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村
钱塘村 钱塘村历史传说 钱塘村历史发展 钱塘村基础建设
钱塘村位于斜滩镇东北部,距镇所在地9公里,距县城41公里。现辖钱塘、鼎窝、村头林、兰尾亭、蒲洋等5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61户,总人口1225人,计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74平方公里,世居民族为汉族,姓氏居民为符、练,杂姓陈、杨、黄、张、李等,其中钱塘村符姓人口占90%以上,这里四面环山状如长形盆地,稍向东倾斜,地势稍缓,海拔100-229米之间。钱塘村是一个血缘村,主要居民姓氏为符姓,符氏始祖系中原陕西人,太祖符四公为明初朝廷一参将,因不满朝廷迫害,其后世千里迢迢迁居至寿邑斜滩水北村,旋即又迁往潭梅洋(香菇山)到外洋辗转多次最后于弘治七年(1495年)迁入钱塘定居。传说昔时有只老虎到山中觅食,途经一个半旱半湿的草塘时,已是又累又饿,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只肥大的山猪(岩石形似山猪)在草丛中出现,便卧藏在草塘中等着大肥山猪过来时再下手,等呀等呀,可山猪始终不过来,最后老...
详情钱塘村位于斜滩镇东北部,距镇所在地9公里,距县城41公里。现辖钱塘、鼎窝、村头林、兰尾亭、蒲洋等5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61户,总人口1225人,计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74平方公里,世居民族为汉族,姓氏居民为符、练,杂姓陈、杨、黄、张、李等,其中钱塘村符姓人口占90%以上,这里四面环山状如长形盆地,稍向东倾斜,地势稍缓,海拔100-229米之间。钱塘村是一个血缘村,主要居民姓氏为符姓,符氏始祖系中原陕西人,太祖符四公为明初朝廷一参将,因不满朝廷迫害,其后世千里迢迢迁居至寿邑斜滩水北村,旋即又迁往潭梅洋(香菇山)到外洋辗转多次最后于弘治七年(1495年)迁入钱塘定居。
传说昔时有只老虎到山中觅食,途经一个半旱半湿的草塘时,已是又累又饿,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只肥大的山猪(岩石形似山猪)在草丛中出现,便卧藏在草塘中等着大肥山猪过来时再下手,等呀等呀,可山猪始终不过来,最后老虎也走不动了,草塘被分为两个部分,前面部分称为前塘,后部分称后塘,后来人们迁居在前塘定居下来,便把“前”字改为了谐音“钱”,意为财源茂盛之地。另一说法为钱塘村原是一片草塘,山中小溪沟水流至塘尾处的出水口两侧对靠着一块大石头,中间有个方形小孔状如古代货币口,塘水从孔中间流出,每遇雨季或山洪暴发时,因排水出口窄小,洪水常常漫到村庄,形成内涝。后来,人们为免受其患,便打掉了这两块石头。此后水流畅通,水患不复了。人们把因这块状似铜钱的石头堵塞潭泥堆积形成的草塘称之为“钱塘”,寓兴旺发达之意。
钱塘村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其中钱塘八景最为独特,符氏族谱诗云“钱塘八景道君知,石虎石龟最可奇。水流下漈归龙井,庵居底园上虎毗。石乳洞中遗古迹,石钟岸畔到如今。更有白岩仙古洞,今日总吟八景诗”。钱塘村尚保留许多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民宅建筑多以土木构建,外加围墙。钱塘、蒲洋两村现保留的祠堂宫庙内设古戏台,可作为演神戏之用,蒲洋村的练氏宗祠立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80年)蒲洋村练超奇考中进士,蒲洋村还保存着进士旗杆基石和进士第宅基。兰尾亭村曾是古代通往政和古道的一个驿站。
2003年以后,省重点工程牛头山水电站发电厂房及办公综合楼在该村建成,装机容量达100MW的牛头山水电厂,是寿宁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电站,年产值数千万元,钱塘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钱”塘。“以水敛财,以山聚宝”,一业带来百业兴,全村变化很大,小商店、酒家、公话超市、娱乐场所应运而生,钱塘村村道完成水泥硬化,大大改善了原闭塞的状态,现交通便利,公路两侧兴建了许多崭新的民居。广播电视,移动电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山上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引进优质高产的美国脐橙种植成功,村民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药材等,经济效益佳。
村民历来重视教育,2004年钱塘村陈金禄之子陈章贤高考取得全县文科状元,现在在上海海关大学学习。全村现有30多人考上各类大学。
周边村民委员会
王钱忍塘季村民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周边村庄
钱塘村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