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好村
常好村 常好村地理位置 常好村概况 常好村乡村建设
常好村位于樊村镇东北1.5公里处,东与芦庄村毗连,西与常好堡村相接,北有农田千亩,南至天堑长濠沟,村西有 209国道南北延伸,北有稷西路横亘、村北一条硬化公路与稷西路相交,交通十分便利。山西省 河津市樊村镇常好村常好村位于樊村镇东北1.5公里处,东与芦庄村毗连,西与常好堡村相接,北有农田千亩,南至天堑长濠沟,村西有 209国道南北延伸,北有稷西路横亘、村北一条硬化公路与稷西路相交,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面积共1350亩,其中耕地面积810亩,土壤肥沃,黄水浇灌全覆盖,有利农机作业。有引黄渠通过,加之古留长壕沟排水便利。全村共298户,1075口人,劳力480人,党员20人,一个居民组。常好村明代叫西长镇,当时村有3000余人,但只有孙、王两姓,直至现在还是两姓为主体,仅有两户异姓。听老人们传说,有一年遇到一次罕见的...
详情常好村位于樊村镇东北1.5公里处,东与芦庄村毗连,西与常好堡村相接,北有农田千亩,南至天堑长濠沟,村西有 209国道南北延伸,北有稷西路横亘、村北一条硬化公路与稷西路相交,交通十分便利。
山西省 河津市樊村镇常好村
常好村位于樊村镇东北1.5公里处,东与芦庄村毗连,西与常好堡村相接,北有农田千亩,南至天堑长濠沟,村西有 209国道南北延伸,北有稷西路横亘、村北一条硬化公路与稷西路相交,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土地面积共1350亩,其中耕地面积810亩,土壤肥沃,黄水浇灌全覆盖,有利农机作业。有引黄渠通过,加之古留长壕沟排水便利。全村共298户,1075口人,劳力480人,党员20人,一个居民组。
常好村明代叫西长镇,当时村有3000余人,但只有孙、王两姓,直至现在还是两姓为主体,仅有两户异姓。
听老人们传说,有一年遇到一次罕见的水患,铺天盖地都是水。村南更是洪水汹涌,径直向西冲撞,势不可挡,一直贯汇于黄河。几天后,洪水消退,村南形成一条绵延几十里的大壕沟,沟深30米,宽100米。东起西长镇,西至黄河滩。
西长镇出现的壕沟,震惊了方圆百里,从四面八方怀着好奇心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人感叹,天有不测,沧桑巨变。对天堑形成,人们奔走相告,当时名声大震。随之,村里人借此奇观,又将西长镇改名为长壕镇。于是长壕镇这一村名便延续了近百年。
后来,因封建割据,战乱频繁,加之灾荒年景,民不聊生,人口伤亡,连年剧减,一个3000余人的大村镇,成了废墟到处是,人口只有三四百的小村。后来因村小了,人少了,人们又将长壕镇改名为“长壕村”,这一村名就一直沿用到解放前。
1949年,常好村的孙秉康同志在樊村区委会工作,感觉“长壕”两个字虽是历史见证,但不雅观,不如将“长壕”更名“常好”。便征得几个有学问人的同意,由他写报告上报县政府。很快县政府作了批示同意将长壕村改为常好村,于是,常好村的村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除了以上长壕村与常好村的谐音外,常好在清明两代,民殷村富,人文积厚,古有“东尹村、西常好”之美称(指富裕与文化)。
名初至清末,常好村建有老爷庙、祖师、龙王庙、娘娘庙等十座庙宇,环村而绕,气象壮观。
建置沿革
明代—东长里长壕村。
清代—东光里长壕村。
民国8年(1919年)—第三区常好村。
1947年4月河津解放—第三区常好村
1953年全县划为41个乡—芦庄乡常好村。
1956年3月,全县合并为17个乡—樊村乡常好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樊村人民公社常好大队。
1984年4月至今—樊村镇常好村委会。
村里没有集体企业,只有国道旁门面出租,全村近年新硬化道路12公里,新盖了村委会,建了活动广场,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有水泥防渗渠道1800米,主导产业是种粮,农民除种粮外还有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全部解决了温暖问题,但收入偏低 。
周边政府机关
武夷山市政协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樊村堡鑫光大道樊村镇政府樊村镇委
周边村民委员会
吓湿村樊村委会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周边家电
欣老虎孺汽车电器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G209(苏北线)
周边党派团体
共中璜翼侵河津市樊村镇樊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G209(苏北线)
周边乡镇
樊村镇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周边村庄
常好村
地址:运城市河津市二零九国道
常好堡村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