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郊村

后郊村 后郊村傅氏祖地 后郊村炒面度荒年 后郊村民兵“毡帽头” 后郊村“传家宝”传承淳朴民风


后郊村,位于东岗镇西北部,有480户、1400余人,9个村民小组,拥有土地1200余亩,其中耕地500亩。绝大部分村民都姓傅。据林州傅氏宗亲联谊会提供资料显示,林州傅氏高祖可追溯到金元时期傅宵尔。傅宵尔原居住在东岗镇大井村一带,因逃避战乱,举家迁至人迹罕至的后郊村一带。六百余年,从后郊村迁出的傅姓或散居或聚居于林州市及周边地区,有的更以傅字打头设立村名,如姚村镇付家河,合涧大付街、小付街等。据1990年出版的《林县志》统计,傅姓在林州姓氏排名中位列第十位,总人口一万八千多人,辈份最大的十八世,辈份最小的已经衍至二十八世。 嘉庆二年的《傅氏族谱》记载:原是山西 太原小兴州红铜县城中人也。自 唐太宗武德三年,奉旨迁民下户。有祖傅氏长曰昊、次曰颛、三曰喾,弟兄三人,同领居家男妇一十二口,移于柳泉社第一图大井庄花园口居住。自大金兴胜,国家征伐,被兵冲散迷失无踪。...

详情

后郊村地名网_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东岗镇后郊村资料简介
  后郊村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东岗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0581112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581。后郊村与东岗村、教场村、南木井村、东冶村、武家水村、下砚科村、上砚科村、西卢寨村、中卢寨村、东卢寨村、砚花水村、南丁冶村、南坡村、北丁冶村、八角村、大河村、罗匡村、大井村、岩峪村、西岗村、上寨村、下寨村、北木井村、杨家寨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后郊村同名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东岗镇后郊村介绍

后郊村,位于东岗镇西北部,有480户、1400余人,9个村民小组,拥有土地1200余亩,其中耕地500亩。绝大部分村民都姓傅。

据林州傅氏宗亲联谊会提供资料显示,林州傅氏高祖可追溯到金元时期傅宵尔。傅宵尔原居住在东岗镇大井村一带,因逃避战乱,举家迁至人迹罕至的后郊村一带。六百余年,从后郊村迁出的傅姓或散居或聚居于林州市及周边地区,有的更以傅字打头设立村名,如姚村镇付家河,合涧大付街、小付街等。据1990年出版的《林县志》统计,傅姓在林州姓氏排名中位列第十位,总人口一万八千多人,辈份最大的十八世,辈份最小的已经衍至二十八世。
   嘉庆二年的《傅氏族谱》记载:原是山西 太原小兴州红铜县城中人也。自 唐太宗武德三年,奉旨迁民下户。有祖傅氏长曰昊、次曰颛、三曰喾,弟兄三人,同领居家男妇一十二口,移于柳泉社第一图大井庄花园口居住。自大金兴胜,国家征伐,被兵冲散迷失无踪。惟有一祖俗名傅氏小儿携妻石氏,逃匿于后郊石门沟居住。迨至洪武初年逐灭。干戈宁静,平定山河。又至洪武二年,复迁甫于任村社第一图卢家寨入籍下户。乃生三子,长曰丰、次曰允、三曰胜。“据我们考证,林州傅氏高祖是付宵尔,但早在唐武德三年,傅氏先祖从山西小兴州迁至林州,繁衍生息。”林州傅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傅仁杰说。
  2005年, 山西平陆成立了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为了联谊傅氏宗亲,开展寻根溯源研究工作,增强宗亲凝聚力,林州傅氏宗亲联谊会于2009年3月成立。在联谊会的倡导下,2010年4月,首届“根在石门”林州傅氏宗亲祭祖大典在后郊村举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后郊村在过去是交通要道,至今遗留有通往山西的古官道。我市许多“驴友”常从此处出发,沿后郊村——王母祠——王目村——古城村野外徒步旅行。自古地处交通要道的村子都不会贫穷,后郊村也不例外。后郊村分为老庄和新庄两个部分,其中老庄为石块建房、石板砌道,而新庄为砖瓦结构,呈现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随着人口繁衍和地势影响,老庄容纳不了太多人居住,一些兄弟多的人家,分家之后就另寻新址建房,新生代都到新庄住,一些老人在老庄居住。老庄的石房、石路就保存下来了。”村支书付杰林说。
  后郊村的石道中央为三十厘米宽的长条石板铺砌,石板两边是石条护肩。沿着石板路行走,记者发现一处与众不同的石屋。据村民介绍,这处石屋从外看是三座独立的小院,但内部是相互连通的,大大小小有四十多间房屋。相传,这个石屋的主人小名叫土培,家境殷实。有一年,后郊村遭遇灾荒,村民们相约外出逃荒。在大家准备启程的时候,土培拦住大家说:“我想盖几间房子,大家都留下来给我当工人吧。咱们吃炒面、喝稀粥,总比外出逃荒强。”盖房过程中,土培也不催促村民们赶工期,每天都是炒面、稀粥充足供应。只等到灾荒过去,土培才让村民们停止修建房屋。

在战争年代,后郊村一带活跃着一支二三十人的民兵队伍,他们头戴“毡帽”,经常夜间放鞭炮,骚扰驻扎在水冶一带的日军,配合大部队作战。解放战争初期,民兵队长付绍增观察到通往后郊村的大路上多了车辙,分析国民党反动派有可能采取军事行动,于是提前通知当时的地委书记崔广华转移。果然,第二天国民党大军开进后郊一带搜捕中共地下党。  民兵“毡帽头”的发展离不开后郊村红色商人付日旺的大力支持。付日旺长年经商,解放前主要活跃于天津、邯郸、石家庄一带,为太行山区的抗日武装提供物资帮助。由于地利的原因,平津战役时,林州周边解放区提供的军粮、军鞋都要集中到后郊村,然后统一送往前线。由于当事人逝世,记者此行仅能从他们后人的回忆中拼凑当年的事。

一块古碑和一棵家槐树见证了一个山村的淳朴民风,并成为这个村的“传家宝”。“古碑和家槐树最近被村委会列为‘村级文物’,被保护起来。”8月3日,林州市东岗镇后郊村党支部书记付杰林告诉记者。

这块古碑镶嵌在后郊村村民付王果家的墙壁上,石碑附近有一棵家槐树。石碑不足1平方米,刻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碑上刻着这样的文字:“尝思前人培养此树,爰为邻里瞻其茂盛,行商就其阴浓。”碑文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后郊村付钦然、付义然兄弟二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栽种一棵家槐树。道光十八年,付义然的孙子付九群为了维持生计,欲卖掉这棵树,换取口粮以顾命。然而此树为两兄弟共有,同样拥有产权的本家人不同意,原因是如果这树没了,乡邻的饭市就没了,走累了的商人也没了歇脚的场所。为了保住此树,也为了帮助付九群渡过难关,付文相、付宽宏等29位乡邻捐钱3500文买下付九群的产权充了公。自此,这棵树作为村里的共有财产保留下来。

70岁的付仁杰老人说:“刻碑人名叫付九开,是我爷爷的爷爷。我想当时之所以要刻这块碑,一是为了在村中留个见证,二是为了让后世的子孙们记住这件事情,记住那些与人方便的人,记住村民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可惜,40多年前这棵家槐树被毁。村民们为了传承先辈的传统,又在老地方栽种了一棵家槐树,现在已经长成胸径1米、高10多米的大树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杰林告诉记者,后郊村是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村庄,付姓族人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先辈们乐善好施的淳朴民风。商人、行人走到此处,热心肠的村民总会送上茶水和饭食给他们解渴充饥,村里人更是互相帮助。民国初年,后郊村遭遇灾荒,村民们相约外出逃荒。家庭殷实的付土培拦住大家说:“我想建几间房子,大家都留下来给我帮工吧。咱们吃炒面,喝稀粥,总比外出逃荒强。”建房过程中,付土培不催促村民们赶工期,每天都是炒面、稀粥充足供应。直到灾荒过去,付土培才让村民们停止修建房屋。

这种淳朴民风到今天依然如此。余秋枝是一位退休女教师,就住在家槐树附近。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村民说,这些年她至少帮助了村里的两户困难户,每户资助2000元钱。但是,具体是哪两户村民,她从不对别人透露。

周边村庄

后郊村 地址:安阳市林州市

南岗后村 地址:安阳市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