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碧村
石碧村 石碧村村情概况 石碧村客家民系 石碧村客家人 石碧村石壁
石壁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原禾口乡,1993年更名设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距县城22公里,在省道东石线公路旁。以石壁村为中心的这一地域,史称“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现石壁镇、淮土乡的全部以及方田、济村乡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石壁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福建省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西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他们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
详情石壁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原禾口乡,1993年更名设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距县城22公里,在省道东石线公路旁。以石壁村为中心的这一地域,史称“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现石壁镇、淮土乡的全部以及方田、济村乡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石壁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福建省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西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他们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而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它客家地区。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由于战乱、政府鼓励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开始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亿人口。客家人不仅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同时也涌现了众多显赫人物,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理学家朱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现代伟大文学家郭沫若,马来西亚首任国王叶莱、圭亚那前总理张西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及台湾李登辉等。
石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以致视为“圣地”、“图腾”。近年来海内外客家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
周边政府机关
石碧村委会
地址:三明市宁化县S307
周边乡镇
石壁镇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
周边村庄
石碧村
地址:三明市宁化县
石碧坑
地址:三明市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