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洄村
坪洄村 坪洄村村情概况 坪洄村经济发展 坪洄村历史沿革 坪洄村姓氏渊源 坪洄村自然景观 坪洄村主要建筑 坪洄村民俗文化 坪洄村历史名人 坪洄村红色记忆
坪洄村是 漳州市 平和县 秀峰乡的一个自然村,早在 明朝之前便成村落。下辖有田心、坎下两个自然村 ,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2米,一条清澈而宽阔的坪洄溪绕村而过。当地以种植水稻、小麦、地瓜等粮食作物为主,种植琯溪蜜柚是留村人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坪洄村是 漳州市 平和县 秀峰乡的一个自然村,早在 明朝之前便成村落。下辖有田心、坎下两个自然村 ,之间相距1公里多,共有7个村民小组,330户,总人口数1700多人。其中田心260户,坎下70户。坪洄村是个客家村,地处平和县秀峰乡西北部,东与坪东村隔河相望,北与坝头村接壤,西与 长乐乡农家村为邻,南与 三联村相连。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2米,一条清澈而宽阔的坪洄溪绕村而过,为 韩江的源头。坪洄村素有“粮仓”之称,境内土壤肥沃,有耕地1250亩,山地8500亩。一直以来,当地以种植水...
详情坪洄村是 漳州市 平和县 秀峰乡的一个自然村,早在 明朝之前便成村落。下辖有田心、坎下两个自然村 ,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2米,一条清澈而宽阔的坪洄溪绕村而过。当地以种植水稻、小麦、地瓜等粮食作物为主,种植琯溪蜜柚是留村人员的主要经济来源。
坪洄村是 漳州市 平和县 秀峰乡的一个自然村,早在 明朝之前便成村落。下辖有田心、坎下两个自然村 ,之间相距1公里多,共有7个村民小组,330户,总人口数1700多人。其中田心260户,坎下70户。
坪洄村是个客家村,地处平和县秀峰乡西北部,东与坪东村隔河相望,北与坝头村接壤,西与 长乐乡农家村为邻,南与 三联村相连。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2米,一条清澈而宽阔的坪洄溪绕村而过,为 韩江的源头。
坪洄村素有“粮仓”之称,境内土壤肥沃,有耕地1250亩,山地8500亩。一直以来,当地以种植水稻、小麦、地瓜等粮食作物为主,一年可三熟(水稻两熟、小麦一熟)。由于粮食产量高,村民们自给有余,常有外粜。山上林竹茂密,盛产野菜、野果、竹笋、中草药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村民们开始种植 琯溪蜜柚,开辟新的征收渠道。因常年气温相对较低的缘故,蜜柚成熟期比东部乡镇推迟半个月左右,但所产蜜柚果实大,口感鲜,受收购商青睐。2013年,坪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
坪洄村早在 明朝初期便成村社,原名叫“平河”。明正德十三年,平和县立县,为避讳县名,坪洄村始改为今名。坪洄村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为坪洄约坪洄社。
民国28年,坪洄与乐南、乐北、秀峰、龙坝、文田、秀峰等7个保划设为维新乡,乡署就设在坪洄。
解放初,暂袭原制,全县划为6个区,坪洄隶属于第六区维新乡。
1950年6月,全县划为9个区125个乡(镇),坪洄为第八区坪洄乡。
1954年改为长乐区坪洄乡。
1958年上半年撤区,全县划为45个大乡,坪洄为坪洄乡乡署所在地。下半年,长乐公社成立,坪洄为长乐公社坪洄生产大队。
1984年,公社改称乡人民政府,坪洄生产大队由此改称为坪洄村。
1993年,长乐乡析为长乐、秀峰两个乡,坪洄村隶属于秀峰乡。
坪洄村现有人口中,黄姓占绝大多数。朱姓、曾姓混居其中。朱姓为当地最早的原住民。明朝成化年间,坪洄黄氏始祖从如今的霞寨大坪迁到坪洄坎下开基,带领子孙披荆斩棘,开荒垦地,奋斗不息。凭借着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黄氏子孙繁衍昌盛,并逐渐由坎下向坪洄田心和坪东上端、下田、陈坑,以及 坝头安湖里等村落扩张。
平和小三峡
平和小三峡的形成是因为位于秀峰乡和长乐乡之间的霖和良坝水电站库区蓄水后,两岸景色自然形成类似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当地人称之为“平和小三峡”。“小三峡”上游坪洄溪位于秀峰乡坪洄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下游与长乐乡接壤,属于韩江水系上游支流。从坪洄村坪洄大桥往下至漳州霖和良坝水电站拦河坝,水路长达5公里,沿河水深2米——40米不等。在坪洄村河段,坪洄溪绕月牙状的村庄而过,形成风光迤逦的 “月牙湾”。
坪洄村历史悠久,村内依然保留着古宗祠、古土楼、古旗杆、古民居、古渡口等近百间的清朝古建筑,其中很多古建筑都建造精美,见证着坪洄村从历史深处走来。
炽昌祠:炽昌祠是坪洄黄氏宗祠,位于“永思楼”正中央,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文革”期间遭毁,2011年重建。落成时,族人举行隆重的“喝龙”仪式,族人从该村落所背靠的山脉的“龙脉”处引火后,手举火把组成火龙,穿村而过至宗祠。祠内,道士则拖着刚宰杀的生猪绕宗祠一周,让宗祠周围溅上猪血。然后族人在道士的主持下举行彻夜的献祭仪式。平时祭祀由族中威望长者身穿蓝长衫、头戴蓝礼帽主持,主要献祭由鸡、猪肉、鱼组成的“三牲”及米粿。
永思楼:永思楼为三层圆形生土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两亩余,共28个楼间。每个楼间用来安门的石头门臼上,或刻篆字,或雕图案,迥然各异;二、三层楼木质的栏杆、窗户以及窗花构成的图案一户一样,绝不重复,可谓匠心独运。据传,楼门上原来题着“天宝金汤”四个大字。无奈建成不久,居于其中的黄氏子孙家境渐渐败落,只好将楼房一间一间卖掉。这事让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在长乐农山村的“廉正公”曾萼知道了,便来看看这座楼。曾萼见此楼雄伟壮观,地理位置极好,便陆续将楼房一间一间买下,只剩下楼中间的地皮未买下而已。而此时,村里有识之士认为这样变卖祖业有辱族风,便在楼中央盖了祠堂,又与“廉正公”曾萼商议,欲赎回此楼。没想到曾萼不但同意了,还无偿地将楼归还黄氏家族。族人感激曾萼的宽宏大度,就请他给楼题名。曾萼题写了“永思楼”作为楼名,希望后人永远记住先人遗训,奋发图强。“思”即“田心”二字,是这里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黄氏牢记教训,永守祖业。之后,“永思楼”先后经历两次火灾、两次洪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黄氏子孙都及时进行修复。
永昌楼:永昌楼位于永思楼东南方向10米处,为两层方形土楼,占地2亩多,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楼主人为咸丰年间直隶州州同黄良敬。门面由黑色大理石建成,楼内天井均铺砌花岗岩,这在当时算极为奢侈的建筑。由于楼外观为方形,当地俗称“四角楼”。
石旗杆:位于永思楼前,为清朝咸丰年间直隶州州同黄良敬所立,是平和目前唯一尚保护完好的石旗杆。石旗杆高约10米,下大上小,由三段石柱连接而成,最底下的一段为方形,上两段为圆形,中间的一段石柱上还雕刻着龙的图案。在旗杆的基座上,四面都雕刻着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图案,正前方为麒麟;左面雕刻着一匹马和一棵橙树,寓意“马到成功”;背面雕着“双龙戏珠”,右面则雕着“龙凤呈祥”,图案雕刻细腻。石旗杆的背面上,雕刻着“咸丰丁巳年恩授直隶州州同黄良敬立”的字眼。
清朝古民居:村内尚有几十间清朝古民居。建筑风格为墙体下部门约一米高为石头加水泥垒成,主要为防洪。墙体其他部门均为青砖,显得十分古朴。1972年、1996年,坪洄村两度受洪水袭击,水深过人,但这些古民居都没有倒塌,主要得益于其建筑材料。
坪洄渡:与坪洄村历史一样悠久,位于坪洄溪岸边的一棵古榕树下,长期以来是坪洄和坪东两岸乃至闽西与闽南之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据村中老者介绍,原本渡口有专人负责撑船,热闹时,渡口往来的人接踵摩肩。1927年10月10日夜间,由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由广东大埔三河坝转战闽西,即从此渡口经过,为坪洄留下了永久的红色记忆。直至1974年,坪洄大桥建成,古渡口才冷清了下来。不过如今,古渡口用石头铺成的台阶依然完好,且光滑无比,见证了古渡口的往昔岁月。
坪洄村保持闽南一带风俗习惯,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都烧香拜神。村民所供奉的神明主要有位于村中元福宫的“妙道圣王”、“惭愧祖师”,以及位于该村水尾的“镇水公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浴佛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当地的庙会日,当地称之为“ 四月八节”,村民都会举办民俗活动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 这一天,坪洄村民敲锣打鼓、彩旗招展地抬着“惭愧祖师”巡境,所到之处,鞭炮连天。村民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是日,来自福建、广东的商人也云集“坪洄圩”,吃、穿、用、种的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十里八乡的群众共赴盛会。而坪洄村民则会举行舞狮、龙艺踩街、文艺表演等各色民俗文化活动,为十里八乡的群众送上节日文化盛宴。 坪洄村“四月八节 ” (4张)
坪洄村一贯以来既崇文也尚武,历史上一直既有私塾又有武馆,不论文武,都涌现出了不少人才。
“义勇公”黄景逸:少年习武,武艺高强。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东南沿海,烧杀抢掠,作恶多端。黄景逸毅然报名参军,赴东南沿海抵御倭寇,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嘉靖皇帝钦封为“义勇”。
“州同”黄良敬:字慎夫 ,号石灵 。早年经商有道,发家后建永昌楼,并在坪洄广置田产,据说在其所住的楼上,目之所能及的,都是他的田产,当时人称“石灵大”。成为大户后对朝廷多有捐款,咸丰年间,被朝廷授予直隶州州同。为向祖宗表功,黄良敬在永思楼前立 石旗杆(因为永思楼内是黄氏宗祠)。
1948年7月,坪洄村成立平和县独立大队坪洄分队,由坪洄村民黄振国担任分队长,队部设在“上屋埕”一所民房里,交通方便,门前又有开阔空地供训练用。据目前健在的队员黄青山说,队伍成立后,队员们战斗热情高涨,先后深入敌占区秀峰村、 福塘村,以及芦溪的流茵、杜树坪开展对敌作战,连连取胜,并就地开仓济贫,受到了十里八乡的群众称赞。1949年9月,坪洄分队整编为平和独立大队第6连,连长依然为黄振国。在烽火岁月里,这支英勇的队伍为平和乃至漳州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周边行政地标
坪洄村田心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周边小学
坪洄小学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坪东秀秀线坪洄小学
周边村庄
坪洄村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