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岙村
半岙村 半岙村历史沿革 半岙村人文古迹 半岙村村情概况 半岙村产业经济 半岙村村史沿革 半岙村风景名胜 半岙村社会事业
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 半岙村位于丈亭镇中北部,村委会驻地丈亭新镇区杨梅路。距镇政府办公大楼500米左右。村域面积4.36平方公里,东至渔溪村桐树院自然村,南至萧甬铁路,西至长乐路,北至郑家潭老自然村,与慈溪市接界。地处余姚东北部狭长峡谷之中的半岙,旧属慈溪,周边有镇碧山、道场山、逐魂山。向北五里经郑家潭可抵冈墩,向南七里经寺前王可抵宋代古市渔溪,东边被大山阻隔的是被誉为仙境的桐岭古村,西边越骑跨岭四里可到张孙。旧时的骑跨岭,岭西属余姚,岭东属慈溪。半岙原住民张、方两姓,自南宋末年王氏始祖万一公迁入,张、方式微,至今仅剩十来户。而王氏则日益兴旺,至今已逾五六百户。在王氏宗祠敦伦堂下,又派分出敦本堂、近仁堂、崇本堂等诸多分支,并陆续移居冈墩、丈亭等地。据光绪《慈溪县志》,“半岙之南旧有证心寺,地多桃花,游人至此疑若武陵源云;之北有打刀坪,坪下有潭曰...
详情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 半岙村位于丈亭镇中北部,村委会驻地丈亭新镇区杨梅路。距镇政府办公大楼500米左右。村域面积4.36平方公里,东至渔溪村桐树院自然村,南至萧甬铁路,西至长乐路,北至郑家潭老自然村,与慈溪市接界。
地处余姚东北部狭长峡谷之中的半岙,旧属慈溪,周边有镇碧山、道场山、逐魂山。向北五里经郑家潭可抵冈墩,向南七里经寺前王可抵宋代古市渔溪,东边被大山阻隔的是被誉为仙境的桐岭古村,西边越骑跨岭四里可到张孙。旧时的骑跨岭,岭西属余姚,岭东属慈溪。
半岙原住民张、方两姓,自南宋末年王氏始祖万一公迁入,张、方式微,至今仅剩十来户。而王氏则日益兴旺,至今已逾五六百户。在王氏宗祠敦伦堂下,又派分出敦本堂、近仁堂、崇本堂等诸多分支,并陆续移居冈墩、丈亭等地。
据光绪《慈溪县志》,“半岙之南旧有证心寺,地多桃花,游人至此疑若武陵源云;之北有打刀坪,坪下有潭曰冷井,即为渔溪之源。”证心寺原称新庆庵,始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宋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赐“证心教院”。古寺的痕迹,如今仅存于“寺前王”村名之中。打刀坪在俗称冈墩的方家冈岭巅,其名一说因冈墩曾有过一家铁匠店,专制刀具;一说是冈巅泉水打边倒流慈余两邑得名。冈即是岭,方家冈的卵石岭路,像一本厚厚的书,随便一翻就是古老、动听的故事:这苍老的沙朴树下,有《旧志》称为冷井的水潭,终年冰冷不涸,是渔溪的源头;这清澈见底的水潭,号称龙潭,一旁曾有龙王堂,是当年大旱时的求雨之处。
山村清纯,溪边的老屋多是山石砌墙,墙面苔痕斑驳,青藤缠绕。村前古道上的过路凉亭还在,称“听松亭”。走在这样的村巷小弄,不由人滋生出一种清凉、寂寞的感觉。
在村口的古樟边,王家枫老人说,“民国初年,我三叔在樟树下办过‘养安小学’,我在这里读过四年书。”在一个残存几级石阶的地方,老人又说,“这里曾经有两进两厢大屋,号称廿四间走马楼,堂前称‘敦本堂’,是我太公所建的。王氏耕读传家,出过很多秀才呢。”查《慈溪半岙王氏宗谱》,王家枫的六世祖王端华和他的四个儿子全是庠生,祖孙三代有八个秀才。《宗谱》印证了民间流传的半岙“四子五秀才”之说。
养安小学的创办人王养安,民国时期曾任慈溪县建设委员会委员、重修县志委员会委员。王养安除了独力承办养安小学,对丈亭、普迪、四明、惠儿、慈湖、效实等也多有资助,或出创办费、建筑费,或每年资助经常费。作为宁波商帮中的重量级人物,上世纪20年代与吴锦堂、秦润卿、孙衡甫、严子均等乡贤位列慈善机构———慈溪云华堂董事会。《宗谱》称其“治道、濬河、兴学、施医,与夫救济灾荒,周恤孤嫠。凡公益慈善事业,靡不竭力举办”。其夫人李氏也是善举不断,1938年,李氏将其子女孝敬的寿筵资费六千银洋,捐赠给慈湖中学建造女生宿舍,建成后被命名为“懿安楼”,并勒石纪事。
现有4个自然村和3个新村组成,人口2074人,653户, 耕地643亩,山林6042亩,是丈亭镇耕地最少、山林面积较多的 行政村。村建立党支部,有党员55名。整个行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形,几乎贯穿丈亭镇的南北两端,村中农民新村紧紧融入渔溪新镇区。寺前王水库就在村中偏北处,风景秀丽。61省道,甬余公路横穿村境,寺马公路,自南至北直达慈溪,交通十分便利。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64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35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701元。村集体收入34.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696万元。
由于半岙村地处山区,长期以来村民以山林生产为主业,靠出售、加工杨梅、毛竹、木材等山货收入。少量耕田栽培粮食作物,只能供村民的基本口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部分村民走出山岙,奔波于全国各地,经商务工,当时是丈亭镇劳务输出最多的村,足迹遍及全国14个省市区,后来,部分村民陆续成为乡村企业的骨干。七十年代后期,半岙、郑家潭都办起五金厂,一时成为丈亭镇的骨干企业。在党的政策感召下,还有一部分村民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最兴旺时全村出现100多户花木专业户。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万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从半岙村的花木专业户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起来的,公司占据华东几省市、特别是上海的大部分市场,每年产值都在2000万元以上。杨梅、竹笋等产业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半岙杨梅苗就远销我国南方十几个省市,全村有杨梅苗基地近200亩,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半岙村杨梅产量高,质量好,是余姚杨梅的主产地之一。2002年村依托城镇发展和地埋区位优势,在新镇区建造综合大楼一幢,总建筑面积6161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不但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办公条件,而且通过出租等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半岙村由原丈亭镇的半岙、郑家潭二村合并而成,以半岙村得名。解放前同属慈溪市岗墩乡,1954年划归余姚。半岙村后更名为五一(社)村,1976年随丈亭公社称半岙大队。郑家潭村也先后更名为郑兴(社)村、大队。1983年复村为半岙村、郑家潭村。村民以王、郑两姓为主,半岙自然村约有90%以上村民姓王,间有少数外来姓氏,而郑家潭村几乎全部姓郑,王姓于宋朝之前由山西太原迁入,已有1000多年历史,郑性由余姚郑巷迁入。至今。
杨梅观光园。位于半岙自然村西南边,面积100余亩,拥有进入成熟旺盛期的杨梅树近2000棵。年产量在15万斤左右,属村集体所有。杨梅品种以优质荸荠种为主,味甜、口爽、汁津。相传古时一老农去南山杜徐岙采药,发现了石涧上有一棵树,结满果实,采摘一颗品赏,口感特别好,就将树挖来移栽至半岙,这就是最初的杨梅。并将品名定为荸荠种,谐音“杜徐”。每年杨梅时节,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断,半岙杨梅也远销海内外。
解放前,村民过着靠山吃山的山里人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比较节俭和艰辛。特别是交通,进出山岙背扛肩挑,山路距崎岖陡峭。1958年开始建造寺前王水库,绕库道路成了村民出入主要的通道。长期以来,村组织带领群众筑路修桥,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已建一条长1500米、宽6米的水泥路,总投资120万元。汽车可直达郑家潭老村,每天有1-2班客车通往丈亭、余姚。道路建设为村民拓宽了致富门路,许多村民购置车辆跑运输,发展第三产业。随着丈亭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村组织抢抓机遇,改善基础设施,从2000年开始,在镇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实施“山民迁移”计划。村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在丈亭城镇附近建造了半岙新村、西岙畈新村和郑家潭新村3个农村新居集聚点,总迁移村民234户,建筑面积28亩,总投资2400万元。新村整齐漂亮,在丈亭城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开始,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建造了公共厕所,垃圾每日专人清理,实行环卫保洁制度。卫生医疗条件大大改善,90%的村民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大病救助。由于半岙村正处于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心地段,土地被征用较多,大多数农民已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基本解除了村民因土地稀缺而造成的后顾之忧。
周边政府机构
余姚市丈亭镇半救岙村剌炬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
周边汽车美容
半岙村党群押翡服务中心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
周边村庄
东半岙村
地址:宁波市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