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庄村
邓庄村 邓庄村建置沿革 邓庄村人口民族 邓庄村自然状况 邓庄村主要经济 邓庄村畜牧企业 邓庄村基础设施 邓庄村社会事业 邓庄村村民生活
邓庄村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邓庄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韩营明万历年间,韩明悟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后柳姓、袁姓迁入,因韩姓迁来最早户数最多,故取名韩营。邓庄北寨据传该村为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庄园,明洪武二年郭氏祖先从山西汾阳迁此定居,故名邓庄。村委会驻地。至清未取名汾阳寨。因此寨在北,村演称今名。堂后明未,郭姓从邓庄北寨徒出迁此定居,因位于观音堂后,故名。明初梁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在村东皇渠沟上建石桥一座,取名梁石桥,代村名。2003年村委会辖韩营、小邓庄、邓庄、北寨、堂后、梁石桥、邓庄南寨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933户,3446人。其中男1774人,女1672人;汉族3439人,壮族1人,回族1人,蒙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上文化...
详情邓庄村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
1984年属上庄乡为邓庄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韩营明万历年间,韩明悟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后柳姓、袁姓迁入,因韩姓迁来最早户数最多,故取名韩营。邓庄北寨据传该村为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庄园,明洪武二年郭氏祖先从山西汾阳迁此定居,故名邓庄。村委会驻地。至清未取名汾阳寨。因此寨在北,村演称今名。堂后明未,郭姓从邓庄北寨徒出迁此定居,因位于观音堂后,故名。明初梁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在村东皇渠沟上建石桥一座,取名梁石桥,代村名。
2003年村委会辖韩营、小邓庄、邓庄、北寨、堂后、梁石桥、邓庄南寨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933户,3446人。其中男1774人,女1672人;汉族3439人,壮族1人,回族1人,蒙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9%,初中占80%,高中占5%。有郭、吴、韩、柳、袁、赵、李、年、樊等91个姓氏。
位于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境东部,白河西岸。西北与杨营村相邻,东连田庄村,南依白河与樊集乡钮寨村隔河相望,西邻上庄村,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4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邓庄村地处白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西邻新野至南阳公路,县道沙堰镇至上庄公路穿越全境。白河沿岸为沙质土壤,主要分布在邓庄南寨、梁石桥,占耕地面积35%;黄壤土主要分布在邓庄北寨、堂后、小邓庄,占村耕地面积42%;粘土主要分布在韩营自然村,占耕地23%。白河有建筑材料黄沙。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8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4万元,人均收入2500元。农 业 经 济农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5517亩,人均1.6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产量低,农民以红薯、玉米为一年的主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村以小麦、棉花、花生种植为主,间有大豆、油菜、芝麻、红薯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种植粮食6500亩,总产16.9万公斤,亩产260公斤;种植棉花1600亩,总产8800公斤,亩产皮棉55公斤。2003年,全村种植粮食4164亩,总产123900公斤,亩产297公斤;棉花2980亩,总产211000公斤,亩产皮棉81公斤;花生1028亩,总产24200公斤,亩产236公斤;玉米247亩,总产88000公斤,亩产358公斤;蔬菜种植由过去的每户一小块零星种植发展到户菜园、组菜园。2002年,建中弓棚18个,种植反季节蔬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种化方向发展,选育优质波尔山羊、长白山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改过去的手工业和零星的个体商业成为民营企业,全村有砖瓦厂1个,预制厂2个,煤球厂2个,粮食加工企业7个,农机维修4个,各类企业总固定资产127万元。村有商业网点15个,从业人员40多人,主要经营建材、粮食、餐饮副食、百货等,年购销额达96万元。村有四轮运输车12辆,客车9辆,从业人员50多人。
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因紧临白河,水患不断。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加固修整河堤,开挖排水沟渠1989米,又在白河堤南寨段修筑防洪闸门一座。为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村打机井120多眼,实现30—50亩1眼井,保证了旱能浇、涝能排,使灌溉面积达5000多亩。
通讯电力
1996年开始安装程控电话,2003年全村安装固定电话1617部,普及率达70%以上。2000年进行了农村低压线路改造,98%的农户已用上了电。
建国前,村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先后建有中学、小学(韩营小学、南寨小学)。1978年后,村先后扩建整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及住宿室,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学校有学生150人,教师9名,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毕业率达99.8%。
建国后,村有图书室1所、文艺宣传队1个、电影放映队1个,唢呐班1个。2003年,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0%以上。
建国初期,村少医缺药。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3年,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多次聘请乡县医务人员到村讲解地方病的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多半是糠菜,穿的都是粗布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中细粮占90%以上,禽蛋、蔬菜、肉类消费大幅度增加。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空调等。农民婚嫁由原来的大操大办向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方式转变。丧事由原来的土葬改为火葬,实行园林化公墓。
周边村民委员会
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上庄腹民村释委员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X039
周边乡镇
上庄乡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
周边村庄
邓庄村
地址:南阳市新野县
小邓庄
地址:南阳市新野县
上庄村
地址:南阳市新野县