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洋村

外洋村 外洋村概述 外洋村规模 外洋村畲村风情 外洋村行政区划 外洋村地理环境 外洋村自然资源 外洋村风景美食


外洋畲族村位于 斜滩镇西南部,东邻 奖禄村徐家池自然村,西与青垅后林自然村交界,北连 凤阳乡北山村,南接楼下村渡船头 自然村。距镇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2公里。该村土地面积3千多亩, 海拔460米左右,共143户, 人口635人,现有少数名族390人。辖自然村有外洋、莲花垱、上粗坑、下粗坑、泗坑。 外洋畲族村原名“义阳”。早年,迁居本村的最早姓氏游姓始祖与后成为本村最大姓氏的叶姓始祖,两族结义,至此该村取名为“义阳”,寓意两姓族人能够世代交好,像阳光持久永恒。后因方言谐称“外洋”。外洋村,世居民族以汉族为主,畲族次之。主要有游、叶、雷、钟、涂、兰等姓氏。其中,游姓始祖由柘荣县黄柏乡迁居至此,自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叶姓始祖则是由寿宁县新溪仔迁居而来,至今两百年;雷姓始祖由福安县版中乡后门坪村迁居至此,现今两百年。涂姓始祖由广东省下浦村迁居至泗坑村,到目前将近三百年历史;莲...

详情

外洋村地名网_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外洋村资料简介
  外洋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92410121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24。外洋村与斜滩社区、斜滩村、香菇山村、楼下村、元潭村、青垅村、新村、王溪村、印潭村、石井村、厝基村、钱塘村、水北村、山田村、奖六村相邻。 还有8个地名与外洋村同名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外洋村介绍

外洋畲族村位于 斜滩镇西南部,东邻 奖禄村徐家池自然村,西与青垅后林自然村交界,北连 凤阳乡北山村,南接楼下村渡船头 自然村。距镇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2公里。该村土地面积3千多亩, 海拔460米左右,共143户, 人口635人,现有少数名族390人。辖自然村有外洋、莲花垱、上粗坑、下粗坑、泗坑。 外洋畲族村原名“义阳”。早年,迁居本村的最早姓氏游姓始祖与后成为本村最大姓氏的叶姓始祖,两族结义,至此该村取名为“义阳”,寓意两姓族人能够世代交好,像阳光持久永恒。后因方言谐称“外洋”。

外洋村,世居民族以汉族为主,畲族次之。主要有游、叶、雷、钟、涂、兰等姓氏。其中,游姓始祖由柘荣县黄柏乡迁居至此,自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叶姓始祖则是由寿宁县新溪仔迁居而来,至今两百年;雷姓始祖由福安县版中乡后门坪村迁居至此,现今两百年。涂姓始祖由广东省下浦村迁居至泗坑村,到目前将近三百年历史;莲花垱村兰姓始祖是由福安县穆阳乡溪鹤村迁居至莲花垱,至今一百五十年。清嘉庆六年(1801),外洋人叶其奉曾考中过进士,现尚存御赐“文魁”匾额一副。该村畲汉民族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村名安居乐业,匪患斗殴诉讼罕见。

外洋主村现仍保留有清代古民居20余座,多为开廊式,二层,宅院四周建有围墙。外洋林湘宫,初建于清朝,重修于1948年和1978年,面积3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千余人今废作他用。1978年,主村建有一条十米长的外洋石拱桥。

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畲"字来历甚古,原义火耕。南宋末年,史书出现畲民(she)人(she与畲同音,意在山间搭棚居住)的族称。《宋季三朝政要》称闽、粤、赣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装为(畲军)。元代以后,(she民)、(畲徭)、(she徭)同时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宁县志》均设(畲民)一目。民国18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考察,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介绍,也是研究民族学的史料。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

1951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后,畲民要求确定族称。中央民族文化事务委员会于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学专家施联珠为组长的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作了为期3个月的畲民识别调查,写出《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等资料。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 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 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 分龙节、 七月初七、 立秋日、 中秋节、 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 祭祖日。 茶科树 (77张)

境内畲族,在建房、葬墓均、崇尚看风水,上梁、安葬都倡“喝龙”。通婚多局限在本民族内,鲜有女子出嫁汉族。男婚女嫁,双方互送鸡酒菜担,若出嫁汉族,不用此俗。迎娶日,媒人须将出男方分发女方弟妹的红包,不然,以松明火逼照至交出方休,称“找蜍东包”。过门媳妇要给公公奉双鞋,给婆婆送件衣,敬太公一只猪蹄。婚后女子将分娩娘家亲属要送“催生饭”。长辈逝世时,儿女们在尸前轮唱“守孝歌”或“哭妈歌”。子孙皆着白衣帽,无五服之制,余同汉族。除夕之夜,家家灶火里煨着干柴头,焖到初一。谓之“隔年火种”。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清晨,家家清集旬初未扫垃圾,于卯时敲鼓钹集队送往当年利方,以示送去不详之物,祈得一年平安无事;中午,户均一人相聚会餐吃“新年饭”。正月初八,俗称“上十日”,是祭祀图腾的日子,当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本姓祠堂,瞻仰祖图,和唱“祭祀歌”,到祭房吃“太公饭”。

外洋村现有 耕地面积736亩,其中水田532亩,农地204亩,林地面积1200亩,茶园面积340亩。村主要传统产业有水稻、茶叶、畜牧业、毛竹等。新兴产业有乌龙茶、铁观音、新品种粮食、各种猪、羊、鸡畜牧业,各类蔬菜瓜果。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年产干茶40万吨,产值达160万元。 毛竹、山苍籽油收入亦相当客观。村企业有茶叶初制厂1座,砖瓦厂1座。1983年全村已普及生活用电,主村外洋建成自来水装置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问题。

外洋畲族村辖5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35人。5个自然村是:外洋,莲花垱,上粗坑,下粗坑,泗坑。

山区地形,四面环山,于山腰建村,春夏雨水偏多,常年冬季山顶积雪。

林木资源丰富,以竹林、针叶林、阔叶林为主。

有莲花池、千年红豆杉、还山、古民居等

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乌米饭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乌饭节。每逢节日,福建十邑地区畲民便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煮乌米饭,祭祀祖先。

周边村民委员会

肱畲外族洋悝村民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周边村庄

外洋村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
宁德市寿宁县

外洋垱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

外洋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

外洋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

外洋丹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