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寺镇

岩寺镇 岩寺镇镇情概况 岩寺镇行政管辖 岩寺镇自然地理 岩寺镇文物古迹 岩寺镇历史文化 岩寺镇历史事件 岩寺镇历史名人 岩寺镇特产 岩寺镇地理交通 岩寺镇经济发展 岩寺镇人口数据


岩寺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区东部,东经118°14′,北纬29°14′,素有“ 黄山南大门”之称。镇政府所在地岩寺既为 黄山市徽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亦是徽州区的中心城区,是徽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经省政府批准的黄山市规划中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蔬菜基地及物资集散地。岩寺,历为皖南重镇,也是 皖南山区最大的盆地之一,现为徽州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岩寺位于丰乐河畔,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素有“ 黄山南大门”之称。这里历史悠久、地理优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 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辖广惠、上街、下街、永兴、龙井5个居委会,信行、富山、洪坑、石岗、临河、瑶村、虹光、上朱、罗田、翰山、祊塘11个行政村。 205国道、芜(湖)屯(溪)、徽(城)杭(州)公路及皖赣铁路纵横过境。为 黄山风景区南大门。境内有名胜古迹10余处,其中金宅...

详情

岩寺镇地名网_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资料简介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介绍

岩寺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区东部,东经118°14′,北纬29°14′,素有“ 黄山南大门”之称。镇政府所在地岩寺既为 黄山市徽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亦是徽州区的中心城区,是徽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经省政府批准的黄山市规划中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蔬菜基地及物资集散地。

岩寺,历为皖南重镇,也是 皖南山区最大的盆地之一,现为徽州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岩寺位于丰乐河畔,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素有“ 黄山南大门”之称。这里历史悠久、地理优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 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辖广惠、上街、下街、永兴、龙井5个居委会,信行、富山、洪坑、石岗、临河、瑶村、虹光、上朱、罗田、翰山、祊塘11个行政村。 205国道、芜(湖)屯(溪)、徽(城)杭(州)公路及皖赣铁路纵横过境。为 黄山风景区南大门。

境内有名胜古迹10余处,其中金宅、鲍宅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小练革命纪念地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

丰乐河又称“ 西河”,属 新安江 二级支流,发源于 黄山风景区兴岭。自西北向南流到山口附近,有桃源来汇;流至 西山,有漕溪河来汇;流到牛头口,有 张村河来汇;流至容溪,有容溪河来汇;流至石川,有众川河来汇;流至岩寺,有颍溪河来汇。丰乐河全长64.3公里,流域面积392.5平方公里,是岩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

历史沿革

岩寺,古称岩寺镇,1987年成立地级 黄山市以前一直隶属徽州 歙县管辖,现为黄山市 徽州区所在地。从岩寺近郊 桐子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可以证明,早在4500年前,岩寺一带就有古人居 岩寺镇 (3张) 住。据乾隆刻本《岩镇志草》记载, 丰乐河南五里处的山坡上有前贤开凿的岩洞近10处。

人称小岩寺、古岩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唐朝名僧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序寺庙无数,殿堂鳞次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5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故唐王朝赐“岩寺”为名。寺后有“古岩寺泉”,被明人许芳城列为“ 歙县四泉”之一,诗云:“古寺隈云不计年,清泠一线泻岩前。

提瓶只听游人取,未许山僧识玉川。”泉在凤山东数里,古岩寺殿后,今已杳不可寻了。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诏命建镇(旧名称为永昌乡)。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为永丰乡清泰里,此时岩寺已有一定的规模。延至嘉、隆,这里更是巨室云集,百业俱兴,舆马辐辏,冠盖丽都,成为“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商贾云集”的繁华重镇。

1958年建岩寺公社,1965年改镇。1997年,面积90.9平方千米。2004年,将歙县 郑村镇的 上朱村划入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2008年辖龙井居委会、下街居委会、广惠居委会、上街居委会 、 永兴居委会 、坊塘村 、 信行村、 富山村、 仙和村 、 长源村、 临河村 、瑶村村、罗田村、 石岗村 、 翰山村、 虹光村 、 洪坑村、上朱村。 2015年将徽州区岩寺镇长源村、仙和村划归屯溪区新潭镇管辖。

有水就有桥。在岩镇范围内,丰乐河上有孙公桥、佘公桥;颍溪上有菜花桥、得济桥、 通济桥和洪桥。为化丰乐之水为灌溉之利,前人又在丰乐河上兴建了“鲍南堨”。

“孙公桥”又称下渡桥,此处原为自荫山往下的第三个渡口,原用竹筏渡河。明 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里人孙仕铨投资建成石桥,桥长110米,宽15米,高5米,桥上建有桥廊40多间,左侧为营业商店,右侧置飞来椅,供行人休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青(青阳)—屯( 屯溪)公路建成,改为公路桥。

“佘公桥”,在文峰塔下,又名新桥。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里人佘文义独资 岩寺镇 (3张) 建造,比文峰宝塔早建八年,文峰塔、佘公桥、长坦山、凤山台被后人喻为笔、墨、纸、砚。该桥毁于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

据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4《佘公桥》载:“佘文义,字邦直,岩寺人。晚种梅以自娱,因号梅庄。

少贫,操奇赢,辛勤起家,性不好华靡,布衣游名卿大贾间, 泊如也。置义田、义屋、义塾、义冢,以赡族济贫,所费万缗。

又捐四千金,造石桥于岩镇水口以利行人,人谓之佘公桥。年逾八十,行义不衰。桥今尚存。见《岩寺镇志草》。”

“菜花桥”,建在岩寺通往翰山的颖溪河上。长6米,宽1.4米,中间一垛。桥面为四块青石板,上有一砖刀形状的深凹,据说埋有二只元宝,被一放鸭人无事之中用铁柄撬开取走。

“得济桥”,俗称“斋堂桥”,也叫“寡妇桥”,是南山到荫山的通道。明正德年间,里人汪世昂妻胡氏所造。桥单孔,长10米,宽3.7米,拱高3.4米,红紫石砌筑。胡氏年轻守寡,孝顺公婆,将平时积蓄拿出建桥积善,为里人称颂。

“ 通济桥”在 岩寺小学边上,是前往上街的必经之桥,又称“ 市心桥”。颖溪水从南山穿过上街村舍,经“通济桥”流入丰乐河。这里原先是一座木桥,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周知府敦促里人建造石桥,由里人汪用木建成单孔石拱桥。清康熙时,汪氏后裔宏佐、宏用奉母程氏之命重修。

“洪桥”坐落在岩寺后街,原名“洪福桥”,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郑荣彦所造,四垛三洞,上置五间廊屋,设佛龛。清雍正郑为翰重修,民初方德重修。桥面改为石块,上面盖有薄砖和屋瓦,桥上有木柱24根,全部用红漆漆成,桥东有小屋1间名“香积”。该桥为前往 新四军军部旧址必经之路,小屋曾为新四军机要室、电报房。当年 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群众促膝谈心。

“鲍南堨”坐落在孙公桥与文峰塔之间,是一条拦河蓄水坝。东晋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新安太守 鲍宏创建,是中国历史上兴建最早的堨坝工程之一。坝长160丈,干渠由岩寺潜虬山下入口,流至路口(今 歙县化肥厂)分南北两支渠,灌溉3700亩。历史上曾多次修葺。

“岩寺塔”又名“ 文峰塔”、“ 水口塔”,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从奠基到竣工整整15年完成。在明崇祯和清 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岩寺塔”系参照绍兴的“大禅寺塔 岩寺镇 (4张) ”和南京的“ 报恩寺塔”式样建成,塔高二十五仞(一仞为八尺),为七层八面神龛塔。乾嘉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有游塔的习惯,以取“登高”之意。

其时游人如织,拾级而上,能远眺黄山、紫霞云烟。晚上人们将点燃的塔灯从七层塔顶连珠下悬,五彩缤纷,光亮照人。塔下更是热闹非凡,聚集着打鼓说书的、变戏法的、卖野药的、抽糖菩萨的、打字条的、设摊卖小吃的,更多的是玩耍看热闹的,五花八门,大有京城“天桥”之场面。

“岩寺塔”为里人郑 双溪先生(明正德甲戌进士,官至贵州右参政)倡建。据称:丰乐溪水顺流东注,非此不足以障也。以凤山台为砚,以文峰塔为笔,象征吾镇水口之高雅,名师巨匠来自苏州、无锡。

物资专人分赴外地采购,近到杭州,远至四川,选料相当讲究。仅塔心木一项,走访 歙县全县山场,未获合适之材。后来辗转 休宁、黟县,在渔亭大圣山方觅得一株,长十三丈,伐倒利用河道春汛流放,三年才运到岩寺,可见工程之浩大。为使塔顶坚固美观,资助人不惜血本带着师傅,搜集绍兴府大禅寺塔、南京报恩寺塔及泗州诸处塔图样,汲取众美,总而成之。

“岩寺塔”的第一层,由胡太荣、胡应星、胡显达、胡保佑捐资建造,第二层由桂聪捐资独造,第三层由方富祯捐资独造,第四层由鲍道迪、鲍道达捐资建造,第五层由汪通保捐资独造,第六层由众姓捐资所造,第七层并顶,由吴宽捐资独造。

“岩寺塔”共花费白银四万余两。塔顶1914年因遭雷击而毁。在塔周围还有不少古树参天耸立,与古塔交相辉映,古韵悠悠,生机勃勃,成为古徽新城的标志和象征。

“凤山台”又称“ 点将台”,在“ 文峰塔”南侧,是衬托塔景的装饰性建筑。此台也是里人郑双溪先生倡建。整个“凤山台”全部用石条砌成,台上有楼阁三间,左右两间供游客休憩,中间一间塑有玉虚神君像,系道家供奉场所。

上题匾额“中天积翠”四个大字。台前围砌院墙,朝南开一大圆门,门上有“凤山灵境”匾额一块,为潘纬所书。抗日战争时期,叶挺、项英曾在“凤山台”检阅部队,所以又称“点将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井繁华,岩寺素为南来北往的僧侣、道士的留驻之所,也是民间祭祀活动的荟萃之地。

历史上各类庙宇宫观多达百余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始建于南宋的“双烈庙”,供奉唐朝御使 中丞张巡、 睢阳 太守许远二公神像。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率部坚守睢阳,为屏蔽 江淮作出巨大贡献,终因粮尽援绝而牺牲,其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后人所敬仰,故设“双烈庙”以祀之。民间传说二公殉难的日子是正月初九,故岩镇一带举办“上九”庙会来纪念他们。

“双烈庙”位于上街上九坦,供奉唐 御史中丞张巡、睢阳太守许远二公之神象。“双烈庙”前后两进,飞檐翘角,建筑富丽堂皇,大门之木栅石栏,雕刻精致。该庙始建于南宋,明万历、清乾隆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离“双烈庙”不远, 上街村头建有“ 关帝庙”。据说该庙快竣工时,主持其事的乡绅请状元公金榜书写匾额,正好大书法家 邓石如来到徽州,金榜就差人拿了16两银子作为润笔之资,请邓代写“关帝庙”三个大字。不想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邓先生的润笔是一两银子一笔,这‘关帝庙’三字须交48两银子才好写。”金榜沉思了一会儿道:“你仍拿这16两银子去,请他写‘方中日午’4个字。”邓石如笑道:“金状元真不愧为奇才,我不愿写3个容易的字,却换来了4个难写的字。”说罢,一挥而就将“方中日午”四个字交给差人,并把16两银子也一齐退了回来。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东岳庙”,原名东岳道院,是岩镇历史上最大最具规模的庙宇。庙前有大院,后有月台 丹墀,中有甬道,建筑宽敞雄伟。该庙为里人吕午感念国恩,于宋绍兴二年兴建,明景泰丙子毁于火灾,成化丁亥重修,清乾隆年间重修,并在左边扩建忠靖庙、夫人殿、五福祠。解放后曾改成粮站仓库。现为徽州区第二中学。

下街“大夫祠”,祠不大,但却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说明朝天启年间,西溪南有个富翁,叫吴养春,他有个仆人叫吴荣。因得罪了吴养春,无颜见人,便投靠 魏忠贤,并仗其权势藉黄山山场旧案控告吴养春。朝廷派工部主事吕下问来歙查办。吕下问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株连甚广,吴养春的族人吴献吉亦被牵连。献吉见情况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他走后,公差跑到岩寺向吴献吉的亲戚潘漠要人,恰巧潘漠外出,公差们就张冠李戴,跑到邻居潘家彦家敲竹杠。恰巧潘家彦也不在家,家中只有妇女一人。这两个公差破门而入,妇人惊喊公差强奸,群众愤愤不平,赶来搭救。公差吓得魂不附体,踩着门口一块青石滑倒。众人一哄而上,乘机将两名公差活活打死,并焚尸灭迹。因余怒未消,又大书“杀部安民”的标语到处张贴。知县倪元珙(祁门人,天启壬戌进士)见状去见吕下问,告以其情可悯,众怒难犯,宜思善策以疏导为佳。吕下问不听。是夜初更时分,群众万人拥至察院,并焚烧察院大门,吕下问逃之夭夭。

事后,徽州 巡按御史杨春茂获悉,紧急召见倪无珙。倪如实陈述,杨深感同情,加上 宁国府推官邓启龙从中周旋,震惊徽州的“黄山山场大案”始得平息。岩寺群众为纪念这三位大夫的功德,特地造了一个“大夫祠”,立杨春茂、倪元珙、邓启龙为长生牌位,供后人祭拜。

“六街灯火无双镇,十里笙歌第一桥。”这是 唐皋状元的手笔,用朱红漆描金于“广惠祠”的两侧柱上。“广惠祠”在 通济桥东,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南朝北。祠前有门亭,后有阁楼神龛。旁边有一古塔,建于南宋绍兴三年,造型似佛家圆寂浮屠。该地原有“五显行祠”、“闵氏尊圣阁”,均于万历 戊子年腊冬失火烧毁。

传统的“上九”庙会时间为初八、初九、初十三天。相传初八夜晚,大王、二王菩萨上阁。所谓大王、二王菩萨,是张、许二公手下两员大将,一个叫雷万春,

一个叫 南霁云。众人高举纸扎的大王、二王模拟神像(分别有一丈多高),敲锣打鼓放鞭炮,送至下街大夫祠过夜。正月初九开始游神。两个菩萨,持刀分别挺立在纸扎的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头用金鼓锣10对、大小钹18对和众多龙、凤、虎旗开道,后头紧跟着几十面五彩刀旗和杏黄旗座伞帐,沿途鸣放火铳助威,散发利市纸,可谓盛况空前。游神结束,将菩萨及龙舟在文峰塔下焚化。晚上善男信女,打着灯笼前往广惠祠顶礼膜拜,祈求福寿。

庙会期间,岩镇十里长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卖“上九”货的商贩初七开始就从四乡八镇来到岩镇,沿街市两侧一条龙摆开阵势,竹、木、铁器及日用小百货样样俱全,应有尽有。

入夜,庙会的主要活动是 嬉灯。岩寺各村组成分会蜂拥而至,争奇斗艳,各显其技。著名的有永兴村荫山的梅朵灯,韭菜园的白菜灯,广惠村牛市坦的蟠桃灯,后街的刀板灯,正街的凤灯和狮子灯等。四乡十处烟火香,形成岩寺“上九”庙会众星拱月的浩大场面。后来, 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逐渐淡化,“上九”庙会逐渐演变成民间自发的盛大物资交流活动。

每年的元宵佳节,广惠祠都要举行灯会,下六管、中六管、上六管(“管”相当于村民组)轮流主办。从茆田庙迎来汪越国公神像,供奉于祠内。张灯五夜,并邀请当地徽剧票友演唱,热闹非凡。《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岁时礼》载:“元宵并前后三日为灯节,村落游烛龙于社,为汪越国寿,竹马秧歌,亦以队从。”可见此俗源远流长,与古礼相合。

岩镇的 佛事活动久负盛名。据记载,南天佛国暹罗国(今泰国)王子曾慕名出访徽州岩镇,并下榻在四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园、会心园)之一的 娑罗园,还亲自种了一棵 娑罗树(又名 红豆树)。娑罗树开花似 白凤仙花,幽香远闻,秋天结 红豆,人们视之为“圣树”。据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0《岩镇娑罗园》记载:“《紫石泉集》中,有《娑罗园燕集序》,略言:‘里之东偏,有娑罗园,明里人潘氏所建。潘氏既贫,国朝吴祭酒苑因售而游息之。祭酒逝,而园又移于方氏。园之木既古,而地尤旷,北临丰乐之溪,水鸣锵锵,石露拳拳。当祭酒盛时,远近无不知此园者。 甲辰秋,金修撰辅之先生,集朋侪咏游于此。翼日,旌德王君闻之,即其地,敷席以待,修撰复往游。修撰以经术显当世,招延之众,亦皆硕士魁人。视祭酒当日宾客之盛殆轶之,而其地亦少荒凉矣。已而乘筏济河,北经佛寺,南眺凤山。会日暮,王君裁楮为镫,广张丛木。’按:《吴次集》有《娑罗园记》,言园额为王青羊旧题,汪司马所常至。树植庭中,干分檐际,种来梵国,不类 凡材。再进为虬山草堂,以潜虬山名。上有楼,曰横川阁,取‘三十六峰横一川’之意。是此园在岩镇,自晚明迄乾、嘉,皆为名流文酒地。今园已毁,惟 娑罗树尚存。”

“ 娑罗园、菜园、檀园、会心园”为古岩寺 四大名园,园内回廊曲径,楼台亭阁,各有千秋。“娑罗园”前已述及。“菜园”有文漪轩,轩之四壁,一绘苍松、一写修竹、一画山石、一图沧海,为书画家郑千里所作。“檀园”有檀山文社,四方英贤以此为校艺之场。“会心园”有澡玄阁,藏书万余卷,经典名著无一不备,是遐迩闻名的藏书楼。可惜这四座园林均遭毁坏,今已荡然无存。

“小西天”坐落古岩寺(小岩村)附近,是通往古岩寺的必经之路,此处原有“孝思庵”,供奉慈航大士塑像。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会,此处香火旺盛,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此庵为里人程大约所建,后来倾圮重修,改名“小西天”。

“ 九龙池”在上街村荫山下。明嘉靖年间,这里出了一位名医,名叫吴洋世,自幼学医,遍读神农、仲景之书,学识渊博,医德高尚,被岩寺人尊称为“池上公”。为什么叫“九龙池”泥?因为吴洋世挖掘了九个方形 洗药池,故后人称荫山下一带为“九龙池”。

“ 紫极宫”是岩寺著名的道教圣地,又名“南山观”,在今南山路边上。南宋绍兴元年,道士章思道奉敕由旧郡迁建于岩寺。“南山观”周围古树参天,元末遭兵燹,明初复立后又被毁,清乾隆年间王真人捐资重修,并增塑玉虚、二十四诸天,又新建阎王殿、祝融庙。后无人管理倒塌。

“文会馆”,原名南山文会,明嘉靖年间里人郑双溪捐资创办。由于当时岩镇文风鼎盛,一些文人墨客便结社立会、交流学术。后又有 南山书院,江慎修、 刘海峰、戴东原曾来此讲学。金榜就是在南山书院从师后考中状元的。

“岳公生祠”,座落在中街唐家坦。传说当年 岳飞带兵征讨 杨么,半夜从郑村 向杲来岩寺,自行搭灶烧水烧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岩镇人民感其恩泽,建“岳公生祠”以表纪念。

“进士第”坐落在岩寺后街“洪桥”西头,是进士郑佐(双溪)的府门坊。郑佐为明朝正德甲戌(公元1514年)进士,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建“进士第”。门楼为仿木结构砖砌 牌坊,通宽9米,残高5.85米,四柱三间,惜楼顶已毁。枋和匾全用烧雕青砖砌筑,雕刻精美。门楼上有飞禽走兽和怪角兽,形态饱满,栩栩如生,对研究明代烧制半圆雕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柱脚有 抱鼓石金刚腿。丁字斗拱雕成鲤鱼吐水。中间二柱处枋斗拱三跳,边间两柱头坐平盘头,承六开斗拱,接榫处饰元宝榫。正间和次间共饰 高浮雕石狮八只、凤凰六只、鲤鱼雀替六个。正间匾额由五块大方砖拼成,刻“进士第”三个大字和“大明正德丙子岁孟冬吉日”、“甲戌进士郑佐立”及其他官员名字等字样。

“龙章褒节坊”坐落在岩寺下街村东头韭菜园边,跨路而立,由岩寺方元彦兴建。方元彦曾任监察御史,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立坊。坊由青石建成,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高12米,宽9.35米,中间两柱前后共饰蹲狮四只,柱中部锦纹,上部云纹,月梁有梅花包袱锦图案, 平板枋有四方连续图案。上方龙凤榜上刻有“ 恩荣”二字。南面楼匾上书“龙章褒节”、“ 钦奉明旨表扬故儒方钺妻汪氏贞节”,款“监察御史方元彦立”、北面楼匾刻书“豸绣承恩”、“云南 道监察御史方良儒暨配孺人程氏”,款“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吉日”。这是岩寺仅存的一座牌坊,保存完好。

岩寺周边盛产茶叶、木料、粮食及其它山货土产,岩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皖南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过去,商品进出以丰乐水运为主,岩寺人便在丰乐河上做起了盐商 木客。当地流传一句话:“养七不养八,养八就要杀。”这和徽州普遍流行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俗谚是一脉相承的。一般人家的孩子长到8岁时,就要帮父母分担家务,或外出学艺谋生,这也是徽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汪道昆《太函副墨》中有“岩镇什七贾而什三儒”之说,可见此地多徽商,教育蔚然成风。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带来岩镇经济社会的全面鼎盛。明清时期,岩寺逐渐成为附近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并建有十景:

“一台文几翠中天,二庙忠烈上九源。

三摩圣地古岩寺,四贤集燕娑罗园。

五显灵官大桥上,六逸娘娘小西天。

七层宝塔保水口,八柱牌楼在路边。

九洞桥接黄山水,十里长街万万年。”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2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及 陈毅、张云逸等同志率领7000官兵在皖南重镇岩寺集中整编,军部及政治处设在岩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内。新四军在岩寺点燃了东进抗日的燎原之火,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徽州素有“ 东南邹鲁”的美誉。岩寺地处古徽州的中心要地,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流传着“书声喧两市,一镇四状元”的佳话。据不完全统计,岩镇出了 舒雅、 吕溱、 唐皋、 金榜4名状元,此外还有进士36人,其中任州府以上之职者47人,授予“府学”、“县学”之官职者58人……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官显宦、 巨商大贾、文人墨客以及制墨家、医学家乃至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可谓人才辈出,不胜枚举。这里把名望较高的岩寺人作一记述。

字子正。初与南唐 吏部侍郎 韩熙载结为忘年交。以 状元及第。入宋为 将作监丞。先后参与编纂和校订《文苑英华》、《史记》、《 论语正义》、《七经疏义》等书。累 迁职方 员外郎,知 舒州。致仕后,就掌灵观。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复入直照文馆。善诗文,文与 吴波齐名,诗为西昆体派,存《 西昆酬唱集》中。卒年70余。

字叔济。宋宝元(公元1038~1040年)间进士,历任 蕲州、 舒州、楚州、杭州、徐州、开封知州,升 龙图阁 直学士、 枢密直学士。

字守之。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 进士第一,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进而为 侍讲学士,未几卒于官。所著有《心庵文集》、《史鉴会编》、《韵府增定》诸书。

(公元1735~1801年),字蕊中、辅之,又字檠斋,号敬斋。少与 戴震、 程瑶田 同师 江永。31岁时, 清高宗 召试诗赋,特赐举人,授 内阁中书。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廷试第一,授 吏部稽勋司主事,改 翰林院修撰。曾任山西 乡试副官、 会试同考官。 丁父忧归里,不再复出,著书自娱。曾学诗、古文于 刘大櫆。著有《礼笺》10卷,《周易考占》1卷。

“烂肚宝”的故事在岩寺一带妇孺皆知,他究竟姓甚名谁,无从查考。但从其故事传闻中,可知此人诙谐豪放、刚直不阿、颇有学问、爱打抱不平,是一个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奇人物。

徽墨在“文房四宝”中位置显赫。从唐末直到明、清,徽墨生产主要集中在 歙县、岩寺。明嘉靖万历年间,岩寺著名的制墨大师程君房、方于鲁和 呈坎的 罗小华三足鼎立,各显神通,标新立异,使徽墨达到新的水平。罗小华成功地采用桐油烟和漆烟的制墨方法,改进了配方,使徽墨浓涂淡抹,韵致横生,成为质地精良的书画墨。而程君房、方于鲁则在桐油烟和漆烟中,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玛瑙、公丁香等名贵原料,创造了质地更好的超漆烟墨。方于鲁所研制的“九玄三极墨”被称为“前无古人”的妙品,但据后人公论,他比起程君房终究是要略逊一筹。程君房曾炫耀说:“我墨百年之后可化黄金”。的确,他家所制的“玄元灵气”、“寥天一”两种墨,后来的鉴赏家以一、二倍于黄金的价格买走。与他同时代的大书画家 董其昌说:“百年之后,无君房之人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程君房、 方于鲁两家又很讲究墨谱的图式和 墨模的雕刻。他们分别编著了《 程氏墨苑》十二卷、《 方氏墨谱》六卷(380个图谱),绘画多出自当时名画家 丁云鹏、吴廷羽之手,由著名刻工 黄璘、黄应泰等手刻。尤其是《程氏墨苑》开我国彩印版画之先导,二妙汇流构成艺术佳作。从此, 徽墨开始用作文人祝寿、喜庆、交友的宝贵礼品,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到了清代,徽墨的生产趋向实用美观,集锦套墨盛行起来。岩寺的 曹素功继承了我国悠久的制墨工艺,专为权贵和名流定板制墨。康熙皇帝南巡江宁,曹素功所制 贡墨受到康熙赞赏,赐题“紫玉光”三字,一时名声大噪,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与稍后的 汪近圣、 汪节庵,以及乾隆年间崛起的 胡开文,并称为清代制墨“四大家”。后来,曹素功把墨庄迁到上海、福州等地,世守其世,迄今三百多年,声誉不衰。岩寺镇广惠村仍有“ 曹素功墨厂”,生产的曹素功墨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

岩寺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徽(黄山)-杭(州)高速、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在此不远均设有出口,芜屯公路、 205国道和 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向东11公里为历史文化名城 歙县县城(古徽州府所在地),向西15公里为黄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向北54公里为世界旅游名胜 黄山风景区。

全镇辖11个行政村。镇域总面积约89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500公顷,耕地面积1105公顷。2003年全镇 农村经济总收入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到10:55:35,第二产业主导型发展的局面继续得到强化;乡镇企业营业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收入3676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比上年净增268元。镇级综合实力位于全市前列,并挤身全省发展乡镇企业“百强乡镇”行列。

2005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2487万元,比2004年增6.8%;乡镇 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70838万元, 同比增37%;乡镇工业 企业总产值71739万元,同比增34%,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20374万元,同比增27%;财政收入5528万元,同比增25.07%;农民人均纯收入4246元,人均收入同比增收386元,增幅为10%。

2009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8426万元,增收1416万元,同比增20.2%。其中,国税完成4111万元,增长11.6%;地税完成4266万元,增长28.4%。总量及增量均排名全区第一。全年新增投产工业企业1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12%。工业总量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完成旅游接待量22.5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4亿元,同比分别增12.5%、14.3%。从事旅游产品生产的农民,年人均增收5680元。积极编报旅游招商项目,并取得实效,纳尼亚小镇项目成功落户我镇石岗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64亿元,增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28元,增12.8%。2009年,我镇位列全区镇域经济考核第1名。

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末的增长了2.35倍、1.7倍,年均分别递增27.7%和22.3%;“十一五”期间新增规上企业28户,比“十五”期间增加3.5倍;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比2005年净增7391万元,增长2.04倍,年均增幅25.1%,总量及增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区第一。

到“十二五”末,全镇工业总产值比“十一五”末增长了71%,年均递增11.4%;“十二五”期间新增规上企业7户,总数达到33户;2015年财政收入达到2.32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净增4.9亿元,年均增幅15%。总量、增量连年排名全区第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16年,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48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5820万美元,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新签项目到位资金1.5亿元,增长33.9%;旅游接待量146.2万人次,增长11.2%;旅游总收入10.02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4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5元,增长10%。

2017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81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69亿元,增长17.7%;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亿元,增长25.65%;外贸进出口总额9169万美元,增长54.36%;新签项目到位资金2.54亿元,增长55.9%;旅游接待量162.6万人次,增长11.2%;旅游总收入11.1亿元,增长10.8%。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6061
18658
17403
家庭户户数 11582
家庭户总人口(总) 34884
家庭户男 17798
家庭户女 17086
0-14岁(总) 7887
0-14岁男 4018
0-14岁女 3869
15-64岁(总) 25840
15-64岁男 13631
15-64岁女 12209
65岁及以上(总) 2334
65岁及以上男 1009
65岁及以上女 132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0559

总人口24545人(2017)。

周边政府机关

岩寺镇人民政府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龙井三路148号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龙井三路148号

徽州区人民政府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文峰路66号
营业时间:08:30-17:30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文峰路66号

周边商圈

岩寺 地址:徽州区
徽州区

周边咖啡厅 住宅区 美食 房地产

徽州印象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政务路

周边徽州区

富新纷城噘财城市展厅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昌盛路

周边乡镇

岩寺镇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