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家村

臧家村 臧家村村名由来 臧家村概况 臧家村大事记 臧家村经济发展 臧家村社会进步 臧家村组织建设 臧家村文化生活


臧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43′。濒临黄海之滨,东村河从辖区穿过。东与成家村、西河崖村为邻,西隔东村河与中房村相望,南与庙头村、黄家村相连,北隔东村河与石人泊村相对,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臧姓先祖臧铎自安徽省合肥县西竹林村迁居此地建村,以姓命名臧家村。臧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43′。濒临黄海之滨,东村河从辖区穿过。东与成家村、西河崖村为邻,西隔东村河与中房村相望,南与庙头村、黄家村相连,北隔东村河与石人泊村相对,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臧家村自建村起,先后隶属于嵩山社、东村区、凤城镇管辖。2001年底隶属旅游度假区。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为2.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公顷,蔬菜地15.33公顷,荒草山坡地200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

详情

臧家村地名网_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旅游度假区臧家村资料简介
  臧家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旅游度假区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687403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臧家村与滨海社区、黄海社区、黄家村、胜利村、先锋村、成家村、庙头村相邻。 还有9个地名与臧家村同名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旅游度假区臧家村介绍

臧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43′。濒临黄海之滨,东村河从辖区穿过。东与成家村、西河崖村为邻,西隔东村河与中房村相望,南与庙头村、黄家村相连,北隔东村河与石人泊村相对,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臧姓先祖臧铎自安徽省合肥县西竹林村迁居此地建村,以姓命名臧家村。

臧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43′。濒临黄海之滨,东村河从辖区穿过。东与成家村、西河崖村为邻,西隔东村河与中房村相望,南与庙头村、黄家村相连,北隔东村河与石人泊村相对,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臧家村自建村起,先后隶属于嵩山社、东村区、凤城镇管辖。2001年底隶属旅游度假区。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为2.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公顷,蔬菜地15.33公顷,荒草山坡地200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486户,1329人,有臧、张、李、车、徐、刘、杨、王、尹、丛、修、姜、赵、骆、纪、倪、许等17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4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6%、58.6%、2.8%,人均纯收入3649元。 海阳市旅游渡假区臧家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在本村建接官厅1座。 1942年9月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残部逃窜,本村始告解放。 1947年11-12月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侵占凤城,全村人被迫转移外乡,时达一个月。 1948年全村80%的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3年6月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7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5年10月治理东村河臧家河段河坝。 同年冬全村家家户户拉上电灯,用上电网供电。 1986年春在东村河臧家河段建起漫水桥。 1990年11月全村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1999年9月全村户户用上纯净水。 同年11月本村开设集市,逢农历二、七赶集。 同年12月全村安上了有线电视。 2000年4月修建本村北接烟凤一级公路的柏油路。 同年10月全村85%的户安装了电话。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2公斤,总产25.56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350公斤,总产6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了400公斤,比1980年增长了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339公斤,总产39万公斤。 臧家村地处平原,水利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过去因种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蔬菜产量、产值一直很低。1949年,每亩菜园产值200元左右。集体化后,各生产队种菜园0.33公顷,每年产值500元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植技术的革新,种植结构的改革,蔬菜品种的多样化,本村的蔬菜业获得很大发展。1983年,蔬菜的亩产值达到1000余元。1988年,菜农臧金川建起全村第一个蔬菜大棚。1990年,亩产值达到8000余元。2000年,本村已建起塑料大棚179个,塑料大棚的蔬菜亩产值达到1万余元,总产值410余万元。 本村地处黄海之滨,海上捕捞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建国初期,本村有臧京林、臧泽福弟兄从事海上作业,时有木帆船2只,从业人员七八个人。由于捕捞工具和技术落后,捕捞量不大,收入甚微。1964年,捕捞船只发展到5只,从业人员达到25人。1994年,本村发展起海水养殖,养殖扇贝1.33公顷,从业人员8名,因管理不善以及自然灾害,所收无几。 1993年,又先后发展了养猪、养鸡、养牛、养兔、养蚕等,由于形不成规模,收入不多。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71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05万元,林业收入203万元,畜牧业收入288万元,渔业收入110万元,其它收入1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仅有小手工业。时有臧庆本的铁匠铺,臧海照的木匠铺,臧奎斌的油坊,从业人员13名,收入不高。1978年以后,臧家村成立了修配厂、草制艺品厂、面粉厂,从业人员30余人,常年收入6.1万余元。20世纪末,私营企业已达10家,常年产值17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260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330万元,建筑业收入270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有一处群众入股的供销社代销店,经营小百货、油盐醋茶,负责人臧东川。1978年,由集体经营变为私人经营。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4处商店,1处屠宰兼烧肉铺,1处农药店以及贩鱼、卖服装等行业,从业人员15名,常年总收入20万元左右。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人,收入125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0万元,服务业收入70万元,商饮业收入45万元。

文教科技清代,本村有臧玉斋主办的叙乐义塾。清末、民初时,有李东侯主办的直方家塾。1934年,村开办了学堂,为海阳县第115小学,教师王启西、成美玉。两个班,90余名学生。1942年9月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设完全小学,1948年停办。1948年冬恢复初级小学。1962年,成立臧家完小,有教学班7个,学生380人。1970年,臧家完小改为臧家联中,学生160人。到2000年,臧家联小有11个教学班,教师22名,学生360余名。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臧家联小考入凤城初中的考试分数和人数,历年位列全镇前茅。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80人。 人民生活建国初期,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1975年,人均粮食200公斤,收入40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收入3664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8辆,摩托车250辆,彩电380台,电冰箱180台,电话360部,洗衣机30台,手机、BP机20多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屋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1978年,村统一规划了街道,街两边挖起了排水沟,房屋建设渐趋统一。2000年,村投资10万余元,用柏油硬化村内街道800多米;投资4万余元,在村内主要街道安装上路灯。到2000年,兴建楼房3幢,瓦房鳞次栉比,屋内宽敞明亮,街道硬化3500多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58年,村里集体办了幼儿园,建立了保健站。1969年,建起合作医疗站,保障了村民的身体健康。1975年,村投资20万元,村民用上电网供电。1991年建水塔,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为改善村民吃水问题,购置自来水净化设备,村民吃上了纯净水。1999年,安装上有线电视。2000年,全村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修筑柏油路1条,主要街道两旁安装了路灯。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王建仁在石人泊村经王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10月成立党支部,王建仁、徐文林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后依次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臧庆祥、修宗义。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了8个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霸、土地改革,成立支前队伍和子弟兵团,送军鞋、军粮,协助解放军作战。1949年党组织公开,全村有党员9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61名。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1955年成立了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1949-1994年,先后任党支部书记的有臧庆祥、臧英臣、骆秉金、臧明源、臧焕准。1994年起,臧进军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9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村长先后有臧庆祥、姜连开、臧云全、臧英臣等。1958年9月,村政府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大队长先后有臧明洲、张全等。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为大队革命委员会,革委主任臧明洲、骆秉金。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主任先后有臧庆福、臧秀全。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青年、治安、妇女等组织,臧秀全任主任。1999年5月,臧进军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本村多次被评为烟台市村镇建设明星村,海阳市文明村、科普村、蔬菜规模经济村、生产蔬菜先进村。

臧家村自古以来就有春节表演大秧歌的习俗。海阳大秧歌是胶东三大秧歌之一,臧家大秧歌又不失为海阳大秧歌的佼佼者。在继承海阳大秧歌优美的风格之外,不落俗套,增添融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人新事。在表演,唱腔,服装等方面又有其独到之处。有表演粗狂奔放,风趣质朴,诙谐幽默等特点,表演所到之处,观众赞声四起。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臧家村自古还有表演戏曲的习俗,演员都是村里的农民业余演员。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素质的提高,1962年,由臧学芝、臧佩岳等人倡导,在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资金相当短缺的情况下。由村支部筹集一部分资金,再由本村在外地的游子义捐一部分资金,购置了大批戏装、道具,成立了臧家剧团。并聘请名师教练,排演了《天河配》、《七仙女》等剧目,还排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多部当时风行的革命历史样板戏。每到要排演剧目的时候,观众可以以“人山人海”来比喻,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甚至有距离50里以外的观众都来争相观看。所以当时的臧家剧团在当地风靡一时。

2008年,村里新建了办公大楼。在大楼门前,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设篮球场、雕塑像、音响、花坛、彩灯,和大批的健身器材。每到节假日或晚上,都会有大批村民来这里唱歌、跳舞、健身。给村里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民文化活动 (14张)

臧家大秧歌 (11张)

周边政府机关

藏家社区村委会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凤城旅游度假区凤城街道办事处

周边政府机构

旅游度假区臧家村退搞役拂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东凤大道南路

周边村庄

臧家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臧家村 地址:烟台市龙口市

臧家村 地址:烟台市招远市

臧家村 地址:烟台市莱州市

大臧家村 地址:烟台市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