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东村

凤东村 凤东村村情概况 凤东村村史沿革 凤东村产业经济 凤东村社会事业 凤东村风景名胜


凤东村位于丈亭镇东北部,东与三七市镇姚东村相邻,南至萧甬铁路,与胡界村接界,西接渔溪村傅庄自然村,北至半岙村郑家潭自然村,与三七市镇西茅山村相连。因地处凤凰山东首而得名,村域面积6.36平方公里,由官墩、桐岭、周家山、柯家等22个自然村组成,是丈亭镇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余姚市丈亭镇凤东村 (7张) 凤东村人口2990人,951户,村驻地凤东路陆家横河口,距镇政府约5公里,有耕地2587亩,山林6289亩,是丈亭镇山林面积较多的行政村之一。61省道穿境而过,甬余公路沿山通过,镇环镇公路——凤东路自南至北贯穿全村。全村地形南北狭长,北部山区,青翠叠嶂,南部平原,绿茵葱葱,生态环境较好。境内有山塘水库4座,其中姚岙水岙为小(二)型水库,主要河流有潺子浦、陆家横河、铁路河等,出口慈江。村建立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有党员110名。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390...

详情

凤东村地名网_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凤东村资料简介
  凤东村是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811092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281。凤东村与三江社区、丈亭村、胡界村、渔溪村、半岙村、寺前王村、汇头村、汇龙村、龙南村、龙丰村、梅溪村相邻。 还有4个地名与凤东村同名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凤东村介绍

凤东村位于丈亭镇东北部,东与三七市镇姚东村相邻,南至萧甬铁路,与胡界村接界,西接渔溪村傅庄自然村,北至半岙村郑家潭自然村,与三七市镇西茅山村相连。因地处凤凰山东首而得名,村域面积6.36平方公里,由官墩、桐岭、周家山、柯家等22个自然村组成,是丈亭镇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

余姚市丈亭镇凤东村 (7张) 凤东村人口2990人,951户,村驻地凤东路陆家横河口,距镇政府约5公里,有耕地2587亩,山林6289亩,是丈亭镇山林面积较多的行政村之一。61省道穿境而过,甬余公路沿山通过,镇环镇公路——凤东路自南至北贯穿全村。全村地形南北狭长,北部山区,青翠叠嶂,南部平原,绿茵葱葱,生态环境较好。境内有山塘水库4座,其中姚岙水岙为小(二)型水库,主要河流有潺子浦、陆家横河、铁路河等,出口慈江。村建立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有党员110名。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39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93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613元,村集体收入2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91万元。 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凤东村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凤东村由原官墩、桐岭、周家山、柯家四个行政村合并组成。原官墩村旧时有一条“官路”通过而得名,原桐岭村旧村在山岙之中,有一道长岭相隔,称桐岭,现大多村民移居岭下。自唐至清,官墩、桐岭隶属慈溪金川乡,1942年,丈亭设区,该二村隶属丈亭区金川乡,1949年解放,1950年设渔溪乡、岗墩乡,官墩属渔溪乡,桐岭属岗墩乡,后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官墩称“国庆社”至六十年代改为官墩大队。1954年划归余姚,1956年同时划归丈亭乡。1958年成立丈亭公社,属渔溪管理区,1961年改为大队,1983年8月公社撤消建立乡镇政府,9月丈亭批准为建制镇,分别成为官墩村、桐岭村,至并村。原周家山村、柯家村,村民大多以周、陈、沃、柯、顾为主姓,二村之间有一小山墩间隔。解放前,该两村先后隶属慈溪金川乡、丈亭乡,归属丈亭区。1954年划归余姚,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先后为核算单位和大队,1983年8月建立乡镇政府,改大队为村,归属丈亭镇,至并村。

长期以来,凤东村村民大多以粮食生产为主业。凤凰山、铁路河以北,至北山脚下的大片土地,便是他们的赖以生息的地方。解放前,这片土地十分贫脊,经常受到旱涝台风的侵袭,粮食产量很低。北面官墩,桐岭的一些村民,还同时从事山林生产,主要靠杨梅、毛竹和禾柴收入,生活比较艰辛。解放后,土地得到平整,水利设施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大提高,各村的粮食产量年年增加,当时在柯家等村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淡水养殖、茭白蔺草种植和花卉苗木都较大的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同时,村组织还积极引进外地人才资金,兴办效益农业,出现了“官墩园艺”和“绿茵花木”等几家农业基地公司。这些基地公司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在余姚市内外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此外,传统产业杨梅,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全村杨梅种植面积超过三千亩,成为村民特别是沿山二个自然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平原二个村也开始在凤凰山山麓种植杨梅,不但结束过去无杨梅的历史,而且有少量的杨梅出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各村陆续办起了一些村办企业。一批青年农民从田头走进工厂,当时周家山、柯家二村的企业在丈亭镇还处于领先地位,村办企业不但培养了一批企业人才,而且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官墩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采石场,兴办砖瓦厂,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富裕了部分村民。2001年,镇政府在村甬余公路南侧开辟台商企业投资园区,为村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目前,全村共有各类企业50多家,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4285万元,还有大批农业转业劳动力,从事运输、建筑、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200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各业总值的比例高达52.7%。

解放前,原官墩村村前只有一条石板小路,号称“官路”,通达慈溪县衙(今慈城)。进入桐岭,需要翻越一道2500多米长的山岭,岭道两侧松木参天,树荫茂密,山里人几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带着“饭桶”,走出岭外,中午在田头吃些冷饭,傍晚返回。如果是收割季节,山民们挑着两个装着稻谷的白布袋,一步一个台阶需要蹬上几百个石阶,才能到达“岭岗墩”,汗流浃背。柯家、周家山二村旧时也靠三尺人行道与丈亭等地联系。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县政府为了解决革命老区人民的交通问题,拨款修建桐岭隧道,在山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建成开通,桐岭隧道全长214米,宽5米,能够通行大型拖拉机及载重五吨以下的汽车,从此自桐岭山村出行,再也不用爬岭了。1989年,建成甬余公路,1993年,甬余公路改道重修,建成61省道。1995年镇政府投资建设丈亭至桐岭道路(即现在的凤东路),后又把部分地段浇制成水泥路。各村的主干道路,都进行了整修拓宽,所有村道都安装了路灯。在镇政府的规划指导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桐岭山村村民陆续外迁至岭外,形成新村,估计有近200户农户在新村落户。原官墩“社坛庙”旧址办起一所初步小学,后发展成完小,叫官墩小学,1968年桐岭老村也办起一所单班小学,后并入官墩小学。当时柯家也有一所小学,最大时有六个班级,1993年在周家山自然村西南处办起了丈一小学,官墩、柯家二小学全部并入丈一小学,2000年镇中心小学迁修至胡界,丈一小学撤消。目前村内有卫生室2个,乡村医生2名,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0%以上村民参保。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开通。村在姚岙水库旁建一座水厂,合理利用水库水供村村民生活用水,其余村由镇水厂供水,全体村民都用上自来水,2003年开始,村组织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消灭露天粪缸,建造合格公厕45座。疏浚河道4000余米,建立环卫保洁组织,落实环卫保洁和河道保洁责任制,实行垃圾清运。同时,全面实施土地整理,建造标准化农田2300多亩,造地250亩。为了改善村办公条件,正在筹建村办公大楼。由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村大批土地被征用,从2003年开始,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全村300多名人员受到保障。

桐岭新四军后方医疗遗址和桐岭老村。1943年,抗日战斗激烈时期,为解决鄞西、三北和南山战场上转移下来的伤病员难题,浙东新四军三五支队在桐岭村建立一所“后方医院”。由桐岭地形优越,易隐蔽和守护,加之群众基础好,由项耿、田凤、王培秋等领导负责。医务人员由部队从浦东调派出来。初时诊所设在“堡垒户”陈子川家中,后因伤员骤增,便在大湾毛竹园山上搭起五间草棚,收治一般伤员,又在朱家山毛竹园内再搭3间草棚,安置重伤员。当时被战士群众戏称为新、老“公馆”,条件非常艰苦,先后累计收治伤病员七十多人。期间,浙东新四军司令部还在此创办了修枪所、兵工厂(制造手榴弹),还建立了织工部(织布做军衣),成为敌后红色保垒,谭启龙、何克希等领导曾来此进行视察、慰问。直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部队北撤。现桐岭大部分村民已迁移下山。山村风景迷人,隧道、水库、旧宅、溪流、山谷、林木、杨梅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大自然画图,古村住宅、祠堂、明堂等古建筑为清代早期,古朴端庄、整齐幽雅,格局错落有致。四面崇山峻岭,绿水环绕,鸟鸣幽谷、风光旖旎,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