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村

华家村 华家村政区概况 华家村历史沿革 华家村基础设施


华家村地处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西南方向,距政府所在地9公里,省道205线穿村而过。东与苏康村相接,东南和贵竹朗星自然村交界,西南与白砂镇的岭背村交界,北与邹坑村、文都村毗邻;有 高寨头、猫头爪、文峰顶三个高峰,形成西南屏障;两条小溪在村口汇合,向东流出境。华家村辖凹背湖、外坎、黄塘背、官庄前、寨上、竹头背、寨罗背、水竹里、营背、新圩、六烈里、横岗、新村、溪头、大坪等15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7亩,林地16757亩。2013年,全村19个村民小组,483户、2080人;80%的村民为华姓,大坪自然村为雷姓畲族村,有45户,221人;90年代以后有张、李、林等姓氏居民在华家购地建房定居。华家原名华家亭,古称“化蛟藤”,相传在今天的凹背村道与省道交接处(即华嵒亭处)原为交通要道,是通往上杭、连城、龙岩的三岔口,也是华家亭主溪流的交汇...

详情

华家村地名网_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资料简介
  华家村是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823109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823。华家村与蛟洋村、塘厦村、丘坊村、再兴村、中村、坪上村、再嘉村、邹坑村、文都村、苏坑村、丰年村、贵竹村、秋竹村、小和村、梅坝村、坪埔村、下道湖村、崇头村、东乾村、陈坊村、文地村、杨梅坑村、达理村、桃源村相邻。 还有17个地名与华家村同名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介绍

华家村地处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西南方向,距政府所在地9公里,省道205线穿村而过。东与苏康村相接,东南和贵竹朗星自然村交界,西南与白砂镇的岭背村交界,北与邹坑村、文都村毗邻;有 高寨头、猫头爪、文峰顶三个高峰,形成西南屏障;两条小溪在村口汇合,向东流出境。华家村辖凹背湖、外坎、黄塘背、官庄前、寨上、竹头背、寨罗背、水竹里、营背、新圩、六烈里、横岗、新村、溪头、大坪等15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7亩,林地16757亩。

2013年,全村19个村民小组,483户、2080人;80%的村民为华姓,大坪自然村为雷姓畲族村,有45户,221人;90年代以后有张、李、林等姓氏居民在华家购地建房定居。

华家原名华家亭,古称“化蛟藤”,相传在今天的凹背村道与省道交接处(即华嵒亭处)原为交通要道,是通往上杭、连城、龙岩的三岔口,也是华家亭主溪流的交汇处,该处原有一小树林,溪边有两条粗大的藤条形如蛟龙,相互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横过溪流,可供人们当作 桥梁行走,因此有人把此地称为“化蛟藤”。后有施善者在此地盖一凉亭,施茶与路人解渴,而又命名为化蛟亭。后人又在华家和岭背交界的“麻公凹”盖“茶亭”称“华政亭”,在历史的发展中,原居于此地的陆、陈、雷、江、林、王、谢、罗、丘、袁等姓人家逐渐迁往外地,村内聚居姓氏全为华姓人家,故改名为华家亭。民国之前属白砂里。

华家区位独特。古时是通往上杭、连城、龙岩等地的交通要道。上杭县城通往连城古道,由白砂圩经华家、大坪、邹坑、中村、坪上去新泉;经华家、文都、再兴、板寮往丰图、芷溪、新泉;蛟洋经华家往白砂去上杭。华家荫桥,建于清代,是蛟洋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廊桥;凹背的万安桥,为道光年间贡生华宏邦在70寿辰时捐建,是凹背通往文都的近道;乾隆七年(1742年)建文昌阁,咸丰九年(1859年)毁于火,同治初重建,宣统二年(1910年)地震毁三层。

2007年在村民共同努力下,筹集资金在原址上重建文昌阁,2009年建成外观七层,内部五层,围屋8间,面积达500平方米,现为华嵒纪念馆。2001年,村民捐资兴建华嵒亭,是集休闲和纪念于一体的六角形仿古式建筑,亭内悬挂张四教为其恩师所画追忆像。

华家村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华丕荣等19名烈士在战争期间英勇献身;华丰谟等18名革命群众因“肃社党”事件被冤杀。

华家古民居具有江南民居及客家民居特色。有二厅、三厅等厅式结构,为华嵒、华时中等在浙江、安徽一带做事为官时引进建造;留存的古民居有大夫弟、敦厚堂、翠山公房、景阳堂、培荆堂、行一故居等。村中还建有大屋祠、寅山祠、甲山祠、坤山祠、文安公祠、宇安公祠、居安公祠等诸多宗祠。其中建于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的“寅山祠”,华嵒当年曾在该祠内作过《高山云鹤》《水国浮牛》《青松悬崖》《倚马题诗》壁画;1988年,村民修复寅山祠,并把华喦青少年时期在祠中所作的壁画及《梅占春魁》和《八骏马》复原。华腾德约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建寨上城墙,是通往大坪、中村关隘,呈弧形,用来抵御外人的侵犯而筑,今仍可见到残留的墙体土坯。村中还留存进士华时中、举人知县华惟明、奉直大夫华朝位等名人墓葬。

华家有众多庵庙、寺庙、禅院。据民间文字记载,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仲秋月建“岖山庵”,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取名普圆山寺;1971年被毁,1983年重修;2009年华衍文捐资71260元,铺设水泥路到寺庙门口。白云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民国18年被毁;20世纪80年代,华家片13村信众集资重建。

华家村中央有一株古银杏(白果),高31米,胸径3.86米,冠幅1600平方米。此树枝繁叶茂,雌雄异株,雄株傲然挺拔,枝叶稀疏;雌株奇特古雅,留着雷击的痕迹;树身3米以下,雌雄株粘连一起,盘缠交错;经专家确认,树龄达1200多年。2013年,银杏树又一次荣登龙岩市第二届“银杏王”榜。华家村西山下、大坪水口连片生长19株红豆杉,树龄120—450年。

华家人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清初,华家办有私塾,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的华喦曾入私塾两年。道光年间(1837—1848年)华时中辞官闲居家乡,创办“敬业书院”,购置儒资学田;清末民初“敬业书院”改为“义学”,民国18年改为“劳动小学”,民国29年(1940年)改设“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设“华家小学”,开设1至4年级;1959年改为完小;1975年小学增设初中班。1984年兴建砖木结构二层4间教室,1989年村民捐建教学楼;1990年华敦善等人倡导成立“华家村奖教奖学基金会”;2006年台湾王永庆捐资40万元,政府投资26万元建成1218平方米的三层砖混结构的新教学楼,并将“华家小学”命名为“华家明德小学”。2009年企业家华丕烈捐资建造标准化篮球场一个,华彩文捐资壹万元建“文化长廊”;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华家小学被评为“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华家历代人才辈出。清代,涌现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华嵒,进士华时中以及一批举人秀才。民国时期,有华小孟、华柏岳、华德明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教授华碧春、华雪玲、雷玉秀,主任医师华学文、华敦祥、华松年、华绍源、华祥涛、华祥祯;涌现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中学高级教师华敦五等9人。

华家毛竹资源丰富,手工制造土纸的历史悠久。土纸为传统的主要出口商品,成为华家的一大品牌产品。大斜里、梅苏林等地仍遗留有纸厂的断壁残垣和浸泡竹麻用的湖塘,大坪部分村民家中至今还保存有造纸用的纸廉、焙床及毛刷等工具。

华家村宋、元、明时期隶属白砂里。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隶属古蛟区、北三区。

民国初期隶属华洋乡华家保;民国18年(1929年)为北三区苏维埃驻地;新中国成立时,属古蛟区丰年村;1952年设华家乡(华兴、华新二村),1956年设高级社,华兴、华新村合并设立华兴乡,隶属白砂公社。

1961年8月,成立华家公社,华兴乡改称华家大队,华家公社属白砂工委管辖。

1965年4月后,撤销华家公社归属蛟洋公社,“文化大革命”1968年间,华家村曾一度改为“卫东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隶属蛟洋乡,2012年10月,撤乡建镇,全称蛟洋镇华家村民委员会。

华家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成立10个互助组,6个农业生产初级社;1956年开设供销社、外贸站,1961年至1965年 4月,设立华佳公社,清末“鸿门圩”重新修建,农历逢四、逢九圩日,周边百姓云集,圩场周围的商店,粮站,经营的百货、食品、农资、化肥、小杂货店开始形成;1970年村筹资购置柴油发电机,加工碾米,群众摆脱了千百年沿袭的踏碓、水碓、砻谷手工做米。

1973年村办铁厂,炼生铁铸造铁锅,畅销周边乡村;1975年,村利用分配指标购进小型手扶拖拉机3台,农田耕作开始使用机械化生产。1983年乡电站供电发电,村民结束松明火、煤油灯照明的历史。90年代,凹背千年银杏树每年产果200多公斤,成为远近闻名且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村两委紧紧抓住乡计划在“九五”期间建立万亩银杏基地山地开发模式契机,培育30亩银杏苗木,并率先在东斜岗、公堂背等山上连片种植银杏树;群众还在房前屋后整地挖穴,发展银杏庭院经济。

改革开放使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涌现出曾淑辉、张翠招、丘荣清等“信用妇女”360多户,通过小额信贷发展生产,走上脱贫致富路。华家是华嵒的故乡,村民筹资近60多万元,重建文昌阁,集展览、陈列、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华嵒纪念馆。

1999年,在福建省水电厅资助下,村筹集部分资金,建设人饮工程,全村2000多百姓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村道全部铺上水泥路,安装了路灯,村民的生活和城里人相差无几。

周边政府机构

蛟洋镇华家村肋役笠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周边汽车维修

华家安捷汽修 地址:龙岩市上杭县华家村安捷汽修
龙岩市上杭县华家村安捷汽修

周边园艺公司

上杭县罗茂秀家庭农场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大坪路56-1号

周边村庄

华家村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

埭家华河妲新圩村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S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