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头村
渠头村 渠头村行政简介 渠头村历史沿革 渠头村行政区划沿革 渠头村文物古迹 渠头村历史人物 渠头村历史传说 渠头村河北省定州市东留春乡渠头村 渠头村概况 渠头村渠头村简介
渠头村隶属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35°37″N,112°54″E)。有渠南路连通国道207与太洛路,太焦铁路穿境而过,临近有晋长高速南义城收费站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连大坡头、小河西、东板桥等村,西临巴公电厂、巴公化肥厂以及巴公镇,东接南义城、王沟,南壤泊村、薛庄。全村近1200户、4,耕地5700余亩。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典型,市级小康村。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渠头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8年,粮食总产255万公斤,各业总收入10050万元。全村近千亩实现了水利化。1998年,投资500万元建起了综合性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近年来,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小学、幼儿园、卫生所、舞台和农民住宅区,硬化道路1.6万平方米,开通了巴公和207国道的出境水泥路,普及了程控电话,安装了...
详情渠头村隶属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35°37″N,112°54″E)。有渠南路连通国道207与太洛路,太焦铁路穿境而过,临近有晋长高速南义城收费站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连大坡头、小河西、东板桥等村,西临巴公电厂、巴公化肥厂以及巴公镇,东接南义城、王沟,南壤泊村、薛庄。全村近1200户、4,耕地5700余亩。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典型,市级小康村。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渠头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998年,粮食总产255万公斤,各业总收入10050万元。全村近千亩实现了水利化。1998年,投资500万元建起了综合性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近年来,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小学、幼儿园、卫生所、舞台和农民住宅区,硬化道路1.6万平方米,开通了巴公和207国道的出境水泥路,普及了程控电话,安装了加密电视,办起了村办电视台,网络宽带等已普遍入户。 渠头村
禹划九州,自夏至商渠头属 冀州。武王伐纣,商亡周立,周王实行“分地封侯制”,渠头属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占山西上党南部,渠头属韩。公元前262年,秦伐韩占领南阳(今河南修武)、野王(今河南沁阳),韩都通往上党的道路被切断,韩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率上党十七城归赵,渠头在其中。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晋城巴公一带统为秦国所有,渠头在内。两汉时,渠头属上党郡高都县。隋唐时,渠头先属建州丹川县,后属泽州晋城县。五代至清,都属泽州晋城县管辖。直到雍正六年,泽州升州为府,府置附郭凤台县,渠头属凤台县所领。民国三年废泽州府,改凤台县为晋城县,渠头属晋城县所领。1983年7月,改 晋城县为省辖县级市,渠头属晋城市 巴公镇。1985年5月,晋城升为省辖地级市,原晋城县辖区分为城郊两区,渠头属郊区巴公镇所领。1996年8月,晋城市郊区改为泽州县,渠头归泽州县巴公镇至今。
金以前无可考,金至明朝一直称为塸(ou)头里。 清乾隆47年《凤台县志》记渠头属义城都塸头里。 嘉庆年间属河西里塸头镇。 光绪年间属凤台县北乡河西里。 中华民国时期,废明清里甲制度,建立区村制,全县设五区,渠头属第五区,为第五区大镇。 日寇占领时期属晋城县第八区。 1942年中共晋北抗日县政府城里,渠头属晋北县第四区。 1945年至1953年,属晋城县二区。 1953年撤区建乡,渠头属渠头乡管辖。 1956年,农业合作化,渠头乡并入巴公乡,渠头复属巴公镇管辖至今。
渠头村,旧时分四大社八小社,古建筑颇多。计有十二栏杆、九龙戏池、四大摸角、圣旨牌坊等景观;有顶天立地镜、插天立地匾、关帝石狮等文物;有四堂八庙、影壁墙等古迹;有“七十二栅栏、八十二道阁”,魁星楼等古建。从村落形制上看,颇具规模,旧时是晋东南地区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据资料载,渠头村最迟在唐末已由李姓建成村落(见《皇清徽仕郎候补光禄寺典簿广裔李公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千年古镇之称不为过。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渠头村渐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初具规模,形成所谓阁镇布局,人口繁多,古建筑纷纭。
经近代兵火及各种人为破坏,渠头已大失昔日风采。十二栏杆、九龙戏池、四大摸角等景观已不复存在,顶天立地镜、插天立地匾也已丢失,而四堂八庙等古建筑也毁坏殆尽。
渠头村现存古建都为明清建筑,虽然规模已不能与昔日可比,但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存庙宇以山嵕庙、关帝庙为代表,阁楼以白衣阁和李仙阁为代表,民居则以张家牌坊院、马家当铺院、李家垂花楼院最具代表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有北胡同、晋家胡同、白衣阁巷、牌楼巷等。
区头镇过去为了防盗,在村内各巷道口都建有栅栏和阁楼,共计建有七十二道阁、八十二栅栏。每到夜间,栅栏紧闭,阁楼关门,关上腰拴。民国二十年曾重修全村墙垣栅栏(见《晋城渠头村重修全村墙垣栅栏记》)。七十二道阁中有名可称的为:一佛阁、石佛阁、三穿阁、四穿阁、李仙阁、慧香阁、文昌阁、白衣阁、李祖阁、三星阁、张仙阁、财神阁、龙王阁、根银阁、大王阁、药王阁、南阁等。历经岁月侵蚀和文革破坏,现仅存三阁,为白衣阁、李仙阁、慧香阁。其余古阁均毁。有碑文记载的古阁为一佛阁、土地阁(民国二年《重修本庙补修各庙碑记》),慧香阁(道光二十一年《补修慧香阁序》),白衣阁(顺治十七年《创建白衣观音阁记》等)、石佛阁(嘉庆二十三年《重修石佛阁碑记》)。
渠头村中在“七十二栅栏,八十二道阁”的形制基础上,建有东南西北四堂,东真武庙、西祖师庙、关帝庙、土地庙、文庙、三官庙、三神庙、玉皇庙八座庙宇。整个布局形制规整,是近乎完美的集军事防御与建筑美感于一身的阁镇布局。现存东堂、关帝庙、三官庙、东真武庙。以关帝庙最具代表性。除村中庙宇外,村外尚有多处庙宇,三嵕庙、二仙庙、大王庙、大庙、王爷庙等,零散的布局在渠头洼地四周的丘陵上。现在保存完整的有三嵕庙、王爷庙,有遗迹可寻的是二仙庙和大王庙(有道光年间重修碑记)。
渠头现存完整民居数十座,多为楼阁式四合院或簸箕院,亦有少量厅房院。现存民居中,楼阁式民居以秦家学士第、李家垂花楼院为代表,厅房院在渠头现存数量不多,以马家当铺院、原家厅房院、续家厅房院为代表。渠头现存民居中很大一部分为明代所建,在李仙阁李家大院一小院中就发现有“万历二十七年”的花梁题记。
字守约,别号唯轩,塸头里人,生于嘉靖壬辰(1532)八月初八日,卒于万历己亥(1600)正月十五日,享年六十有八。赐赠文林郎,嘉靖辛亥甲子(1564)科举人,明陕西韩城县尹。
字本固,号西园。祖为古泫邑裴泉里人,世居塸头里。性资敏慧,睦族和邻,时郡太守王公恩例授以寿官。生于正德丙寅(1506)十月二十二,卒于隆庆庚午(1570)七月初六日,享年六十有五。举人吴自省父。
字有信,明成化壬辰(1472)科进士,赐授奉政大夫,任礼部郎中。贡监李天培七世祖。
字广裔,号葆因,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八月三十一日,卒于雍正十年二月二十四日,享年六十有四。少从游于阳城张泰交,十五岁补泽州弟子员,曾在河南经理盐务。赐赠微侍郎,援例授候补光禄寺典簿。
敕授微侍郎内阁中书舍人,进士出身,太学生。李承先父。
赐进士出身,原任湖广襄阳府光化县知县,李承先侄。
万寿癸乙科亚元,原任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儒学教谕,李承先侄。
清塸头里人,例授修职郎,候补府经历,卒于道光十五年。
渠头村历史上有着很多的美丽传说,像“有衣不到渠头亮,有官不到大阳夸”、“渠头的大户金砖铺地”、渠头石狮“宁给关爷守门,不给李家看坟”、“金仙与玉娃”等,还有渠头影壁墙与大阳天柱塔的故事。
大意如下:渠头村原名为龙渠镇,因村中有股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因形似砚台,为风水宝地,人称“圣水砚台”。距渠头村西10公里的大阳村,自古以来村民大都从事钉鞋、补锅、理发的职业,地瘠民贫。为此,村人特请阴阳先生看地脉风水后,认为渠头村整个村子地势低洼,形如砚池,把周围精华所吸。于是,大阳村在村东建起了九级砖塔,号称 “天柱塔”,形如矗立的毛笔,寓意蘸渠头村的“圣水墨汁”,以发其村。自此,大阳村能人辈出,在朝做官的人不计其数,而渠头村则从此开始颓败。后在一位云游道人的指点下,建起了一面砌有太阳图案的“影壁墙”,上立五虎之神位,渠头村才得以平安。如今渠头影壁墙和大阳塔仍然矗立着,天气晴朗时,从渠头影壁墙后依稀可以看到大阳的舍利塔。这处昔日两地斗法的遗址,如今只能遥望相叹。
大意如下:明朝年间,渠头村有家姓李的有钱人,因在河南开封开设金银九华楼而富。他又在渠头街上经营盐店、当铺,财源越做越广,成为名噪乡里的大财东。置良田千亩,建庭房数院,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最值钱的要算是用金银线制成的一件宝衣,名曰蓝色宝衫。因平时穿着甚少,世人皆不知其为宝。李财主有个爱女,窈窕俊秀,聪明伶俐,也想赵歌门当户对的婆家。一日,有人上门求亲。求亲人竟是城南乡楸木凹的大财主王太来的儿子。李财主认为这确是一门门当户对的好亲事,也就定亲了。成亲这天,亲朋好友,地方名人,都来庆贺,好不热闹。众人争看新娘,人人夸好。但也有人议论,新娘身着那件蓝色的布衫有失李家体面。这话让新娘听到,闷闷不乐。三天后,新娘回门到娘家,新郎及陪客也都来了许多。李财主以丰盛的宴席款待来客。宴席毕,残肴剩羹,油污淋漓。李姑娘吩咐不要佣人擦抹,他把身穿的蓝色布衫脱下,揉作一团,去油污斑斑的餐桌上来回擦抹,一张张餐桌竟干净如洗,光泽一新。擦亮餐桌,李姑娘将蓝衫抖了三抖,然后挂到门环上用火点燃,火势熊熊,烈焰腾腾。燃烧后,摘下蓝布衣衫,再抖擞几下,其新如故,光彩耀人。众人无不惊奇。王太来知道后,惊喜的说:“我家绫罗绸缎满箱满柜,还不及李家一件宝衣。真是:有衣不能到渠头夸呀!”从此“有衣不到渠头夸”的美言不胫而走。
这一句说的是渠头的大户家族的富裕程度。据记载明清鼎盛时期的渠头,李姓大家的生意做到了河南开封,在开封设有专卖金银的“九华楼”。河南一户李家的清代家谱上说其为唐代帝王李姓后裔,明洪武年间因战祸从泽州渠头迁居到河南。这些都难以考证了,但足以说明了渠头古代的繁荣程度。渠头过去的李家、张家、秦家、吴家均为富户大家。
这对石狮号称“华北第一狮”,总高3.3米。当年北京来的专家,曾想花数十万元买走。这对石狮子不仅很灵,还很倔,“宁给关爷守门,不给李家看坟。”相传,这对狮子原是为李家坟茔雕刻的,在刻好后,运至关帝庙前时,石狮仰慕关帝的神威,死活不肯走了,于是就蹲在庙门前做了护庙神兽。据说,晚上,这对石狮还会跑到南河去喝水。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关帝庙前住着两户人家:一贫,一富。穷人家有个儿子,叫金娃,富人家有个闺女,叫玉仙。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常到庙门前玩过家家,结下了深厚友情。玉仙怕金娃挨饿,常把家里的馍馍拿来给他吃。金娃吃馍馍的时候时,总是顺手往石狮子嘴里塞一块。说也奇怪,金娃每次塞进狮嘴的馍馍,转眼就不见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金娃长到20、玉仙长到18了。人们说,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地长的一双,金童玉女下凡。一天夜里,庙里有对话声,关帝说:“明天夜里要发大水,我们都要注意守护自身,此事不能外讲,泄露天机者要受天庭惩罚。”周仓说:“关爷,你一生光明磊落,对村民怎能见死不救?”“唉!没办法啊!这是天意,我也无能为力,白受他们的火。”关公叹道:“那就凭村民的运气吧!”两头石狮子凑到一起咬了一阵耳朵,又回到各自位置上。第二天,金娃玉仙又来到庙前。他俩情窦初开,一见面就脸红,接着亲昵交谈。石狮子看到这对可爱的年轻男女,决心拯救他们。当金娃又给石狮子塞食时,石狮子突然张开大口,将金娃身子吞进大半截,玉仙去拉时,也被狮吞肚里。金娃玉仙迷迷糊糊的走过了一段弯弯曲曲的路程,发现来到了一个犹如仙境般的世界,又看到他们以前喂给石狮子的食物,好生生的放在那里,足足够他们俩吃一年。夜里,村上遭了大水,熟睡的人们被无情的大水吞噬了。只有关帝庙和守庙石狮因地势高峻而幸免于难。金娃和玉仙被石狮子搭救了。后来,他俩由石狮子为证结了婚。男耕女织,勤俭持家,早起晚归,重建家院。在这块黄土地上繁衍子孙后代,一辈一辈发展,渠头村又兴旺起来。为了报答石狮子的救命之恩,金娃和玉仙领着村上人重新修复了庙宇,精装了神像。但是,石狮子因触犯天条被戴上了铁锁,并且被惩罚蹲在石墩上,永远不许离开一步。直到今天,他们仍然默默的蹲在那里,人们走过去,总是亲昵的用手摸一摸他们。
(孔伟)
渠头村(ㄑㄩˊㄊㄡˊㄘㄨㄣˉ)为一个地名,是一个自然村。
渠头村位于 河北省 定州市 东留春乡境内,是东留春乡十五个行政村当中的一个。其地理位置处于定州市县城东南二十三公里,东北与 西柴里村相望,东南与 滩头村相隔,西南邻 佛店村。
渠头村 渠头村方言为 定霸小片。定霸小片(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官话方言研究》)是冀鲁官话保唐片的一个分支,分布在河北省中部。该小片西邻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北邻北京官话,东为冀鲁官话保唐片(有争议)天津小片,西南为冀鲁官话石济片,东南为冀鲁官话沧惠片。
方言特征
阴平一般不读高平调。这是与蓟遵小片的主要区别。
大多可以在轻声前区分阳去与阴去。
儿化的前一字为开尾韵、u尾韵或ŋ尾韵时,多数地点“儿”自成音节。
中文名称:渠头村 地理位置:河北省定州市东留春乡
外文名称:Qutoucun 所属地区: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区 号:0312 邮 编:073008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下辖村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
渠头村位于县城东南角紧邻涑水大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全村总人口400人,总劳力人口为247人,其中男劳力142人,女劳力105人。支村委7人,户代表10人,党员16人,其中男党员11人,女党员5人。耕地面积480亩,居民居住占地面积80亩。全村共有深井3眼,水塔1座,新建办公大楼360多平米。参军户数3户。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大街巷道硬化的完成以及下水工程的竣工解决了多年来排水难的问题。新建仿古式门楼,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全村村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小型加工豆腐坊5个,种植大葱,养猪专业户2户,大型奶牛场一个。全村有山楂园,苹果园,桃园,杏园,本村村民经济状况有了大幅度提高。
本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农村!
周边村民委员会
下牛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运城市绛县沁东线与和平路交叉路口往东北约230米
周边绛县
妮安粟肪校美人馆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
周边区县
绛县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绛山西街
周边村庄
渠头村
地址:运城市绛县沁东线
渠头下
地址:运城市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