,大堤上翠柳成荫,蓝天下燕飞鸟鸣,田野里麦浪滚滚,甘泉村仍为运河两岸居民晨练的好去处。 甘泉村是有名的历史文化村,始由我国苏姓眉山派后裔落籍于此形成村落。今苏姓仍是北境乃漏甘泉的主要姓氏。据《甘泉苏氏族谱》记载:眉派苏姓始祖苏味道,唐代栾城人,为武后朝宰相,后贬为眉州刺史,并定居于眉山。 苏味道第11世后裔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崇宁二年(1102年), 苏轼病逝于常州,其三子苏过遵遗愿将其葬于汝州郏城小峨眉乡上瑞里后,定居于颖昌。南宋时期,苏过裔孙苏贵,于淳佑十二年(1252年)中举人,初授宁国府太平县训导,改任兖州府龚邱正谕,谜纹再遂定居于宁阳洸水,取名苏家楼(今属伏山镇)。其后,苏贵孙辈苏全、苏英迁居九子坡。明正德年间,苏英裔孙苏子元,由九子坡迁移居武城郑口。从此,苏氏定居甘泉。 清代的康、乾盛两朝,甘泉苏氏家族共产生了5名进士、6名翰林,其中,六世裔孙苏俊,2台估姜6岁中进士,曾任浙江乡试主考、 兵科给事中 等要职。八世裔孙苏綖,任武英殿篡修官、功臣馆篡修官,写下了传世之作《平定西域阙里告成赋谨序》。 整个清代,甘泉苏氏科举世家共产生了58名知县、县丞、教谕、举人,99名贡生、监生。当代,又出现了我国广播事业奠基人之一苏树清,蝉联第六届催乃格企、第七届亚运会手枪短泪匙射冠军苏之渤等。 甘泉村
周边政府机关
故城县郑口镇北甘泉村民委员会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康宁路5号
周边诊所
太平区刘金生中医诊所
地址:衡水市故城县康宁路康宁新城东侧约90米
周边村庄
南甘泉村
地址:衡水市故城县
北甘泉村
地址:衡水市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