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桥镇

毕桥镇 毕桥镇地理环境 毕桥镇经济 毕桥镇行政区划 毕桥镇著名人物


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下辖有5个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是一个农业大镇。毕桥镇位于 郎溪县西南角、 南漪湖畔,距县城25公里、高速十字出口11公里、老318国道4公里,区位较好;与宣州区接壤,实有水田2.2万亩,旱地2.3万亩,水面1万亩,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人口约2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7万人,辖5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镇党委下设20个支部,500余名党员;机关及二级站所在职人员近50人,现有村干部27人(其中含1名下派第一书记和3名聘请的村级计生信息员),村干部总体年龄偏大,平均约46岁。毕桥镇是一个农业乡镇,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三条河流(北河、南河、碧溪河)呈扇形注入南漪湖,是典型的半山半圩镇,境内有万亩大圩一个。农业主要是水稻、油菜(小麦)、山芋、茶叶种植及水产、家禽养殖;工业企业主要是茶叶、山芋淀粉和精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年来通过招商...

详情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所有特殊区域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介绍

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下辖有5个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是一个农业大镇。

毕桥镇位于 郎溪县西南角、 南漪湖畔,距县城25公里、高速十字出口11公里、老318国道4公里,区位较好;与宣州区接壤,实有水田2.2万亩,旱地2.3万亩,水面1万亩,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人口约2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7万人,辖5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镇党委下设20个支部,500余名党员;机关及二级站所在职人员近50人,现有村干部27人(其中含1名下派第一书记和3名聘请的村级计生信息员),村干部总体年龄偏大,平均约46岁。

毕桥镇是一个农业乡镇,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三条河流(北河、南河、碧溪河)呈扇形注入南漪湖,是典型的半山半圩镇,境内有万亩大圩一个。农业主要是水稻、油菜(小麦)、山芋、茶叶种植及水产、家禽养殖;工业企业主要是茶叶、山芋淀粉和精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小服装和玩具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发展,现有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安徽省宏云制茶有限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自主出口权)。毕桥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特别是“九九大灾”,毕桥人民更加坚定了再造一个新集镇的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移民建镇”这一契机,加快了新集镇的建设步伐,从而使集镇建设成为毕桥发展的一大亮点。

郎溪县毕桥镇位于皖南边陲,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辖4个村,1个社区,人口近2万;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半圩的鱼米之乡。该镇水、电、路、学校、医院、幼儿园和集贸市场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整,功能齐全。318国道贯穿全镇,可直达南京、合肥、杭州、上海等地;水路由南漪湖经水阳江直达长江,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该镇生态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镇茶园8000亩,盛产水稻、油菜、茶叶、山芋等农作物。水资源丰富,黄沙储量大。鱼、虾、蟹、 媒鸭等水产水禽养殖历史悠久,产量较高。水蜜桃和吊瓜种植等规模项目。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先后引进苏浙沪等地资金逾千万元,开发水面5000亩,进行毛蟹、珍珠养殖。2004年渔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

近几年,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明确相关部门狠抓落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现有各类企业34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8家,特别是服装加工和玩具加工企业有较快的发展,花炮及其它产业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工业企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强劲发展势头。

小集镇建设进展迅速,集镇面积由原先不足0.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2平方公里,并进行了绿化、亮化,一座现代化的小集镇已初具雏形。在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实行为企、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及首问负责制和督查督办制,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毕桥镇实际的优惠政策。

2016年我镇招商选资共引进项目3个,协议引资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0.8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48%;外贸进出口总额608万美元;财税收入1956.35万元,完成全年财税任务的130%,其中招引商贸楼宇经济4.92亿元,实现税收1597万元。

大义社区位于毕桥集镇四周,可以说是毕桥镇的郊区,东与施宏村接壤,南与洪林镇宣茶村相连,西毗邻南漪湖畔与宣州区洪林镇隔河相望,北连长何新村。辖19个村民小组,550户,2010人,39名党员,8名女党员。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2200亩,其中水田1465亩,拥有茶园面积1800亩。全村从事二、三产业者达20%,星火工程示范户15家,水产养殖户21家。

十井村位于毕桥镇东侧,东与飞里乡毗邻,南与灯塔村接壤,西与施宏村、长何新村相接,北与南漪湖相连。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辖27个村民组,有农户1100余户,总人口4377余人,设一个党总支部,两个党支部,97名党员。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山芋等。飞毕路、十李路、张车路横贯其中,交通便利。

灯塔村位于毕桥镇东部,村委会办公楼距集镇5.5公里,东、南与十字镇接壤,西与施宏村相连,北与十井村相接。是原灯塔村和杨村村于2001年3月合并而成的,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3715人,辖28个村民组,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支部,即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现有党员71人,其中女党员9人,6个党小组,7个党员中心户。全村耕地面积5763亩,其中计税面积5300亩包括水田4700亩,茶园1000亩,属于半丘陵半圩区地形。郎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夏雨初烈士墓——就在境内的蒋顾村内。318国道穿村而过,且村委会办公楼就坐落在318国道边上,全长6公里的毛蒋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资源丰富。

施宏村位于毕桥镇东侧,东与灯塔村接壤,南与十字镇毗邻,西与毕桥镇相接,北于长何新村、十井村相连。总面积8.5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组,设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74名党员,有农户854户,总人口3348人。境内盛产茶叶,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山芋。毛毕路、飞毕路、赵杨路横贯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长何新村位于毕桥镇西北边,紧靠南漪湖畔,村委会办公楼距集镇3.5公里,是原来长溪村、何家村、新山村于2001年3月合并形成,占地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5000余人,辖26个村民组。可耕地面积9000亩,其中计税面积4683亩包括水田3753亩,茶园2000亩,属于半丘陵半圩区地形。沿湖可养殖水面3000亩,全长6.7公里的毕新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长何新村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三个支部即第一支部、第二支部、 吊瓜协会支部,现有党员85名,其中女性党员9名,9个党小组,8个党员中心户,新建落成位于村中心区域的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启用,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陈文(1902—1939),原名陈正文,字焕章,郎溪县毕桥人。家资颇富,有田地数百亩。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省立宣城第四师范。秋,受聘于涛城小学。次年回毕桥创办懿贞女校,提倡男女平等,剪发辫,禁缠足,破除迷信,反对旧习。因此,触犯神权与族权,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15年(1926年),孙传芳残部兵丁卖枪私逃,陈文趁机买了13条枪,卫家护院,并成立了民团。二月初四(3月17日),30余名溃兵来到杨具山河口,为害地方。陈文率民团兵丁击败溃兵,收缴了枪支,壮大了自身力量。后因部属在南漪湖截击了土豪杜国文的鸦片走私船,杜衔恨报复,与周孝安勾结设计反诬陈文通匪。陈文被捕下狱,逼交枪支,直至家产荡尽,才被交保释放,因此陈文被迫下南漪湖集合旧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聚义约五百余人。
  民国17年(1928年),陈文在中共郎溪特别支部的策动下,将部队改编为农民自卫团。5月9日攻占郎溪县城,枪决县教育局长周孝安,释放监犯,开仓济贫,商店照常营业,秩序井然。5月17日,国民党第三十七军调派两营兵力及宣、郎、广、溧四县民团围攻县城。19日夜部队撤出转移到鸦山,特支书记夏雨初转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7月间,中共中央巡视员王竟博(尹宽)两度派周心抚、江干臣等去收编陈文部队,均未成功。陈文部队在鸦山被围月余,弹尽粮竭,多数人饿死,部分人突围参加了广德王金林的红军独立团。最后,陈文等7人突围取道广德,下太湖,往上海黎明书局,未能见到夏雨初,联系中断。从此,陈文便改名闵受龄隐避到高邮湖西送驾桥,寄住在闵受荣家,不久又转到镇江时氏酱园栖身。
  民国26年(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失陷,镇江不保,陈文即召集旧部,筹集枪枝,收容散兵游勇,组织队伍抗日,自称“江都抗日义勇团”。并冒用第七军留守处及江苏省保安九团番号,招募兵员。镇江沦陷前,陈文封船将部队开往扬州,此时扬州陷落,只好又转往送驾桥。部队到达横桥时,正值春节,陈文手书春联一副:“横桥龙犹蛰,中原鹿正肥。”贴在驻地的庙门上抒发抱负。春节后,他们侦知扬州日军立足未稳,守备力弱,飞机场戒备松弛,陈文率部乘机夜袭机场,子弹射中油桶,顿时爆炸起火。扬州日军急奔机场救援,被陈部伏击,打死日军20多名。3月28日,日军200多人伺机反扑,直奔公道桥,被陈文部狙击,打死日军100多人,活捉2人,缴获各种枪炮100多枝、掷弹筒20具、战马5匹。此后,陈文曾在方桥、槐泗桥、娄庄、大仪、黄珏桥等地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同年7月,日军扬州司令官川井调动仪征、天长日伪军1000多人分3路向大仪、公道桥猛扑,被陈文诱入伏击圈内,打死打伤400多人。这次大捷,士气大振,巩固了游击区,打击了日军嚣张气陷。国民政府武汉总部给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发来电报说:“据报江都抗日游击队陈文英勇杀敌,应予传令嘉奖。”但此时陈文部队处境十分困难,被夹于三角地带,三面受敌,随时有被国民党各部队吞并的危险,为形势所迫,不久,便改称,“第五战区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第三路军第二团”。陈文部队奇袭日军,大小战斗百余次,屡战屡胜,发展很快。这时已有四个支队、七个直属大队及一个巡湖大队,共三千多人,活跃在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一带水网地,包括天长、高邮、仪征、扬州、邗江、金湖等县市。
  民国28年(1939年)春,陈文派参谋邱剑鸣(胡扬)到中共苏北工委及新四军挺进纵队,请求派人来团协助举办教导队。经惠浴宇和管文蔚批准,派吕镇中和陈淦到该部协助举办教导队,同时秘密地建立了党支部,吕镇中任书记。此时新四军五支队也派周原冰、徐速之、夏岚等人到陈部开展工作。
  同年8月7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发动了十个团的兵力,包围了塔儿集陈文团部。经过三天三夜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击溃。陈文率部从闵塔突围,乘船向天长转移,打算与五支队会合。当船队抵达天长县小关镇时,敌人早已占领小关,船被打翻,死伤无数。为避免更多伤亡,陈文挺身而出,大喊:“不要打了,我就是陈文,要抓抓我,要杀杀我!”陈文被捕后,虽经严刑拷打,始终未说出吕镇中等共产党员姓名。10月,陈文被暗杀于盱眙县蒋坝。陈文自破郎溪县城出走之后,一直被误传为“土匪”,沉冤40多年,时至今日,方真相大白。

夏雨初(1903—1930),原名夏家科,郎溪县毕桥乡蒋固村人。两岁丧父,后随母迁至县城居住。民国9年(1920年)进芜湖萃文中学,被选为学生代表,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受到军阀的威胁与迫害。民国12年(1923年)夏雨初被迫离开芜湖去北京,初入财政部举办的银行讲习所,后转入中国大学。不久,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5年(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寒假回乡,组织旅外学生联合会、郎溪青年体育会等组织,声援“五卅”惨案,抵制日货。
  民国16年(1927年),北阀军第二军进军南京,3月3日经广德到郎溪,并委派冯素民为新任县长。3月6日,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在“凤凰墩”接见了夏雨初等人。在二军政治部的帮助下,成立中国国民党郎溪县党部,夏雨初任执行委员。4月间,在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支持下,张克霆、刘润乾等又成立一个县党部,群众称之为“东党部”,原先成立的谓之“西党部”。4月26日,“东党部”首先发难,捣毁了“西党部”,夺走枪支弹药与文卷,夏雨初等18人被捕,后被保释出狱。9月,在中共安徽省临委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中共郎溪县特别支部,有党员13人,夏雨初任书记,隶属于第一(芜湖)中心县委。
  宜兴“秋收暴动”失败后,暴动的组织者葛琴、范迪斋、史济殷等转来郎溪,开展工作。他们和夏雨初在孔庙内办了一所“建平公学”作为活动基地。同时,在公学内发展了十多名共青团员,建立了共青团郎溪县委员会,葛琴任书记,隶属于宜兴团县委。从此,郎溪有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组织。
  民国17年(1928年)4月,中共宜兴县委农运部长宗守益来郎溪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特支决定建立农民武装,组织暴动。他们争取利用南漪湖陈文的“聚义”武装,改编成农民自卫团。5月9日攻进郎溪县城,缴了公安局、自卫团、商团的枪枝,枪杀了教育局长周孝安,释放监犯,开仓济贫,城内秩序正常。5月17日被第三十七军围攻,19日撤出县城。郎溪武装暴动失败后,夏雨初受党中央指派,化名张建华到上海沪西区开展工会工作,并任中共沪西区委委员。为了遮人耳目,夏雨初把妻子董淑接到上海,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他在曹家渡各工厂办夜校,组织工人运动。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大世界屋顶花园散发传单,到里弄张贴标语,并发动了有名的日本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由于他不畏艰险,积极负责,工作出色,受到党中央的嘉奖。
  民国19年(1930年)春,夏雨初调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兼南京市委行动委员与工人部长,化名李兴国在南京兵工厂、浦口机械厂、下关怡和蛋厂等处秘密活动,积极进行工人暴动的准备工作。夏雨初工作在国民党的心脏。处处戒备森严,侦探密布,处境十分艰难。由于叛徒告密,7月29日下午,夏雨初、郭仁堂、王仲武、李文和、陈宝华、宋如海6人在下关美华理发店楼上开会时,被“首都”卫戍司令部稽查处逮捕。接着,宪兵警察又在成贤街搜查了南京市委机关,逮捕了任雪涛、谭籍安等14人。在狱中,他们受尽严刑威逼,残酷折磨,但毫不动摇,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8月18日,夏雨初等20人在雨花台慷慨就义。殉难时,他们高唱《国际歌》,行人为之涕零。民国23年(1934年),经党组织资助,夏雨初的遗骨被运回家乡蒋固村安葬。

张寿篯(1900—1951),字彭甫,郎溪县毕桥乡人。6岁入私塾,后入励志小学及东区第一小学就读。民国6年(1917年)毕业于郎溪县惜阴高等小学。民国9年(1920年)考入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并爱好音乐、体育,是学校中之佼佼者。在校师承恽代英、肖楚女,受进步思想熏陶,曾参加学生罢课学潮。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第四师范。毕业后立志“服务桑梓,教育儿童,革新社会”。从民国13年(1924年)起,先后在郎溪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桥小学、飞鲤桥小学等校任教,是郎溪实行新学制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公立小学停办。张寿篯矢志报国,以所学专业服务家乡。他先后在吉原、水鸣、南丰、毕桥、飞鲤桥等乡镇民办小学(私塾)任教,贫寒子弟,学费免收。1950年任教于南丰十三泉小学。1951年患脑溢血病逝。
  张寿篯执教于农村,心怀国家安危。华北失陷后,他对当局的祸国殃民,痛心疾首,写道:“各省操兵柄者,高呼抗日,无报国之实心,稳占地盘,以殃民为惯技。”他对贪官污吏与豪绅权贵深恶痛绝,自书春联云:“任尔贪婪肆剥削;凭吾勤勉度光阴”。张寿篯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抗战爆发后,民国26年(1937年)冬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某部路过宁前保(今毕桥乡张侯村)时,肆意枪杀十房村修桥乡民朱德华。事后张寿篯召集乡民在桥畔立碑记述其事,并命名此桥为“沉冤桥”。民国26年(1937年)郎溪县第二区区长张中孚卖官鬻爵,致使目不识丁的恶霸地主王春庭等两人充任飞鲤、毕桥两乡乡长。张寿篯不顾自身安危,不畏权势,毅然上书县长曹树钧揭发其事。不久,两乡长被免职,区长于第二年亦受到罢免处分。

周边汽车站

毕桥汽车站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毕桥汽车站(郎溪县毕桥镇政府东北)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毕桥汽车站(郎溪县毕桥镇政府东北)

周边乡镇

毕桥镇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

周边村庄

灯塔村 地址:宣城市郎溪县

十井村 地址:宣城市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