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村
沙村 沙村村庄介绍 沙村书法大师 沙村三株名树 沙村村情概况 沙村自然资源
沙村位于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水库的东侧,这是当地 著名的村庄。据《沙氏家谱》记载,沙氏 家族在南宋时由蜀迁移到宁波,已有800多年历史,沙村因村民多姓沙,故以沙村名之。沙村不仅以“沙氏五杰”闻名,而且是当初该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的诞生地。在梅溪水库建成之前,沙村村前有一条小溪叫梅溪,村民们世代以梅溪水作为饮用水,就是这条普通的溪水养育出了闻名全国的“沙氏五杰”。沿着石板路,经过沙氏宗祠,就是 沙文求烈士故居。1926年初,沙氏子弟沙文求奉党之命,回到故乡开展农运和建党活动。在沙文求的努力下,1926年4月,沙村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沙文求在领导农会会员与恶霸和奸商展开斗争中,发展五六名农会骨干入党。5月,中共宁波地委鄞县沙村支部建立,这是我县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由沙文求担任党支部书记。新成立的沙村党支部通过农会这一群众组织,广泛开展...
详情沙村位于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水库的东侧,这是当地 著名的村庄。据《沙氏家谱》记载,沙氏 家族在南宋时由蜀迁移到宁波,已有800多年历史,沙村因村民多姓沙,故以沙村名之。沙村不仅以“沙氏五杰”闻名,而且是当初该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的诞生地。
在梅溪水库建成之前,沙村村前有一条小溪叫梅溪,村民们世代以梅溪水作为饮用水,就是这条普通的溪水养育出了闻名全国的“沙氏五杰”。沿着石板路,经过沙氏宗祠,就是 沙文求烈士故居。1926年初,沙氏子弟沙文求奉党之命,回到故乡开展农运和建党活动。在沙文求的努力下,1926年4月,沙村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沙文求在领导农会会员与恶霸和奸商展开斗争中,发展五六名农会骨干入党。5月,中共宁波地委鄞县沙村支部建立,这是我县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由沙文求担任党支部书记。新成立的沙村党支部通过农会这一群众组织,广泛开展各项利民工作,如办贫民夜校、修水利、铺路等,并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封建迷信等斗争,为当时的工农运动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从陈列的史料中了解到“沙氏五杰”的传奇经历。老大 沙孟海是闻名世界的书法大师,曾任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老二沙文求是大革命时期的CY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起义时与陈铁军一起壮烈牺牲;老三 沙文汉是我党的杰出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出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长;老四沙文威是也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乾,曾以国民党专员的身份在国民党营垒中隐匿了18年;多才多艺的老五沙季同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特定环境下的特殊经历使“沙氏五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艰苦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
沙村人近年靠党的富民政策,纷纷办起了家庭工厂,全村610户人家,有冲床1200台。全村1610人口中,除老年人外,中青年劳力多以加工五金配件为主业,他们加工的半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全村工业产值达二千余万元。除发展工业外,沙村村民利用山林资源(沙村共有山林2884亩),近几年开发了毛竹、茶叶、桔子、柿子、杨梅等林特基地;也有村民以养殖牛、鸡、鸭等家畜来增加收入。
由于建造梅溪水库,村里有600亩土地被淹,有一百户人家迁入沙村新村。
沙村历来重教兴学成风,“沙氏五兄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代该村还出了二十余位教授。据粗略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有六十余人考入大专院校 。
沙村(Shācūn)在增城县城西南34公里。属新塘镇。宋代已有村落。 因土质多沙而得名。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 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沙村(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以字行,别号有沙村、石荒、兰沙、决明等。浙江鄞县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幼承庭训,早习篆法,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后刻苦自学,并拜 冯君木、 陈屺怀为师。至 上海又转益多师。1929年任广州 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1963年任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专业教授。曾任浙江省 博物馆名誉馆长、 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对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均有高深造诣,并有专著。
相传,沙村背山面田,每至夏季秋台风来时,风力尤盛,为此在村东南筑起长堤,沿堤植松树以挡狂风,村民将此称为青龙,而青首即是沙村村口的古樟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樟树树干粗壮,遮荫避日,树下经常聚集着农闲的村民和追逐玩耍的儿童。樟树曾经是沙村的标志性景观。即使现在已没入民房之中,但依然可以在远处看到它高大的树冠。
1983年10月,一位耄耋老者回到沙村,记得那天,沙孟海拄着手杖,和陪同人员拍了很多照片。他还特意脱去帽子,请人为自己拍摄了一张与大樟树的合影。晚年的沙孟海特别想念故乡,曾动情地写下:“我爱祖国的各地各乡,但更爱故乡”。而他对大樟树更是念念不忘,还曾设想在树旁建一座碑亭,写一块碑记,来记录沙村的历史。
自村里小路依山而上,行至半山腰,路旁的高台上生长着一株圆柏。据介绍,1926年,曾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长的沙文汉还只是一个刚从宁波甲种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原本其大哥沙孟海托人已经为他介绍了令常人羡慕的银行工作,但他却毅然放弃,回到了家乡,接替二哥沙文求的农运工作,担任沙村党支部书记,领导沙村农会成立农军。当年每次战斗出发前, 沙文汉就在这株圆柏下集结农军,进行战斗动员。沙村农会的星星之火,就在圆柏下不断壮大,照亮着鄞东南的土地。沙文汉的组织能力也在此不断得到锻炼,使他有基础和能力组织起了规模更大的大咸乡农会,还和卓兰芳等同志一起在象山港畔的罗浦(芦浦)领导了“罗浦暴动”,打响了宁波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沙氏故居位于村庄的最高处,银杏树就在故居后院的山坡上。这棵银杏树为 沙文求烈士少年时手植,沙文求曾创建了沙村的农会,后来赴广州,担任广州团市委秘书长,还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害于广州红花岗。当年沙文求种此树时,三弟沙文汉、四弟沙文威(史永)也都跟随而来,四弟史永尚年幼,在一边玩耍时,还一不小心掉进了哥哥为植树而挖的泥坑里。史永15岁便成为宁波共青团地委的组织部长,是李克农、潘汉年手下的谍海干才,以国民党专员的身份在敌人营垒中隐匿了18年,许多重要情报是从他手中流出来的。解放后曾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83年10月,当年迈的史永重回故乡时,看到曾经的银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回忆起往事,缅怀二哥沙文求,并爬到山坡的最高处,请人拍摄了一张与银杏树的合影照片。
云南省大理大理市喜洲镇沙村村委会
沙村村委会,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1.00公里, 国土面积1.42平方公里,海拔1977.00米,年平均气温15.00℃,年降水量110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蚕豆、大麦等农作物。有耕地1689.00亩,其中人均耕地0.27亩;有林地155.00亩。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796户,有乡村人口6199人,其中农业人口6199人,劳动力349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60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6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54.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89.00亩(其中:田1689.00亩,地0.00亩),人均耕地0.27亩,主要种植水稻、蚕豆、大麦等作物;拥有林地15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0亩,主要种植无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0.00亩。
周边
塘溪镇村役绿沙耒退颚军人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周边旅游景点
堇山湖休闲文化长廊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沙村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村芨搜沙芯小区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周边村庄
沙塘村
地址:宁波市象山县汤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