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寨村

王三寨村 王三寨村建制沿革 王三寨村行政区划 王三寨村人口民族 王三寨村经济概况 王三寨村历史文化 王三寨村著名人物


王三寨村 位于 四间房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四间房7.5公里,北与 内黄县 中召乡南王庄村接壤,南与马寨、陈庄村毗邻,西和 潘寨村相望,省道S101从村西北擦边而过。传说王三寨是按姓氏叫的,早在元朝初年(十二世纪七十年代),该村并不大,但因姓王的在村里是个大家族,约占当时人口的85%以上,仅王氏的护家队就有百条好汉,在村里形成一霸,据说,后来王氏又分为三门,所以这个村起名叫王三寨村,因当时战乱纷争严重,加上黄河水不时泛滥,村里人口骤减,约一百年后,到了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又迁入了三姓(崔、秦、乔),逐渐发展为大村庄。王三寨村原先没有寨墙,有东、西两处居住中心,形成两个小自然村,一个叫东庄,一个叫西庄,其中西庄靠西边有个杨拐,后来因西自然村发展较快,居住人口较多,就称杨拐为该村的西庄,在光绪年间,为了村庄安全,几个大户投资打起了寨墙,高三丈,现有旧址三处,总起来...

详情

王三寨村地名网_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四间房镇王三寨村资料简介
  王三寨村是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四间房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052611222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526。王三寨村与赵拐村、大吕庄村、魏南呼村、李南呼村、九间房村、曹村、四间房村、潘寨村、肖村、唐尔庄村、西呼村、北呼村、东呼村、大芬村、高寨村、朱店村、前赵拐村、后赵拐村、潘张村、李寨村、史寨村、花堤口村、王道口村、南召集村、陈庄村、王寨村、马寨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王三寨村同名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四间房镇王三寨村介绍

王三寨村 位于 四间房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四间房7.5公里,北与 内黄县 中召乡南王庄村接壤,南与马寨、陈庄村毗邻,西和 潘寨村相望,省道S101从村西北擦边而过。

传说王三寨是按姓氏叫的,早在元朝初年(十二世纪七十年代),该村并不大,但因姓王的在村里是个大家族,约占当时人口的85%以上,仅王氏的护家队就有百条好汉,在村里形成一霸,据说,后来王氏又分为三门,所以这个村起名叫王三寨村,因当时战乱纷争严重,加上黄河水不时泛滥,村里人口骤减,约一百年后,到了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又迁入了三姓(崔、秦、乔),逐渐发展为大村庄。

王三寨村原先没有寨墙,有东、西两处居住中心,形成两个小自然村,一个叫东庄,一个叫西庄,其中西庄靠西边有个杨拐,后来因西自然村发展较快,居住人口较多,就称杨拐为该村的西庄,在光绪年间,为了村庄安全,几个大户投资打起了寨墙,高三丈,现有旧址三处,总起来仍叫王三寨,沿用至今。

明朝初年,白马县废,并入滑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直至清同治年间该村属仁寿乡潘张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改为6乡16区,该村为东北区。1940年7月,建高陵县,该村划入高陵五区。1949年9月,高陵县撤销,该村回归滑县二区。1958年3月,建立四间房乡人民公社,王三寨村始归四间房管辖,称王三寨大队,1983年11月,实行村民自治,称王三寨村村民委员会,至今为四间房乡所辖。

王三寨村现有人口2660人,共有崔、秦、张、韩、乔、赵、王、杨、郑、马、白、施12个姓氏,全部是汉族。其中崔姓最多488人,居在后街及村东但分布较散;其次是秦姓472人,居在村中间;张姓387人,住在前街中段往东;韩姓354人,居住在村东北角;乔姓195人,居住在村西北角;赵姓180人,王姓162人,杨姓150人,郑、马、白、施4姓均不足百人,住在前街中间到东头。

全村设有8个村民小组,耕地4420亩,除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外,每年约种植花生3100亩左右,种植瓜菜(主要是西瓜、甜瓜和露天蔬菜)220亩、林果210亩、尖椒120亩,是四间房乡瓜果特色村之一,也是四间房乡有名的尖椒生产专业村,2015年人均收入4760元,为四间房乡中等水平。

古历七月初一古会。原起会为清末年间,起七月初一会,会期三到五天,起名叫寒会,像起集一样。相传当时因本村有几个大户雇用了很多长工,因长工们要求去赶会,雇主为了答复长工们赶会的要求,原来都是在王道口村六月初八会时,按长工们的要求给他们放假一天,好让他们去赶会。后来,地主为了赶活不再让长工专门去赶会,就给长工说咱村七月初一会唱戏三天,其实是到七月初一时第一遍秋锄已经结束,地主就放心了,所以在这时起会,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初九玉皇庙会。此会何时兴起无从考证,解放前,因为战事频发,群众生活没有着落,此会被搁置几十年。建国后,因生活逐步趋于正常,群众又自发重新兴起了大会,届时唱戏三日,拜祭玉皇大帝,至今流传。

老百姓都习惯将春节称为过年,但村里人所说的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要讲述我们这一带过年的风俗民情,可以从腊月初八开始。

熬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熬腊八粥。腊月初八这天的早晨,孩子娘会早早起床,把大米、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如家中缺少某种可以换成有的,如红薯、黄豆等)八种食粮放在一起熬成粥。听老人讲,以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后,在半夜时分就开始煮,再用微火熬,一直熬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据文献记载,吃腊八粥是从宋朝开始的,在这一天,人们还要祭祀祖先和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目前,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能丰收”的俗语。除了吃腊八粥外,人们还会在腊八这天用醋泡蒜,这叫“腊八蒜”。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计算的“算”字同音,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都要算账,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给自己算算,今年过得怎么样。

祭灶:关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相传起于一个凄凉的民间传说。古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珍宝,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缺衣少食,他们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因儿子久去不归,老太婆催促老汉前去看望。老汉在路上,遇到一个奇人,交谈得知那位是受阎王指派的“赤脚大仙”,他是到矿上去收100名矿工的灵魂的。老汉乞求他留下了自己的儿子。三年后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忍不住把当年的事对老伴说了。谁知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大怒,立即惩罚了“赤脚大仙”,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要给灶君上供,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扫房子: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来监督百姓行为的神,谁有了过失,就要在他家的墙上画个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然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的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磨豆腐: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磨碎去渣,加水后煮沸,然后点浆成块儿,捞入筛子,挤压成豆腐。还要将豆腐切成小块儿,放进盐水中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炖大肉: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从这一天一直到腊月二十八,是人们准备过年时吃的饭菜的时间,二十六这天要把过年期间的肉炖出来。

蒸馒头花糕:腊月二十七蒸馒头。各家都要根据家里人口多少和来的客人多少,蒸好够吃到正月十五,人再多也要蒸好至少吃到初五的馒头。而且,这一天要蒸花糕,用面做成各种花型,上面放上红枣。有做成一层的花糕,还有做成两层或多层的花糕。过年时,全家人在一起吃饭,一个多层的大花糕就够全家人吃了。

贴春联: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民间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好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和墙壁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人还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

秦三杰,男,汉族,1936年10月生,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村人,秦氏绢艺第十一代传人。自6岁跟随父亲秦书田——秦氏绢艺第十代传人学习绢艺。8岁在民间艺人韩学周、陈锦堂门下学习国画、工笔、写意以及水彩画。14岁在本地戏班学习豫剧、曲剧,丰富自己的知识,为绢刻艺术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内涵。1956年1月参军后,成为文工团一名文艺战士,闲暇之余仍坚持绢艺创作。1960年转业到上海塑料模具厂工作,其后被送到上海国画研究院深造。他自幼师从父亲以及众位大师精心求学,潜心钻研绢刻艺术,后又师从国画大师张大状、磁盘画家吴维红、雕刻家林鸿喜、佘刚旭、郑才守等,技艺日臻精湛。其制作的“蝈蝈白菜”出神入化,妙趣横生,为全国独有、举世罕见的手工绢艺精品。

秦三杰先生已把秦氏绢艺这门绝技传给了两个儿子秦筑林(已故)、秦智胜和女儿秦爱玲、秦春玲、儿媳王娇、韩魁仙以及外甥(女)陈东锋、陈慧芳、陈志锋、田章存等十余人,并成立了滑县秦氐绢艺研究所。

周边政府机构

三王忒膜苒寨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

河南省滑县四间房镇王道口村蛱役退屺军人服务站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周边行政地标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张三寨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张三寨

周边公司

滑县康贝儿婴儿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村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村

周边购物

王寨志花农资 地址:安阳市滑县王寨村

周边村庄

王三寨村 地址:安阳市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