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林村
福林村 福林村简介 福林村行政 福林村气候 福林村地形 福林村农业 福林村吴氏历史来源
古称苦竹林,后雅化为福竹林。民国后简称为福林,沿用至今。明清属金田乡兴一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尚卿乡俊新保,1952年属第十区俊新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福林大队,1965年属尚卿公社,从西坪公社析出,1984年改为尚卿乡福林村委会。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8公里处,大顶尾山南坡。村委会设在中堀,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吴姓。人口2742人,面积2100亩。境内有高岭土矿,有宋代冶银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林村:在尚卿乡政府驻地西南3.8公里处,大顶尾山南坡。古称苦竹林,后雅化为福竹林。民国后简称为福林,沿用至今。村委会设在中堀,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吴姓。境内有高岭土矿,有宋代冶银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林村有六个自然村,地貌形成两个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区域,并因此有外段与内段之分。外段有:美份、土楼、福安。内段有;银场、中板、中崛。全村人口...
详情古称苦竹林,后雅化为福竹林。民国后简称为福林,沿用至今。明清属金田乡兴一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尚卿乡俊新保,1952年属第十区俊新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福林大队,1965年属尚卿公社,从西坪公社析出,1984年改为尚卿乡福林村委会。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8公里处,大顶尾山南坡。村委会设在中堀,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吴姓。人口2742人,面积2100亩。境内有高岭土矿,有宋代冶银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林村:在尚卿乡政府驻地西南3.8公里处,大顶尾山南坡。古称苦竹林,后雅化为福竹林。民国后简称为福林,沿用至今。村委会设在中堀,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吴姓。境内有高岭土矿,有宋代冶银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林村有六个自然村,地貌形成两个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区域,并因此有外段与内段之分。
外段有:美份、土楼、福安。内段有;银场、中板、中崛。全村人口2742人。
福林村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温宜人。年平均气温19℃左右,平均年降水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20天,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是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
福林村属尚卿乡南部低山与丘陵相间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南北斜,如阶梯状。东北部山岭逶迤成天然屏障,境内群峰叠翠,四季常青。山中雾海流光溢彩,林木葱翠欲滴。高耸入云,风光可揽。清末著名教育家、诗人戴希朱(南安人,光绪间入直中书、诰受奉政大夫)曾经登临此山并作七绝《登接天山》,诗云:谁是山高可接天?此间霄汉宛相连。我来欲向苍穹问,何日乾坤获转旋。佛教圣地玉宝殿与风光旖旎的笔架山遥相呼应,殿貌修建一新,晨钟暮鼓,香火鼎盛,亲临此地,目睹此景,胜似世外桃源,别有一番情趣。
农业是福林村的传统经济。全乡耕地总面积1803.1亩,其中水田1738.1亩,旱地72亩,农作物一年三熟,以水稻、甘薯为主,马铃薯、杂粮次之。
据史料记载,吴氏迁入安溪,始于宋初。丰州刺史吴惠觉之子吴伯谦(讳元)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岭后分居南安县濑水头,伯谦生子信(字孔禄),信又生二子,长清华,次源荣。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吴源荣从南安县濑水头,迁至清溪凤麓之西吴埔(今凤城镇吾都村)居住,以“厚德堂”为堂号(另一说吴伯谦是从晋江象畔迁清源山朋山岭后,经南安县濑水头迁入)。这是最早迁入安溪的一支吴姓支脉,也是安溪吴氏人口最多的一支。其子孙一支迁长坑三村,后分支祥华、龙涓、西坪、魁斗、尚卿等地;另一支迁往德化,后裔又迁入剑斗,不久又移居感德石门、潘田、福德等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浙江温州平阳吴氏十一世吴府豆迁入安溪东青(今城厢镇雅兴村)定居。
洪武四年(1371年),吴继梁自漳州府龙岩县黄石乡迁入安溪县来苏里之山门,居深垵(今金谷镇山岭村),为金谷山门吴氏开山始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吴图元的二十世孙吴福仁之子仲选、仲淛两兄弟由漳平溪南迁入,开基华地(今祥华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祭的十七世孙吴纯童(字乾瑞,号钝庵)由莆田迁入安溪,肇基在坊里(县城)北门外“魁田堂”,现为安溪城关吴氏支派中人口最多的一支。
永乐八年(1410年)前后,吴子原迁入剑斗,子孙繁衍播迁后井、圳下等地,是内安溪吴姓主要支派之一。
成化年间(1465~1487年),南安苍山吴氏始祖吴启衷的五世孙吴钦明、吴钦玉兄弟从南安仑苍迁居长泰里墩顶(今城厢镇墩坂村),开基顶墩(含美田)、下墩。至清初,吴启衷的十一世孙(东房)吴世美后裔及西房吴祖降、吴藕才、吴祖广、吴祖谦和十四世吴武聘先后又从仑苍迁入墩坂村坂顶。因此,安溪墩坂吴氏分为顶墩(含美田)、下墩与坂顶三支派。
万历十三年(1585年),龙岩伯二七郎之裔吴伯清、吴伯阳兄弟从龙岩移居感德里仙聚新田坪(今感德镇尾厝村)。
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吴会修(讳复进)从石狮龟湖后垵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东门外(今凤城镇先声居委会)定居。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泉州延陵黄龙族吴礼孙(号致政)的十六世孙吴生从(号荣致)从浮桥东边村迁入安溪在坊里南市境南门内(今凤城南街南门巷)定居。
吴姓迁入安溪后,随着历史进展,人口增长,后裔也不断从肇基地分支移居县内外繁衍,目前定居于安溪的族系有:
(一)吴源荣--吴喜支系
吴源荣于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迁入安溪吴埔(今凤城吾都)后,生五子,长居养、次居聚、三居道、四居益、五居方。次子居聚生两子,长子喜,次子盾。宋乾兴元年(1022年),吴喜迁德化九蔡(今有济)。喜生子名聪,聪生子慧,慧生三子:长名理、次名道、三名明。理生子鼎茂(讳仁),鼎茂于元末分居安溪常乐里剑斗大溪洋尾,传三子:长顺斋,字子元,居剑斗五羚;次敬斋,字子和,移居磐山(今感德镇潘田);三子敏斋,字子惠,移居感德镇石门。
1. 感德磐山吴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吴喜的六世孙吴敬斋,因避水患,从剑斗移居磐山(今感德潘田),成为磐山吴氏始祖。现有祖祠“兰谷堂”与“磐谷堂”。磐山吴氏后裔繁多,并衍播到感德镇洪佑、炉地、福德、大坂、大格、华地及桃舟乡下格等村。
2. 感德石门吴氏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喜的六世孙吴敏斋因避洪水,从剑斗移居石门,兴建中兴祖祠,迄今繁衍二十六世。
3. 感德福德吴氏
明嘉靖二年(1523年),感德磐山吴敬斋的次子吴国睿(号居竹,吴喜的七世孙)从潘田移居福德。
4. 感德龙通吴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敏斋之裔吴伯异,由石门迁入定居。
(二)吴源荣--吴盾支系
吴盾乃吴源荣之孙,吴喜之弟。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与吴喜同时离开吴埔(今凤城镇吾都村)。吴盾迁还集里岭后(今长坑乡三村)。子孙先后播迁到祥华乡祥地、西坪镇阳星、尚卿乡银场、魁斗镇半仑、龙涓乡厚田、石塔、湖陵、圣草池及桃舟乡桃舟、莲地等地。称为岭后吴氏(“岭后”之名源自其先祖居住地泉州清源山麓朋山之岭后)。
1. 长坑三村吴氏
吴盾的四世孙吴隐(字淑云)仍居长坑乡三村村岭后,其十六世孙吴孝本、吴孝亲、吴孝君分派长坑乡三村村的后墘、石皆头、密洋、庵边自然村和长坑乡文坪村文德垵的长科坪,感德镇石阶头。长坑乡三村村吴氏后裔还先后移居沙县、顺昌、浦城,江西上饶、玉山、广丰、铅山及浙江开化、常山、温州等地。
2. 祥华祥地吴氏
吴盾的四世孙吴哲(字伯明,吴隐胞弟)入住多卿(今祥华乡美西)坑内美仓厝。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吴哲的十六世孙吴绶(字宦达,号传三)从多卿迁入金田乡还一里上第坊洋中堡(今祥华乡祥地村)肇基。祥华乡祥地村吴氏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来有族人移居台湾及江西永丰、兴国、大余等县,省内的顺昌、南平、永安、漳平、沙县、漳州芗城、龙海角尾、厦门、同安马巷、泉州城内、永春、南安、惠安等地。
3. 西坪阳星吴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镗(号逊谦)由多卿山紫厚移基西坪镇阳星村。
4. 尚卿福林银场吴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琏(又名吴辇,与吴镗兄弟)由多卿山紫厚迁入尚卿福林银场。
5. 魁斗半仑吴氏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吴哲的十五世孙吴时琛从多卿迁入庞州(即蓬州)赤鸟濑(今魁斗溪东村半仑)。
6. 龙涓厚田吴氏
元末,吴哲的十三世孙吴惟和(讳詹),从同安垵柄返故土,至龙涓圭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籍龙涓湄上垵柄。吴惟和的九世孙吴朱锜(字尊奉,号兆万)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开基厚田,为厚田吴氏一世祖。
7. 龙涓石塔吴氏
元末,吴哲的十三世孙吴功仲(又名公重)从祥华多卿山紫厚迁入肇基。
8. 龙涓湖陵吴氏
明代,吴功仲的四世孙吴佛生(1404年生,居次)从龙涓石塔迁入湖陵肇基。
9. 龙涓新岭圣草池吴氏
明代,吴功仲的四世孙吴秉良(1414年生,居五),从龙涓石塔迁居新岭圣草池肇基。
(三)吴福仁支系
1. 祥华华地吴氏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吴图元二十世孙吴福仁之子吴仲选、吴仲淛由漳平溪南枣桥移居安溪华地(今祥华乡祥华村)。
2. 蓬莱福山吴氏
元末明初,吴福仁的六世孙吴坤盛自华地移居蓝田后葛。其长子吴祖发(讳福,号温泉)又自蓝田移居善坛郭山(又称谷山,今蓬莱镇福山村)肇基。
3. 蓬莱延寿院吴氏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福山吴氏分支迁入蓬莱镇蓬星村延寿院。
4. 金谷金东吴氏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蓬莱福山吴祖发的长子吴毅斋(讳生仔),自福山迁入溪东谷口乡(今金谷镇金东村),择卧牛福地建厝定居,为金谷金东吴氏始祖。民国19年(1930年),后裔一支迁入蓬莱镇美滨村洋中。金谷镇吴氏从五世起就有人移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金门。
(四)吴纯童支系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祭的十七世孙吴纯童(字乾瑞,号钝庵)由莆田被聘入安溪当塾师,后定居在坊里(今县城)北门外,肇基魁田堂,后裔称“魁田吴氏”。
1. 凤城魁田吴氏
吴纯童定居安溪县城后,生三子,长子宝,字昺哲,号静学;次子敦,字荣礼,号静默;三子孳,字敏学;分为大宗长房、大宗二房、大宗三房。子孙繁盛,主要聚居在县城大东街、后北街、小东街、南街、南门等地。并逐渐形成十大房派,即巷尾派、凤坂派、霞仕派、宫边派、对面园派、钱江派、百美派、近祠派、钱溪派和东皋派。后裔在清雍正至咸丰年间(1723~1861年)先后迁往台湾淡水等地,共35批,计100多人;也有迁往福鼎、永春及浙江省。
2. 龙门光孝吴氏
约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吴纯童的第三子吴孳(字敏学)由县城魁田堂移居依仁里光孝乡(今龙门镇光孝村)肇基。
3. 尚卿福林魁田吴氏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吴纯童的长子吴宝的长孙吴宾(字昭伦,号勤斋)、次孙吴机(字昭侃)由县城魁田堂移居兴一里福竹林乡(今尚卿乡福林村)。福林村另有一支吴姓,系与西坪阳星同时由祥华多卿迁入。
此外,凤城镇上山村小岭、魁斗镇佛仔格村、湖头镇下东居委会、金谷镇尚芸村、参内乡洋乌内村、蓬莱镇美滨村、芦田镇石盘村等地均有魁田吴氏后裔迁入繁衍。
(五)其他支系
1. 城厢东青吴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吴府豆由浙江温州平阳县迁入安溪,后裔世居城厢东青(今城厢雅兴村),现东青吴氏人口逾千人,均为二世吴忠仁、吴渊寿后裔。
2. 剑斗厚安吴氏
剑斗厚安吴氏始祖吴子原,约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前后,偕弟吴子珍避倭寇或当军务外出,吴子原先在剑斗东洋村山美崎落户邱仁甫为婿,后迁入剑斗村溪仔坂,肇基厚安祠。吴子原连续三代单传,至第四代有裔孙四人,长房吴祖隆,号顺斋,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于今后井村、圳下村及剑斗村部分;二房吴祖瑛,号素庵,迁浙江;三房吴祖应,迁江西;四房吴祖居,号朴轩,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在剑斗村、圳下村的汤内坂。吴子原后裔子孙兴盛,其中剑斗村吴氏分布于溪仔坂、洋尾、小庵、大畲、溪坂头;后井村分布后井、蔡坑、石古庵、湖丘、坂后洋;圳下村分布于汤内坂、圳下。总人口逾万人。
剑斗除了厚安子原吴氏支系外,现还有“朱厝吴”、“后厝吴”两个支系(来源失考),人口共100余人。
3. 城厢墩坂吴氏
安溪墩坂吴氏分为顶墩(含美田)、下墩派与坂顶派。顶墩、下墩派始祖系南安苍山吴启衷的五世孙吴钦明、吴钦玉兄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入。坂顶派系吴启衷的十一世孙吴世美后裔(东房)及西房吴祖降、吴藕才、吴祖广、吴祖谦与十四孙吴武聘等迁入。
后裔迁居城厢镇石古村、南英村、玉田村等地,历史上不乏到台湾及南洋群岛谋生的先人。
4. 感德尾厝吴氏
尾厝村的吴氏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龙岩迁入安溪感德里仙聚坊新田坪肇基。吴伯清、吴伯阳兄弟被尊为尾厝吴氏一世祖。
5. 凤城东门外吴氏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吴会修(讳复进,号奠容)由石狮龟湖后垵迁入安溪长泰里田底乡(今参内乡田底村),后择居在坊里东门外(今凤城镇先声居委会),被尊为一世祖,迄今已传十六世。溯其先祖五处士为石狮龟湖后垵始祖,从莆田平海迁入。凤城镇东门外金山吴氏还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自第六世绳字辈起,就有族人陆续迁往马来西亚槟榔屿与台湾等地。其中,雍正、乾隆年间迁往台湾漳化、金门谋生的有吴绳五、吴皇锦、吴皇吉、吴皇孟、吴皇雅、吴皇承、吴皇旺、吴武举;往槟榔屿经商的有吴绳居、吴皇郁、吴皇成、吴皇鼎、吴祖提、吴祖岳、吴祖为、吴祖昔等人。省内迁居同安等地。
6. 金谷山岭吴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继梁自龙岩黄石迁入,已传十七世。
周边
朝阳轮胎
地址:泉州市安溪县X343
周边乡镇
尚卿乡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周边村庄
福林村
地址:泉州市安溪县三四三县道
福林村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福林村委会(家修大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