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一村

碧一村 碧一村地理环境 碧一村历史沿革 碧一村社会 碧一村行政划分


碧一村隶属于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官桥镇,在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山门山南坡,蓝溪左岸。因溪畔巨石壁立,得名石壁。后与邻村山仔、白沙亭合并,取名壁山村,雅化碧山村。后折为碧一村、 碧二村两个村。碧一村有寨脚、垵头、排尾、船连尾、尾寮、山门、仙景、白沙亭8个自然村。碧一村位于 安溪县政府与 官桥镇政府中间,位于省206线西边,通过石壁大桥跨过蓝溪与省道206级相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碧一村属于于安溪县官桥镇管辖,村委会设在寨脚,辖8个自然村,分别为寨脚、垵头、排尾、船连尾、尾寮、山门、白沙亭,废村崎坑,农耕点东台。全村面积6.33平方公里,林地占地7563亩,生态公益林5797亩。据传宋朝郭姓从南安蓬岛移居此村,因沿溪两岸都是大石头,故称石壁。 古时又名芦苇村,相传因建村时蓝溪两岸长满芦苇,只...

详情

碧一村地名网_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碧一村资料简介
  碧一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524103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24。碧一村与新溪社区、官桥村、官郁村、仁宅村、莲美村、莲兜美村、仁峰村、碧二村、仙都村、吾宗村、岭头村、燎原村、恒美村、草坂村、洪塘村、赤岭村、驷岭村、善坛村、内村、新春村、石岩村、石林村、上苑村、山珍村、马狮村、善益村、新厅村、益林村、芹石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碧一村同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碧一村介绍

碧一村隶属于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官桥镇,在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山门山南坡,蓝溪左岸。因溪畔巨石壁立,得名石壁。后与邻村山仔、白沙亭合并,取名壁山村,雅化碧山村。后折为碧一村、 碧二村两个村。碧一村有寨脚、垵头、排尾、船连尾、尾寮、山门、仙景、白沙亭8个自然村。


  碧一村位于 安溪县政府与 官桥镇政府中间,位于省206线西边,通过石壁大桥跨过蓝溪与省道206级相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碧一村属于于安溪县官桥镇管辖,村委会设在寨脚,辖8个自然村,分别为寨脚、垵头、排尾、船连尾、尾寮、山门、白沙亭,废村崎坑,农耕点东台。全村面积6.33平方公里,林地占地7563亩,生态公益林5797亩。

据传宋朝郭姓从南安蓬岛移居此村,因沿溪两岸都是大石头,故称石壁。
  古时又名芦苇村,相传因建村时蓝溪两岸长满芦苇,只见芦苇从尪公厅至长垅口首尾相接,不见溪流,故名。早期迁往台湾的石壁村民,在台开发定居地就取名为芦水村,旅居台湾、东南亚一带的郭姓侨胞人口达数千人。1978年后,有30多批数百人次台胞到该村寻根谒祖。今虽芦苇荡然无存,但石壁岿然不动,乡缘悠远流长。民国时,为官溪镇壁山保,辖 石壁仙景白沙亭、丰都、衙口、城林、格口。20世纪50年代因村辖面积过大,拆为碧一、碧二两个村。
  碧一村厚庵祖宇记载,二房四世安斋之妻为蒲氏系阿拉伯后裔,故该村的一些地名,如番仔埔、番仔仑、番赤崎、吉具番等带“番”字地名,似曾有外国人住过,有待考证。古地名中尚有伽蓝宫、顶伽蓝、下伽蓝、伽蓝埔等。

全村总人口3203人,20个村民小组,耕地1078亩,728户,旅居海外侨亲8000人。村民主要为郭、黄、陈姓。
  碧一村域内设老人活动中心、碧一村慈善基金会、文化活动中心等。

位于小蓝溪左岸,山门山南坡,因溪畔巨石壁立而得名石壁。地名沿用至今。
  聚落大多沿溪畔平地集聚,少数沿山坡分布;有耕地879亩,其中水田848亩,农地37亩,茶园92亩;下辖:寨脚、垵头、排尾、船连头、尾寮5个角落,8个村民小组;366户,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1667人。主种水稻,兼种甘薯、蔬菜,产茶叶、烟叶。有石料加工业,小学、医疗站。
   寨脚自然村
  寨脚,又名樟脚,因早先村内有一颗大樟树而得名,安溪县官桥镇碧一村北边,距村部约800米,由5个村民小组组成,自然村共210户,人口700人,面积0.5平方公里,村民大部分以种植业为主,大多种植茶树、水稻。

因位于山门山南坡一座小山上面,称为山仔,谐音雅化为仙景。地名沿用至今。
  地处山门山西南坡。面积约0.13平方米,人口450人。聚落沿山坡间密点分布,汉族,通闽南方言。主种水稻,兼种甘薯、茶。

濒临小蓝溪,溪中砂粒既粗大且白净,村民皆陈姓,“陈”、“亭”方言谐音,故称白沙亭。面积约0.06平方公里,人口250人。

因村社背靠山峰,故而得名。位于安溪县官桥镇碧一村西边,距村部约1公里,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自然村共80户,人口200人,面积0.2平方公里,村民大多以种植业为主,大多种植花生和茶叶。

周边村庄

碧一村 地址:泉州市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