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甘泉村
白甘泉村 白甘泉村建制沿革 白甘泉村行政区划 白甘泉村人口民族 白甘泉村历史文化 白甘泉村地方特产
白甘泉村共74户,农业人口180人,耕地513.75亩。 白甘泉村地处太行山,崇山峻岭,世代主要靠农业为生,随着改革开放,村子大部分人通过读书的方式,走出大山,到县城及更远的地方去工作。白甘泉村是平定县较为古老的村庄之一。因村子位置远离县城,又因历经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历史不确定因素影响,使白甘泉村在[县志]与其它历史史料中保存的记载甚少,但经过多年不断地调查和挖掘,还是在历史史迹中找到了一些充实和印证的资料。据考证:元朝初期王氏始祖就已经在这里定居。因村子周围地表下储藏着大面积高铝质粘土,(俗称白坩)先祖们按照白坩的走向,在村落的沟底凿出了一口甘泉,故村子由此得名。据平定[县志]记载,白甘泉村历史以来基本属平定县管辖。远古时天下分九州,平定属冀州,战国时韩赵魏分晋,平定为赵国属地,秦并六国,天下分三十六郡,平定属太原郡,西汉首置上艾县[平定县...
详情白甘泉村共74户,农业人口180人,耕地513.75亩。 白甘泉村地处太行山,崇山峻岭,世代主要靠农业为生,随着改革开放,村子大部分人通过读书的方式,走出大山,到县城及更远的地方去工作。
白甘泉村是平定县较为古老的村庄之一。因村子位置远离县城,又因历经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历史不确定因素影响,使白甘泉村在[县志]与其它历史史料中保存的记载甚少,但经过多年不断地调查和挖掘,还是在历史史迹中找到了一些充实和印证的资料。据考证:元朝初期王氏始祖就已经在这里定居。因村子周围地表下储藏着大面积高铝质粘土,(俗称白坩)先祖们按照白坩的走向,在村落的沟底凿出了一口甘泉,故村子由此得名。
据平定[县志]记载,白甘泉村历史以来基本属平定县管辖。远古时天下分九州,平定属冀州,战国时韩赵魏分晋,平定为赵国属地,秦并六国,天下分三十六郡,平定属太原郡,西汉首置上艾县[平定县的前身、县治在今张庄镇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时,上艾县划入冀州的常山国,三国时划归并州的乐平郡(今昔阳县)。公元386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将上艾县改名为为石艾县,唐天宝元年改石艾县为广阳县(县治在今昔阳县),公元979年,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金]平定升为州,领平定、乐平二县。元朝时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设省、路、府[州]县,元至正年间(1341----1368)白甘泉村的称谓是,山西省冀宁路太原府平定州白甘泉村。明代时冀宁路改为冀宁道,仍归太原府,明实行的是省、府[州]县三级制,平定州属太原府直辖,明正德年间,白甘泉村的称谓是: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安平乡拒城都白甘泉村。清朝时平定仍然是直隶州,属省辖,领寿阳、盂县、乐平三县,[清]实行都村制,县下领乡,乡下辖都,都下统村。民国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平定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闫锡山把山西改为七大行政区,平定属第一区,实行区村制,设区公所,村公所,当时平定县设181个村,村下为闾(25户为一闾),闾下分邻,由邻管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定县及正太铁路被日军占领,八路军总部以正太铁路为界,设平北、平东、平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平北县政府属晋察冀边区,白甘泉村属平北政府管辖。1947 年5月2日平定县全境解放,平北边区政府撤消,1948 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平北、平南政府合并为平定县,属榆次专区管辖。1950 年平定县设11个区,辖357个村,白甘泉村属第十区,1958年撤销平定县,划归阳泉市,平定改称郊区。人民公社成立后,白甘泉村属黄统岭公社管辖,实行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体制。1961 年重新恢复平定县建制,平定属晋中专区管辖。改管理区为生产大队,1979年改公社为乡镇,1983年平定县改为阳泉市属县。2001年平定县实行撤乡并镇,白甘泉村属岔口乡管辖至今。
白甘泉村位于平定县东北部,晋冀两省交界处。村子位置距县城五十公里,距京昆高速公路平阳段秋林隧道南侧四公里。村子周围群山环绕,整体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体地质结构为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夹泥灰岩地带,村子周围地表下蕴藏着高铝质粘土,其致密性极强,遇水浸蚀,表面极具滑腻感,故雨水很难渗透,而干个后又十分坚硬。
白甘泉村面南背北,古今建筑错落有致,坡地带;村子四周东距西家庄村2.5公里,南距小岭、铺北村各1.5公里,西距北头岭村1.5公里,北距秋林村4公里,五村为邻,群山为邻。
白甘泉村的气候属于北方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白甘泉村山大沟深,阳坡背坡泾渭分明。背坡土壤含水量较多的特点,在小漕背坡、山神庙背坡、栽植了大面积油松。这两面坡.上油松之间菜树、黄栌、油茎、六道木等灌木丛生。这些树木灌林,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生态环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产队按照土地特性,分别栽植了大片经济林,其中在阳坡至寨垴,栽植了花椒树二十余亩,在大坪、南坡栽植了苹果树五亩,主要品种为香蕉、五星、国光等,盛果期可年采干花椒2000余斤,苹果30000余斤。
植物主要是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等,特有的树种是棠梨,比较有名的还有一些比较年久的松树。
动物主要是家常的一些动物,分别为猪、牛、羊、鸡、兔子、狗。由于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白甘泉村子周围地表下蕴藏着高铝质粘土,其致密性极强,遇水浸蚀,表面极具滑腻感,故雨水很难渗透,而干个后又十分坚硬,俗称“白坩”。
白甘泉村主要名族为汉族,姓氏主要以王姓为主。
自始祖立村定居以来,人口数量由少到多,宗族力量由弱变强,至明朝后期王氏人口已增长至百人以上。
建国以后,由乱变治、社会趋于稳定。族中人口数量的增长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白甘泉村王氏常住人口增长至4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数增多,特别是村小学撤销后,中青年族人跟随孩子外出陪读,导致族中人口骤然减少,2010 年以后村里留居的族人不足百人。
白甘泉村土壤贫瘠,水源匮乏,是太行山脉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及小麦、黍子、黄豆、黑豆、小豆、绿豆等;蔬菜作物有:马铃薯、红薯、白菜、萝卜、豆角、倭瓜、南瓜及少量的北瓜、茄子、西红柿、大葱、芜荽等;油料作物有蓖麻、小麻、油葵、苏籽等品种。因受地城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实行一年一熟耕作制。.
白甘泉村的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种植业主要靠种植玉米、谷子为主,附带种一些蔬菜、杂粮。主要是自给自足,多余的在买到集市上。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玉米,后来由于玉米价格的价格,改种谷子。
种植业 (8张)
畜牧业主要是饲养一些猪、牛、羊、鸡,改革开房后,扶贫队到协助开展过兔子的饲养。
解放以前,白甘泉村文盲众多,识文断字者甚少。1953年,村里设立了初级小学,校址设在南房院的东窑。
1963年以后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学生有了课桌、教师有了宿舍。1967年小学校舍从南房院、官窑搬迁至仡佬生产队新建的平房。1970年村小学实行了五年制教学,课程设置增加了政治、图画等科目。
2005年平定县实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白甘泉村同原黄统岭乡二十个行政村一样,撤销了村级小学。原小学校舍成为了白甘泉党支部、村委会的办公场所。
解放以前白甘泉村无医无药,村里人患病或农事中的跌磕损伤,皆用土法土方自己治疗,如患危重疾病或遇瘟疫等传染性疾病流行,当时的人均寿命五十岁很难逾越。
新中国成立后,村子里面建立了小型的诊所药铺,便于老百姓就医。
白甘泉村的主要文化为戏曲文化。每年春节、元宵节、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村里都要开锣唱戏,正月十三鼓乐齐鸣,族人将各庙宇供奉的神仙请回全神庙堂,然后开戏五天,人神共享人间欢乐。演出的剧目有:打金枝、乾坤带、牧羊圈、斩子、算粮、战宛城、二进宫、明公断、大报仇、芦花、斩皇袍、九件衣等等。
农历二月十九日和六月十九日的演出俗称庙会,意在祭祀观世音菩萨诞辰和成道。庙会期间,族中善男信女手提供品,至观音堂前焚香膜拜,祈求菩萨保佑平安。解放初期,族中戏班在旮旯,里头地用芦席搭台,继续为老百姓演出助兴,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年节民俗
在普通年俗的基础上,白甘泉村也保留了自己的年俗。例如正月十六,撵虚耗、正月二十五,添仓节。
地方特产主要是玉米、小米,均属于杂粮。
周边村民委员会
上白弼酉高泉村民委员会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S45(天黎高速)
周边村庄
白甘泉村
地址:阳泉市平定县
甘泉井村
地址:阳泉市平定县
上白泉村
地址:阳泉市郊区二零七国道
下白泉村
地址:阳泉市郊区二零七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