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井村
大义井村 大义井村村名由来 大义井村农业生产 大义井村工业、交通 大义井村设施建设
大义井村 是陵川县礼义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县城西部,地处县城与礼义镇之间。东距县城12.5公里,西离礼义镇5公里。东与大拱池村相连,西与椅掌村、小义井村相依,南与小平村、野川底村接壤,北与韩庄村交界。坐东北而面向西南。三面靠山丘、一面朝川沟,较为空旷开阔。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为7.5平方公里。2010年,全村380户,1280人,耕地274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大义井历史悠久,古隶建置,远莫可考。据上古的老人们传说,很早以前这里便有人居住。祖先们先后来到这里,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村落。但由于缺水,到处打井,终成一口,水甜,但被地主长期霸占。为了生存,村民经过斗争,取得胜利。与地主共存共用。由于水量甚少,人口与时俱增,村民期盼着有一口能溢出地面的水井,故以此起村名为“溢井”,逐步简化...
详情大义井村 是陵川县礼义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县城西部,地处县城与礼义镇之间。
东距县城12.5公里,西离礼义镇5公里。东与大拱池村相连,西与椅掌村、小义井村相依,南与小平村、野川底村接壤,北与韩庄村交界。坐东北而面向西南。
三面靠山丘、一面朝川沟,较为空旷开阔。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为7.5平方公里。2010年,全村380户,1280人,耕地274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
大义井历史悠久,古隶建置,远莫可考。据上古的老人们传说,很早以前这里便有人居住。祖先们先后来到这里,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村落。但由于缺水,到处打井,终成一口,水甜,但被地主长期霸占。为了生存,村民经过斗争,取得胜利。与地主共存共用。由于水量甚少,人口与时俱增,村民期盼着有一口能溢出地面的水井,故以此起村名为“溢井”,逐步简化为义井。后有村民迁到村西河滩另立村为小义井,原村遂改名为大义井。
大义井村种植的 农作物主要有粮食、油料和蔬菜作物。
大义井村农民在解放初期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玉米、谷子、土豆、大豆、高粱等,不仅品种单调,且由于种子一直沿袭传统品种,产量也不高。1964年,土玉茭改为 金皇后,产量明显提高。之后,经过改良品种又有了二代金皇后。到了上世纪70年代,玉米品种发展为 中单2号、 农大60、 晋杂12号,取代了金皇后。谷子的品种也一直在引进,主要有晋谷21号等,种子的品种更新换代很频繁。黍类品种主要有黑黍、红黍、黄黍,尽管种植从未间断,但面积不大。豆类品种主要有黄豆、黑豆、绿豆、红小豆、扁豆、豇豆等,但主要以黄豆为主。薯类种植历史悠久,主要以马铃薯种植为主。
1982年以后,大义井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作物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苹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1984年将优质红富士苹果扩大到200多亩,因其果个大、色泽好、口感佳而享誉全县。
油料作物主要品种有小麻籽、大麻籽(蓖麻)、葵花等。 蓖麻、小麻籽为传统的种植作物。蓖麻适应性强,主要种植在堰边、塄后、零星坡地和房前屋后的小块地。油菜在20世纪70年代种了几年,以后再未种植。此外还有葵花,到20世纪80年代前曾大面积种植,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葵花不再种植。
蔬菜作物主要品种有白萝卜、胡萝卜、 茴子白、豆角、 西葫芦(陵川人俗称小瓜)等。农业合作化时,各生产队专门辟有菜园地,在菜园地里打井,利用井水浇地灌园,种植品种主要为茴子白、韭菜、西红柿、黄瓜、菜椒等,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菜园随之消失。此后,蔬菜作物主要靠家家户户利用零星地块种植。
传统耕种制度有 轮作和 间作。主要采用一年一熟的轮作和间作制。
轮作:为村民传统的耕作模式,一年一熟制。春种秋收,实行玉米、谷子、黍、薯类等农作物合理轮作倒茬。
间作:为村民另一种传统的耕作模式,主要有玉米隔行种豆或隔株种豆,谷地带豆,玉米地间种大豆或马铃薯,地边地堰种小麻等。
1、种植业
传统种植方法以种稀为最好。老百姓称为“稀苗不稀籽”。1965年以前,玉茭种植实行的是“梅花埯”。上世纪70年代玉茭种植实行了“双头埯”,“一挂鞭”。
2、养殖业
本村饲养家畜历史悠久,主要有牛、驴、骡、羊、猪5种。家禽以养鸡为主。
牛、驴、骡:20世纪70年代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大牲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为此,生产队专门设有饲养院,有3名饲养员负责喂牲畜,大队设一名分管畜牧业的副主任,定期对喂养牲畜进行评比。1982年以来,全村共有大牲畜130多头。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牲畜日渐减少,村民不再使用大牲畜。
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集体养羊,羊年存栏数量最高400多只。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不再养羊,主要为个人养羊,现存栏300只。
猪:1958年6月14日,陵川县委召开了全县畜牧业代表会议,贯彻“以猪为首,六畜兴旺”的方针。当时,主要形式是“磨粉养猪”( 磨粉俗称“粉坊”),即以粮食加工为主,加工副产品养猪。“粉坊”主要生产小粉、干粉、粉条、豆腐等加工产品,满足农民日常生活所需。有百头猪场2个,生猪存栏50多头。
农田水利
大义井村历史上严重缺水。虽有2个水池,但长年干旱无水,村民只有靠外地拉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问题。2007年,为方便全村人畜吃水问题,修建了一个容纳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装了自来水,使全村1200多口人吃上了干净的水。
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机具:在历代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锨、镢、锄、钯、犁、耧、耙、耢等,是农民劳动生产的主要工具。传统的生产家具主要在木杈、 木锨、扫帚、 铡刀等。传统的加工工具有石磨、石碾、扇车等。传统的运输工具有萝头、筐、独轮车、铁轮车等。用于肩挑的工具有扁担、尖担、钩担等。传统的水利工具有辘轳,主要用于水井提水。
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七寸犁(单把犁)、喷雾器、喷粉器等新式家具。后又使用双轮双铧犁,双用步犁耕地,可提高一倍效率。同时,具有耕得深、平等特点,每亩可增产粮食20斤左右。
场院具有脱粒机、铡草机。加工机械有磨面机、磨米机、轧花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打浆机等。动力机械主要有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等。水利机具有水泵、喷灌等。
施肥:二十世纪60年代前,全村农民种地主要施用农家粪(茅肥、骡马肥、猪肥、人尿浸灰渣、羊肥、圈肥沤蒿等),一般每亩施肥50—80担。之后开始推行化肥,但用量很小,主要还是农家肥,僻远地块无法施肥,春种前或秋后在地里薰荒以增加地力。
进入70年代后,施用 化肥的越来越多,除继续施用农家肥外,化肥施用主要有碳氨、磷肥、硝氨、尿素等,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从8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施用化肥,化肥品类也越来越多,主要有 复合肥、碳氨、硝酸磷、尿素以及进口化肥,而农家粪用的越来越少,影响了地力,虽然粮食和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但环保质量却降低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大力提倡绿色食品,对化肥的施用开始趋于合理,农业施肥日趋现代化。
病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全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农田出现病虫害便束手无策,任其自然。如玉米螟虫、谷子钻心虫、土蚕、虼螬、拉谷虫、黑穗病等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影响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群众逐步认识到农作物病虫害是可以防治的,再加上各种农药的推广,群众开始注意学习防治病虫害知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农药主要使用赛力散、六六粉、红帆、黑矾等。80年代以来, 农药品种纷纷问世,防虫治病的农药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大义井村的工业基础极差。建国初期,有油坊、粉坊、醋坊,铁匠炉煅造,砖瓦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有4立方米炼铁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油坊、粉坊、醋坊、铁匠炉煅造等传统加工方法已退出市场。粮食加工和砖瓦生产由村民承包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加快。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出行主要靠步行。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主要出行代步工具。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的交通运输主要靠三轮车,出行坐汽车。串亲赶集骑摩托、三轮车。初步统计,全村共有三轮车 200多辆,摩托车300 辆,小轿车2 辆。
供水:2000年前,农民吃水主要靠肩挑。进入新世纪后,大多数是用车从外地拉水。2007年至今,接通了自来水,吃上了安全放心水。
沼气:2006年全村建成 沼气池 40 个,点火使用的12个。
家用电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村民开始购买彩电、洗衣机,已基本普及,并有200户安装了电话,约600 人用了手机,电脑20台。
周边
山西省陵川县礼义镇沙河村役嫫圈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周边村庄
大义井村
地址:晋城市陵川县
小义井村
地址:晋城市陵川县
大井村
地址:晋城市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