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镇
大杨镇 大杨镇历史沿革 大杨镇地理环境 大杨镇经济发展 大杨镇城市建设 大杨镇社会事业 大杨镇集镇建设 大杨镇新农村建设 大杨镇历史人物 大杨镇风景名胜 大杨镇所获荣誉
大杨镇位于 安徽省合肥市 庐阳区。南接临泉路,北与合肥国家级高科技农业园相连、毗 长丰县岗集镇,东西两翼是“董·大”水库,是合肥市11个小城镇设试点镇之一。大杨镇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5.7公里,镇域面积36.1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工业园,共有66个村民小组和60个居民小组;99875人(2017年),以汉族为主。南淝河、北二环路、四里河路和206国道均穿镇而过,形成“一河两水三路”的独特区位。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安徽省非公企业专业集群乡镇”、“安徽省卫生镇”、“安徽省成人教育示范乡镇”、“合肥市平安乡镇”、2010年度合肥“十强乡镇”之首、“十快乡镇”第二荣、“合肥市2011年度科学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大杨镇1950年隶属肥西县长军区,其范围当时分归邓店、北外、火龙和岗集等4个乡。<...
详情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有11个社区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有1个委员会
大杨镇位于 安徽省合肥市 庐阳区。南接临泉路,北与合肥国家级高科技农业园相连、毗 长丰县岗集镇,东西两翼是“董·大”水库,是合肥市11个小城镇设试点镇之一。
大杨镇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5.7公里,镇域面积36.1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工业园,共有66个村民小组和60个居民小组;99875人(2017年),以汉族为主。
南淝河、北二环路、四里河路和206国道均穿镇而过,形成“一河两水三路”的独特区位。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安徽省非公企业专业集群乡镇”、“安徽省卫生镇”、“安徽省成人教育示范乡镇”、“合肥市平安乡镇”、2010年度合肥“十强乡镇”之首、“十快乡镇”第二荣、“合肥市2011年度科学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大杨镇1950年隶属肥西县长军区,其范围当时分归邓店、北外、火龙和岗集等4个乡。
1951年,长军区改名为岗集区,邓店乡等撤销,成立双庙乡和谢岗乡。双庙乡辖水库村及郑郢、楚郢等,谢岗乡辖谢岗村以及从火龙乡划进来的俞大郢和俞小郢,北外乡划归合肥郊区;此间又成立了四河、龙王和高桥等乡。
1955年,龙王乡和高桥乡合并为高桥乡,双庙乡、谢岗乡及侯郢、梁岗合并为岗集乡,四河乡划归郊区管辖。
1956年,原岗集乡改为共耕高级社,高桥乡改为共和高级社,四河乡改为淮联高级社。
1957年,又将共和高级社改为优胜高级社。
1957年10月,共和、优胜两个高级社划归合肥郊区管辖。
1958年秋,优胜高级社并入永青人民公社,淮联高级社划归省农科院管辖。
1960年,岗西村划归永青公社。
1963年,又将十张村、高桥村、照山村、大杨村及岗西村划归肥西县岗集人民公社;五里拐村、夹塘村、吴郢村和园艺场又从省农业科学院划出,与草塘村、龙王村合并成立四河人民公社。
1969年3月,园林人民公社撤销,原所属范围并入优胜公社。
1983年,撤社建乡,原优胜人民公社撤销,成立大杨店乡人民政府,下辖岗西、谢岗、水库、十张、大杨、照山、高桥、龙王、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等12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3901户农民,17063人。
1987年撤乡建镇,成立合肥市郊区大杨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在大杨村大杨店村民组,位于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
2000年6月,因大房郢水库建设,龙王、高桥、及照山部分村民组撤村建居,同时在镇政府驻地成立王墩社居委。
2003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大杨镇划归庐阳区管辖,下辖龙王、高桥、照山、王墩四个社居委和岗西、谢岗、水库、十张、大杨、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9个村民委员会以及园艺场、三场两个建制场。
2005年10月,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村撤村建居,社居委正在建设之中。
2006年,全镇下辖8个社居委,5个村民委员会。同时园艺场并入吴郢社居委,三场并入谢岗村。
大杨镇位于 合肥市西北郊,位于东经116041’到117052’、北纬31030’到32037’。距合肥市中心7公里,大杨镇中心集镇坐落于合淮路(206国道)、四里河路与环湖北路交汇口,交通十分便捷。东与郊区 杏花村镇相邻,东南紧邻市区,南与蜀山镇毗邻,紧依董铺水库,西接郊区 三十岗乡,北靠长丰县岗集镇。全镇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9.0公里,镇域面积36.1平方千米,中心集镇大杨店距市中心7.0公里。
大杨镇大杨镇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岗坡散布其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土层较厚,质地粘重,土质东、西、北部系黄白土,南部是黑砂土,阻水阻气,在30cm深以上形成滞水层,降水时上层滞水,由于受地形影响,雨水很快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龟裂,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状差,本地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以及“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七天不下雨是大旱”之称。土壤酸碱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多年平均地面径流量与降水分布相同,为350毫米左右,汛期(5~9月)径流量占全年流量的60~70%。
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其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5.3度、平均日照数2100小时、平均无霜期227天、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但降水量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份。
地下水资源贫乏,开发价值不大,只是农村掘井汲取饮用,其量甚微。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深296毫米,滁河分干渠自北向南流经镇境,东边是天然河流——四里河,2013年已建成合肥市大房郢水库,西南是董铺水库。
由于本地区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大杨镇怕旱不怕涝,再加上地处江淮分水岭这一因素,因而干旱是这里的自然灾害。大杨镇过去是个“庄稼靠天收、群众穿吃愁”的穷乡僻壤,故有“三岗一侯,必有一愁”的说法。 解放后,利用自然地形,大力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兴建张岗一、二级提水站,1979年兴建水库村一、二、三级提水站以及滁河干渠的兴挖,并先后开挖岗西村的彭大塘、余大塘,谢岗村的库大塘、大坝塘和陈大塘,水库村的过路塘,十张村的东大坝、西大坝和许大塘、梁大塘,草塘村的沙大塘、草塘,龙王村的谢大塘、王大塘、蔚大塘,五里拐的巫大塘,夹塘村的夹大塘以及跃进塘等大型塘坝。至80年代,共有塘坝248个,蓄水面积8472.19亩,蓄水容量达288.5138立方。使本镇80%的农田能够灌溉,农业生产有了保证。并因地制宜种植西瓜、茶叶等经济作物,并掌握了西瓜、辣椒、油菜、水稻等作物的制种技术,制种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90年代以来,大杨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投入近千万元,一方面,加快水利设施建,通过兴建电灌站、新建小二型水库、硬化灌溉渠道和平整土地等手段,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于2001年完成“国家农业开发大杨镇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确保了大杨镇农业旱涝保收;另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压水扩旱、压粮扩经,2005年全镇计营造经果林2800余亩,用材林兼水源涵养林6000余亩,旱作经济作物3000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67%,在原郊区被称为“林果之乡”。
大杨镇1975年,当时的大杨店乡乡村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等,随着农业的发展相应有所发展。当年兴建以农、牧、副、渔为主体的生产场——三场,养 奶牛30头,猪72头,鸡500多只,鱼80000多尾;同年又兴建五里拐奶牛场,养奶牛5头,开挖1口27亩水面的精养鱼塘。1977年兴办大杨铸钢厂,1979年兴办大杨窑厂,1982年兴办大杨绣品厂,1984年兴办石灰窑厂、石子厂和煤球厂等。村办企业有:草塘村的猪鬃厂、吴郢村的石灰窑厂,龙王村的煤灰站等。 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开放,道路运输红火,个体、集体车辆不断增加,大杨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成立了大杨汽车修理厂。该家乡镇企业在发展最高峰时,年上缴入库税金30多万元,是合肥市二类汽车修理单位。90年代初,大杨汽车修理厂发展日渐壮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洋实业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有大杨铝合金压铸厂、大杨加油站、大杨修理厂,当时属镇龙头企业,并在原郊区率先建起了乡镇企业职工宿舍楼房。1996年,大杨镇共有镇属集体企业9家,村办企业19家,行业涉及加工制造、汽车修理、服务搬运、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企业总产值16000万元,营业收入15000万元,年上缴入库税金60万元。1998年起,大杨镇调整经济发展导向,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同时对镇属、村办企业逐步进行改制,1998年对大杨压铸厂、大杨汽修厂、大杨加油站等镇属集体企业采取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了改制,对部分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村办企业进行关闭或承包租赁,盘活了资产,使企业走向民营化。2000年,大杨镇对原镇属重点企业,合肥星星冰柜厂进行大胆改制,将企业资产全部出售给个人,2003年又将大杨建安公司、大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成功转让给个人,激活了企业的市场潜力,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为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大杨镇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引进民营私营企业入驻,1998年时,全镇共有民营私营企业12家,职工400余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600万元。根据大杨镇发展规划,2001年建成了占地50亩的一期工业园,当年驻入企业4家。2002年,占地1500亩的大杨产业园二期工程全面动工,镇政府投入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条件,截止2004年底,全镇共有民营私营企业46家,职工2000多人,其中大杨产业园共引进入园企业26家,行业涉及印刷、电子、家具制造、服装加工、电线电缆生产等,直接引进资金1.2亿元,安置本镇富余劳力就业1200多人。2005年全镇共实现企业总产值6亿元,财政收入3600万元,实现工商入库税金2000万元。2006年,大杨镇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数量从1997年的10多家发展到71家,企业产值也在逐年大幅增加。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也都迈上了新台阶,正从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重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为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该镇不断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及对来镇投资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了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为投资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之能安心投入生产,不断发展壮大。自2001年至2006年底,大杨镇区域生产总值由1.3亿元上升到5.5亿元,年均递增3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00元上升到6180元,年均递增16.3%;财政收入由1660万元上升到4250万元,年均递增20.7%;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由2.45亿元上升到12.1亿元,翻了二番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占镇域经济主导地位。2006年,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增长63.6%;其中工业投资1.289亿元,增长61.1%。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亿元,增长46.6%。工业增加值0.96亿元,增长33.2%;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0.899亿元,增长50.2%;工商入库税金2550万元,创历史新高。
综合经济2003年大杨镇各项经济情况如下:企业总产值:3.01亿元国民生产总值:2.52亿元投资总额:9680万元工商入库税金:1003万元财政收入:2203万元农业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杨镇紧持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同时把握城郊填的区位优势,为满足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积极调整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在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致力开发“名、优、高”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禽、肉、蛋、鱼副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连年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693元。
大杨镇大杨镇主要有两个集中居住地,一是新政府附近的沿街居住区,一是位于二环以北的拆迁安置居住区。新政府附近居住用房多沿街布局,多为二层,局部三层,二层屋主要集中在道路沿线及其周边,居住环境较好,街道宽广,居住用房质量较好。大部分底面为商业门面,上面是居住用房,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房屋,多为框架结构建筑质量不错。 拆迁安置处为政府规划建设。居住用房布局合理,四里河路沿线一边为多层房屋,多为框架结构建筑质量不错,建筑沿街整齐布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拆迁安置处内部居住环境较好,街道宽广,居住用房质量较好,基础实施基本齐全,如:市场、学校、中老年活动中心,垃圾站等。
大杨镇共有小学7所,中学1所,职业学校(大专、职高)4所,幼儿园5所。
解放初期,大杨镇有7所小学,1964年又在全乡规模较大的自然村办起了耕读小学。1970年通过合并调整,全乡有11所小学。2000年,因合肥市大房郢水库的兴建,结合布局调整,撤并了5所规模较小的学校。2005年,全镇共有6所小学,在校师生3000余人,2006年11月,已上划到庐阳区教育局。另驻镇院校有合肥市第十九中学、合肥市明星职业学校、合肥市经济管理学校、安徽农业大学教育基地。
文化活动自2002年3月区划以来,大杨镇各村(居)都建有文艺团队,全镇上下文艺活动一直十分活跃。每逢重大节日,镇文化站经常举办文艺汇演,演出的节目有大型歌舞、戏曲、小品、相声、独舞、独唱、朗读、器乐等。在文学创作方面,2003年创作小品《一盒蛋糕》参加合肥市小品大赛获二等奖;2004年创作小品《大杨新事》,参加庐阳区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深受好评,美术方面,山水画《祖国山水》 (五里拐村葛从云作)2004年参加市、区书画作品展览获优秀奖和二等奖。至2006年,大杨镇先后被授予安徽省杜鹃花工程“优秀示范点”、安徽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王墩、照山社居委获得了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晨晚练点”。有线广播在大杨镇一度十分普及。镇政府共有广播站、调频设备、设有《大杨新闻》 、《法制园地》、《计生天地》、《地方文艺》等自办节目,并达到市甲级标准,能接收镇节目、镇村两级形成网络管理。区划调整后,随着经济发展,大杨镇融入城市步伐加快,大量农民转为居民,有线广播逐步被有线电视等信息媒体取代。
大杨镇大杨小集镇起源于1987年撤乡建镇时,大杨镇政府驻地建在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当时的大杨村大杨店村民组部分村民,沿合淮公路和四里河路两侧,依镇政府驻地,经村镇统一规划自建了少量门面商住房。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开放,镇政府驻地周边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一部分村民进了企业成为大集体工人,相应的是服务行业的迅速增加,小集镇人口逐渐增多。至1998年起,大杨镇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调整经济发展导向。1999年,大杨镇被合肥市列为十一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2000年,大杨镇提出“融入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杨集镇已不仅仅局限于镇政府驻地的周边。2005年,大杨镇中心镇区发展到3平方公里。 一是集镇基本设施建设。大杨镇始终把实施城市化战略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拉动二、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0~2005年,大杨镇累计投入690万元,建成高桥、照山、龙王、王墩等4个社居委办公楼房和青年活动中心计5630平方米。2005年又投入80万元,建成水库、谢岗两个村委会办公楼。2006年,岗西、十张、夹塘、五里拐、吴郢、草塘6个村居办公楼正在建设之中,提高了村居硬件设施水平。2004~2006年,雷水路和四里河路北段六车道拓宽工程相继建成顺利通车,为发展北片农业经济、启动老街改造及四里河路商贸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6月,四里河路南段建成通车,合淮公路、环湖北路拓宽工程也列入到省市2009年工作计划之中。2000~2005年,大杨镇累计投资近38亿元,开发建设总面积150余万平方米,新修道路19万平方米,相继建成集镇中心文化商贸区、产业园区、墨荷园、高科技农业园、移民住宅区、农民别墅区和湖滨花园等小区,另有合肥市森林公园和合肥市“1346”重点工程,即投资10亿元的香港明发商业广场正在建设之中。该镇四里河路三产商贸经济带、合淮路工业经济带、环湖北路城效型农业经济带、南淝河旅游经济带渐成规模,城镇设施逐步完善。143、157、300路公交车穿镇而过,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二是集镇服务功能建设。积极做好全镇卫生工作,2004年扩建大杨医院,2005年引入省立医院在龙王小区投资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社区档案管理达市级标准,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资源作用,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陆续建成中心幼儿园及五里拐小学等6所标准化校园,引进建成3所中、高等院校,镇区水、电、路、灯、通讯、有线电视和绿化设施完善,科教文卫配套齐全。三是集镇投资环境建设。2006年,镇党委、政府将产业园1~4#厂房按价分配给吴郢等4个社居委,盘活了政府资产,也树立了村居服务企业、发展自身的意识。2006年,大杨镇举全镇之力,强力推进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该镇龙王社居委组织的“电厂路会战”拉开大杨镇拆违序幕,“杨郢、新大郢拆违大会战”掀起了全镇拆违高潮,在全市带了好头。2006年,大杨镇4个社居委被评为市无违建社区,12个单位被评为市无违建文明单位。大杨镇共拆除违法建设42万平方米,镇建设办、谢岗村、龙王、照山、高桥社居委被授予市查处违法建设先进集体;大杨镇主次干道路、住宅小区市容保洁面积发展到70万平方米,先后获得砀山路、环湖东路、合淮路、四里河路的保洁管理权,做到集镇美化、亮化。
大杨镇为解决城市居民饮用水问题,支持大房郢水库建设,2003年大杨镇由原有的12个村、2个建制场和1个居委会重新组建成9个村、4个社居委和2个建制场。2001年来,大杨镇致力于开发开放建镇,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至2005年,镇政府以南已基本实现城镇化,只有西北片4个纯农业村(面积14.2平方公里,农田9500亩),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尚以农业生产为主,大杨镇农业建设资金也基本投在这四个村。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大杨镇通过自身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争取到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662万元对沿环湖北路两侧近3000亩低产田进行了改造。同时实施了水利设施配套,大大改变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002年,大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2003年,大杨镇自筹资金98.5万元,在区财政支持77万元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9公里长渠道硬化和一座面积为52亩的小二型水库建设任务,同时又投资了37万元兴修了四条计长4.8公里的村级道路;投资11.2万元重建水毁工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00元。2004年,大杨镇又筹措资金60万元,在区财政100万元的扶持下,完成了水库一、二站改造和三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并很快就投入了使用,另外,大杨镇自1993年开始,实现村村通砂石路,1994年镇政府将四里河路改建成柏油路,1998年由原郊区人民政府投资将四里河路及环湖北路扩建成砼道路,路面宽度7米,同年合肥市公路局将合淮路柏油路面改建成砼道路,合淮路大杨段长6公里、路面宽17.4米。2001年建成横贯大杨东西的北二环路——砀山路。1994~2000年,全镇修通了各村民组之间的道路,在此期间,吴郢、夹塘、园艺场、五里拐等村自筹资金将域内砂石路面改建成水泥砼路面,率先在全镇实现组组通上水泥道路,十张村也在2003年基本实现组组通上水泥路。随着大房郢水库的兴建,大杨镇规划了占地600余亩的移民小区。为了方便移民的生产、生活,将移民点内所有道路全部建成砼路面,其中主次干道4公里,宅前路全长5.5公里。区财政又投资了1000万元新建了近10公里的雷水路,于2004年10月20日建成通车,新建成的雷水路全长4.23公里,水泥路面平均宽4.5米,极大地方便了大杨西北部三个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并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2005年,大杨镇修通四里河路北段,扩建为六车道。至2005年底,大杨镇域内的镇村级公路共53条,全长86.7公里,其中砼道路17条38.6公里,砂石道路36条48.1公里,全镇90%以上的居民门前通上硬化路。它们的建成,改变了大杨镇农业发展受水制约及交通不便的命运,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体现了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8元。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大杨镇位于两大水库之间,为了保护水库上游水土资源,确保水源质量,大杨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于2003年度一次性实施退耕还林建设6000多亩。同时,大杨镇又率先在全区完成了绿色长廊及环村林带建设。并于当年9月份全面通过了省、市、区的验收。国家林业局来大杨镇抽查验收时,对大杨镇的林业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上工程计投入苗木款43.8万元。2004年初,大杨镇又从保护水源的角度出发,在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周边,实施水源生态林1000多亩,并将两大水库上游的养殖户全部迁出。1995年以来,大杨镇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虽然2004年农业普遍经受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仍可达到自给自足。农副业生产已逐步趋向规模化、特色化。现已形成了以岗西为龙头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以水库、岗西为龙头的肉禽养殖基地,以园艺场、三场、十张书房郢为龙头的林果生产基地等。同时注重培育一批精干的农业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民参与流通,把本地生产的大宗农副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该镇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2000~2005年,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多处泵站建设、小二型水库修建、渠道硬化、支渠整治等。农业基础实施得到全面改善,为实现城市型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安农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辐射下,岗西村的苗木花卉基地,环湖北路的3000亩低产田改造上的经果林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2005年,岗西村被命名为区“苗木花卉特色村”。
三是新农村中心示范村建设
至2006年,大杨镇建成大杨花园、卫庄、龙王、红旗、湖滨、草塘等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2006年,完成了全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和十张新村、岗西良余新村建设及整理规划。投入300多万元,完成岗西良余老村庄改造工程,70余户新居建设正在进行。启动十张村小钱郢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是大杨镇实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结合城中村改造,2006年,完成五里拐村新大郢、龙王杨郢等村民组拆迁工作,做好明发商业广场项目建设的管理与服务,促其尽快建成四里河路商业副中心。
四是新农村综合治理工作
。2005年,完善对卫庄新村、大洋湖滨等新村的配套建设。投资15万余元新建卫庄新村健身广场,承办庐阳区新农村文化大院启动仪式。大杨湖畔生态新城项目,在2006年香港徽商大会中已意向签约。大杨镇团委组织团员投身新农村建设,5年累计改好卫生厕所达2000余座。连续3年获区先进团组织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6年,大杨青年中心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中心”。联合合肥学院,建立了“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取得实效。2005年,大杨镇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法律进社区”创建活动,四个村均达到区、市示范标准,大杨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深入开展网吧整顿、安全检查、消防宣传等多种专项活动,彻底清除了大杨液化气站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了一些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保持了全镇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2005年,获得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6年,获得区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无毒社区”单位称号,12个村居获得“平安村居”称号、5家企事业单位获得“平安单位”称号。
龚镇洲(1882—1942)原名振鹏,今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谢岗行政村人。父亲龚宗瑜,母李氏,胞兄振渤,胞弟振清。合肥龚姓自明代由江西迁入,至龚镇洲辈已涉14世,为“合肥四大姓”(龚、张、李、段)之首。不过,龚镇洲这一房却比较清贫,父亲虽为“廪生”,对史学颇有造诣,但一辈子不得志,岁耕之余,以执教鞭度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24岁的龚镇洲被告为“革命党”,被捕下狱数月。出狱后加入合肥的同盟会组织,旋去省城安庆,运动新军,谋求革命。次年七月六日,安庆巡警学堂会办 徐锡麟举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龚为侦骑所注意,被迫离皖,顶着别人的名字进了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学炮兵。毕业后回到安徽,担任讲武堂教官。此时的安庆,历任马营、炮营管带的熊成基继徐锡麟之后被推为岳王会的实际主持人,龚镇洲积极参与组织工作,在新军中秘密发展革命力量。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十九日,熊成基在安庆城郊率部起义,失败后潜往日本,龚因未暴露身份,仍留皖从事革命活动,不久又往江苏靖江,任清军第十三协二十五标掌旗官。宣统三年(1911)农历九月十四,龚镇洲在靖江举义,为苏皖一带响应武昌起义之先声。后因众寡悬殊,他在游水突围时,被捕入狱。正待处以极刑,又被几位士兵冒死劫出,带伤潜回安庆。因创伤日剧,龚赴沪就医,在上海见到刚从海外回国的孙中山。民国元年(1912)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龚镇洲被任命为陆军第三十五旅旅长。民国2年(1913),龚镇洲率军打回安徽,并在芜湖发步《讨袁檄文》 。经过合肥时,差人四出剿匪。在捕到的盗匪中,有一人是他的房叔,其人多方求情,龚镇洲严词拒绝:“他是血债之人,要是因我叔子就可以不偿命,岂不是要我自己抵命”遂推出斩首。“二次革命”失败后,龚镇洲被迫亡命日本。经过一年多的流亡生活回国后,被孙中山委任为虎门总指挥。民国11年(1922)6月后,他在广州、上海、北平(今北京市)过了几十年的寓公生活。淞沪之战后,龚镇洲联同章太炎,去北平面见张学良,挥泪敦请他出兵抗日。40年代初,龚镇洲奔走于川、滇、桂之间,鼓动抗日。民国31年(1942)日机大轰炸时,龚镇洲不幸染疾逝世。当时,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曾致电吊唁,称赞他“有德有年,功在民国”。龚镇洲早年在合肥,曾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家乡一何姓女子为妻,未生育,后病逝。民国元年,与广东香山人徐文(黄兴夫人徐宗汉的堂妹)结婚,翌年生女普生,举家避居日本时生次女维航(即龚澎),以后生女琬球、子维禹、女惠生。徐文女士1971年病故于上海,终年85岁。
龚澎(1914.1.10——1970.9.20)原名龚维航,今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谢岗行政村人。其父龚镇洲、母亲徐文均是同盟会会员。“一二·九”运动期间,龚澎和姐姐龚普生同在燕京大学读书,龚澎是学校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财务部长。那时,燕京大学的外国人很多,她们利用这个特殊条件,加强对外联络工作,并主持召开了外国记者招待会,披露“一二·九”运动真相,从此开始了外交生涯。民国25年(1936),龚澎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同北平的进步青年一道奔赴延安,先进马列学院学习,后由中共党组织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担任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秘书。1940年,她随同周恩来到当时的国民政府陪都——山城重庆,在中央中共南方局外事组工作,并担任周恩来的翻译兼秘书,同时又是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龚澎等人冲破新闻封锁,分别访问了自己认识的外国记者和外交官,并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用大量事实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阴谋,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民国3l年,龚澎同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新闻记者的乔冠华结婚。民国35年,龚澎随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新村,不久又先期到达上海,在马思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出版英文版《新华周刊》。民国35年12月31日,龚澎化名“钟威洛”主编英文刊物《中国文摘》 ,并在香港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龚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不久升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并担任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秘书。五六十年,随同周恩来总理成功地访问了欧、亚、非许多国家,并出席国际会议。1961年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龚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而蜚声国际讲坛。1970年9月20日,因脑溢血逝世。
高桥
高桥高桥的传说:高桥坐落于今大杨店乡高桥村和林店乡汲桥村交界的四里河上,为单孔大跨度石拱桥,过去为寿(县)合(肥)大道的必经之地。相传原桥已没。清朝时,寿县的孙家鼐状元修状元府,为运材料重修高桥。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控制合肥及江淮地区,复修高桥。50年代,兴修水利,原郊区水利部门对高桥进行了整修加固。 传说很久以前,鲁班为沟通两岸交通,在此兴建一座桥梁,桥修好后,城隍爷推车经过此桥,头号鲁班:“此桥多高”鲁班顺口答道:“在桥上初一丢一块砖,十五才能听到下面的回声。”于是当地百姓就叫此桥为高桥。另外,从桥上向下看,有时候看到庐州府在水中的倒影,因此又叫照州桥。有一次,张果老骑着毛驴来到桥头,正犹豫间,看到鲁班便问道:“此桥能过吗?”答道:“能过。”于是张果老驾着毛驴就向桥上走去,走到桥中间时,只见桥身慢慢下沉;鲁班见桥下沉,急忙将手中瓦刀向桥墩的一块石缝扔去,有一半露在外边,用手摇之则晃动,就是取不下来。至今,高桥附近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照州桥什么人修?什么栏杆舍不得丢?什么人骑驴桥头站?什么人推车轧条沟?”“照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舍不得丢,张果老骑驴桥头站,城隍爷推车轧条沟。”大杨镇-名胜古迹 烟大古堆古文化遗址大雁墩古文化遗址:大雁墩座落在大杨店乡吴郢村东边,系商周古文化遗址。墩高约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在大量陶片、红烧土块,器型有鬲、尊、罐等,文化堆积层丰富。1976年,出土了珍贵的分裆铜鼎,造型优美,色泽斑斓,圆形腹,直式方耳置于腹的肩部,腹上周装饰有精巧美丽的窃曲花纹。下有一道凸弦纹,盖为直边平顶,顶心为弓形鼻,鼻周环铸“乔夫人铸其鼎”七字铭。从鼎的形制、花纹和铭文书体的风格看,此鼎属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早期的巢国遗物,这是合肥近郊发现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大雁墩古文化遗址于1985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烟大古堆古文化遗址:大杨店乡的施大郢村东边,系商周时代古文化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表面可见红烧土块和陶器残片,器型有鬲、尊、罐等,还发现磨制石器2件。1985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因大房郢水库建设被文物保护单位发掘。
两湖泛舟
两湖即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
董铺水库位于大杨镇南侧,兴建于1958年,面积29平方公里,与大蜀山融为一体,装点了西部景观。
大房郢水库位于大杨镇东侧,兴建于2001年,面积28平方公里,与董铺水库遥遥相望,被称为大杨镇西翼,随着合肥市城市森林公园的建成,几条旅游、商贸、住宅等几条经济带的发展,大杨镇将集自然、生态、繁荣于一身的合肥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雁墩古文化遗址
大雁墩坐落在大杨店乡吴郢村东边,系商周古文化遗址。墩高约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在大量陶片、红烧土块,器型有鬲、尊、罐等,文化堆积层丰富。1976年,出土了珍贵的分裆铜鼎,造型优美,色泽斑斓,圆形腹,直式方耳置于腹的肩部,腹上周装饰有精巧美丽的窃曲花纹。下有一道凸弦纹,盖为直边平顶,顶心为弓形鼻,鼻周环铸“乔夫人铸其 鼎”七字铭。从鼎的形制、花纹和铭文书体的风格看,此鼎属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早期的巢国遗物,这是合肥近郊发现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大雁墩古文化遗址于1985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烟大古堆古文化遗址
大杨店乡的施大郢村东边,系商周时代古文化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表面可见红烧土块和陶器残片,器型有鬲、尊、罐等,还发现磨制石器2件。1985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因大房郢水库建设被文物保护单位发掘。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大杨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周边政府机关
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十张村委会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路大杨镇十张村委会
周边小学
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大杨分校)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董铺路与柳红路交口
周边乡镇
大杨镇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